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xué)生電影《末代皇帝》觀后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為此就要認(rèn)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末代皇帝》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1
電影的第一幕,是溥儀在候車站割腕的情景。
畫面切到晚清時期,慈禧太后臨近駕崩時,年幼的溥儀被從家中帶至皇宮。至此,他便被封為皇帝,萬歷皇帝。他走到父親身邊:“阿瑪,回家吧。”可他父親只是對他重重地磕了個頭。
登基儀式上,紫禁城內(nèi)滿是大臣、太監(jiān)和宮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聽到了蟈蟈的叫聲,他穿越人群,循聲來到一個太監(jiān)面前。太監(jiān)滿臉諂媚,遞過裝了蟈蟈的罐子:“若皇上喜歡,這就是皇上的了。”這時,他三歲,眼中只有一只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
六歲,與皇弟練字時,皇弟不小心說出口:“你已經(jīng)不是皇帝了。”在溥儀的追問下,皇弟帶他爬上皇城的屋頂,只見一群衛(wèi)兵護送著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國大總統(tǒng)登上城階。“我還是皇上嗎?我不明白,我一點兒也不明白。”少年,聽到城外學(xué)生因割讓土地而起義的呼聲。學(xué)生們很氣憤,他也很氣憤,可他不被允許踏出城墻外一步,即使是他親生母親過世也不能過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沒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監(jiān)燒了賬本。
之后,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wèi)生間里割脈自殺。可笑的是,他沒有死在火車上,還有更多的屈辱等待著他。
所有他愛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門都對他緊閉。
兒時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趕,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親去世,他騎自行車想出城探望卻被哨兵攔在城門。他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婉容皇后離開,他起身追去,卻只看得轎車的背影漸漸遠(yuǎn)去,大門慢慢閉上。不論友情、親情或是愛情,剛嘗到擁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剝奪。他寂寞,他實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電影結(jié)尾時,故宮管理員的孩子問:“你是誰?”“我是中國的皇帝。”孩子無邪:“如何證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過欄桿,從皇座下摸索出一個竹罐,像孩子一樣笑著遞給了小童。小童詫異,打開破舊的竹罐,竟有蟈蟈從里頭爬出,唱著當(dāng)年一般的歡快的歌。回頭溥儀早已不見人影。
魔幻現(xiàn)實的手法,把時間拉回他三歲時,從太監(jiān)手中接過竹罐的那一刻。可這之間,不知已經(jīng)過了多少韶光,好像這一切都如一場幻夢。那是他與那個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幾年,也不過如螻蟻。
他就是這竹罐里的蟈蟈,從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這皇宮之內(nèi)。最后蟈蟈爬出,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終結(jié)的那一刻。
縱然貴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順著歷史的江流而游,在命運面前顯得那么無力:他什么也不能改變。看完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回家都需要買門票的人,如何不讓人感慨。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2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沒有他的祖先那樣英勇,也沒有像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的君主一樣去四處謀求國家的擴張與發(fā)展。他只能守著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錮的太監(jiān)和老臣老妃和羈絆他的女人們。他曾試圖反抗但沒有用他甚至連他自己都改變不了。他始終是那么孤獨。
這是在說一個悲劇的朝代的沒落,一個悲劇的人物,一樁悲劇的婚姻 ,一個歷時幾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頭已是滿目瘡痍,被腐蝕得千瘡百孔。他在外頭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紅色的高墻內(nèi)苦苦支撐,自我欺騙,自我沉醉。溥儀對這一群人他們的欺騙,在趕走了他的心愛他之前,對他們的情緒并不太抵觸。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煩他去傷害他,使他無法忍受,他開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對外國洋師傅很感興趣。他知道列寧,他會對富蘭克林感興趣。但他是亡國之君,他無能為力,他希望改變他那小小的宮廷,可當(dāng)他失去那小小的宮廷時他開始墮落,最后淪為傀儡。
影片在視聽語言的方面可謂是十分精彩。其影片的的主色調(diào)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開始變化,房子是紅的連整個畫面都是篇紅的,而到了后面莊士敦來后溥儀也長大了畫面開始出現(xiàn)一些諸如綠色、藍(lán)色,畫面也沒有開始那么顯得偏紅。無論是皇宮和人物都不是如開始那樣大紅大紫的。著裝連作為皇上的溥儀都是一身藍(lán)色的素裝出境,那些個老妃也是身著黑衣,只有在那極具中國特色的選妃儀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紅作為組色調(diào),而后在太監(jiān)們放了大火燒了庫房后,就沒有很艷麗的的顏色了。而灰色負(fù)責(zé)劃分現(xiàn)實與回憶,但最主要的是劃分的是溥儀人生中不同的各個階段。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在甘粕告訴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當(dāng)起身時窗外的夕陽慢慢的黑了下去,這是對人物內(nèi)心的一種外化,他內(nèi)心世界對外界的最后的一絲殘陽也熄滅了,劇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顯得合理,這是人物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
在人物刻畫上影片也是運用得很好。在溥儀受審時進門椅子上有一支粉筆主審,那位極為臉譜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寫出來,那么溥儀就不得不彎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來還板著的臉馬上顯露出了一種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極為可笑的臺詞“我們不強迫你坦白,我們對你的事一清二楚’’.這句讓人感到可笑的臺詞將當(dāng)時的人們內(nèi)心的問題敗露出來。
一是 : “我們對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來坦白?第二點又是在這一句的人稱上一句我們將當(dāng)時黨內(nèi)人治色彩極為濃厚的特點敗露出來一句話可以解讀出那么多信息導(dǎo)演也是煞費苦心。而后在溥儀割掉辮子后將其拋在地下,皇后和貴妃將其拾起,貴妃驚呼好重,這其中所蘊含著不僅僅只是辮子的重量,還蘊含這沉重的封建禮教和老舊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儀通過割辮子的這一動作來完成與之的決裂。
該片在回憶與現(xiàn)實的轉(zhuǎn)場方面運用了鏡頭語言的相似性來轉(zhuǎn)場有語言的相似性,例如開場的溥儀自殺時敲門聲勾起了他的回憶畫面就切到了1905年這是通過相似動作來轉(zhuǎn)場。還有一種是通過臺詞來轉(zhuǎn)場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審是他說;想改變所有的事。鏡頭緊接著切到他要斷發(fā)的那場戲。而其中有一段也是僅有的一段轉(zhuǎn)場不是以溥儀來轉(zhuǎn)場,而是以典獄長讀書來實現(xiàn)轉(zhuǎn)場的。
皇帝這個稱謂是一種身份,這種身份代表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地位。一旦被確定也就意味著被限制,有無數(shù)的條條框框去告訴他應(yīng)該怎樣、不應(yīng)該怎樣,還有你以后應(yīng)該或者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從一出生就要擔(dān)負(fù)起許多人的責(zé)任來甚至都不能做一個正常的人,因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樣。可能一開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許多繼承人的悲哀 。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3
不知道為什么對這部經(jīng)典感興趣,但卻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傳,把一個傳奇的人生娓娓道來。最喜歡溥儀接受改造后,買票回故宮看的時候,那份安靜平和。以及他面對紅衛(wèi)兵小將,也愿意勇敢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已經(jīng)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經(jīng)歷這樣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進生活中,在平穩(wěn)的色調(diào)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幾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運用廣角拍攝。任何一個想學(xué)習(xí)攝影或者攝像的人,都應(yīng)該好好看看這部電影,看看如何運用光線表達(dá)人物的心情。貝托魯奇說:在紫禁城,溥儀從未獲得過陽光的直照,他總是處在陰影中。在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終同外界隔絕的,稍后,當(dāng)他從老師莊斯敦那兒學(xué)到的東西愈多,我們就愈來愈多地感到陽光照著他了。光與影的博斗也就逐漸展開了,就像意識和無意識在你身上展開了搏斗一樣。在滿洲國那部分故事中,當(dāng)他被日本人充當(dāng)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夢想著重返自己的帝國時,陰影幾乎又籠罩了整個畫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時代一樣,后來,在監(jiān)獄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許多事情時,光和影也愈來愈趨向平衡,他應(yīng)該在光和影完美無缺的平衡中,在平穩(wěn)的色調(diào)中了結(jié)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夠?qū)崿F(xiàn)這一設(shè)想。在這里,光象征著開放、歡樂,而影象征著封閉、憂郁。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4
早聽說了這個電影,但一直沒有看。其實是一直存在著偏見,一個外國導(dǎo)演能有多了解中國歷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昨晚帶著一點好奇和一點質(zhì)疑開始看此片。僅看了十幾分鐘就被電影獨特的拍攝視角震撼住了。
電影并沒有太多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的畫面,沒有明顯的歷史立場,敘事平和而從容。電影將重點放在了溥儀的人生經(jīng)歷,將整個時代的悲哀濃縮在了溥儀身上。
溥儀的一生可以說相當(dāng)?shù)膫髌妫踔潦欠艘乃嫉摹墓糯盼逯鸬幕实鄣浇慰茉俚浆F(xiàn)代共和戰(zhàn)犯。我想沒有哪個皇帝會經(jīng)歷如此戲劇性的人生。
溥儀還是一個不諧世事的三歲小孩時就被選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為皇帝的至高無上和尊貴奢華,當(dāng)然也不懂作為一個飄搖欲墜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將面臨的波折命運。有的只是作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開始,我便對他懷著同情心。
慈禧臨死的那段讓我感到恐怖。整個宮殿顯得陰森詭異,衰老蒼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著“神龜湯”。那鍋湯讓我感到惡心。神龜是長壽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將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將滅亡,那鍋湯實則諷刺。面對森嚴(yán)的宮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歲的溥儀沒有一絲恐懼,而是用兒童好奇的眼光打量著周圍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儀被宣告成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點點痛惜,一個如此天真爛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歷史的浪潮。溥儀登基那天,身著短小華麗的龍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義,不知道皇帝的意義,更不知道那套龍袍的意義。龍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和無人可比的尊貴,但穿在只要三歲的溥儀身上,我也只覺得那是一套可愛的童裝,本質(zhì)上他僅是兒童,面對文武百官的跪拜和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歲的小孩,也會在制度和環(huán)境中慢慢明白權(quán)力的意義。剛登上王位的時他經(jīng)常問身邊的太監(jiān)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變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對身邊的太監(jiān)宮女的恣肆妄為。他的童年有著最充裕的物質(zhì)享受,但也是最蒼白最孤獨的。沒有家庭沒有玩伴。紫禁城是只華麗的牢籠。雖然身邊是一群唯唯諾諾的大臣、太監(jiān)、宮女,但他終究是一個傀儡。對國家對時代,他做不了任何決定和改變,反而被歷史操縱著。
少年的溥儀和他弟弟趴在圍墻上看到袁世凱登基的場面才意識到紫禁城竟成了歷史的一個廢棄的舞臺,沒有了觀眾,演員卻還在繼續(xù)演戲。十三歲的溥儀深感喪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宮看母親最后一面。被侍衛(wèi)攔住時大喊道:“Open the door!”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二次是在滿洲國的總督府里,當(dāng)染上毒癮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總督府的時候,溥儀絕望地看著那扇門,那句憤怒悲痛的吶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樣無情地拒絕。溥儀的一生都被一道門禁錮著,既想掙脫又充滿了依賴。那些牢籠既是束縛他的圍城也是給他保護的外殼。正如他透過宮門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景,貧民、乞丐、雜亂、骯臟,他自知無法適應(yīng)那種生活,但又想擺脫被那種被囚禁的生活。溥儀自從當(dāng)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來住進監(jiān)獄里只是讓他看起來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點一點的侵蝕著,從無知到狂妄,再從狂妄再到無知。正如他的老師莊斯頓說的:圍繞皇帝而設(shè)的這種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會有害于他的健康、體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對于溥儀,我是懷著極大的同情心的,一個從童年開始便走向孤獨、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擁金山銀山,又有何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呢?
當(dāng)?shù)弥褥牧昴贡涣髅ボ婇y孫殿英所盜,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幾塊,身上戴的黑珍珠項鏈成了蔣介石的結(jié)婚禮物時,溥儀滿懷憤恨。帶著復(fù)仇的心愿和對君王生活的貪戀,溥儀在日本的扶持下在東北建立“滿洲國”,企圖分裂中國。他說:中國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識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終究還是一個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當(dāng)日本侵華的工具,連出“帝”宮等權(quán)力都沒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掌握在監(jiān)視他的日本中將吉岡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說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種被動,但這次是他自己選擇的道路,可以說是罪大惡極。
最后的戰(zhàn)犯生活,可以說是溥儀的覺悟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變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僅對生理對心理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囚犯生活也算是徹底改造了他。最后他成為一名花匠,過著平靜的生活。褪去君王的虛幻浮華,重獲精神之自由,扯斷木偶線,做回真自我。真是人生的美好收關(guān)。當(dāng)看到溥儀侍弄花草的畫面時,我極感動,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閑適自由,與世無爭。
《末代皇帝》電影觀后感5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攝的電影,我看這部電影是在2017年,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畫質(zhì)、質(zhì)量不亞于當(dāng)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國八十年代就能拍出這么優(yōu)秀的電影著實不易,可當(dāng)我看到從編劇到導(dǎo)演都是英文字母組成的名字時,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這部電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現(xiàn)在我對溥儀的憐憫,而是我對中國電影的憐憫。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為這部電影多么糟糕,而是因為它拍的實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傳記類的電影,肯定要了解這個人的一生,要想了解這個人的一生就要了解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按理來說中國的歷史劇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應(yīng)該拍的很好,但卻讓老外占盡了風(fēng)頭,這就好比中國人去英國編排戲劇《莎士比亞》贏得了巨大成功一樣,這對于英國人來說肯定是恥辱的,同樣,外國人編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樣也需要每個中國人的深思。
在看近幾年中國人拍攝的歷史劇,每部劇商業(yè)價值氣息濃厚,完全違背了真正的歷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歷史,越是滑稽慌謬的歷史劇越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大家看電影完全沒有帶著學(xué)習(xí)的思想,而只帶著娛樂的心情。這無異于對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歷史的踐踏。
我只能期盼中國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屬于自己的,揚名海外的歷史題材電影,以張揚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遠(yuǎn)流長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