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大夫電影觀后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德華大夫電影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愛德華大夫電影觀后感1
懷著好奇與激動的心情,我欣賞完這110分鐘的心理懸念片。雖然《愛德華大夫》是黑白片,但是通過希區柯克的懸疑拍攝手段,一場場扣人心弦的劇情,一直吸引著觀看者的眼球。特別是影片中關于心理醫生的描繪更是栩栩如生,可謂是入木三分。劇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愛德華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觀看者不由自主地對心理咨詢和心理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影片主要講述心理學中的犯罪情結,以一個有童年陰影的心理醫生的犯罪情結貫穿全篇,其中夾雜著專業的心理咨詢知識和應用,還有關于夢的解釋與破譯……一切一切都是心理學的內容,這毫無疑問地使我們這些學習心理學咨詢的學生對心理學更加感興趣。
《愛德華大夫》里那美麗的女醫生讓我感動,不為別的,只為她的職業道德。面對一個殺人嫌疑,她完全不必冒著生命危險去實踐作為醫生的責任,她提出自己的看法,讓警方去尋跟問底,她完成了作為醫生的工作,她是不會受到任何的指責的。然而心理醫生的直覺及責任感,使她終于揭開迷團。
還看影片中的個案,冒名頂替的愛德華醫生一夜之間以“愛德華”的名義出現在眾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的,人的行為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此人在童年時,從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弟弟撞到圍欄的尖端上,以致弟弟慘死。這種夢魘般的經歷一直纏繞著這個脆弱的心靈。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與愛德華醫生去滑雪,當愛德華醫生因意外摔落懸崖時,童年的陰影回憶與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軌跡產生重合,從而引發他的犯罪情結和冒名頂替的贖罪式的舉動。同時,白色和軌跡的圖樣也成為了他所懼怕的刺激,也就成為了偵破他異常行為的鑰匙。
影片中的彼得森醫生面對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愛的男人,在理性與感性,專業與生活的強烈矛盾中掙扎,此處更凸現了她的專業精神和人道主義的內涵。我相信這也是一個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專業心理分析師所應當具備的良好素質。
再說影片中夢的解釋和重組更是令人拍案稱奇。當事人的奇怪的夢中所出現的每一件物品、擺設,每一個人,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話都仿佛具有特定的含義。弗洛伊德說夢是一種象征。那么每一個象征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就是一個破譯和重組整合的關鍵。劇中的彼得森醫生就是因為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仔細推敲,逐個分析,終于揪出幕后真正的兇手,還她的愛人一個清白。
綜上所述,此片把心理與懸疑結合,揭開了心理學神秘的面紗,同時把心理學進行推廣至專業水平。我認為我們能夠從此片中獲得心理學教科書上不曾記載的知識,它將鞏固我們現有的知識,又激發我們積極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因此,我覺得此片應該推薦給每一個愛好心理學,有志于研究心理學的人,一起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秘。
愛德華大夫電影觀后感2
希區柯克編導的心理分析影片《愛德華大夫》,向人們講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愛德華大夫》這部1944年拍攝的黑白片,但希區柯克懸疑拍攝手段,一場場扣人心弦的劇情,一直吸引著觀看者的眼球。
影片一開始,醫院的精神診所內,美麗而嚴謹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麗·褒曼扮演)正點燃一支煙,在伏案辦公。當因被童年陰影糾纏,憎恨男人而又不斷去勾引男人的瑪莉來到房間,兩人間的一番對話及行為耐人尋味。那是當一個咨詢師以職業的態度,去面對一個因久治不愈,而對理論及療法充滿懷疑的求助者時,所經常引發的沖突。當男性大夫出現,對待不同性別時的神情轉換,也隱約顯現出瑪莉曾經有過的不幸經歷。
影片的配樂也加深了劇情對觀眾的感染----輕快流暢的旋律讓心靈感受到平和;婉轉細膩的音符襯托著愛的浪漫;激越失諧的曲調反映出內心的沖突;詭譎的聲響提升起人們的懸疑與緊張。
《愛德華大夫》不失為一部表現弗洛伊德理論及其悖論的優秀之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壓力也隨之增長,心理問題可能會成為人類的主要疾病之一,心理分析是現代科學處理健康人的情感問題的一種方法。分析者只要求引導病人談出他潛藏的問題,使其敞開心扉。一旦圍繞病人的情結被揭示出來并加以解釋,病人的痛癥和混亂就會消失。
愛德華大夫電影觀后感3
片子講述了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約翰·貝蘭特因為小時候不留意從屋頂上滑落導致了弟弟死亡,以至于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愛德華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場景,和他弟弟從屋頂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場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為自己就是愛德華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當院長,而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長恰好就是殺害愛德華大夫的真兇!
隨著故事的發展,約翰·貝蘭特的記憶漸漸恢復,但是他卻以為是自己殺的愛德華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向堅信約翰·貝蘭特是清白的,所以她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導約翰·貝蘭特回想起案發的情景,為了讓約翰徹底擺脫噩夢,彼特森和他來到滑雪場,約翰在兩人危急關頭,最后回憶起小時候的情形,擺脫了犯罪情結,也記起了愛德華出事的情形。警察按約翰帶給的線索果然找到了愛德華大夫的尸體,但卻從尸體中找到了子彈,約翰仍然無法擺脫謀殺的指控。彼特森為約翰多方奔走沒有結果,只能回到醫院。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夢方醒,聯系約翰的夢境,整個故事最后有了結果。最終莫奇森的陰謀敗露,開槍自盡。
片中的約翰·貝蘭特最初是因為童年的陰影才開始有了精神上的問題,人類小時候的記憶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為你已經不記得你小時候發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潛意識里還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話,就會刺激到你存在腦中的那段記憶,你就會想起那些你以為已經遺忘了的事。就像約翰·貝蘭特本已不記得弟弟死亡的場景,但是當受到愛德華大夫的死亡場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這段埋藏在記憶深處的記憶。再比如當約翰·貝蘭特看到白色和條紋時,他會潛意識的緊張起來,并帶有昏倒或犯罪的傾向,這也和他童年時因為無意識的導致了弟弟的死亡有關,在心里他認為自己必須是個兇手,譴責自己。
當愛德華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機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愛德華大夫,而來掩飾自己錯認自己是兇手的想法,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對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種情結。那里,平行線條象征著門前的左右兩個滑臺,因為這滑臺與摔死人有關,所以見到條紋就會焦慮不安。還有,在約翰·貝蘭特的夢里出現了21俱樂部,出現達利的大眼睛裝飾,出現了帶面具的俱樂部主人,包括樓頂和車輪,這些都暗示了犯罪現場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終從這個夢里找到了兇手,幫忙約翰·貝蘭特恢復了清白。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我想夢境其實就是真實反映人們內心深處想法的一個途徑吧。
愛德華大夫電影觀后感4
《愛德華醫生》講述的是一位女醫生幫忙一位退伍軍人從強迫癥中解脫出來的故事。這個軍人剛開始把自己當作愛德華醫生(這讓我想起了書本上所描述的一些精神病患者,他們總認為他們是草、樹、鐘表,而且行為舉止奇異。),另外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會讓他感到極不舒服,嚴重時會讓他有暴力傾向。那位女醫生在她的老師的幫忙下,根據他睡夢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及這些刺激逐步幫他找到了他平時及不愿回憶的,被他壓制在潛意識中的那件事情:他以前在幼年時不留意殺死了自己的弟弟。之后在與愛德華醫生一齊滑雪時,愛德華醫生不幸被謀殺了,愛德華醫生的死刺激了他,讓他想起了幼年時的這件事情,使他錯以為是自己殺死了愛德華醫生,為了擺脫罪名,他強迫了自己,把自己當作了愛德華醫生。
這是一部關于心理學的影片,是根據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原理。對于影片中的一些夢,我是懷疑的,這似乎太離奇了。但夢畢竟是夢,也許是影片的導演為了吸引觀眾而刻意這樣設計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做夢,以前我是對夢由外界因素引起的持懷疑態度,但看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助產術〉以后慢慢的改變了原先的那一個想法,并試著用他的一些原理方法來分析一些夢境。前幾天,我的一個室友做了一個離奇的夢,他夢到他喜歡的那個女生“小紅”和“小紅”的好朋友“小鵑”來到了我們宿舍,此時有一位室友在吃飯,另一位在看書,還有一位在睡覺,而“小紅”卻在看那個睡覺的人。他說完后,我立馬明白的夢的原由。就在做夢的前一天,他和躺在床上睡覺的那個室友一同碰到了“小紅”,據他之后說,“小紅”曾看了那個室友一眼,這就就應是夢的起因吧。對于,“小紅”和“小鵑”一齊來,或許是他覺得女生本來是害羞的,來男生宿舍不就應是她一個人,況且她有是他喜歡的那個人。我們宿舍有六個人,而他只夢到四個,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另外兩個人,“小紅”不認識。至于為什么來我們宿舍我就不明白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愿回憶的事情,我也不例外。其實這些事情就應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像我以前經常會回想起我兒時的玩伴,他因得白血病死去了。而每一次我都刻意回避,不去想他的樣貌,說實話我很害怕回憶,所以每一次我只能看到一個輪廓。而我越刻意回避,他的輪廓在我腦海中出現的頻率越高。之后,我就慢慢的強迫自己去回憶以前和他在一齊的生活,其中有一個最清晰的畫面,那就是我和他在麥地中摔跤。在那不久后他就住院了。或許是自己曾認為他得白血病與那次摔跤有關吧,自己就應負職責。是的,自己以前這樣想過,而且還有好幾天都害怕他媽媽會來找我算帳。此刻我道不怎樣害怕回憶他了,而且此刻記憶中他始終是微笑的。
其實有些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斷去克制自己,克制自己不去回想,自閉,時間一長,事情可能會變的越來越恐怖,很有可能會引起心理上的疾病。我想,有是去咨詢一下心理醫生,對于這類人還是有必要的。
愛德華大夫電影觀后感5
這天這次兒童心理學課,我們張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愛德華醫生》,這是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家精神病醫院,老院長默奇遜大夫,就是最后自殺的那個醫生,即將退休,新院長愛德華大夫走立刻任,與年輕漂亮的女大夫,也就是女主人公一見鐘情。但是不久之后,女醫生便發現愛德華是一個冒名頂替愛德華大夫,他是一個的精神病患者。由于他患有健忘癥,連自己是誰也都不明白,甚至斷定自己是謀殺愛德華大夫的兇手。假愛德華之后逃離了醫院,化名約翰·布朗,住進紐約帝國飯店,女主人公找到了布朗,躲開警察的追捕,一齊躲到女主人公的老師布魯諾夫教授家。當深夜布朗的病復發時,布魯諾夫讓他喝下放有鎮靜劑的牛奶。之后,透過分析男主人公的夢幻,解開了他的犯罪情結。原先他童年時在一次玩耍時不留意傷害了他的弟弟,對弟弟一向很內疚;另外在一次滑雪中真愛德華大夫從他身邊滑下山坡時,他就一向誤認為自己殺死了愛德華大夫,女主人公則從老院長和布朗的夢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兇手就是老院長默奇遜大夫。
片中的約翰·貝蘭特最初是因為童年的陰影才開始有了精神上的問題,人類小時候的記憶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為你已經不記得你小時候發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潛意識里還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話,就會刺激到你存在腦中的那段記憶,你就會想起那些你以為已經遺忘了的事。就像約翰·貝蘭特本已不記得弟弟死亡的場景,但是當受到愛德華大夫的死亡場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這段埋藏在記憶深處的記憶。再比如當約翰·貝蘭特看到白色和條紋時,他會潛意識的緊張起來,并帶有昏倒或犯罪的傾向,這也和他童年時因為無意識的導致了弟弟的死亡有關,在心里他認為自己必須是個兇手,譴責自己。當愛德華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機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愛德華大夫,而來掩飾自己錯認自己是兇手的想法,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對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種情結。那里,平行線條象征著門前的左右兩個滑臺,因為這滑臺與摔死人有關,所以見到條紋就會焦慮不安。還有,在約翰·貝蘭特的夢里出現了21俱樂部,出現達利的大眼睛裝飾,出現了帶面具的俱樂部主人,包括樓頂和車輪,這些都暗示了犯罪現場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終從這個夢里找到了兇手,幫忙約翰·貝蘭特恢復了清白。俗話說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我想夢境其實就是真實反映人們內心深處想法的一個途徑吧。
縱觀此片,心理咨詢始終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影片多次出現彼得森醫生與男主角的咨詢片斷,還有對于夢的記錄,夢的解釋等等。從心理咨詢來講,首要的原則是用心關注,消極對待。而影片中的彼得森醫生應對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愛的男人,在理性與感性,專業與生活的強烈矛盾中掙扎,此處更凸現了她的專業精神和人道主義的內涵。我相信這也是一個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專業心理分析師所應當具備的良好素質。
此片把心理與懸疑結合,揭開了心理學神秘的面紗,同時把心理學進行推廣至專業水平。我認為我們能夠從此片中獲得心理學教科書上不曾記載的知識,它將鞏固我們現有的知識,又激發我們用心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一齊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秘。至少從該片中,我認識到,心理治療是一項對心理治療師要求極高的工作,如要有愛心、耐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等。
在欣賞劇情的同時,又獲得一種感性認識:我們能夠表現善,但表現的時機必須要注意不要對周圍人造成傷害。一個善良的人并不必須是心里最健康的人,這個善良也許只是你理想自我的一部分,他并不是一種真實的,如果要真的做到善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我,這個我中有善有惡有欲望。能夠坦然應對這些的時候我們才能做到真正的善。
另一種結尾:因此,我覺得此片就應推薦給每一個愛好心理學,有志于研究心理學的人,一齊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