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百鳥朝鳳觀后感范文
《百鳥朝鳳》能給你什么呢?也許你對嗩吶甚至是音樂都不感興趣,也許你對民俗甚至是文化也無心過問,也必定存在著某樣東西,值得你傾力去傳承,去保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百鳥朝鳳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百鳥朝鳳觀后感1
師兄們告訴焦三爺,天鳴病得厲害。焦三爺略加思索,說:“游家班班主病了,今日就由我代勞吧。”說完,他背朝人們,劇烈地咳嗽幾下。片刻,他轉回身,捧起嗩吶,堅定而又大聲地說:“《百鳥朝鳳》,敬送亡人。”
嗩吶聲響起,抑揚頓挫,真好似百鳥朝見鳳凰。天鳴的鳥叫也是惟妙惟肖。漸漸地,天鳴愣住了,他看見一股殷紅的鮮血在銹跡斑駁的嗩吶管上流著,是那么刺眼!一股,兩股,天鳴毅然拿走師父的嗩吶,三爺再也沒忍住,“哇”的一聲,一口鮮血吐在地上。但他顧不得擦去嘴角的血跡,大吼一聲:“拿鼓來!天鳴,你繼續吹!”說著,便“咚咚咚”地敲了起來。那一刻,他的眼神是那么堅決!那么無畏!
我的眼淚從眼角悄然滑落。這個堅毅的身影已經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頭。
焦三爺是在用生命吹嗩吶呀!他不顧自己老弱的身子骨,毅然決然地吹響《百鳥朝鳳》,這不僅是對德高望重的死者的敬重,更是對嗩吶藝術刻骨銘心的熱愛啊!他把嗩吶吹到了骨頭縫里!我的視線又一次模糊了。
為什么焦師傅能用生命吹嗩吶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是傳承的力量!他用自己的鮮血告訴鄉親們,不要忘記嗩吶;告訴天鳴,不要氣餒,牢牢守護嗩吶的技藝,八百里秦川不能沒有嗩吶!
現在,只要一打開收音機、電視機,就聽到或搖滾或悠揚的西洋樂曲,它們就像細菌一樣無處不在,肆意侵占著民族樂器的世界。許多民俗藝術正在遠離我們,瀕臨失傳。
慶幸的是,又有人開始重視民族樂器,嗩吶藝術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些曾經拼了性命保全民俗技藝的民間藝人們,多少也能得到一些安慰了吧?
《百鳥朝鳳》告訴我們,民族文化才是我們的根,我們要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民族瑰寶重新綻放光芒!
電影百鳥朝鳳觀后感2
昨天帶兒子去把《百鳥朝鳳》看了。謝謝方勵那一跪,我家門口的影院也上了排片表。
有人抨他這是道德綁架,破壞商業規則。明明是土的掉渣的劇情片,還硬要和商業片去搶檔期。
你跪一個我看看,能不能改變什么?
知道方勵,是看了韓寒的那部《后會無期》以后才聽說有那么一位的。然后又看了他的演講《感謝你給我機會上場》。
但這片子和方勵沒一點關系,就是他覺得那么好的片子拖了兩年才上映,又撞上有胸有顏有盔甲的美國隊長,是個發行商就知道該投那個賺錢。他覺得要替吳天明老師做點事,不然過不了自己這關。
這一跪,不是求“你們去看看這部片子吧”而是求“你們多給幾個檔期吧”。何來的道德綁架?拿來作為話題進行商業炒作不是沒有可能,可翻翻方勵的簡歷,六十多歲的成功人士為了個素未謀面的老導演,一分錢好處沒有的當眾下跪磕頭。
這是被逼急了,真的急了。
我想去看這片子的原因是吳天明導演。其實講真,他之前的片子我沒看過,一部都沒有。我就看了部他主演的電影《飛躍老人院》,話說這也是部非常好看但是注定沒有票房的電影……。里面那個精力充沛整天樂呵呵的光頭黑胖子就是吳天明。
記得那時候我還寫過影評,把《飛躍老人院》和《涉外大飯店》做了對比,一樣都是老人在陌生環境開始新生活的題材,雖然都是活的樂觀精彩,但又是完全不一樣的結局。
為了那么個熱愛電影的老頭,也得買票進去看看,更何況這是他的絕唱。
因為帶了兒子,所以特地選了個靠邊的座位。沒想到片子開始的時候座位居然全部坐滿,還有不少和我一樣是帶著小孩來的。
這片子前半部挺適合帶小孩來看,大段的鏡頭就在描述焦三爺怎么教自己的兩個徒弟天明和藍玉吹嗩吶。里面有天明他爸因為自己兒子資質一般,怕三爺不肯收,一腳踹倒天明然后用水漂劈頭蓋腦的一頓狠揍。
我看了看兒子,用眼神告訴他“這才叫揍兒子”。兒子驚恐的看了看我“多謝下手留情了”。
片子的男一號焦三爺是陶澤如演的。
此片一出,完爆一切所有我見過的國內男藝人。我看陶澤如演的第一部戲是管虎導演的《生存之民工》(我就知道沒什么人看過),那時候就覺得導演哪找來的群演,太生動和本色演出了。這民工大爺要紅啊!后來才知道人家是老演員……。
第二次看到他,是顧長衛的《最愛》。這片子也讓我真正知道了,一個好導演是可以把演員調教成他需要的角色的。那個騎著豬走街串巷土的完全認不出的蔣雯麗,一臉奸詐只認錢的濮存晰,還有蹲在墻角蓬頭垢面的郭富城,通通轉粉了。
陶澤如角色的不是最出挑,但是戲份極重。他是村里小學的校長,是讓全村人得上艾滋病罪魁禍首的父親,他要替兒子背上這債,和隔離開的病人同吃同住的照顧他們。
盡管這樣,他家的狗,甚至是最小的小孫子還是讓人毒死了。
哎?不是在說百鳥朝鳳嗎?嗯,都是用心在演的人,他懂吳導的心思,吳導知道他演的有多好。
其實嗩吶我還是覺得真沒那么好聽……,但片子里的三爺在醉酒以后吹得那段小曲確是和別的音調不一樣。從心里往外的歡樂,吹得人搖頭晃腦,滿身的歡喜從眼睛,從頭發,從手指,從嘴里往外噴涌。邊上坐的師娘聽的更是神采飛揚,一臉紅光的的幸福和自豪。
還有就是三爺最后吹的那段《百鳥朝鳳》,嘴里的血順著嗩吶往下滴,即使自己沒了半點力氣這樣也要逼著自己徒弟吹完。
《百鳥朝鳳》原本是大喜的調子,從三爺的嘴里說出來卻成了大哀。
三爺的墳是埋在了黃河邊,正對著水莊。天明吹起嗩吶,恍惚間看到三爺出現,坐在太師椅上閉眼聽完,背著手順著路一個人離開,全劇終。
這要是徐浩峰拍的片子準的加上一句“從此人間再無《百鳥朝鳳》”。徐導也是牛,拍《師傅》“詠春拳絕了!”拍《柳白猿》“從此再無柳白猿!”
百鳥朝鳳不會絕,只是用生命去拍戲的導演……絕了。
最后補充幾個細節,片子里出現的村莊名字用的五行里的字,有“水莊”“土莊”“火莊”“木莊”唯獨沒有“金莊”而在小說里是有的。
天賦出眾但德行不如天明的藍玉被勸出師門的時候還是個孩子,三爺卻說“紅白事的曲子你都拿的下了,走吧”。甚至都沒有收到焦家班里,他也不想耽擱了這孩子的前程。
哪怕是學成了嗩吶,并不能改變什么。無雙鎮要最好的焦家班班主三爺在沒有活的時候也得下地干活。天明的父親送孩子去學嗩吶的時候哪怕是摔的頭破血流都得陪著笑臉,但當村里莊里再沒人看得起嗩吶班的時候,朝著正在擦拭寶貝的兒子諷刺說“理那破爛玩意干什么”他忘記了,自己年輕的時候有多渴望能有師傅教自己這門手藝。
片子里所有學藝的鏡頭里都沒有譜子,師傅吹一段,徒弟學一段。像三師兄那樣萬一斷了手指就再也傳不下去了。所以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焦三爺聽到有文化館的人要來給嗩吶錄像的時候拼著叫“讓他們拍!讓他們拍!”
傳統未必都是每個人都認同的,但一定要有人繼承。
電影百鳥朝鳳觀后感3
百鳥朝鳳:中國老電影人的最后一口血淚
《百鳥朝鳳》是流傳于魯、豫、皖等地的優秀民間嗩吶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鳥鳴之聲,所以得名。
電影《百鳥朝鳳》,講的是一個逝去的故事,而終于公映的那天,來自一位逝去的導演。
中國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生前最后一部電影,既是對這一中國民俗唱哀的挽歌,又是在自己生命歷程的終點處畫下的一個句號。
電影中的嗩吶,以“班”的形式游動著演奏,誰家有紅白之事,嗩吶班子便替他們吹奏一場,紅事不多,白事為主。白事,便是替死者演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貴,吹奏的陣勢就越是高級,二臺,四臺,八臺,所謂《百鳥朝鳳》,便是為最為尊貴的死者準備的曲目。排擠過他人的,即便是任職四十年的村長,也擔不起這首曲子;為民獻身的,哪怕是扛著病重的身軀,也要為他奏完此曲。
老一輩質樸而又純粹的價值觀念,就這樣融入了嗩吶這一民俗音樂之中。
因為提攜過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等第五代導演,吳天明在圈內還享有“中國隊長”的稱謂。當“中國隊長”遭遇同日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美國隊長3》,《百鳥朝鳳》全國排片率僅略高于1%,三天票房才150萬元。然而豆瓣評分從映前的7.9分一路升至8.4分,目前仍保持上漲趨勢。同時,貓眼電影評分9.5,格瓦拉電影評分9.1,在目前所有上映電影中均排名第一。與此同時,許多影評人、電影類公眾號紛紛自發撰文為影片宣傳推廣。
事實上,《百鳥朝鳳》在國內公映之前,已經參展過許多國際電影節,并獲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大獎”、法國tours電影節“觀眾最喜愛影片獎”、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優秀作品獎、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等多個獎項,在釜山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東京電影節中成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處,皆獲極高評價。
所以文藝片畢竟不是商業電影,沒有必要用票房來證明片子的價值和意義。讓觀眾認識、了解、熟悉,并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吧!
看過電影的觀眾贊不絕口:“影片真的很不錯,看了其他人的評論,有人說那么高的評分有可能嗎,我覺得沒什么不可能,進了影院去看它,絕對值得高分。”
更有觀眾表示:“影片一開始我就想掉眼淚,看著看著到后面就情不自禁哭的稀里嘩啦的,紅腫著眼睛從影院出來。” “我覺得這是我這么多年以來看過最好看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完全出乎我的預期,從開頭到結尾,每一段情節每一個鏡頭都在訴說這部電影的高超與珍貴。”
從專業影評人到普通觀眾,所有平臺和觀影人群都對一部電影如此高度好評,實屬罕見。
這不免讓我感覺,莫非又是一次以情懷為賣點的影片?
電影2019年就拍攝完成,直到現在才得以上映,寥寥千人的評價也許并不夠客觀,但足以證明這部電影值得尊敬。
電影沒有偶像明星,沒有自帶IP的故事,也沒有震撼的視覺效果。
故事很老套。講了一個舊東西,“嗩吶”。一個父親,從小時候就喜歡嗩吶,卻苦于沒有天分,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兒子身上,于是千辛萬苦送兒子去拜師。
兒子跟著師傅練功,結果和父親一樣,沒有天賦,偏偏這時候來了一個天才小學弟。小學弟學得快,學得好,但最后,卻慢慢厭棄了嗩吶這個老東西,反而是沒天賦卻真心愛著嗩吶的小子堅持了下來。
他學成出師,卻發現世道變了。西洋樂隊當道,他一生所學無法糊口。但他還在堅持。當初送他去學嗩吶的父親,卻也不再以他為榮,反而嫌棄他無法賺錢。
曾經深諳于心的信仰,逐漸倒塌。師傅也死了,他在師傅墓前吹百鳥朝鳳,那個時代就這樣不聲不響,安靜謝幕。
不知道諸如此類的安靜謝幕,融著多少人過去的青年熱血,一生堅守,有多少故事多少生命和那些淡出我們記憶的老手藝一樣,悄然流逝。
傳統的匠藝化作一紙冷冰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有太多的遺憾;
失傳的獨門絕活成為歷史書頁上的記載蘊含了無盡的惋惜;
不再有年輕人愿意繼承衣缽扛住無雙鎮嗩吶的最后一脈;
這一刻,《百鳥朝鳳》已成絕響,街坊巷陌再無回音。
是否傳統文化正在沒落,是不是早已沒有人記得?但仍有人堅守著,有人傳承著,有人喜愛著,不會滅亡,因為它在很多人心里活著。
這不是一部商業片,就像電影中焦三爺酒醉之后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這部電影,導演吳天明也不是拍給別人看的,是拍給自己,卻也最終真的成為他人生的最終注腳。
電影百鳥朝鳳觀后感4
我去看了《百鳥朝鳳》,期間哭的稀里嘩啦,這并不是我一個人的表達方式,周圍抽咽聲就一直未曾中斷過。能賺取人們眼淚的片子雖不一定是好片子,但一定是觸及心靈的片子,一定是令人若有所思的片子。
6號上映那天就想去看的,可在我們這樣的三線城市有些電影是不給排片的,昨日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提到看了此片,我便向其詢問觀影場所,在得知周末有兩個影院每日有一場后我果斷購票,放棄了之前的一些安排。
我不想在這里評說這部影片,更不想劇透,故事是簡單的,但鏡頭傳達出來的情感卻那樣真實以及震撼人心。能放棄各式商業大片而選擇排片率如此之低且時間又不大合理的人,他們大抵也是有些文藝氣息的,或者喜歡文藝一些的生活方式,文藝的人呢,通常是感性的,所以整個影廳哭聲一片也不足為奇。
人們為什么要看電影?有些人當作娛樂,有些人是無事可做,選一部文藝片來看,娛樂性幾乎沒有,話題性卻十足,只是我又一個人去看的,無人談起,故此才要寫這一篇,算是推薦,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相見,坐在一起聊聊傳統與革新的話題。
如果不考慮盈利的話,我有許多想法,可實際上都無法實現,一旦想到生存的問題,那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時代在變,而且變得那么快,稍不留神,就成了落后分子,就成了文盲。想想以前,一個嗩吶匠人,他可能就是個文盲,可這不耽誤人們對于他的尊敬,每當誰家有個紅白喜事,東家是要行迎師禮的,一把太師椅至于堂前,匠人獨坐其中,那是何等威風。一般家請個四臺,富裕戶請八臺,若是德高望重之輩,可奏百鳥朝鳳。您說您出錢請奏百鳥朝鳳,對不起,這個真不行,祖上的規矩,能享用百鳥朝鳳者必是德行兼備之人。
人們常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匠人不為財,他們還是人嗎?此人非彼人,意為君子,誰說君子不能是文盲呢?品行一致,即為君子,這話是我說的,我也就讀了個大學本科,在不遠的將來,我也得算文盲一個,那天在千山書院參加活動,一排坐了四個人,其中倆碩士,另一個北京地質大學畢業的90后美女創業者,致力于將中國傳統文化出口到海外。其實,她也口口聲聲說要錢,如果沒有盈利點這個事情壓根做不下去,就像辦了四期的文藝小咖秀,壓根沒設計盈利模式,那今天會有這樣的狀況也不足為奇。
我呀,沒有賺錢的腦子,也沒賺過錢,更不懂商業經營,賠錢的事情倒是做了不少,一個人在沒有任何人帶的情況就獨闖古玩市場,結果呢,全軍覆沒,工作幾年的積蓄全部付之東流;一個人沒把事情干成,那參與眾籌吧,跟著一伙陌生人做起書吧生意,錢雖然沒有投入多少,但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卻是大把大把的,結果呢,大老板說我這半年變化最大,得請他吃飯,得感謝發起人。的確是這樣,我真是要好好感謝他們搭建的平臺,不過,我更要感謝自己,若是沒有連續十個晚上的堅守,我哪里會參與這次眾籌,而且我也真的為這次眾籌做了許多外在的事情,我一連跑了幾趟北京,還特意休了年假在北京住了幾日,去了中關村的車庫咖啡、3W咖啡等,去了兩家單向空間,去了雕刻時光和三聯書店,去了宋莊蜂蜜書店,去了國貿必幫咖啡。從12月16日塔羅社開張,一共做了20場活動,服務人次100有余,服務時長約50小時。除了給趁早讀書會做活動和塔羅茶館那兩期有要求消費,其余均未達成有效盈利。
還有兩周,眾籌就徹底結束了,真是不到最后都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事情。做事情,累是必然的,若是有意義,那是值得的,我覺得這就是匠人精神,不在乎身體上的勞累,那一曲百鳥朝鳳不是吹給人們聽的,真正的欣賞者只有自己。周三我還會照常去,只是我再不做牌了。
電影百鳥朝鳳觀后感5
學期中,我聽說有《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就一直想去看看,可惜一直沒有機會。這個暑假我終于如愿以償地看到了這部電影。這電影看得我都為此掉眼淚了,我還是寫下如下觀后感。
《百鳥朝鳳》原來就有一個故事,我以前還做過繪本。我從小就喜歡這種神鳥鳳凰。從前鳳凰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鳥,但它卻和別的鳥兒不一樣,它總把別的鳥兒吃剩的果子撿起來藏起來。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都找不到食物,快餓死了了,鳳凰就將自己儲存多年的果子拿來與眾鳥分享。眾鳥為了感謝鳳凰,將自己身上最漂亮的羽毛摘下送給鳳凰。從此,鳳凰成了百鳥之王。
《百鳥朝鳳》其實是一首經典民樂,而這影片是吳天明生前的作品,耽擱了整整兩年才上映。它不是預言故事,而是講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傳承手藝的故事。焦三爺是個外冷內熱的老人,看起來嚴肅古板,其實是心懷熱血。他其實是尋找自己的接班人,他用自己的教育方法尋找到他合適的接班人。這部影片中我最喜歡的片段是游家班在給竇家出活時,焦師父主動提出給竇老爺吹《百鳥朝鳳》曲子——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聽到的曲子。焦師父吹呀吹,吹得如同活潑可愛的布谷鳥;吹呀吹,猶如歌聲優美的百靈鳥;吹呀吹,又像機靈鬼怪的鸚鵡……但是才吹到一半,天鳴發現師父的嗩吶染著紅紅的鮮血,他和師兄弟們苦口婆心地勸師父不要再吹了。可焦師父卻吩咐他們把鼓架起來,自己打鼓,讓天鳴繼續吹。他這樣不要命的吹打,是想讓他的曲子傳下去,也把吹嗩吶這門藝術傳下去!焦師父最終還是承受不住,噴著鮮血倒了下去。
電影看完了,它帶給我的是淚花嗎?不,這電影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吧!我想它是想來告訴我們:社會在進步,但同時不要忘了老時代的東西,這些有意思的音樂和它的工具。它也告訴我們:學習一樣東西,并不僅僅靠天分,更是靠勤奮的努力和汗水。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來看《百鳥朝鳳》這部感動天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