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電影百鳥朝鳳的觀后感
《百鳥朝鳳》的故事仍舊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頻繁的上演,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帶著信仰、堅守和擔當留住文化的“根”,在浪潮席卷之時,不滅幾點星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百鳥朝鳳的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百鳥朝鳳的觀后感1
“如果你能夠在這個周末給我們排一場黃金場,老方立馬給你磕頭,給你下跪,你信不信?……為了吳天明導演的心愿,為了觀眾,我愿意跪求你們。”5 月12日晚8點,近期上映的電影《百鳥朝鳳》志愿者、著名制片人方勵在微博開啟直播,下跪磕頭懇求院線經理在接下來的周末為吳天明導演遺作《百鳥朝鳳》增加排片。已有白發的人跪在視頻前,一時令看者心中五味雜陳。
《百鳥朝鳳》是一部感情電影,由吳天明導演,陶澤如、鄭偉、李岷城主演。影片講述了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陶澤如 飾)是個外冷內熱的老人,看起來嚴肅古板,其實心懷熱血。影片表現了在社會變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為了信念的堅守所產生的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這幾日關于《百鳥朝鳳》的話題討論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制片人方勵的下跪求拍片,再是所謂的“道德綁架”問題,真是“你方唱罷我登臺”啊!在各種輿論的渲染下《百鳥朝鳳》的票房單日突破700萬,成為了文藝片小眾市場里的“黑馬”。對于小眾市場的文藝片而言,很多時候并不是影片質量不高、情懷不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商業片擠去了犄角旮旯,只能是“自古多情空余恨”了。不得不說此次制片人方勵的動情與決絕讓電影市場為之一振,且不說他的營銷手段如何,也不說他是不是道德綁架,只說他為了讓吳天明導演的遺世之作為大家所知做出的犧牲和努力就值得所有電影人敬佩。
單單是別具一格的營銷手段不至于讓所有的觀影人失去理智沖進電影院觀看。《百鳥朝鳳》的票房其實也說明了它所具有的價值。看過《百鳥朝鳳》的大部分觀眾都還是從電影中有所感觸的。就像觀眾說的:“傳承是一種堅守的信念,需要付出毅力與決心。《百鳥朝鳳》整個故事情節都帶著情感,到最后渲染著一種沉重的惋惜。”一部好的電影總會讓人有所收獲。
《百鳥朝鳳》一部關于嗩吶和傳承的電影,這部電影里貯滿溫厚而樸實的真情之美,飽含濃郁又醇烈的鄉土情懷,承載欣慰與悲愴的現實刺痛。片子的內容并不復雜,也沒有使用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攝影技巧和構圖。充滿質感和柔情的角度,平凡的生活畫面,老一輩純粹的語言文化及妙趣的肢體表達都很好的融入到了劇情。
影片前三分之二部分都是在講天鳴刻苦學藝的磨難,以及他與藍玉之間的競爭。師傅對待二人的態度截然不同。資質平平的天鳴受盡冷落,終日用蘆葦稈來吸取河水來練功;天賦極高的藍玉倍受抬愛,時常跟隨師兄弟外出觀摩表演。但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天鳴勤加苦練的持之以恒最終讓其勝出,被焦三欽定為《百鳥朝鳳》的傳人。
“八方該地澤,威鳳忽來賓。向日朱光動,迎風翠羽新。”百鳥朝鳳,有鳳儀來。影片中嗩吶吹出的《百鳥朝鳳》慟天坼地,時而婉轉幽怨,時而是清澈激越,就像是嗩吶的時代一般。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有兩個場景,一個是師父焦三爺救場時用盡全力吹響《百鳥朝鳳》,那順著嗩吶碗口流出的殷虹血滴真可謂是“一聲聲是一點血”啊,足以叫觀眾心碎不已。還有就是影片的結尾,“智者無言宿儒淚,余音繞梁青松心”,瓦解分散的嗩吶班再也無法重組,天鳴孤獨一人流淚在恩師焦三的墳前吹響《百鳥朝鳳》,那嗩吶聲繞墳悲鳴,令人不能不為之動容。
也許《百鳥朝鳳》沒有《美國隊長》那樣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滿城盡帶黃金甲》那樣奢華大氣的場面,更沒有《復仇者聯盟》那樣嘆為觀止的特效。但有“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樸素的人性寫實以及對傳統藝術、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因此,吳天明導演的遺世之作還是值得我們去觀看,去思考的。不要僅僅是“昆山玉碎嗩吶鳴,鳳去盡留是悲歌”的空遺恨!
電影百鳥朝鳳的觀后感2
近期的影院里,有一部叫《百鳥朝鳳》的電影在靜悄悄地上映著。在《美國隊長3》為首的商業電影大潮中,也許沒幾天就會銷聲匿跡,但我要說,這可能是今年最值得去電影院觀賞的影片之一。
影片的導演吳天明,今天的年輕影迷知道得不多,卻是新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風云人物。作為導演的吳天明,拍出過《人生》、《老井》、《變臉》等榮獲國內外大獎的名作,在上個世紀-十年代可謂領一時之風騷。而吳導更為人所稱頌的,是他成人之美的伯樂風范。擔任西安電影制片廠廠長期間,他親手扶持了田壯壯、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拍出各自的成名作。可以說,沒有他也就不會有第五代導演的崛起。說到開拓風氣、扶持新人,吳天明是他那一代電影人中的翹楚。正因為如此,他于3月逝世的消息幾乎震動了整個中國影壇。
《百鳥朝鳳》作為吳天明的遺作,其實在2019年就已經完成,并奪得了當年金雞百花電影節的評委會特別獎。然而由于農村藝人的題材實在與商業流行太過格格不入,難以找到發行者,拖延至今年才得以公映。缺乏藝術院線的發行渠道是今日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大弊病,這造成《百鳥朝鳳》這樣的藝術電影無法定位合適的觀眾群,也使有心的觀眾難得接觸到這類佳作。
影片講述了傳統嗩吶藝術在新時代的遭遇。表面上,劇情的主角是年輕藝人游天鳴,他的學藝和成長貫穿了整個故事,而實際上,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才是電影的真正主角。通過徒弟的視角,老藝人對傳統音樂的熱忱,以及面對新時代的焦慮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實力派演員陶澤如飾演的焦三爺可謂形神兼備,將一個農村藝人樸實外表下的脈脈溫情和錚錚鐵骨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一個真正將嗩吶“吹到骨頭縫里”的藝匠,也正是千千萬萬這樣的民間藝人,延續了中國傳統民樂的精神和靈魂。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吳天明這代導演的心結。可以說,關于國家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貫穿了第四代導演和受他們影響的第五代導演的全部創作。在他們崛起的八十年代,中國剛剛走出動亂的陰影,反思的浪潮主導著整個社會。“什么才是中國的?”和“中國該往何處去?”這樣的問題遠不僅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關系到每個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吳天明的《老井》、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長長的名單里,洋溢著的都是導演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鄉土大地、傳統藝術、祖先傳承等都是他們熱衷于表現的意象,主導了中國影壇十余年的創作歷程。
因此《百鳥朝鳳》所展現的,絕不只是一群藝人的人生故事,更是吳天明導演對整個中國文化的思考。“金木水火土”五個村莊簇擁著的“無雙鎮”,象征了傳統中國的空間格局。嗩吶樂班與西洋樂隊的交鋒,象征了傳統中國與西洋文明、市場大潮的沖突和對峙。《百鳥朝鳳》背后象征的傳統道德的衰落則指涉了幾十年來的禮崩樂壞和人心不古。甚至男主角“天鳴”(原著如此)也與導演的名字諧音,夫子自道之意躍然銀幕之上。可以說,吳天明導演的收官之作延續了他從《老井》到《變臉》一以貫之的人生思考,依舊在用影像講述著他心目中的那個“中國”。
然而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影片折射出了這種思考的局限。主角練習吸水時,兩個路人的對話泄露出關于“傳統藝術”的真相——在所謂的“傳統社會” 里,樂戶本是賤民。在科舉、通婚方面飽受社會歧視的這一階層,與娼妓、乞兒、皂吏等同流。在焦三爺口中從道光年間就風光無限的這個行當,其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想像。一面受著東家“接師禮”的叩拜,一面坐在太師椅上吹奏《百鳥朝鳳》的待遇,很可能只在-結束之后的短短十幾年里才有。再往前,“破四舊”的魔爪無所不在,往后,市場化的大眾娛樂潮流席卷城鄉,嗩吶匠都沒有好日子過。只有在這段時間里,由于精英文化的破碎,大眾娛樂的匱乏,才能孕育出天鳴的父親那樣將嗩吶匠當做高貴職業的農民,也才能營造出扶老攜幼爭聽嗩吶的草根氛圍。
由此可見,吳天明真正懷念的或許并非“傳統”,而是那個剛剛走出浩劫,百廢待興的八十年代。那是個還沒有被商業力量所吞噬,一切尚有可能的年代。老嗩吶匠和嗩吶的命運,恰與吳導和這部遺作的命運相映成趣,一樣令人唏噓。
影片自然也有一些局限,例如在配樂方面,西洋樂器吹奏的畫面和聲音時有脫節。在表現壓軸曲牌《百鳥朝鳳》的時刻,響起的卻是中西合璧的電影配樂,這都不免令人失望。還有一些細節方面的問題,例如在焦三爺逝世的199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還沒有進入官方的文化工程。民間藝術的轉機,還得再等十年才能到來。
當然,這些缺點瑕不掩瑜,都不妨礙這部電影成為一部佳作。不夸張地說,撇開“土氣”的外形,這部電影的鏡頭語言、橋段設置、人物塑造都完勝 90%以上的院線電影,包括好萊塢產品,文化內涵就更不用說了。在致敬青春、拜金時髦的城市題材電影霸占了主流影壇的今日,去看看上一代導演對于電影的獨特理解,看看他們眼中 “原生態”的另類中國,或許才是這幾天最時尚、最非主流的選擇。
電影百鳥朝鳳的觀后感3
由已故著名導演吳天明執導的電影《百鳥朝鳳》推開西北的重重山水,伴著黃土地上的一聲嘆息,帶我們走進了嗩吶技藝由興至衰的歷史軌跡,也品味了新文化沖擊下“傳統匠人”的文化情懷。
嗩吶作為一種民族藝術,本在農村廣為盛行。但隨著西洋樂器的滲透,這種傳統的嗩吶技藝正在消失。正如影片中嗩吶班被西洋樂隊沖擊的七零八落一般,許多傳統匠藝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浪潮沖擊下,面臨由興至衰漸漸消無的困境。這些走在窄窄田埂上的文化技藝,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民族文化之根的延續,需要被保護,被傳承,被復興。而在這條并不好走的文化尋根之路上,有焦三爺,有吳天明,有你,也有我,共同用嗩吶聲聲浸潤中華文化之根。
浸潤文化之根需要信仰支撐。片中焦三爺說,從前出活的時候嗩吶匠坐在太師椅上,孝子賢孫跪倒一大片,可現在呢,誰還把嗩吶匠當回事。盡管憤憤和不滿,但仍含著血吹奏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支百鳥朝鳳。那些憤懣終化為一聲嘆息,留下世代相承的信仰繪成這個時代的精神底色。若是沒有這些老一輩對藝術的無私奉獻,對規矩的堅持把控,對文化的愛惜傳承,那一首百鳥朝鳳終將成為歷史中的老照片。時代向前,精神不倦。新一代的技藝傳承者們也要像老一輩藝術家一般守著信仰,專于一事,將文化的瑰寶傳承下去。
浸潤文化之根需要創新守衛。師兄弟們的遠走他鄉,游家班的難以為繼也是現實生活中民俗文化的真實寫照。民俗文化本就生于土地長于山水之間,土地在變遷,文化發展自然也要隨之向前。和從前的鑼鼓一響,腳板就癢不同,現在的受眾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欣賞眼光也隨之改變。與其故步自封,不如銳意創新。正如小提琴至于梁祝一般,優秀的藝術一定是敢于創新且契合環境的。這就需要堅守者們在復興之路上多一些對當前時代的琢磨思考,用創新精神造出觀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作品。
浸潤文化之根需要擔當護航。電影上映期間正逢《美隊3》上映,尷尬的排片數量讓《百鳥朝鳳》票房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出現這種情況是在商業電影環境下,商家為了規避風險的“習以為常”。有人如此評論:“你還有無數機會看到超級英雄一次次拯救世界,但卻不一定有機會再看到中國老電影人憋了一口氣,悶住一口血,吹奏的那一曲《百鳥朝鳳》了。”
是啊,優秀文化和老一輩人藝術家的心血若是就此淹沒在冰冷的商業運作之下,讓民族因利益驅使丟掉了文化的根未免得不償失。所以要守住優秀的民俗藝術和文化還需要少一些利益的計較多一些對文化藝術的時代擔當。
電影百鳥朝鳳的觀后感4
學期中,我聽說有《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就一直想去看看,可惜一直沒有機會。這個暑假我終于如愿以償地看到了這部電影。這電影看得我都為此掉眼淚了,我還是寫下如下觀后感。
《百鳥朝鳳》原來就有一個故事,我以前還做過繪本。我從小就喜歡這種神鳥鳳凰。從前鳳凰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鳥,但它卻和別的鳥兒不一樣,它總把別的鳥兒吃剩的果子撿起來藏起來。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都找不到食物,快餓死了了,鳳凰就將自己儲存多年的果子拿來與眾鳥分享。眾鳥為了感謝鳳凰,將自己身上最漂亮的羽毛摘下送給鳳凰。從此,鳳凰成了百鳥之王。
《百鳥朝鳳》其實是一首經典民樂,而這影片是吳天明生前的作品,耽擱了整整兩年才上映。它不是預言故事,而是講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傳承手藝的故事。焦三爺是個外冷內熱的老人,看起來嚴肅古板,其實是心懷熱血。他其實是尋找自己的接班人,他用自己的教育方法尋找到他合適的接班人。這部影片中我最喜歡的片段是游家班在給竇家出活時,焦師父主動提出給竇老爺吹《百鳥朝鳳》曲子——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聽到的曲子。焦師父吹呀吹,吹得如同活潑可愛的布谷鳥;吹呀吹,猶如歌聲優美的百靈鳥;吹呀吹,又像機靈鬼怪的鸚鵡……但是才吹到一半,天鳴發現師父的嗩吶染著紅紅的鮮血,他和師兄弟們苦口婆心地勸師父不要再吹了。可焦師父卻吩咐他們把鼓架起來,自己打鼓,讓天鳴繼續吹。他這樣不要命的吹打,是想讓他的曲子傳下去,也把吹嗩吶這門藝術傳下去!焦師父最終還是承受不住,噴著鮮血倒了下去。
電影看完了,它帶給我的是淚花嗎?不,這電影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吧!我想它是想來告訴我們:社會在進步,但同時不要忘了老時代的東西,這些有意思的音樂和它的工具。它也告訴我們:學習一樣東西,并不僅僅靠天分,更是靠勤奮的努力和汗水。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來看《百鳥朝鳳》這部感動天下的電影。
電影百鳥朝鳳的觀后感5
《百鳥朝鳳》是吳天明導演的最后一部電影,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這個導演,用最直接的方式簡單介紹一下,陳凱歌在哀悼詞中說:吳天明導演是中國電影的領軍人物,除本人拍攝過多部優秀作品外,還帶領一代人創造輝煌,為中國電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個率真正直的好人。張藝謀在電影宣傳中說:沒有吳天明導演就沒有我的今天,他為第五代導演的成長貢獻巨大。李安力薦《百鳥朝鳳》:希望大家能夠來支持這部電影,真的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部作品。吳導演,我覺得你可以安息,我們都非常感激你。
幾乎整個電影圈都在為這部電影背書,但真正覺得刻不容緩的去看是在方勵的下跪事件之后,我不想讓一代大師的遺作如此悲壯,哪怕只能貢獻一份力量。去了,不負所望。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縱使我這個外行人也看得出電影的精致,從故事節奏到情緒鋪墊,從場景設置到背景音樂都無可挑剔。故事簡單概括來說是以黃河邊一方土地關于嗩吶的興衰,映射中國傳統文化的逐步消亡。
嗩吶是嗩吶匠的立身之本,嗩吶離嘴不離手,但終究敵不過盛極必衰。電影對于情緒的引導太過高明。
徒弟與師父聊起嗩吶已不復從前光景,本有些傷感,師父卻以二十年珍藏的醇酒為媒吹奏了一段極其歡快的曲子,以一句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作結,隨后倒地大睡,留白的十幾秒悲涼之感更勝,心里說不出的酸澀。
嗩吶文化頹勢已定,與管弦樂隊對壘,無一觀眾支持,雙方肢體沖突,老師父拖著病軀掀翻桌子,留白,只彎腰撿起被踐踏的面目全非的嗩吶。這個部分最諷刺的是老人八十大壽請來了短裙豹紋女和電音吉他架子鼓淺唱,坐在電影院不禁輕笑,想到了法國香奈兒旗艦店瘋搶幾十萬買包包,我們什么時候才能不把無知當有趣?
電影高潮,垂死掙扎。嗩吶最高禮遇百鳥朝鳳給最有德行的人送行,嗩吶班底支離破碎,老師父無奈年邁上陣,嗩吶和血而吹,難以維持,交給徒弟,以鼓附和。深深地記得那一幕,老師父嘴角帶著血,手邊鼓點不變,看著年輕的徒弟吹百鳥朝鳳,眼里欣慰的笑意。那一刻除了憂傷還有悲壯,敗局已定,卻苦苦支撐,在無邊的黑暗中抓住一支稻草以為可以救命。
峰回路轉,文化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邀請原班底演奏,我心中也不由燃起一絲希望,想要找回原有班底,至少這份堅持能被好好安置。可知二師兄手指被電鋸所傷,徹底告別嗩吶;三師兄塵肺病重,無力支撐。能責怪誰呢?是家有重病老母的二師兄?還是要養家糊口的三師兄?就因為怪無可怪,格外沉重。
最后老師父墳頭一曲百鳥朝鳳,兩代人南北分走,主人公臉上的那一滴淚到底是在哀悼死亡還是明天的自己?一個人的堅持到底是渺渺希望還是奄奄一息?所有的留白歸自己。
就是這樣,沒讓我流淚,卻被絕望浸透每一個細胞,不經思索,久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