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視觀后感800字
《流浪地球》影開篇為整個地下城的長鏡頭,圍繞著一棵倒掉的大樹,有書店、小吃店、舞龍、彩燈等場景,這組鏡頭是在影視產業園20號攝影棚中完成拍攝的。品味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流浪地球影視觀后感8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流浪地球影視觀后感800字篇1
今年寒假,我大半時間都在老家。剛從老家回來的時候,爸爸笑著對我們說:“我們一齊去看電影《流浪地球》吧!這一部是吳京演的,肯定異常好看。”我們高興地連聲說好。
《流浪地球》開始演了。只見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必需抓緊時間離開地球,去另外尋找生存的空間,于是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但這推進器需在兩千五百年后才能夠抵達新的家園。在此期間,人類建立了地下城,抽中簽的人們才能住進去。聯合國在太空成立了空間站,將此計劃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兩位主人公偷偷溜出去過年,可在途中遇到了一場災難,許多城市的發動機停止運轉了,在三十多個小時后地球將會撞上木星,導致地球自行瓦解。他們的車被臨時征用為救援隊,和CN7-11救援隊展開了一系列的救援,當人們把全部發動機重啟后,聯合國和空間站宣布放棄人類,并播報:在七天之內,可和家人團圓,并進行最終的告別,空間站將會開始“火種”計劃,即帶著三億精子卵尋找新的家園。所有的人類都準備回家團圓了,可是兩位主人公和CN7-11隊想到了一個拯救世界的方法,用“火柴”點燃木星,木星上的波動會將地球推理軌道,其中一位主人公韓朵朵向世界動員,叫靠近他們的救援隊盡快趕來幫忙,這么多人的努力以及劉培強所在空間站的犧牲,地球被推離了木星,地球最終得救了。
看這部電影,我的心一向和主人公緊緊地聯系在一齊,擔心著主人公的擔心,萬一地球真的被毀了,那我們怎樣辦?當事情得以解決,地球得救了,我的懸著的心才放下來,才覺得回到現實中來。雖然這部電影并不是真的,可是讓我明白了要對未來做好充足的準備,我們要愛護地球,做僅有善沒有惡的人類,就算是真的被放棄了,可是我們只要出一點點力,說不定就成功了,必須要堅持不懈。
流浪地球影視觀后感800字篇2
昨天第二次看了《流浪地球》。在影片中總感覺有一種力量震撼了我,是特技效果還是故事劇情節?都不是。今天想起來,是影片中體現出來的英雄主義力量,這種力量蘊含于中國文化中。
《流浪地球》是一種災難類型片,英雄拯救人類的主題。這類片子好萊塢拍了很多。從場面到故事情節都很完善。在這種題材上同他們競爭,國產電影沒有任何勝算。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是挖掘出中國文化中的集體主義精神,創造了一個集體英雄的故事。最后拯救地球的是一個集體,他們的精神感動了更多的人。尤其是最后眾人推“撞針”的場面,真是讓人人血沸騰。至此這部電影真正利用了中國文化中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是電影的精神核心。
好萊塢電影的英雄只有一個人,這是西方文化強調個人的表現。東方的文化強調集體,如何在電影中體現這種文化?這部電影開辟了這種思路,從此中國也可以拍出英雄主義的影片,西方人也要從中國的電影中慢慢接受東方的價值觀。
影片中這一群人完成英雄壯舉的動力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體現“家”的概念和堅韌的精神上。這是推動人物思想前進的動力。片中的人物除了宇航員劉培強之外,都是小人物。面對危機他們也有退縮和絕望,但是最后在彼此的精神的鼓舞下,一起完成拯救地球的使命。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家”的概念,最初是“小家”,是對于親人的思念。最后演變成要拯救人類的激情。影片對人物心理這種轉變處理的非常好。幾次“拯救計劃”的失敗,影片中的人物也絕望過,但是最終明知希望渺茫但是仍然要奮力一搏。這種精神正是中國文化中堅韌的精神的體現,正像“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樣,明知沒有希望,一次次失敗,卻依然堅持著。影片的震撼力正是從這里迸發出來。
這部電影的意義在于,把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精神作為電影的主題思想,并且以此為核心展開電影的內容。使得人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力量。使得電影有了感染力。當前的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除了經濟、軍事、政治上的競爭以外。文化這種軟實力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在電影這個領域,我們的市場也長期被美國的電影占據。現在我們終于可以開始逐步奪回這個市場。并且向國外輸出我們的電影同時要宣傳我們的文化了。這是中國崛起的體現。
流浪地球影視觀后感800字篇3
昨天,我們全家去看了吳京主演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電影講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為了找到新家園,人類在地球赤道附近建造了一萬座行星推動器。這種舉動被成為“流浪地球”。
電影中,反復出現的一個畫面是劉培強經常對自己的兒子劉啟說:“當你想爸爸時,便遙望木星,倒數三秒,就能看見我,我就在那里。”長大后的劉啟知道爸爸是騙他的,對父親的離開并不理解,甚至記恨他。在地球即將毀滅,人們都認為無法挽回的時候,身為宇航員的劉培強在退休的最后一天,為了沖擊最后的5000米點燃木星,讓地球擺脫木星的引力,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駕駛“領航員”空間站,用空間站中的三十萬噸燃料點燃了木星,挽救了地球上35億人的生命,使地球文明得以延續。此時,也正在參與救援的劉啟似乎也理解了父親這17年的離開,哭著喊父親不要離開自己。劉培強犧牲自己,拯救了世界,放棄了和劉啟的團聚,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是偉大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還有一點也讓我印象深刻,就在各國救援隊放棄自救的時候,韓朵朵喊著眼淚進行全球播報:“在生命最后的時刻,我們選擇希望!”正是這種希望,讓各國救援隊聞訊而來,大家齊心協力,終于推動撞針,成功噴發火焰。這一場景讓我感到人無論處于多么絕望的境地,都要心存希望,樂觀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