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流浪地球觀后感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對電影的改編從未有任何癡心妄想,也不敢有奢望,導演郭帆和吳京用實際行動把奢望變為希望。看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兒童流浪地球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兒童流浪地球觀后感篇1
在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題目是《流浪地球》。它主要講了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了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和在赤道上的轉向發動機,在逃離中卻被木星吸引。在千鈞一發快要撞上木星時,伴隨地球探路的飛行器點燃了自己,最后成功挽救了地球。
在這個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中國與俄羅斯的宇航員。俄羅斯宇航員為了讓中國宇航員成功救回地球時犧牲,而中國的劉培強為了使木星爆炸,帶著航天器,撞進了木星,也葬身于一片火海之中。
從電影到現實,生活中偉大的人民常常是奮不顧身、為社會和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我們的一代文學獎、思想家魯迅,也是為了正義而活,以自己的筆墨不斷地打擊黑暗社會。也留下了一句描寫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正是對于他的一生的真實寫照。再看看現代的雷鋒,他雖然很早犧牲,卻被后人流傳。雷鋒有一顆熱忱的`心,他幫助孩子在泥濘里找回家的方向。他最后一刻,推開了自己的伙伴,把生的希望留觀別人,自己卻被圓木所壓倒。后人也稱贊他“雷鋒出一行,好事就做一火車。”這是他的這種精神,使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這些人不平凡,平凡的人中,也有著他們的身影。這一切都說明,想要人民記住你,你要用心地去幫助他們。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幫助別人、正直無邪的人吧。
兒童流浪地球觀后感篇2
《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電影大體情節是:近未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
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吳京飾)在兒子劉啟四歲那年前往國際空間站,和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者的重任。
轉眼劉啟(屈楚蕭飾)長大,他帶著妹妹朵朵(趙今麥飾)偷偷跑到地表,偷開外公韓子昂(吳孟達飾)的運輸車,結果不僅僅遭到逮捕,還遭遇了全球發動機停擺的事件。為了修好發動機,阻止地球墜入木星,全球開始展開飽和式營救,連劉啟他們的車也被強征加入。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無數的人前仆后繼,奮不顧身,只為延續百代子孫生存的期望……。
電影比預期要更驚險,場面更壯觀,晨昏線過后的永夜、火種計劃、讓地球流浪、木星推動地球…,沒想到中國也能拍這么大架構、大格局的科幻片,讓人震撼!
20_-年12月21日被亞麻日歷推算為世界末日。那幾年我看過幾部關于世界末日題材的電影,可是不包括中國人寫的劇本,更不包括中國人拍攝的電影。
很高興看到我們中國這么好的電影作品。
兒童流浪地球觀后感篇3
很多人紛紛預測,《流浪地球》將超越《戰狼2》,登上內地票房第一的寶座。
時隔近4年,依然還是劉慈欣,與他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流浪地球》,正式按下了“中國科幻元年”的按鈕。
《流浪地球》導演一欄寫著郭帆(《李獻計歷險記》)的名字,但編劇和監制的名單上,都出現了劉慈欣的名字。
這部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面對太陽即將毀滅的境地,人類不得不實行“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在整個絕地拯救的過程中,許多人做出了竭盡全力的嘗試,以及可歌可泣的犧牲。
主要演員有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以及年輕一代的趙今麥和“戰狼”吳京,可以說陣容涵蓋老中青少各個年齡層了。
順利面世的《流浪地球》,是首位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人劉慈欣一眾科幻小說里,第一部真正變成影像的作品。
為了呈現小說里的宏大格局,該片的概設團隊和美術團隊費時15個月,依據小說內虛構的超現實場景和細小道具,制作了3000多張概念設計和8000多張分鏡頭畫稿。
一旦涉及“科幻”,如何去展現一套獨有的世界觀,則是最艱難的部分。《流浪地球》除了在劉慈欣原著基礎上進行改編,還請來了中科院的科學家參與討論。
在制造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一部硬科幻片這條路上,《流浪地球》可以說很努力了。
《流浪地球》的出現,在筆者看來,不僅填補國產片在科幻領域的空白,讓人看到了中國科幻的力量,也在無數青少年心中埋下了科幻的種子,對兒童科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
如果說科幻電影的表層,是一種類型化的敘事,是對影片本身的科學邏輯的關注,那么深層次的科幻,一定是超越類型的,它必然是對人類命運的深層關懷,既是對個體的,也是對全人類的;是對人類腦力疆界的追問,也是對人性本身的質詢。
更重要的是,它還必須帶來一種具有足夠格局的宇宙觀,并把人類放置在其中一個全新的節點位置。《流浪地球》基本做到了。
在太陽不斷膨脹的情況下,地球面對著遭遇著嚴重的生存危機,為了人類的繁衍,一項持續兩千五百年的宏大遷徙計劃正在運作著……
這是一部典型的男人戲,其對白的干凈簡練也頗具男性色彩,女性是危機世界中的一抹亮色。
父子情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組人際關系。譚家明的《父子》中,糾葛難斷的父子情結讓人唏噓,荷蘭奧斯卡獲獎電影《角色》中的父子關系,則更讓人感到虐心。
父子間的情感難以書寫,是因為我們太難以把握父子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感情,換句話說,我們很難為這份情感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不僅僅是親情,也不似戀愛中那樣熱烈的爆發。
相反,父子間的感情總是隱忍克制的,對立中又帶著雪中送炭的溫情,沉默中暗含著千言萬語的訴說。
影片的一開始,并沒有急于進入劇情的主線本身,而是耐心地交代了兩對父子之間的情感關系,較為簡單的是韓子昂與劉培強之間的情感表露。
劉培強將通行證交到他手上的一刻,意味著翁婿之間的訣別,而這次訣別,卻顯得是那么的輕描淡寫,又是那么的如負千鈞,男人間的情義在此表露無遺。
在一串簡練的電影語言背后,暗含的是托孤責任的傳遞。
而令人訝異的是,被托孤的對象,竟然是自己的父輩,這儼如次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提前預演,兩人的內心如同明鏡似的明白,但他們也同樣知道,在地球遭遇危機之際,人類的大愛高于家庭,這顯然是男人間無需贅言的共識。
為了一項宏大的事業,他們必須要承擔起自己的命運。
而對于孩子來說,事情卻并非如此。劉啟與劉培強的情感沖突,在影片中以一種較為突兀的方式呈現,雙親的缺失造就了一個敢想敢做的劉啟,一個典型的中國青少年形象,而另一方面,劉啟的敢想敢做無異于“叛逆”的代名詞。
劉啟的叛逆源于雙親的缺失,這也正是他與劉培強的矛盾所在,對于劉啟來說,父親的形象具有雙重意義:
一方面是對于“父權”的反抗,正如影片中劉啟一次次拒絕劉培強對他的指示,另一方面,父親對于劉啟來說,同樣意味著家庭的圓滿,從影片中我們得知,在影片設定的背景下,劉啟的家庭自始至終都處于殘缺的狀態。
正因如此,劉啟與劉培強之間的情感始終處于一種愛而不會表達的曖昧狀態,大多數的時候,他們是對立的,但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劉啟的感情得到了釋放,他理解了父親選擇的艱難,第一次與父親感同身受,完成了一個男孩到男人的心理蛻變。
這種特血肉情的處理,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沒有時間去為犧牲的人哀傷,人類為了自身大共同體的延續,自愿選擇了負重前行,韓子昂如此,劉培強如此,劉啟如此,在巨型重聚變發動機上勞作的人類,無不是如此承受著自己的感情。
個體,永遠是人類延續中的螺絲釘,或是一個個密密麻麻的關節。真正偉大的是人,一個大寫的人。
《流浪地球》告訴我們,人類的頭腦、勇敢、行動是可以累積在一起的,在一代代的延續中,通過數不清的累積,人類超越著自身的限制,甚至擁有了為地球尋找新家園的野心、耐心、智慧與魄力。
《流浪地球》之所以能成為標桿性的一部硬科幻電影,甚至被贊說“可能會開啟中國的科幻片元年”。
這既與劉慈欣的高質量劇本有關,也和導演郭帆融入中國人無法離舍的親情元素和家園情結的創作手法密不可分——在宇宙中去丈量家園的尺度,這成為了國產科幻片的一條新出路。
沒有什么比科幻電影,更能檢驗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實力了。
在中國太空年,《流浪地球》將會是一個不俗的開端,讓中國電影在科幻這條艱澀的道路上,終于又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