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電影孔子觀后感5篇
電影《孔子》的事件相對獨立,人物面貌相對概念化,節奏相對拖沓,視聽語言相對混亂。不過作為導演,胡玫顯然比她的那些步入更年期的同學們來得清醒。這部宏大敘事的電影,至少完整地表達了中心思想,還擁有許多教育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電影孔子觀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電影孔子觀后感5篇1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放映好久了,可我一向沒機會看。昨日午時,學校說全體師生一齊觀看《孔子》電影,我一聽,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在堅硬的、冰冷的冰上艱難地行走著。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駕著馬車,馬車上裝滿了書。突然,冰裂開了。剛剛好,顏回、馬與書一齊,“撲通、撲通”地掉進了刺骨的湖水中。顏回不顧自我的性命,將沉入湖底的書一點一點地撈上來。連愛書如命的師父孔子都對他大叫:“回來,回來!”可是顏回毫不理會,繼續撈書。最終,顏回永遠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那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時候,我家里的書也會“生病”:比如,書皮爛了呀,書皮折角了啊等等,數不勝數。我見了,很少給它們“治病”,置之不理。它們一個勁兒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那里,我的臉微微有些發熱。顏回不顧自我的性命,還要將書撈上來;而我呢,書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遠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后必須要愛護書,見到書“生病”了,立刻就給它“治病”,我相信自我能做得到。
傳統電影孔子觀后感5篇2
看完《孔子》,只記得一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一句:雖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為方能無不為,但無為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為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點方可到達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志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職責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著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由于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能夠說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說,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著地勢,你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到達山頂,是不是也能夠搭橋、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才是偉大的創舉。一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于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為而為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所以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說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才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于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為圣人。伽利略說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為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職責,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系,所以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說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并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為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循環。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循環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跡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循環。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蕩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所以影片中說,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所以當我們在一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沉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托于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循環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經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經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回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
孔子最終回魯國講學立著,我們也能夠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一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著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說教,可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一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必須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研究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于,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國家承擔職責,是否要讓它免于毀滅,由于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說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系的,只是輕重之別。
傳統電影孔子觀后感5篇3
在我們的《中華文化名家選講》課中,我們對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較深的了解。之后,我們又觀看了商業電影《孔子》,我們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也產生了許多感想。其中,我個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兩點。
首先,我認為,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在孔子的那個年代,屹立了數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到達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向堅持著自我的夢想信念,盡管他被愚民們誤解和嘲諷,他被權貴們妒忌和排擠,他被君王們猜忌和放逐……在電影《孔子》里,在墮三都、周游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這幾個最具有戲劇性的被進行過改編的孔子的重要經歷片段中,能夠聽到,他對魯定公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應對公山狃對他的拉攏而說的“道不一樣,不相為謀”;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與齊國會盟時對齊景公說的“君子無戲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對魯君的勸說“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能夠求生而害仁”;孔子對南子說自我的信念“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兩千多年后的今日,我們依然熟悉孔子的這些名言,這些名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平時日常的言論、行為和思想。而經過孔子及其弟子學生、歷代儒家的倡導與發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深刻,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中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
思想逾兩千余年,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所以,孔子一向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我們明白,我們此刻的社會又掀起了一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重視繼承和發展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此刻并將長期建立中國的思想道德體系和進行誠信和諧社會的構建,這就需要我們從本土的、傳統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現代化、網絡化的社會里,我們及其后代們仍舊需要仁,需要義,需要禮,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禮儀廉恥……我們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導和發展,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杯具的一生,他的杯具形象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獨的。我們明白,人是渴望能夠被別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我的思想表達出來,期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都說明知音難覓,被別人理解是很難的。更何況孔子這樣的夢想主義者,其夢想之高遠,境界之宏大,更不易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別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獨,說:“莫我知也夫!”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與!”那里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沒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誰?這是何等的孤獨。在影片《孔子》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于愛自我的生命,他為了那幾捆竹簡而被凍死。顏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他,可見,孔子的知己是多么的稀少啊!以致于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喪予”!
從南子的話語當中,我們清楚地了解到,“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就更進一步地說明,孔子要找到一個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的人難啊!這也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并且,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之后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是沒有中斷的。在電影《孔子》的最終,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著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理解我,是由于這部書;誤解我,也是由于這部書。”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還是難尋知己的。孔子給后世的是一個仁者形象,心胸曠達。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是一個極為孤獨的人。可見,在當時的社會里,千里馬是有的,但缺少伯樂;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難遇知己,這注定了孔子孤獨的杯具形象。在當今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時代里,我們更需要伯樂,需要知己,不然,我們同樣會注定生活在孤獨的自我圈圈里。
另一方面,我們明白,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統治階級為了本階級的利益和滿足其奢侈私欲,殘酷地壓迫人民,橫征暴斂,社會極為動蕩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夢想社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立”。由于現實的缺憾,孔子萌生了夢想,但夢想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與現實是矛盾的,現實越是令人失望,夢想越是完美,則它們之間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這樣,他的“夢想國”在當時戰亂紛爭不已,各國都謀求強權的社會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理解的。現實是那樣糟糕,他的夢想是那樣高遠,而他又始終堅持夢想,不愿向現實低頭,所以他到處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處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卻又壯志未酬這便是孔子政治杯具的主旋律。就例如電影《孔子》中的墮三都,當時孔子為削弱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卿的勢力,提出了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但墮三都的行動由于種種陰謀阻撓而半途而廢,隨后魯定公和季桓氏又開始迷戀于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魯君反過來勸說孔子:“你應當學學寡人,裝點呆,賣點傻。你的師尊老子不是說過嘛:無為,方能無不為。”從這我們又看到,當整個社會都幾乎沉溺于利益、權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圣人反而會
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同樣地,我們應當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要再讓我們身邊社會上的圣人再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了。
當然,商業電影《孔子》給我帶來的感想還有很多,這只是我個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于孔子及其儒學思想,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們理性探討、學習和倡導發展孔子及其儒學思想,孔子會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同時,我們也應當吸取由于當時社會的局限性給孔子帶來杯具的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傳統電影孔子觀后感5篇4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資料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于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我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時,他表現的是那么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
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樣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能夠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應對孔子的圣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么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最后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這天就應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在兩千多年后的這天,我們有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學習條件,更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不畏艱難,腳踏實地地向著理想進發。
傳統電影孔子觀后感5篇5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