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600字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看后喜悅又會淚流滿面的影片。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集錦5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1
影片中的這幫孩子都是10歲左右的年紀,馬修相信,即使有惡,又能夠壞到哪去?他們缺少的正是愛,諸如貝比諾是個孤兒,而莫翰奇也只有殘缺不全的母愛,只需要一點點愛,就足以點燃他們的心火,讓他們明白,自己原來不是活在地獄中,原來自己也是天使。
當馬修老師把這些孩子組建成為一個合唱團,他們那宛如空谷黃鶯般的美妙合聲在電影中流淌了一個多小時,特別是皮埃爾天籟般的聲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看著孩子們那因為受到肯定鼓勵而分外專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動真得難以言喻,也許我們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時曾經遇到的這樣的好老師,當然也有人遺憾:唉,我的童年為什么就沒有碰到這樣的老師呢?他們僅僅只是孩子,他們天真無邪,他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他們是如此真摯地寫下了自己的愿望,有消防員、有牛仔、有馴虎員,甚至是拿破侖將軍。也許為了實現這些愿望,在沒有正確的鼓勵和引導下,孩子們難免走了一些彎路。當藏于地板縫中的錢和口琴被發現時,馬修老師在氣憤中找到孩子時,得到的答案出乎每個人的意料,也讓老師感到心如針扎。“我想買一個熱氣球!”望著如此真摯的目光,馬修老師和我們的心靈都被震撼了。
面對孩子們一次次的惡作劇,馬修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他們,正是這種寬容如一縷陽光直射“池塘之底”。終于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悔意。受懲罰的孩子在母親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閉癥的孩子在老師的關懷下慢慢打開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和寬容之心幫助了這些孩子,這是這份善良與偉大,改寫了孩子們原本那充滿晦澀的童年記憶,留下了一串歌聲與歡笑,盼來了“放牛班的春天”。
當昔日的照片變得昏黃,昔日的頑童已成為音樂家,我們看到了早已滿頭銀發的皮埃爾、貝比諾對老師克萊蒙深情的懷念,往事并不如煙,因為改變了這些放牛班孩子命運的人留下的記憶,注定不會被風輕易吹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對教育而言,不僅是一種磅礴的氣勢,而且體現一種寬容的態度。寬容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教育的智慧。它是從善良心靈中流淌出來的愛的泉水,它是從睿智頭腦中升華出來的美的綠蔭。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2
這部電影告訴我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責任感,我們要了解孩子,知道他們的心里想法,理解他們,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有優缺點,作為教師要去放大他們的優點,去鼓勵,幫助他們。
劇中這位馬修老師用音樂給這個學校帶來了春天,他用音樂打開了學生封閉的心靈,他以寬廣的心包容著這些渴望關愛的孩子們,他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孩子,讓這些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當他了解這些孩子犯錯的原因,對校長的恐懼,對音樂的熱愛,見到孩子們的夢想時,他費勁心思對校長建議換種方式教育他們,他嘗試各種方式讓孩子們接受他,這些……都是他對孩子們無私的愛。
但愿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平等、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因為只有做到這樣才不愧于“老師”二字,電影的結尾馬修離開的時候收到那群曾被視為惡魔般的孩子們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在那一刻馬修的心是感動的是欣慰的也是激動的。因為他得到了孩子們的肯定,作為一名老師最需要的就是學生的認可與愛戴。但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又如何能得到這些呢!所以我們作為一名教育者,對待孩子要做的一定不能愧于心。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3
今天,我又一次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馬修的老師來到了一個叫池塘之底的學校,這個學校里都是一些壞學生,但是馬修來了之后這個學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主人公馬修。
馬修是是個音樂老師,他來到在個學校的時候,在門口看見了一個小男孩他很慈祥的和這個小男孩說話,當這時有個老師過來對他說:“馬修,那個男孩瘋了,他的父母死了之后他就來了。天天站在門口等他的父母,傻瓜一個。”這時,馬修回頭看了看那個男孩。這里,我看出了馬修很可憐那個小男孩他不想那個老師或是說先生一樣對這個小男孩冷言冷語。
他去學校的前幾天都讓學生們欺負,一個最老的老師也受了傷走了,馬修決心要讓這個班的學生變成一個個歌唱家。他在自己的課上,給他們聽歌讓他們學歌。但是,這些學生把學歌當成了一個娛樂。可馬修他還是堅持要讓他們學習唱歌,經過艱苦的磨練他們終于肯學了,馬修讓他們天天練習他們一個個唱的有聲有色。可是,有一個學生他不唱。有一天,下課了馬修經過教室時,聽到了美妙的歌聲,他跟著歌聲來到了教室發現那個唱歌的人正是那個小孩子,他讓那個小孩子當了主唱,他的歌聲讓許多人陶醉了,最后,他們在總統面前表演成功了他們也離開了池塘之底。
這?為什么叫放牛班的春天呢?因為,他們從一個壞學校變成了一個好學校。感謝馬修讓他們長大了!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4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在1949年法國的一個鄉村,音樂家克萊門特到了一家間外號的叫“塘低的男子加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在這里成了司空見慣。學校的校長只顧自己的前途,殘暴成為了他的性格。
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里的狀況,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決定用音樂的方法打開學生們封印的心靈。
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順利克萊門特發現學生皮艾爾·莫安琦擁有非同一般的音樂天賦,但是單親家庭的他性格異常敏感孤僻。怎樣釋放皮埃爾的音樂才華,讓克萊門特頭疼不已,同時他與皮埃爾的母親的感情也漸漸微妙起來。
他開始嘗試每天晚上都帶著學生們一起唱簡單的歌曲,打開他們的心靈,每首歌都是他自己的創作,就這樣他們每天堅持不懈,終于在一天得到了同行老師的認可。他們組織合唱團的消息讓校長知道了,正巧,一位夫人得知此此消息,想獎勵給組織合唱團的領導人,可是校長在這時卻厚著臉皮站了起來,老實的克萊門特卻只好幫校長說假話。
在校長接受獎章的那一天,學校卻突然起火了,他不得不趕回來。第二天克萊門特就被解雇了,他還帶走一個叫皮比諾的孤兒。
最后,皮埃爾·莫安琦成為了法國著名的音樂家,皮比諾也有他自己的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5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經典的勵志電影,講述了1949年法國一所由社會慈善人士捐增的寄宿學校-“池塘之底”的校長哈珊經常虐待學生,輕則關禁閉,重則暴力毆打,主角馬修喚醒了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最后聯合學校的老師和教授舉報了校長虐待學生的行為,導致校長被辭退,馬修也離開這所學校并且終身教授音樂。
大家都說馬修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所以他來到這所寄宿學校做了一名學監。一個偶然的機會,馬修在檢查學生宿舍時發現孩子們都在唱歌,令他沒想到的是,其中有幾個孩子唱得挺不錯。這所學校的學生不是孤兒就是在公立學校因為打架斗毆、吸煙酗酒、說謊成癖而被開除后轉來的,老師和家長都認為他們無藥可救了,但馬修并不這么認為,他覺得孩子們都有唱歌的天賦。于是,他組建了一個合唱團,讓孩子們吟唱自己創作的小樂曲和一些經典歌曲。
孩子們唱得越來越好,校長不同意馬修在學校里組建合唱團,馬修就偷偷地讓孩子們利用睡覺的時間在宿舍里輕輕地合唱,他們的合唱團成為了一個“地下黨”。學校的醫務室管理員馬桑大叔寫信把馬修的合唱團告訴了當初創建學校的捐增人,公爵夫人得知此事后便寫信給校長,決定到學校來看合唱團的演出。公爵夫人看完演出后對孩子們的唱功驚嘆不已,校長覺得馬修的合唱團是他晉升的好機會,他去總部開會,學校的教授也去渡假,學校里只剩下了馬桑大叔和馬修以及孩子們,馬桑和馬修帶著孩子們去學校旁邊的森林里玩捉迷藏,也許是上帝對校長虐待學生的行為不滿,就在大家出去玩的時候,一束火苗從教學樓頂部蔓延到學生宿舍,消防員趕來滅火,家長們以為孩子都失蹤了,校長聞訊趕回學校,此時恰好馬修和馬桑帶著孩子們回來了,校長認為馬修和馬桑的失職而導致自己不能晉升,然后開除了他們,孩子們唱著馬修創作的樂曲,從宿舍的窗戶扔下寫滿留言的紙飛機與馬修告別。可惜好景不長,校長虐待學生的行為很快被老師和家長告發了,校長被辭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