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
盡管《流浪地球》描述的場景,在可預知的人類歷史長河中,發生的幾率微乎其微,但電影立意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卻是十分高明、積極和正確。看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二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二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篇1
《流浪地球》描述的是不幸的事情,但此刻的孩子是幸福的,想想自我這個年齡的時候僅有《地道戰》《地雷戰》《上甘嶺戰役》還有《鐵道游擊隊》等等愛國教育片。此刻他們都是這類科幻大片。科幻題材的電影我看過《后天》,那時候是一種震撼的感覺,但《流浪地球》比《后天》還震撼,畫面的震撼,情感的震撼,期望的震撼都有之。
有人可能說中國為什么前幾年拍不出這樣的電影呢,不可否認有借鑒參考的因素,但從零到一是創新,從一加一大于二也是創新,《流浪地球》就屬于后者,并且這一次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的主人換成了中國人。
地球開始了長達2500年的流浪,這樣漫長的過程中人類只能棲居底下城,看不到太陽,也看不到月亮,更是看不見以往的藍色天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都是那樣的渺小,人類也如此。迄今為止從我們的祖先到此刻的人類,活著真不容易。對于個人也是異常艱難,小的時候到此刻可能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無數次的危險擦肩而過,大家試試想一下,如果以往的某個因素偏差可能我們都看不到此刻的太陽。對于我們微不足道的個人,活好當下,珍惜此刻,用力的過好每一天。
堅定的期望是流浪地球上的人類的所具備的基本素質,我相信我們不能沒有期望,如果放棄期望就是一種犯罪。電影中吳京扮演的父親沒有放棄期望,在最終關頭駕駛空間站沖向木星氫氣層引爆空間站所攜帶的30萬噸燃料;劇中的劉啟以及他們的救援團隊沒有放棄期望,在大家都紛紛撤離的過程中逆向而行去到轉向動力中心去重啟動力;劇中其他各國救援執行人員在感召下沒有放棄期望,最終他們回到基地協助救援。正是在這樣的期望之下,他們拯救了地球,拯救了人類,使得地球逃離了木星的吸引力重新回到正常的行駛軌道上來。
電影的場面再加上3D的效果會給觀影的我們視覺的沖擊。有北京、上海冰凌的地面,還有被寒冷冰寒封住的央視大褲衩和東方明珠;有地震帶來的地殼運動導致建筑物的再次轟然倒塌的壓頂;有木星大氣波沖擊帶來的從天而降的火球沖擊地面,這些場面的刻畫絲毫不輸國外大片。情感的敘述也是細膩周到,有父子感情的沖撞,有兄弟之情的磨合,有朋友之情的肝膽相照,所有情感的描述在大環境,大背景的烘托下都恰到好處,直潤人心。以致電影結束影院的燈亮起,座位上的人們還久久不愿離去,仍舊沉浸在電影帶來的那種氛圍之中。
網上有人說《流浪地球》上映之后將開啟中國科幻大片的元年,我非專業人士不敢妄評,我只寫下自我的感受,這是一部好電影,并愿意推薦給周圍的朋友,也愿意寫一篇觀后感來記錄它,正如此刻正在干的事。
二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篇2
春節的時候為了特地去看了這部片子,出來以后就一個感受:這部片子就是即使世界已經有了好萊塢,但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電影、電影工業的原因。
關于選材,Get中國問導演為什么選擇《流浪地球》?郭帆導演說大劉的書我每部都看過。當時有三部大劉的小說《流浪地球》、《微紀元》和《超新星紀元》可以選擇拍成科幻,當時我的第一直覺就是如果三部選一部就一定是《流浪地球》,后來仔細的想了下也只能是《流浪地球》。因為這個故事是可以被裝入近未來的,而且我覺得 《流浪地球》有一個很酷的形式感,雖然我當時也說不清為什么它很酷,我只是覺得把地球推離太陽系真的很酷,但覺得它酷的原因我不知道。那個原因是我后來去了美國才意識到。原來這個東西在美國人看來不光是酷,而且是很奇特的,原來它是真正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內核,就是我們對土地、對家園的深厚情感,才會導致我們連逃離的時候都要帶著“家”。所謂的家并不是說物理上我們呈現的地球,是一堆石頭,房子的六面墻壁這樣的物理空間。這個房子當你買的時候代表了你的家庭,老婆,孩子甚至還有你丈母娘看你的眼神。這是我們中國人對家的理解,它絕對不是一個物理空間。當我們把地球推離的那一刻,我們推離的絕不是一個物理的一塊石頭,它推離的是我們的家,我們所有的情感載體。這個東西不是西方的,是特別中國的。原來它酷的來源是我們文化給我們的,在外國人的眼中是特別奇特的。我突然意識到什么是“中國科幻”,中國科幻的內核應該就是這個東西,至少在這個影片中是它。
《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工業的成年禮。為中國科幻電影照亮了道路。這是一部致敬、借鑒各路好萊塢大片,但是內核非常反好萊塢的片子。真實觀影之后確實也有同樣感想,這部片子屢次打破了我往常看好萊塢災難片科幻片得到的認知。這就是我開頭所說的,為什么有了好萊塢,我們依然要有自己的電影,自己的電影工業——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價值觀,我們不應該總是被動的接受別人的文化和價值觀輸出,輿論陣地,我們應該去爭取。就好像這部片,傳統好萊塢科幻片災難片,強調的是個人英雄主義,強調的是英雄史觀,強調的是沒有主角團隊就沒有人類和地球的明天。
但我們其實從來不這么說,很早就有偉人教導我們,人類的歷史不是由一個個英雄推動的,而是由人民推動的,英雄史觀是不正確的——為什么少了某個主角,人類就會滅亡?不會,少了主角,還會有另一撥“主角”成為主角,繼續著推動歷史或者拯救人類的進程。而“主角”之所以作為主角,很可能僅僅是他是一個親歷者、見證者。
二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篇3
昨天,爸爸帶我去看了寒假新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
這是一部中國科幻片。故事的背景是未來太陽急速膨脹,會吞噬地球,人類被迫在赤道附近裝上推動器,由空間站引導,帶著地球離開銀河系,經過2500年,去到新家園。但是在中途,由于幾臺推動器沒了燃料,導致7天后地球將與木星發生撞擊。為了生存,人類有了大膽的想法,他們憑借推動器,點燃了木星,逃離了危難,繼續征程……
“太宏偉了!”在走出影院時,我不禁感嘆。在過去兩個小時中,我仿佛置身在科幻世界里,親身游歷了一番。浩瀚的宇宙,充滿高科技的空間站,龐大的推射器,一片廢墟的地面……一幕一幕在眼前浮現,雜而不亂。雖然整個故事發生在未來的時光里,但絲毫不影響現在的我們細細品味。
希望是什么?我在電影中找到了答案。電影中,面對著地球、木星相撞這一事實,無數人絕望了,他們有些低頭不語,有些唉聲嘆氣,還有些哀聲痛哭……可是,他們的行動改變不了任何現狀;有一小部分人還對脫險抱有希望,制定出了點燃木星的計劃,當聯合政府聲明對這個計劃不抱希望時,他們依然希望滿滿;當他們的計劃眼見就要失敗時,他們不絕望,仍然耐心堅持,奮斗到底,最終拯救了整個地球。所以,希望是通往成功的一條坎坷的路,也是一條必經之路。
人生中,挫折是家常便飯,只要心存希望,便可越過去,并引導你走上一條平坦的大道。但是這還不夠,要想成功,還應懂得取舍。“取”很容易,“舍”卻很難。
人人都懂“舍身取義”“舍己為人”,但真正做到的有幾人?電影中,由于推動器燃料不足,以至于所產生的火力不足以讓木星被點燃,與此同時在空間站里還有30噸燃料,于是劉培強中校不顧生命危險,駕駛空間站撞擊木星,使得木星被點燃,使地球脫離險境,他也因此喪生了。人人都說“舍是為了更好地擁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連舍去一些小利益都十分困難,何況是性命?
舍棄是一個人必須學會的,因為它不是單單為了自己,更多時候,它是為了顧全大局。做事不能只想自己,要從大局出發,多為他人著想。
這部科幻片的不僅情節扣人心弦,而且告訴我了許多道理。此次觀影,我受益匪淺
二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篇4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片,是我國第一部比較成功的科幻片。
第一次看到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名字特別的有創意,很新穎,非常的引人注意!我一開始認為,它會是一部有趣的,好玩的電影。后來我走進影院,來到影廳,我才知道,原來它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不久的未來太陽將會毀滅,過去無數歲月中做為人類精神支柱的存在,變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征。
比起坐以待斃,人類選擇掙扎到底。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開始實施。然而人類所能制造的普通尺寸人造環境無法承受漫長的逃脫之旅。所以人類只得在地球的一側安裝上巨大的地球發動機,將整個巨大地球環境圈化為移民方舟,以此逃離危險的太陽系,前往美好的新家園。
當然,代價,是高昂的,藝術、倫理、常識,一件又一件曾經無比熟悉的特色從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對生存的強烈渴望。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類當中引發叛亂之火,然而太陽最后的滅亡瞬間平息了一切,人類終于懷揣希望踏上漫長的流浪之旅。“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為無數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彌留之際的遺言。它包含著人類這個種族亙古不變的永恒心聲————我們要活下去。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不要在浪費資源了,這顆星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我們一定要珍惜她,愛護她!
二年級流浪地球觀后感篇5
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鉆石一樣寶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回家的方向。這個春節,有多少人人被電影《流浪地球》深深震撼。有多少人被這句有關希望的比喻深深觸動心弦。
影片主要講述了,太陽迅速老化,很快就會吞沒地球。人類空前團結,在死亡的漩渦中拼命掙扎,為了生的希望建造了一萬座行星發動機。將用兩千五百年的時間,帶著“家”在外太空中流浪。在穿越木星的過程中,受到阻礙最終克服困難的故事。看完之后,我的思緒仍沉浸在整個影片里。無論是救援隊拼盡全力的救援,還是劉培強舍己為人的家國情懷,都使我熱淚盈眶。人們對希望的無限追求使我感嘆,為了希望,地球上的救援隊不惜獻出生命保護火石;為了希望外太空中的劉培強冒著生命危險砸開總控室的大門;為了希望,劉啟一行人拼盡全力,點燃行星發動機;為了希望劉培強帶著空間站棄車保帥。
整部影片不就是人們對希望的追求嗎?從遠古開始人類就開始追逐生的希望。面對惡劣的生存條件,先祖們用石頭、木棍打造出了一個嶄新的文明。后來人們開始耕種,為了有希望存活下去,大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培育莊稼。后來到了工業____,人類為了希望,制造出火車、機器。就連面對世界大戰,人類仍然沒有放棄希望,齊心協力建造新家園。整個人類簡史不也是對希望的追求嗎?希望使我們這個時代更加美好。
面對野獸,面對災害,面對污染,面對戰爭,面對死亡,我們選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