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電影觀后感
《第一書記》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真實而深刻的塑造了沈浩同志扎根基層、鞠躬盡瘁、真心誠意為群眾謀利益的光輝形象,展示了當代共產黨員的精神風貌,下面是由小編精心挑選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第一書記電影觀后感1
今晚我自主觀看了《第一書記》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根據原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書記沈浩的真實事跡改編而成。該影片講述了原本在省財政廳工作的沈浩,干了多年公務員后,毅然放下優越的工作環境,拋下優越的生活條件到鳳陽縣小崗村進行掛職工作,并且在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他為小崗村鋪路、修橋,幫助貧困戶,招商引資進行經濟改革,讓幾十年來駐足不前的的小崗村大踏步的前進,趕上了中國經濟的潮頭,但當小崗村正在重現昔日輝煌時,自己卻因積勞成疾,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感人故事。
在這部電影中我深深地感覺到一個道理,我們的人生價值何以得到體現以及我們如何去實現。通過沈浩請我們低下頭來想一想,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們,一個無論從思想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應該嚴格要求進步,要做到與時俱進的我們,我們是不是缺失了沈浩的那種拼博奮斗的精神,我們是不是應該時刻提醒著自己,我們是在黨的教育領導下的先進份子,就像我們經常寫的那樣我們將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定信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在這樣一個物質化的社會里,沈浩更多的就像是一個另類,當大部分干部將基層鍛煉當做是晉升的踏腳板時,沈浩可以撇家舍業的在小崗村工作那么多年,也許很多人無法理解他的行為,但他卻本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他做到了舍小家,為大家。看完這部電影后,就會發現,一段真實的人生,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日記,會讓人真實的動容。電影采取的夸張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讓我流淚。我更加關注的是這么一個人,在這么一個地方,待了這么多年的種種奉獻事例。
沈浩的一生雖短暫,所做的也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然而對百姓來說是最重要的事,他全心全意為人民,和百姓魚水情深,一心為民謀幸福,他是黨員的驕傲,黨員的榜樣。我要以沈浩為榜樣,堅定信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希望在我們以后回首往事時,不會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我們就會自豪的說,我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偉大的事業。
第一書記電影觀后感2
"第一書記",沈浩同志,一個平凡的人,一個為群眾辦實事的村委書記,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他胸懷理想抱負,選擇下放基層,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干事業,以實際行動忠實地履行了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將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小崗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短暫的一生。
一座嶄新的大包干紀念館,一條開啟民心的通村公路,一場隆重特殊的葬禮,一頓熱鬧特殊的年夜飯,一次又一次挽留的紅手印……正是這樣的一個好人,一個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用他的執著與真誠,凝聚了小崗人的心,感動了小崗人的情。"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犧牲自己的一切,絕不叛黨。"沈浩同志做到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履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雖然沈浩同志已離我們遠去,但從他身上學到的,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正如影片結尾沈浩女兒說道:"你雖然走了,但小崗村還在,和你吃過飯、說過話的人還在,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也在……"
第一書記電影觀后感3
當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出影院,電影《第一書記》主人公沈浩的形象仍然縈繞在我的腦際。耳邊是觀眾們對沈浩的贊嘆和惋惜,一個無限忠誠于黨的事業的基層干部,一個視村民為親人,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的支部書記,一個為改變鄉村面貌嘔心瀝血英年早逝的普通黨員。這就是沈浩,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七千多萬黨員的杰出代表。
看了電影《第一書記》,我心潮澎湃,眼角濕潤——我為沈浩的事跡感動、感慨,又有諸多的感觸。沈浩為村民服務的志向,為村民做事情的艱難,工作家庭兩頭難的處境,沒有同事理解、被邊緣化的寂寞,忍辱負重、舍小家顧大家的胸懷都使我的心難以平靜。
沈浩在小崗三年,財政廳的同事們晉升的都晉升了,而他這次成了真正的“原地踏步”。他的老同學晉升為了財政廳的廳長,可沈浩這次沒有羨慕、沒有不平,小崗村的百姓給了他最大的認可。當吳奶奶拉著沈浩的手,說:“你為了我們,舍家舍業,不容易啊!”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我在內心對自己說,有像吳奶奶這樣的群眾理解,共產黨員再辛苦,也值了;我相信沈浩書記也是這么想的。能干事的永遠就讓你享受干事的快樂,其他一切與你無關。其實,小崗村每發展進一步,他就被財政廳邊緣化一步,離他升職的愿望就退一步,那是不爭的事實。
沈浩,他割舍了老母和妻女的愛,割舍了他升職的臺階,割舍了安逸的生活,他最后將自己定格在了小崗村;他用男人的肩膀執著地扛起小崗一方天地,忍辱負重,用生命書寫出一個大寫的“人”。
影片中,當村民們得知沈浩在小崗村任職期滿,就要調回省財政廳的消息時,全村村民自發地用簽名印手印的方式,真誠地挽留三年來這個帶領著他們艱苦奮斗,改變了小崗村的面貌,給村民帶來幸福安康的支部書記。
“紅手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黨的基層干部為了黨的事業,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那顆赤誠火熱的心,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崇高威信。
“紅手印”不但是小崗村村民對沈浩的誠意挽留,也是他努力工作的優良成績單,更是對他為了小崗村的發展舍小家、為大家,不辭辛勞兢兢業業的最佳褒獎。
我想,如果我們的黨員干部都能夠像沈浩那樣,時刻把黨的事業,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忠于職守,克己奉公,廉潔自律,勤奮工作,那我們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就會如日中天,蓬勃發展,整個社會就會處處充滿著和諧和歡樂。
第一書記電影觀后感4
周二下午看了《第一書記》這部電影。先說好,我不是黨員,也不是干部,所以我是帶著隨便看看的心情去看的。由于觀后要幫著寫觀后感,所以去之前就把觀后感寫好了,屬上某某大名,然后上交黨組織,最后應該封存在入黨檔案里吧。
在網上看到有些人說去之前要帶紙巾,因為它催人淚下。我覺得我是用不著了,因為是報著寫觀后感的心態去觀影的,關于歌功頌德在影片,我覺得自己應該不會被導演的劇情來牽動感情。
我自認為是很會猜劇情的人,影片一開始,我就知道了導演想怎么敘事,而每個小事件發展的結果我也猜到了,等等,都是一些老掉牙的電影俗套。因為一些“紅色電影”要歌頌一個人,要講述一個人的豐功偉績,無非就是“為群眾辦事”,如何為了群眾的利益“犧牲小我”,如何“對不起家人”,還有在惡劣天氣中工作的情節。這些這部電影里都有。
電影里無論是主演還是一些配角,都是我們平時熟悉的著名演員,據說是人藝演員鼎力加盟。影片里有許許多多我們熟悉的演員,直到最后,我還真把楊建新當成了沈浩,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徐帆的表演。片中沒有過多的詞語和行為想博取人們的眼淚,更多的卻是引得大家不時發出笑聲。漸漸地讓我忘記了這是一部“紅色電影”了。
影片最后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而這時,我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天啊,了不起的導演。不,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后,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第一書記電影觀后感5
32年前,18位農民的冒死之舉,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從此,這“中國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的盛名傳遍祖國大地。而之前對沈浩同志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報刊新聞的宣傳上,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沈浩同志作為一位“優秀共產黨員、模范基層干部”的模范典型,他的先進事跡在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沈浩精神廣為傳頌。
這次以影片的方式將沈浩同志的事跡在自己眼前重新演繹,真是觸動心靈,當影片中一幅幅細膩而生動的畫面呈現在面前時,仿佛把我帶到小崗村干部群眾與沈浩書記朝夕相處的歲月和場景。修路、建大包干紀念館、幫助貧困戶渡過難關、大年三十在村民家里過年、按手印挽留沈浩書記……銀幕上活生生的沈浩形象,讓我熱淚盈眶。影片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不僅讓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形象,同時讓我找到了人生的一面鏡子。
沈浩同志扎根基層、服務農村的奉獻精神感人至深。在小崗村任職6年來,他始終懷著一種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精氣神,舍小家、顧大家,盡職盡責,辛勤耕耘,生動展示了共產黨員的無私情懷,充分彰顯了對人民群眾的無私大愛。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樣,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立足崗位,恪盡職守,奉獻才干,努力在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沈浩同志心系百姓、一心為民的公仆精神令人敬仰。他始終與小崗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把赤誠的心捧給群眾,把無限的愛獻給百姓,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以模范行動踐行了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用生命代價詮釋了共產黨員的真諦所在。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樣,視群眾為親人,把自己當公仆,一心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始終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作為一名為大學生村官,工作兩年來,經歷的一次次挫折和困難,使我從起初的“滿腔熱情、豪言壯語”轉變到現在的“面對現實、腳踏實地”上來。因為真心付出,所以收獲豐碩,自己一些不起眼的工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我和群眾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但和沈浩書記相比,我自知差距太大,通過學習沈浩書記的先進事跡,更加堅定了自己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記得有句話,“誠信為民,民必理解;真心為民,民必擁護”。我堅信,只要把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公仆,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就是向前邁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