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范文五篇
《1942》的這份情懷,縱然無法和歷史媲美,但它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它是一段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苦難回憶。下面是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1942觀后感一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后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里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于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1942觀后感二
很久沒有干過看完電影寫觀后感的事情了。這事比較二只是原因之一,讓這事變得很二主要還是好片太少,爛片當道。今天要不是上個月買的團購券到期,要不是這部影片今天剛好上映,要不是還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錢版,也許我就錯過這部片了。一切都是緣分。
這部片看之前講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講什么,首先近代史一點興趣都沒。看年份搞不好是講戰爭的,也是點興趣都沒。不過,海報上印了陳道明,對這位大叔印象不錯就鬼使神差的進去看了。結果被震撼了。
影片開始,講述者說,1942到底發生過什么,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后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 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饑荒。這個,說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說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 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么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于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 者凄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 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里。。。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 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干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戶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著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說折射 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后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鐘還是伙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 修德的驢,后一分鐘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里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著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后來她 和孩子也沒能挨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藥,母親死在了日本人槍下,而女兒后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幸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 后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 臺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里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 里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后,一場更大的饑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只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 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后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 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于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后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 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么沒膽拍1959。。。或是 說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說那么多人還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 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1942》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 歷經坎坷卻善于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1942》雖然 導演某些地方欲說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后,搬個小板凳坐等誰來拍《1959》吧。別讓我等太多年啊!
1942觀后感三
剛看完了1942.,頗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餓死三百萬人。內憂外患的國家,腐敗黑暗的官場,兵荒馬亂的社會現實,全方位了構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對的不僅有饑荒,更有日軍的不斷轟炸、各地政府的不斷推脫。而面對嚴重的災情,蔣政府在無法封鎖的消息的情況下,只能調糧食賑災。而賑災糧食則經過一層層官吏的克扣貪污,沒有真正落到災民的手中。最終,饑餓的災民被日軍所收買,在河南戰役中給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當民族大義與生存沖突時,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作為一顆與大局無關緊要的棄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當生存成為第一要務時,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拋諸腦后的東西。常言道“溫飽而后知榮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談民族大義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說是置民眾于水火的國民政府呢?
而傳教士在影片中又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最后的教堂則象征著救贖。從天災到最終的人禍,又是誰造就了這一切呢?可以說,把這些災民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人,正是這些貌似救災,道貌岸然的人。在他們眼中,收受賄賂是救國,保養童養媳也是救國。似乎平常那些惡劣的行為只要是國難時期立刻就能高尚起來。更還有那些商人。也正是這些人,才終究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942觀后感四
今天懷著一種莫名的心情觀看了電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層的百姓的實際生活,血腥的場景,人命的低賤,統治者的無情……最后的結局也讓我有著無法言說的壓抑和心痛。
1942年對于河南人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大旱而且蝗災,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3000多萬人,歷時106天,行程1012公里,開始了一次慘烈浩蕩的逃荒之旅。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但仍是國民政府手里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隊伍。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這真是讓人義憤填膺!
饑餓離人們的距離開始變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場面。孩子需要養活、生病在床的母親需要買藥,人們含著淚水賣掉自己的孩子、曾經一起患難的妻子,換來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現在看來是那么的不值錢,但當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錢,人們無奈的只有用親人去換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災難才能最終避免。
1942觀后感五
1942年發生了很多事,一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一如甘地絕食,一如宋美齡訪美又或是丘吉爾感冒,然而在這片我們深愛的土地上,鮮血染紅了土壤,淚水劃過了心田。一幕幕的人間慘劇,一場場的悲歡離合,悄然上演在河南。大旱、蝗災、饑荒、戰爭、流民、死亡,每一天都有人在絕望中死去,也有人在希望中殘喘。那個年代,那抹沉重,隴上心田,久久不散。
一部改編自劉震云先生《溫故一九四二》的電影用它的視角訴說著曾經的故事。銀屏上掠過一張張飽經滄桑的面孔,熟悉的是炎黃子孫的堅韌,陌生的是茫然空洞甚至絕望的眼神。坐在電影院中的我,呆呆地望著前方,隨著故事的展開,心一點點地下沉。淚水含在眼底,遲遲未落,卻不是堅強,而是,深知沒有資格。沒有經歷過那一場場劫難的我,雖然做不到劇中人為了生存付出的犧牲與奉獻,但是至少我可以不再軟弱。
在廣袤的'平原之上,戰火紛飛,哀鴻遍野。在幾乎遍及全省的災區內,每一個村莊,每一個縣城,每一座車站,每一條公路都在經歷著相似的故事與苦難。劇中的老東家范殿元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地主,狡猾、市儈。就是這么一個人,也無法對抗這史無前例的災難,他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隨著逃荒日子的漸長,饑餓的陰影籠罩了大地,死亡變成了一種解脫。他甚至在老伴離去后,只是嘆息“早死早托生,來生千萬別再托生到這個地方。”真正的悲哀莫過于連他自己都失去了悲哀的權利。他的遭遇是三百萬災民的縮影,他的痛苦是萬千痛苦中平凡的一角。那個年代,那抹沉重,已不是言語能夠訴說得起的。
劇中人演著屬于他們的故事,我難以忘掉他們所有。
我忘不掉那個俏麗的女孩。作為老東家的女兒,她讀過書,有知識。一張年輕活力的臉上閃爍著對生活的期盼。我忘不掉在剛開始逃荒的時候,老東家拽她上車,她懷抱著最愛的小黑貓,任性地喊:“要去和同學們一起保衛校園”。她倔強天真,很討人喜歡。我忘不掉她在嫂子生子后,撕著課本,將小黑煮成一鍋貓湯。她麻木地望著天,眼中是哀鳴與疼痛。我忘不掉她在大年三十將自己賣到妓院,換取5斗小米,只為了自己和父親能夠活下去。洛陽城里是過年的歡喜,煙花束束,美麗而妖嬈。城外是她年輕生命的淪落,純貞逝去,只為了生存。
我忘不掉那個年少的婦人。作為長工家的媳婦,她堅韌而善良。她有著中國傳統女人的美德,她相夫教子,服侍婆婆。在逃荒的途中,為了丈夫和孩子,努力地找著食物,寧可自己挨餓,也要家人能夠活下去。我忘不掉她在老東家面前用著嘲諷的語氣說出大家都一樣話時的狡黠與對命運的感嘆。我忘不掉她在丈夫死后,獨自撫養孩子,無論遇到什么都不離不棄的偉大母愛。我忘不掉她年三十改嫁只為了在賣掉自己之后,孩子可以有個去處時濃重的犧牲意味。她隨著養牛人的馬車漸行漸遠,路遠方,栓柱帶著兩個孩子還在原地。若目光可以穿透距離,我想他們的心,他們的愛也是相依相隨的。
我忘不掉那兩個男人,同為長工的男人。一個是拖家帶口的瞎鹿,一個是愛慕著地主家女兒的栓柱。他們有著人性的狹隘與自私,但同時又有著責任與擔當。在逃荒途中,他們扛起了重擔,帶著女人,老人,孩子,開始著新的征程。我忘不掉瞎鹿為了給家人驢肉,死在沸騰的開水之中的慘烈。我忘不掉栓柱為了養女的玩具不落入日本人之手,而被屠刀穿心而過時染透了雪的血,紅白分明。
我忘不掉劇中的那些人,那些努力活著,為了活著而閃爍出人性光輝的人。在那個年代,那個沉重的年代,他們用愛,用堅強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天空。圍繞著老東家與兩個長工家庭展開的故事,落幕在一片桃花綻放背景之下。桃花開了,春天到了,我忍不住地想,會不會給豫中平原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哭聲、淚水沾染了每一個人的心,明明是見面不相識的路人,卻通過一部相同的影片,心中涌起同一片感動。我不知道該怎么描述心中那縷不是滋味的情思,謹以此文鐫刻下我對愛、對人性的尊重,以及對那個年代,那抹沉重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