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可可西里觀后感范文
《可可西里》是一部真實的影片,真實的讓人窒息。“砰”,一個生命結束了,沒有任何渲染,原來生命的結束竟如此的簡單。天葬師的刀,神鷹的盤旋,喇嘛的頌經聲,那是對生命的提示,塵世與天堂,究竟有多遠的距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可可西里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可可西里觀后感范文1
周五晚上,我和父親母親一齊去時代影院看電影《可可西里》,盡管在此之前,母親說過好多次這部電影如何好看,但認識不多的我并不以為然。
進入影院,我便看到一幅長約五米的黃色橫幅,大意是“萬人簽名支持《可可西里》沖擊奧斯卡金像獎活動”,上方已經有了密密麻麻的簽名。母親也讓我簽,我覺得別扭:干嗎要我簽名?簽名能隨隨便便嗎?
我一扭身,進了影廳。
但在影廳的這90分鐘,我被深深震撼了。
由陸川導演的這部電影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改編而來,故事發生在可可西里。這是一部反映歷險的故事片,它透過獵殺藏羚羊和阻止獵殺藏羚羊這個過程,講述了人在絕境中的生存掙扎和人與自然的相互抗爭,而關于這個話題,則是個世界性的。
可可西里,位于中國版圖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帶。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一百萬只珍重的高原動物藏羚羊,但是隨著歐洲和美洲市場對莎圖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導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絨價格暴漲,中國境內的可可西里無人區爆發了對藏羚羊的血腥屠殺,各地盜獵分子紛紛涌入可可西里獵殺羚羊。短短幾年間,數百萬藏羚羊幾乎被殺戮殆盡,此刻可可西里大約只殘存有不到兩萬只藏羚羊。
資料說,從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邊地區的藏族人和漢族人在隊長索南達杰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名為野牦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愿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在前后五年多的時刻中,野牦牛隊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盜獵分子進行了無數次浴血奮戰,兩任隊長索南達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犧牲。
我覺得《可可西里》最大的特點是它的真實。個性是劉棟陷入流沙的鏡頭讓我的情緒久久不能平靜。我看到這個鏡頭時,禁不住熱淚盈眶,從影片中我看到了生命的無奈,人們不知何時何地會面臨生死離別……
整部影片像一則新聞報道,以一個隨隊采訪的記者的角度,講述了這個故事。從他們八個人進山,到只有四個人活著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跟盜獵分子作戰,跟環境作戰,跟貧窮作戰……荒涼的無人區,屠殺藏羚羊的場景,殘酷的自然環境,兇殘的獵殺藏羚羊的殺手……關于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影片都像一部記錄片一樣真實而不加修飾地記錄了下來。
走出影廳,我毫不猶豫地在橫幅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電影可可西里觀后感范文2
《可可西里》這部電影,講的是有關藏羚羊的悲劇,人性的悲劇。
1985年,盜獵者為了滿足歐美市場對于藏羚羊絨的需求,大規模地獵殺藏羚羊,保護站上的巡山隊員開始尋找盜獵者。可是,盜獵者如同隱形人一般,消失在茫茫的可可西里的荒漠中,只留下成百上千具剝了皮子的藏羚羊尸體。巡山隊員不顧危險,繼續奮力追蹤。盜獵者終于出現在冰河對岸,隊員們不顧一切地沖過去,卻只捉到一些盜獵分子,盜獵的頭目再一次漏網。接下來,尋找的旅程更加艱難,隊員一個個走散,劉棟也陷入了吃人的泥沙。隊長日泰最后找到了盜獵者,卻沒有人,沒有搶而被盜獵頭子殺害,跟隨的記者尕玉幸運,沒有被殺害。事后,尕玉寫了一篇震驚全球的報導。
《可可西里》里面的巡山隊員都是志愿的,一年沒有工資了,電影中的一幕:隊長日泰從袋子里一個一個地拿出饅頭,掰一半,再給每個隊員。讓人感到心酸。可他們為了保護藏羚羊,寧愿犧牲自己,令人感動。在這電影里,沒有特別的服裝,隊員們穿的只不過是最普通的衣服,他們沒有干凈的臉和手,但是他們的心石最干凈的。電影里也沒有特別煽情的情節,而是非常簡單、大方、樸素,卻令人感動,為巡山隊員的執著感動。看完這部電影,我感到了貧困的迫不得已,因為草原荒漠化,無法生存被迫去給盜獵者去剝皮子謀生。同時我也問自己,如果我們不穿動物絨毛做成的衣,不吃動物的肉,盜獵者不是就沒了嗎?我們花費千金,難道就是要把動物的尸體披在身上嗎?電影中被子彈打了一個又一個洞的藏羚羊毛皮,難道不就是藏羚羊代表全世界的動物的哭泣嗎?
動物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少獵殺動物吧。
電影可可西里觀后感范文3
題記——關于信仰,我們知之甚少,而且向來如此
今天看了陸川導演的電影——《可可西里》,沒有耀眼的明星,也沒有好萊塢似的特技,卻用最真實的鏡頭拍攝出了一種悲壯,一種震撼,一種力量……
可可西里在藏語中是“美麗的青山、美麗的少女”,就如她在藏語里的意思一樣,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個腳印都有可能是地球誕生以來人類留下的第一個腳印。但就是在這樣一片如少女般純潔的土地上,因為人的貪婪而使可可西里充滿了鮮血和死亡——血紅的藏羚羊骨架、盤旋在空中的禿鷹、誦經的喇嘛……而引起這一切的只是為了藏羚羊的絨毛。絨毛是何等的輕啊,但是正如米蘭·昆德拉所寫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利益和貪婪之下,這是生命所不能承受的輕。
日泰說:“他們的手和臉臟的很,可他們的心特別干凈。”這是對這群志愿巡山隊員最好的詮釋。這些巡山隊員中有當過兵的,有放過牧的,也有開出租的……他們沒有編制,經費緊張。不僅要對付盜獵者,還要應付惡劣的氣候條件、吃人的流沙……這樣的工作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如果犧牲了也不會有人或組織來追封他們為烈士。但他們還是去做了,而且是不計回報的,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日泰和他的隊員是一群平凡的普通人,但他們是偉大的。他們是生命詮釋了他們心中的信仰。
這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一個道德淪陷的時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出現因拆遷而自焚的事件,藥家鑫等事件就可以解釋了。也就可以理解一個教授會對自己的學生說出“40歲之前賺不到4000萬就不要說是我的學生”的話。出現像中國紅十字會這樣打著人道的旗幟卻為自己謀利的組織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樣的事情以后還會發生,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相信會發生的,這是一個充滿奇跡的時代。
關于信仰,我們知之甚少,而且向來如此。
電影可可西里觀后感范文4
前幾天帶女兒出去玩的時候在一家音像店的門口看到了<可可西里>的海報,古怪的字體和黃褐色深邃略帶神秘的色彩吸引了我,于是我便到網上下載了片子看。
故事發生在1997年冬天,從一名巡山隊員被殺開始。可可西里巡山隊是當地政府為了保護珍稀物種——藏羚羊以及對付日益猖獗的盜獵活動而招募的一支隊伍,隊長日泰是退伍軍人,他手下有20多名隊員,他們數年都追捕著盜獵團伙,保護著他們熱愛的可可西里。尕玉是北京一家報社的記者,他得知日泰想成立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便來采訪這支隊伍。他剛到駐地正逢日泰帶著弟兄們和喇嘛給死去的隊員做“天葬”,連夜他們就緊急進山了,此時尕玉還不知道行動的危險性。
他們先是在路上設卡,逮到了不少給盜獵分子偷運藏羚羊絨的百姓,但是抓到以后又全部放了。隨后他們來到了一處保護站,保護站里只有一名隊員駐扎,他一個人在這里一呆就是三年,只能靠著一臺收音機維持著和外界的聯系,但是有他在,盜獵者就不敢來。
剛踏進可可西里藏羚羊棲息地,隊員們就發現了數百只藏羚羊血淋淋的白骨,大家沉重的看著眼前的一幕。日泰告訴尕玉,他們每年進山都要埋葬一萬多只藏羚羊的尸骨,這次被捕殺的這數百只都是母羊且處于產羔期,它們被獵殺對于日后藏羚羊的數目將有很大的影響。由于近幾年歐洲市場大量需要藏羚羊絨,盜獵活動十分猖獗,藏羚羊數目已經從原先的一百多萬只銳減到一萬多只。
追捕開始了,他們發現了荒漠上的車輪痕跡,正要追近,司機就被從暗處射來的冷qiāng擊中受傷,日泰帶領隊員們在一處濕地抓到了一群負責殺羊剝皮的工人,為首的叫馬占林,已經被日泰抓了好幾次了。他原先是一個牧民,在可可西里草原上放牧,但是隨著草原日益荒蕪,他實在無法生活了,才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和村民們為盜獵團伙打工。日泰的巡山隊把他們都用手銬銬了起來,起獲了所有的羊皮,狡猾的盜獵頭目留下了他們這群無足輕重的人,帶著手下早已逃之夭夭。
尕玉對馬占林很同情,他善待了這個有些小滑頭的老人,可是馬占林卻趁著守夜隊員打瞌睡的機會帶著3個兒子偷偷逃走,日泰發現后立刻帶著幾名隊員追了上去,在追捕過程中,馬的一個兒子死了,一名隊員也因為不停的跑著在海拔高缺氧下得了肺氣腫,在緊急救治后,日泰命令劉棟帶著傷者下山找醫生。
進山十幾天了,帶來的食物都吃完了,不能再帶著犯人們一同前進了,日泰把他們都放了,可是他們能不能在暴風雪中活著走出去,誰也不知道。
循著盜獵者們留下的車印,隊員們一路追到了雪山腳下,過了山就是公路,得在他們上公路前抓到他們,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輛汽車沒有機油了,無法發動,日泰只能讓三名隊員在原地待命,等待返回的劉棟來救他們。
電影可可西里觀后感范文5
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省北部,是世界第二大無人區,在可可西里 有許多動物頻繁的活動,尤其藏羚羊居多數,可是多年以來偷 獵者瘋狂偷獵使藏羚羊的數量迅速下降,至今才恢復到三萬多 只。
《可可西里》這部電影主要講在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中偷獵者 肆意殺害藏羚羊,并把身上的羊絨割下來,藏族人民和青海人 民自發的組織起保護藏羚羊的巡山隊和偷獵者斗志斗勇的紀實 故事。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個巡山隊員被偷獵者抓住,偷獵者跑到這 位隊員的車上,追著羚羊跑,偷獵者的火槍手無情地拿著機槍 掃射奔跑的羚羊。看到這里,我覺得偷獵者實在是太可恨了, 真是一個個沒人性的野獸。如果把他們自己的親人放在那里 “槍手”會掃射嗎,其實都是利益的誘惑。
在片子中還有一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日泰的 隊伍行進在暴風雪中,他的隊員一個個都不見了,到了最后只 有隊長和記者堅持著走了出來。
巡山隊員們面對兇險的自然災害,不顧自己的親情,全身心地 投入到保護藏羚羊的危險工作之中,讓我們由衷的感到敬佩, 他們是大自然的守護神,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