催淚電影《暖春》觀后感
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催淚電影《暖春》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催淚電影《暖春》觀后感1
12月7日,我們六年級全體學生觀看了愛國主義電影《暖春》,我深有感觸。
《暖春》主要講了在一個偏遠的山區,一位普通而貧困的老爺爺不惜與家人反目也堅持收留被遺孤的小花。小花的嬸娘幾次都想把小花送走,但最終卻被小花的善良、淳樸所打動,小花的叔叔也漸漸接受了小花,一起供小花讀書。小花也沒有辜負親人們,一路拔尖地考上了大學。小花并沒有忘記報答親人們,回鄉當了一名鄉村教師。
看到這兒,我的心被震撼了——為什么一名出生貧寒、經歷了無數次磨難的小女孩,竟成為第一個走出大山的孩子?是愛啊!是一個家庭給予她的愛!小花是幸運的,她雖然失去了親生家庭的愛,卻得到了來自于另一個家庭的愛!面對這來之不易的親情,小花選擇了珍惜和回報。而我呢?自幼出生在“蜜罐子”里,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卻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回報。想想過去,父母在耳旁的虛寒問暖,在我心里竟成了嘮叨:回憶過去,父母冒著大雪買藥給我,在我心里,竟成了假猩猩的討好:回首過去,父母請我下樓取份報紙,我卻理直氣壯地拒絕;反思過去,給疲憊的父母倒杯茶,竟成了無關緊要的事了……
件件往事,種種態度撞擊著我的心,小花對親人——哪怕是厭煩她的人,她都以一顆善良而淳樸的心去面對,讓我無地自容。一個家庭的愛,讓小花成長為第一位走出大山讀書的孩子,一個貧困家庭的愛,讓小花沐浴著溫暖的春風在鄉村大山里自由的成長。而我呢?接受著一個富裕家庭的愛,我做了些什么?是成長為一個珍惜回報的人?還是淪為一個麻木不仁的孩子?
花兒的成長不僅需要土壤、陽光和空氣,更多的還是需要愛。然而,又只有懂得珍惜、回報的花兒才能燦爛地成長在任何一個角落——哪怕只是一座貧困的大山。
催淚電影《暖春》觀后感2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電影——《暖春》。影片圍繞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展開,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我被主人公的行為所震撼,讓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
《暖春》主要講述了寶柱爹把一個名叫小花的女娃領回了家,卻遭到了兒子和兒媳的埋怨。媳婦香草想方設法騙走小花,但被寶柱爹一次次找回。香草惱羞成怒,寶柱爹帶上小花另起爐灶。寶柱和香草的刻薄,小花非但沒有記恨,反而用善良的心去接近和感動他們。最終大家消除了隔閡,小花擁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十四年后,小花成為了村子里第一位大學生,她甘愿留在山村當教師,用一生來報答父老鄉親。
電影中一個鏡頭對我產生了極大的觸動。在得知吃螞蚱可以治療香草的不孕之癥后,小花每天都帶上一個罐子,在上學和放學途中不斷捉螞蚱。小花的辛苦沒有白費,當十幾個裝滿螞蚱的罐子擺在眼前時,香草感動了……
看到這一幕,我聯想到了在生活中的所作所為。記得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個同學打傷了我,雖然老師處理了這件事,但我卻一直都對他心存不滿。一次,他找我借橡皮擦,我卻輕蔑地瞟了他一眼,傲慢地把頭扭向一邊:“不借!”聽了我這話,他愣了愣,隨后再次懇求我,我仍然固執地拒絕了他。看著他臉上焦急萬分的模樣,我幸災樂禍,得意極了。
回憶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再看看鏡頭中的小花,她善良、寬容、上進的形象與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倘若面對每一個傷害我的人,都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的話,我的朋友將會逐漸變成我的敵人,而一個失去朋友的人將是多么的悲哀。想到這里,我深為自己狹隘的心胸感到羞愧不已。因此,我需要以寬大的胸襟面對以后的人生,正如清朝賢臣林則徐所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p>
電影已經結束了,但是主人公以德報怨的精神卻永遠駐留在我的心中。
催淚電影《暖春》觀后感3
《暖春》講訴了一個偏遠落后的剛滿足溫飽的小村莊里發生的故事。
寶柱爹收養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女孩兒小花,在當時各家只顧得上自我吃飽飯的狀況下,寶柱爹的行為是別人不可明白的。
這之中也包括他的兒子兒媳,個性是兒媳一位公公嘲笑自我生不出孩子才撿回來一個野丫頭。于是她千方百計要攆走小花,而小花卻不屈不撓,用自我的行動改變了嬸娘的態度,也改變了外人的態度。
這一切源于小花的勤勞懂事,為他人著想。劇中的小花雖然只有七歲,但她確實有一種全心全意為他人付出的精神。她藏著胖嬸送的雞蛋要留給爺爺吃,做飯洗衣,掰玉米粒,只為了減輕爺爺嬸嬸的負擔,到最后大學畢業她選取了回鄉任教,這依然是一種奉獻自我回報社會的表現。但《暖春》給人的感動絕不止這些,它還飽含著人性的美麗。
劇中最初推卻小花的“麻木不仁”的村民以及“自私”的村長他們都是善良的人。即使是惡狠狠地對待過小花的嬸娘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她也會為小花的行為所感動。
而最讓人感動的就應是劇中的爺爺!兒子兒媳送來的十分難得的雞塊,他全部讓給了小花。
一位年邁的老人正因小花而與兒子兒媳分了家,盡量讓她吃飽穿暖這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而就是這樣一位幾乎沒什么勞動力了能夠享享清福的老人,卻義無反顧背起一捆柳條,放下,再背起一捆柳條,再放下。
即使在大雨天滑到,摔傷,待到天晴,他人會繼續!正因他要送小花去上學!在多少人眼中看來無法明白的事,他卻做得那么順其自然,那么理所應當!影片的高潮無疑是在村里組織為寶柱家捐錢捐物的大會上,村長用顫抖的聲音向大家訴說了一個藏了二十多年的秘密----寶柱也是一個抱養的孩子,寶柱爹這一輩子就沒討個媳婦兒!能夠想象在那時一個年輕男子因帶著一個小孩而無法得到姑娘的眷顧。
但他卻一心一意愛著那個孩子,不抱怨,不求回報。他孤單了一輩子,可他的精神世界卻十分富足!當那個孩子長大成人,他已經老去。
但是當又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孩子蜷縮在他面前,他骨子里的那份職責感再一次被喚醒!于是他毅然決然背負起了養育消化的重擔。
雖然他已年老體衰,身體單薄,但是他的形象卻是那么高大,仿佛一座豐碑,讓人不得不景仰。
催淚電影《暖春》觀后感4
今天,我在學??戳艘徊扛腥朔胃?、催人淚下的電影―《暖春》。
主人公是一個孤兒,名叫小花,她2歲時,父親是一名礦工被壓死在了煤窖,母親傷心過度難產而死。在她7歲時,她唯一的親人―她的奶奶也離開了人世。小花被一對夫婦撿回了家。因為小花不是他們親生,所以就虐待小花,讓她洗衣做飯,只給他吃一頓飯,有時,小花連一頓飯也吃不上??吹竭@里,我想起了我老挑食,說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好吃,可是小花連這些還吃不上啊!
她剛被爺爺撿回去時,爺爺為了能讓小花上學念書,每天上山砍十幾斤重的柳條背回來,編成籃子賣錢,給小花攢學費。小花也沒有辜負爺爺對他的期望,一直名列前茅,回回考第一名。
我看見小花從她那破舊不堪的文具盒里拿出短短的鉛筆頭,對老師說:“老師,你以后能用鉛筆給我改作業?”老師問為什么,她說:“本子用完了,擦了還可以用?!笨吹竭@兒,我羞得滿臉通紅,因為我平時浪費紙張,不愛惜文具,不是這個壞了,就是那個丟了,我也要像小花那樣節約紙張。
小花也是一個孝敬長輩的孩子,每次吃飯,都給爺爺的飯碗里夾最好的,雖然家里條件不好,可她從來沒有抱怨過。
又一次,小花猛然聽見嬸娘吃了100只螞蚱就能生育,便向胖嬸借了好多罐子,放學的路上,她沿著路邊抓了好多螞蚱,路邊的被抓完了,就到山上抓,腳都磨出了泡,小花多好呀!在小花剛被爺爺撿回去時,嬸娘三番兩次想把小花扔掉,可小花還給嬸娘捉螞蚱。
小花讓我明白,是愛,融化了嬸娘自私的心,是愛,讓我感動流淚。愛,是人類的精髓,它使我們能夠愛生活,愛他人,愛自己,愛世界上的一切!
催淚電影《暖春》觀后感5
大地春回之際,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暖春》徹底沖垮了我精心構筑多時的情感圍墻。我心潮澎湃,淚眼婆娑,不得不一次次仰起頭,但淚水怎么也擋不住……
《暖春》的故事很簡單,情節也不曲折。那么為何這部“貌不驚人”的影片卻成為重量級的?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有二:真實和揚善。
影片講述了一位貧窮且沒文化的善良老人收養孤兒的故事。故事情節十分真實,影片表現手法也十分真實,沒有一丁點造作之感。故事讓我想起我的童年,以及那生我養我、仍然貧困的小山村。于是,影片讓我產生的共鳴更為強烈,讓我流下的淚水也更多。這與時下風行的以作秀嘩眾取寵的做法大相徑庭,但卻收到了不少大片難以達到的良好效果。
影片沒有離奇的故事和曲折的情節,但有根主線始終在揪著觀眾的心——人間大愛。這種愛已超越父愛、母愛和親情,是一種人類最博大、最深廣的關愛。少就更事、寓于愛心卻無家可歸的小花,讓人同情,更令人反思。在物欲橫流、人情冷漠的當下,一些人在為如何引導消費潮流而絞盡腦汁時,又有多少人在貧困的旋渦中不可自拔!當小花第一次穿上別人送的花衣裳高興萬分時,我哭了;當小花的手被扎破血跡斑斑時,我的心比針扎還疼;當小花撕心裂肺地哀求“我會做飯,會洗衣服,求您不要把我送走,我每天只吃一頓飯就行”時,我感情的閘門徹底被打開了。為收養孤兒終身未娶的寶柱爹忍氣吞吐聲地“實實在在做了一回人”,讓人崇敬。難道我們有理由以自己未達小康而喪失同情心,對弱勢群體不聞不問嗎?“我雖不識字,可是我懂得個理兒,人,不能見不救啊!”寶忠爹說這句樸實的話時,雖然不是聲嚴色厲,但卻發自肺腑,直刺人靈魂深處。見死不救不已喪失人的起碼良知了嗎?在社會真情淡化的今天,不正需要最原始、最樸素的真情回歸嗎?
應當說,《暖春》是近年來少見的弘揚真善美主旋律的好作品,是富于愛心、充滿真情地呼喚人們干涸心靈的“及時雨”。《暖春》就像山嶺上一朵素潔淡雅、沁人心脾的小花。
當然,影片銜接和收尾略顯不自然和倉促。但瑕不掩玉。《暖春》很值得未看的觀眾去看一次,好好體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