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課流浪地球觀后感1500字
《流浪地球》在這一點上處理得很巧妙,使觀眾在科幻場景中看到的依舊是純而又純的中國人,體會到的依舊是中國人的處事原則和道德標準。看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黨課流浪地球觀后感15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黨課流浪地球觀后感1500字篇1
隨著一聲發射,我的心隨著地球被推動器推動時地球上人民歡呼的聲音,我的心無比的震撼和激動。
這是國產影片《流浪地球》。對我深深的震撼!影片的開頭。在面對太陽系崩潰的地球即將毀滅。人類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是的沒錯,就是團結全人類的全解全地球的團結。所有每一個人其實活的像心一樣閃爍,即使他沒有他們,沒有像劉培強一樣犧牲自己推動地球,希望就是一片干渴土地中的一條河,然后責任義務愛與勇氣源源不斷的供給著這條河。
很久以前,劉啟從爸爸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只要他抬頭就可以看見一棵爸爸的星星在多年不見是父子。中出現了隔膜。慢慢的心中的星星消失了,但最后劉培強犧牲的那一刻,劉俊劉啟心中應該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吧,看爸爸就是星星,你抬頭看見我像星一樣閃爍淚水洇出眼眶,那一刻竟是無言的感動。
讓劉琦也沙娜想通了一個拯救地球的方法,許許多多的人前仆后繼。演繹了。拼搏與堅持,每一個努力的人像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像星一樣閃爍,星河仍舊被留存,因為他曾輝煌過這部電影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事,也許人類脆弱的不堪一擊,但人類從未放棄過希望愛永遠在他們心中。
心仍舊在流浪,但卻有什么東西變得不一樣了,原來像星星一樣閃爍真的可以被人做到!
黨課流浪地球觀后感1500字篇2
我從來未敢想過若干年后的地球會冰雪覆蓋,沒有任何的光明。《流浪地球》無疑拓寬了我的想象能力,但真正口碑好的片子不僅僅是為了拓寬人們的想象能力,更是為了留給人們深刻啟迪的。
一 、要心懷希望
把希望放在第一說,顯示了它的重要地位。片頭初中生韓朵朵的班長夸張的語氣總是讓人忍俊不禁:“希望,是我們這個時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很多觀者在看到這一幕時,心情大致和韓朵朵一樣:“過分了吧?”但越到后面,希望就越顯示出了它的重要性。CN-171-11救援隊隊員們不計一切甚至肯犧牲自己來保全火石,為的不是希望嗎?希望,像鉆石一樣珍貴,它可以是盼望著東風來臨的歡喜期盼,也可以是17年堅守領航員空間站只求與親人團聚的父愛,可以是凄清夜晚的一顆明星。所以,我們要永遠心懷希望。
二、 好好活著
王磊上尉在最后時刻下達的命令——“好好活著”——讓人潸然淚下。生活中的不如意,在世界末日面前全變成了小事。有這么一句話:“不能跑的人想想不會走的人,不會走的人想想沒有腿的人,沒有腿的人想想沒有四肢的人,沒有四肢的人想想沒有思想的人。”人生在世,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在困境面前我們要學會昂頭,好好活著。記得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是與劉啟一起逃出派出所的小黃毛問科學家老何死是什么感覺,老何當時說死很痛快。但當危險襲來時,他卻比誰都想要求生。這一調侃式的情節告訴我們誰也不想死,好好活著吧。
三、 珍惜身邊愛我們的人
劉啟和韓朵朵這一對兄妹在影片中可以說是感情最深的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劉啟和韓朵朵進入到通往地面的電梯時,劉啟把妹妹的頭盔一把拿過,一臉寵溺的看著她。雖然朵朵老是一口一個“戶口”叫著他的哥哥,但他們的互相珍惜,互相依賴,是很早就有了吧。堅守空間站的劉培強,也時時刻刻沒有忘記他的兒子。與四歲兒子分離的場景永遠定格在他的記憶里,這么多年,他從未放棄過在自己的窗邊畫木星形狀,他知道他對不起兒子的太多了。但沒辦法,他是領航員,他有事業。最后劉培強與劉啟的對話更是引人淚崩。身邊愛我們的人很多,請好好珍惜。
四、 不要永遠保持理智
擁有強大智慧的人工智能莫斯,被加加林時代的一瓶烈酒摧毀。它的一句“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讓我深受觸動。人類注定不能時刻用冰冷的數據解決問題。因為我們是人類,有血有肉有感情。理智能提高我們成功概率,但請不要永遠保持理智。劉啟如果保持理智,他不會為了妹妹的一句話對學校故障操作,會在最后關頭放開妹妹的手,如果劉培強保持理智,成功率0%方案不可能圓滿成功…..
五、 回家與傳承
劉培強說:“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地球是我們的家,但如果這個家沒有了人,便變得毫無意義。韓子昂回憶之前與老伴的幸福生活,語氣中洋溢著甜蜜,讓我們感受到了家的味道。我想,不管人們是關注太陽,還是關注錢,不管家里的飯是咸是淡,只要有家,我們的生活便有了奔頭。老何在抽煙時看到的:“天冷了,記得穿秋褲”是否想起了他的家,他的媽媽?韓朵朵在韓子昂死后的那句:“爺爺不在了,我們的家在哪啊?”讓人心涼半截,韓子昂臨死叮囑劉啟的“當哥哥要保護好妹妹,帶她回家”讓人痛苦惋惜。
回家之后,便是傳承。劉啟作為航天英雄的后代,在片尾也成了一個航天人。而他的“流浪地球”計劃竟與劉培強當時執行的計劃那么相似。貫穿全篇中的“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更是讓我們學會傳承。
黨課流浪地球觀后感1500字篇3
《流浪地球》是科幻作家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小說,它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把地球當作交通工具,向宇宙深處航行、尋找新家園的故事。航行的路上危機四伏,人類為了能在2500年后抵達新家園,開始了爭分奪秒的戰斗。
整本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男主爸爸說的一段話:我們必須懷有希望,這并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懷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今年我們過了一個不平凡的寒假,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打破了往日熱鬧的過年氛圍。疫情之下,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我們全家雖然呆在家里,仍時刻關注著疫情的變化,盡管有些不安,但是每天看到電視里的新聞報道,讓我知道很多人默默的支持著武漢。人們捐款捐物,三萬多名醫護人員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趕到武漢救助病患,科學家們奮戰在科研一線,研制抗病毒疫苗。我相信,只要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懷有希望,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讓武漢不再“流浪”,大家一起加油!
黨課流浪地球觀后感1500字篇4
很多人紛紛預測,《流浪地球》將超越《戰狼2》,登上內地票房第一的寶座。
時隔近4年,依然還是劉慈欣,與他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流浪地球》,正式按下了“中國科幻元年”的按鈕。
《流浪地球》導演一欄寫著郭帆(《李獻計歷險記》)的名字,但編劇和監制的名單上,都出現了劉慈欣的名字。
這部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面對太陽即將毀滅的境地,人類不得不實行“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在整個絕地拯救的過程中,許多人做出了竭盡全力的嘗試,以及可歌可泣的犧牲。
主要演員有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以及年輕一代的趙今麥和“戰狼”吳京,可以說陣容涵蓋老中青少各個年齡層了。
順利面世的《流浪地球》,是首位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人劉慈欣一眾科幻小說里,第一部真正變成影像的作品。
為了呈現小說里的宏大格局,該片的概設團隊和美術團隊費時15個月,依據小說內虛構的超現實場景和細小道具,制作了3000多張概念設計和8000多張分鏡頭畫稿。
一旦涉及“科幻”,如何去展現一套獨有的世界觀,則是最艱難的部分。《流浪地球》除了在劉慈欣原著基礎上進行改編,還請來了中科院的科學家參與討論。
在制造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一部硬科幻片這條路上,《流浪地球》可以說很努力了。
《流浪地球》的出現,在筆者看來,不僅填補國產片在科幻領域的空白,讓人看到了中國科幻的力量,也在無數青少年心中埋下了科幻的種子,對兒童科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
如果說科幻電影的表層,是一種類型化的敘事,是對影片本身的科學邏輯的關注,那么深層次的科幻,一定是超越類型的,它必然是對人類命運的深層關懷,既是對個體的,也是對全人類的;是對人類腦力疆界的追問,也是對人性本身的質詢。
更重要的是,它還必須帶來一種具有足夠格局的宇宙觀,并把人類放置在其中一個全新的節點位置。《流浪地球》基本做到了。
在太陽不斷膨脹的情況下,地球面對著遭遇著嚴重的生存危機,為了人類的繁衍,一項持續兩千五百年的宏大遷徙計劃正在運作著……
這是一部典型的男人戲,其對白的干凈簡練也頗具男性色彩,女性是危機世界中的一抹亮色。
父子情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組人際關系。譚家明的《父子》中,糾葛難斷的父子情結讓人唏噓,荷蘭奧斯卡獲獎電影《角色》中的父子關系,則更讓人感到虐心。
父子間的情感難以書寫,是因為我們太難以把握父子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感情,換句話說,我們很難為這份情感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不僅僅是親情,也不似戀愛中那樣熱烈的爆發。
相反,父子間的感情總是隱忍克制的,對立中又帶著雪中送炭的溫情,沉默中暗含著千言萬語的訴說。
影片的一開始,并沒有急于進入劇情的主線本身,而是耐心地交代了兩對父子之間的情感關系,較為簡單的是韓子昂與劉培強之間的情感表露。
劉培強將通行證交到他手上的一刻,意味著翁婿之間的訣別,而這次訣別,卻顯得是那么的輕描淡寫,又是那么的如負千鈞,男人間的情義在此表露無遺。
在一串簡練的電影語言背后,暗含的是托孤責任的傳遞。
而令人訝異的是,被托孤的對象,竟然是自己的父輩,這儼如次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提前預演,兩人的內心如同明鏡似的明白,但他們也同樣知道,在地球遭遇危機之際,人類的大愛高于家庭,這顯然是男人間無需贅言的共識。
為了一項宏大的事業,他們必須要承擔起自己的命運。
而對于孩子來說,事情卻并非如此。劉啟與劉培強的情感沖突,在影片中以一種較為突兀的方式呈現,雙親的缺失造就了一個敢想敢做的劉啟,一個典型的中國青少年形象,而另一方面,劉啟的敢想敢做無異于“叛逆”的代名詞。
劉啟的叛逆源于雙親的缺失,這也正是他與劉培強的矛盾所在,對于劉啟來說,父親的形象具有雙重意義:
一方面是對于“父權”的反抗,正如影片中劉啟一次次拒絕劉培強對他的指示,另一方面,父親對于劉啟來說,同樣意味著家庭的圓滿,從影片中我們得知,在影片設定的背景下,劉啟的家庭自始至終都處于殘缺的狀態。
正因如此,劉啟與劉培強之間的情感始終處于一種愛而不會表達的曖昧狀態,大多數的時候,他們是對立的,但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劉啟的感情得到了釋放,他理解了父親選擇的艱難,第一次與父親感同身受,完成了一個男孩到男人的心理蛻變。
這種特血肉情的處理,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沒有時間去為犧牲的人哀傷,人類為了自身大共同體的延續,自愿選擇了負重前行,韓子昂如此,劉培強如此,劉啟如此,在巨型重聚變發動機上勞作的人類,無不是如此承受著自己的感情。
個體,永遠是人類延續中的螺絲釘,或是一個個密密麻麻的關節。真正偉大的是人,一個大寫的人。
《流浪地球》告訴我們,人類的頭腦、勇敢、行動是可以累積在一起的,在一代代的延續中,通過數不清的累積,人類超越著自身的限制,甚至擁有了為地球尋找新家園的野心、耐心、智慧與魄力。
《流浪地球》之所以能成為標桿性的一部硬科幻電影,甚至被贊說“可能會開啟中國的科幻片元年”。
這既與劉慈欣的高質量劇本有關,也和導演郭帆融入中國人無法離舍的親情元素和家園情結的創作手法密不可分——在宇宙中去丈量家園的尺度,這成為了國產科幻片的一條新出路。
沒有什么比科幻電影,更能檢驗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實力了。
在中國太空年,《流浪地球》將會是一個不俗的開端,讓中國電影在科幻這條艱澀的道路上,終于又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