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電影我的抗戰觀后感范文
《我的抗戰》可以說是口述歷史,通過采訪一些抗日老戰士或其子女,來回顧那場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歷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我的抗戰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我的抗戰觀后感1
這是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主寫的一本紀念抗日戰爭抗戰老兵的書籍,認識作者崔永元這個人是從他主持的節目《小崔說事》開始,這是一個愛憎分明,敢說實話的人。
為什么要買這本書,只因封面簡介上鮮紅的大字:“300位抗戰親歷者時空絕唱,拷問每個中國人的良知!”
由于一些不能細說的原因,以及我們從小接觸到的歷史教育中的刻意回避,我對這段屈辱的近代史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倭寇侵略了我們八年,殺了很多的中國人,做了很多喪盡天良的事情,卻未能了解到更細節的一些部分。
看完整本書雖然不能讓我記住每位抗戰英雄的名字,但是給我的震撼卻是不小的!中國軍隊使用著低劣的武器,用血肉之軀阻擋倭寇的勇氣和抗戰期間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的功績是不能讓我們忘記的。
時光如梭,現在那些參加過抗戰的老兵已經越來越少了,他們的親身講述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不僅僅能夠提醒我們和平的來之不易,更能還原那個時代的真實,其史料價值難以估量,堪稱無價。
拋開土地面積和人口不記,當時的日本已經是一個可以自主生產航空母艦的超級軍事大國,而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國力空虛,經濟十分落后,各省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軍隊武器落后,子彈尚且無法達到保量生產,國際上毫無地位,然就是在這樣一種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條件下,中國人挺直了腰板,用意志和氣節戰勝了對手。
我是廣東人,所以我對粵軍抗戰的描寫片段記憶的更加深刻,粵軍,既廣東軍隊的簡稱,在國民黨軍隊中屬雜牌軍編制,裝備十分低劣,兩個個師一萬人,只有半數配了槍,剩余的靠大刀作戰,1937年7月,淞滬會戰打響,就是這樣一支極為簡陋的部隊,我們的廣東子弟兵,為了民族大義,為了國家存亡,穿著草鞋背著大刀,離開家鄉開赴千里之外的上海與日本鬼子的飛機大炮坦克戰斗了三個月,隨后淞滬會戰失敗,他們又撤退并參與了南京保衛戰,首都最終沒能守住,十萬中國官兵在放下武器后慘遭日軍屠殺,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揚子江,染紅了石頭城。但是,有支部隊在南京陷落前夕卻沖出了太平門,沿紫金山北麓向東突圍,先后在仙鶴門、湯山等地與日軍苦戰,他們正是這支穿著草鞋背著大刀的部隊,我們的廣東子弟兵,這一刻我真的很自豪。
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但和許多極其仇恨日本人的中國人不同,崔永元記錄抗戰,他說不是煽動仇恨,也絕不希望簡單地激起民族仇視和對立。
作者崔永元不僅關注抗戰歷史,還從兩國國民素質角度上考察中日問題。崔永元在日本地鐵上,看到一個人喝得醉醺醺,前面的人都不躲,吐得前面那個人身上都是污物,結果那個人把手絹掏出來,他先給那個喝醉的人擦。崔永元說:“我們很難做到,真的,這些東西其實挺刺激我的。因為我看得越多,越覺得心里難受。我就想,我們的足球隊踢不過他們,我們產品不如他們好,為什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就是因為我們國民素質整體要比人家低,我們才什么都不行,我著急這個事情。”
歷史已經過去,我們要做的不是仇恨,而是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緬懷諸先烈,莫讓屈辱的歷史重現。
電影我的抗戰觀后感2
該片中的主人公很多為普通戰士,并且講述的應該是真實的歷史,不象電視劇那樣,演的大多為當官的,劇情也夸大太多。
在8年抗戰中,很多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成了難民。那時候,中國空前的團結。在敵強我弱、武器懸殊的情況下,中國只好拿人筑成長城,以空間來換取時間,盡管三分之二國土淪喪,依然堅持抗戰。那時候,很多人不僅面臨死亡的威脅,還經常忍饑挨餓。
在《我的抗戰》中,我印象比較深的有這樣兩個情節:
1、李敏,一個十四歲的東北抗聯戰士,在突圍時與敵人相遇,在經過短暫而血腥的戰斗之后,很多戰士犧牲,部分人伺機沖出,這其中包括李敏。李敏走在前頭,后面跟著幾個抗聯女戰士。走著走著,李敏發覺不對勁,在齊膝深的雪中費力轉身往后看,發現幾個黑點,還發現了敵人的騎兵---后面的戰士被俘了。她趕緊躲入一樹叢中,往雪里邊鉆,能鉆多深鉆多深,這時她已顧不上冷了。敵人上來了,她的心跳到了嗓子眼。還好敵人沒有發現她。確信日偽軍走遠后,她爬了出來。在路上撿到了一只老鼠,她把它放進了口袋里,她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餓的時候只有雪。東北,天黑的早。她忽然聽到了狼叫聲,并且不是一只,她很害怕,心想,今天晚上估計自己要做狼的美餐了。忽然她想到別人教她的,碰到狼后敲擊樹可把狼嚇走。她拿起樹枝使勁敲起樹來,狼果然被嚇跑了。她到了一個自認為安全的地帶,燒著了火,將剛才拾的老鼠烤了烤,吃了,她覺得很香。(如果現在你發現在你碗里,有一只老鼠,不僅你吃不下去,原先吃的也會吐出來。)在樹林里強捱了一夜,天亮的時候,她發現了一個小屋,她跑向那個小屋,想暖和暖和,休息休息,但快到跟前時,一個日本人出來了,她胡亂打了一槍,掉頭就跑,敵人沒有追上。找了幾天,她終于找到了其他的抗聯戰士,戰士們向她迎過來,而她終于支撐不住,暈倒了。
2、一名戰士(八路軍還是國民黨,叫什么名字都忘了)被日本人俘虜后,敵人嚴刑拷打,逼他說出情報,他沒有說。最后敵人決定處死他,時間定在1945年8月14日。這一天,首先是他的戰友被帶了出來,執行了絞刑。他還記得他的戰友臨走時,對他說,我先走了。輪到他時,那天行刑的喝多了,晚來了一個小時,時間改在了第二天的下午。(處決犯人一般在下午2點到4點。)不知他是以怎樣復雜的心情度過的那一天。誰知第二天中午時,太陽旗降下了,日本投降了,戰俘都被放了,他獲得了新生。以后他把8月15日作為自己的生日。
日本投降后,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中國沒有索要賠款。據說是周恩來認為,侵華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責任應由日本政府來負。而如果索要賠款,就會轉稼到日本老百姓頭上。對于這樣的觀點,我很不贊同。日本是由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組成的,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將它們隔裂。日本兵有幾個是貴族子弟?還不都是普通老百姓。不僅應讓日本賠,還應該讓他賠個傾家蕩產,使他永無侵略他國的能力。
為在抗日戰爭中死去的300萬將士和2000萬人民致哀。
電影我的抗戰觀后感3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這是麥克阿瑟說的,說給所有老兵、所有經歷過戰爭的老兵。誠然,經過了戰爭的洗禮,老兵沒有死,而相對短暫、血腥、殘酷、熱血沸騰的戰爭歲月,之后漫長的日子該怎么度過?戰爭的傷痛如何消弭?這是多數人不會去考慮的。料想八年抗戰涉及到了多少人?而他們,正在迅速地凋零,與之凋零的便是那段真實的有著切身感受的歷史了。
相對于日本兵較高的文化素養,參加抗戰的中國軍人普遍沒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能夠讀寫的人本就不多,這就注定了多數人很難留下些什么。何況戰爭帶來的心靈創傷往往讓人不由自主地隱藏,不敢回想,這就注定了絕大多數的歷史將會隨著老兵們生命 的凋零而被隱藏。至于某些意識形態的需要,使得我們總在文藝作品里看到猥瑣無能的敵人和英明神武的我軍,就像古時候的戰斗檄文中所寫,敵人那是“驅犬羊與虎狼斗也!”是這樣嗎?但凡有些思想的人都能想到,其實敵人是虎狼,我們是退無可退不得不舍生一搏的犬羊。那么,誰證明?誰知道?恐怕也只有這些老兵了。這正是崔永元的團隊所做的最有意義的事了——讓親歷者還原歷史,將他們身上屬于歷史的碎片留住,用這些碎片拼貼回真實。我們需要真實,尤其在這個已然遠去卻仍有可能回首的時代,這真實太重要了。
“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喬治奧威爾的這句話道出了歷史在統治者手中的作用。我們未必是不尊重歷史的,但尊重的原因往往出于利用。所以歷史這一宏大的概念似乎是與我們無關的。其實現在的每一天每一刻轉眼就是歷史,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和經歷其實都是歷史,或許渺小,至少也是潮流中的一滴水,一樣是可以反射陽光的。尊重歷史沒有那么大,其實就是尊重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存在的意義,哪怕它多么微不足道。
《我的抗戰》帶來的震撼無疑的巨大的,因為歷史,因為真實,因為那些凋零的老兵,因為那每個人留存的碎片。想到《集結號》里那句臺詞:“本來爹媽都是起了名的,怎么都成無名烈士了呢?”這樣的故事太多了。無論是戰爭、抑或其他災難,我們能想起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最后代表生命意義的名字嗎?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也只存在于熟悉的這個小圈子里,最終不過隨風凋零,了無痕跡。我們奢求意義嗎?未必,但我們需要價值和證明。
讀《我的抗戰》,除了感受真實的歷史和經歷之外,恐怕更多的就是在于對歷史、對個人經歷的審視,乃至可以看到自己——我有我的歷史,我并不渺小!有這樣的尊重,就是希望所在了。時間可以讓一切凋零,很多東西卻不該被抹去,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便是一種期望了。
電影我的抗戰觀后感4
記憶中,很久沒看黑白電影了,似乎已經淡忘了,但在我們這些90后大學生的心中并不代表消失了,因為當那熟悉的革命奮斗旋律響起時,我們便找回了那些年學校里組織在國旗廣場前看電影的那段歡樂的、難以忘懷的時光。黑白電影,它充滿了濃郁年代感,不僅這樣,其骨子里還流淌著革命的本質,傳達出一種當時的人們樸實自然的品質卻又隱藏著一種強大的張力給予你無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戰爭片《我的抗戰》就是這樣一部好的黑白電影。
雖然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社會之中,但這樣一部好的電影依然是我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那個用鮮血染紅紅領巾的時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觸,是因為“地道戰”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片中人們對革命的無私奉獻,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可敬,對高尚情節的追求,對那些勤勞而充滿智慧的中華兒女的崇敬愛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軍侵入中華兒女的國土,在中國冀中平原上,有這樣一群英勇奮戰的男女士兵,憑著一顆愛國的心,從四面八方趕來集齊,準備戰斗。為了能順利的戰勝日本軍,冀中根據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戰,展開了挖地道的行動,我方士兵運用野外地道站的戰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終于勝利的鐘聲響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謀的高傳寶,令我無比的佩服;有忠誠至上的老鐘叔,有讓人臭罵的漢奸湯司令,還有那個令人恨之入骨、窮兇及惡的日本山田隊長,這些老演員所刻畫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電影中那些經常響起的動聽的音樂一樣,時時縈繞在耳邊,難以揮之。
電影結束了,我卻還意猶未盡,腦海中還都是當地人們作戰的畫面。那么的鏗鏘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內心熱血沸騰,感觸頗多。我想那是一份對高傳寶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對士兵們頑強斗爭意志的佩服,一份對司令可笑舉止的憤恨,一份對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與其說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跡,還不如說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偉大人們才是奇跡,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捍衛了中國的領土,是他們在民族抗日戰爭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印記。而正是這一點,才會讓我們每次在看這種紅色電影時,內心會產生了一絲感動,一種莫名的沖動,一份對人性、對自由、對和平的強烈渴望,一份久違了的愛國情結。
電影我的抗戰觀后感5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打響了中華全民族偉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序幕,全面抗戰由此開始,史稱“七七事變”。
如今已是70年了,這70年間古老的中國由衰敗走向了富強,走向了獨立,走向了自主。可又有誰想象得到70年前中國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象。日本侵略者肆意踐踏我國的大好河山,至我國同胞于苦難之中,國土淪喪,家破人亡,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1973年12月,日本侵略者對著30萬手無寸鐵的南京同胞進行了屠殺,30萬中國人民啊!他們的鮮血染紅了他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在中國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出現了,在他們的引領下我們迎來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即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這天“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被政府指定為國家紀念日,為了紀念為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更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的勝利。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的骨頭說“:看,這就是奴隸!”
在面對敵人瘋狂的侵略時,是投降還是反抗?不同的答案會有不同的結果。這首詩鮮明地告訴了我們不起來、不戰斗的后果。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著我們民族英雄的鮮血,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軍民傷亡3500萬人),但是我們不悔,有些人死了,但他卻活著。烈士們雖然陣亡。但是他們卻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中。
他們的軍魂永遠保佑著祖國的寸寸疆土。這歷史中的一幕幕,無一不訴說著牢記歷史,珍愛生命,反對戰爭,珍惜和平,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和平之鴿永遠在我們國土上自由的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