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活著觀后感個人收獲
《活著》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福貴的悲慘命運。人們在自己的笑聲中思考著生命這種東西,同時也在想著應該怎樣活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活著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活著觀后感1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活著》,這部電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義。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在民國時期,一個叫富貴的少爺,因為賭博,把自己的家產全都輸光了,妻子家珍也離開了,父親也去世了,過著貧窮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來,并得到一個皮影工作,日子才漸漸好起來。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貴被國民黨兵給抓走了,在國名黨的兵團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氣息。后來富貴又到了共產黨的團隊里,最后終于回到了家。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貪黑地送水來維持生活。以后,生活越來越好,但不幸卻不斷發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兒子被兄弟撞死了,唯一的女兒因為生產時大出血也死了,不過最后他的妻子、外孫、女婿還一直陪伴著他……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著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快樂的事。在富貴那時候,一剎那間就是幾條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艱難、困苦,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生命,永遠抱著一顆求生的心。
而我們現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沒有看重生命,從來沒認識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熱愛生命的心,有堅強的心,無論是生活還是心理上的困難總會過去,幸福的大門總會向你打開。我們應該像富貴那樣,用堅強面對生活。
讓我們一起熱愛生活吧!
電影活著觀后感2
電影《活著》改編自作家余華的同名小說。影片在開頭就展現了一個富家少爺沉迷賭博玩樂的情景,最后被騙去了全部家產并氣死了自家的父親。從此這個人物開始了他坎坷的后半生。在幾十年里經歷被捕,中年喪母喪兒等一系列打擊,最后剩下的唯有“活著”。
電影中的主人公富貴的生活十分曲折,曾是富家少爺后來淪為演皮影戲為生,又經歷了喪兒的悲痛,最后連妻子也因為教授被饅頭噎著,而失血過多死亡。富貴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他的親人一次又一次地離開他。電影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活著,人活著不容易,小人物活著更不容易。活著,再苦再難也要活著;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活著,人最根本的需求也是活著。
命運給富貴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電影中的表現手法也表現了對命運的諷刺。活著,這么不幸悲慘為什么仍然要活著,我們到底又是為了什么活著,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寧愿光鮮的死去,還是悲慘的活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管怎么說,我認為活著才有可能才有希望才有未來。
電影活著觀后感3
每一次看《活著》,還是被劇中的情節所感動的眼睛酸酸的。我們還在為身邊好多事情所煩惱的時候,當老的時候發現那些都是那么的無聊、無趣。佛說:一切唯心造。我們的一切煩惱是有我們的心造出來的,煩惱有了,不開心就有了,皺紋來的快了,疾病也頻頻來訪了。
我們想擺脫煩惱,往往是我如果得到了什么,就不會有煩惱了,可是,事實上當你真的千方百計活著千辛萬苦得到了你想要的,新的煩惱卻又從心而起。
看了《活著》,“富貴”的人生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還是個闊家少爺時,他衣食無憂,他最大的煩惱就是何時能痛痛快快的在賭場上嬴一次。而他始終沒有痛快的贏過,一直到他輸光,把家底都輸光了。第二階段是他成了“國軍”和“共軍”,那個時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活著,活著出去,活著去見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好好的陪在他們身邊。第三階段:在大躍進中一家人幸福的生活。看到他和兒子有慶鬧別扭,有慶給他送酸辣水喝,真是讓人感動的想笑又想哭,想起了一句歌詞:“笑中也有淚,樂中也有哀”。第四階段,有慶和鳳霞的相繼離開。富貴和家珍平靜的活著,和小外孫一起玩耍,不時去有慶和鳳霞的墳墓前去看看,因為那里有一份牽掛…
在故事中,沒有華麗的詞藻,僅是單純的人物獨白,可好多次令人的心靈受到沖擊。活著,真好,活著,好多煩惱。或許好多人都說他們是不幸的,但,雖然最后只看到他們在一起吃飯時凄涼的樣子,但他們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的“饅頭”很快就會長大,像“小雞”一樣,慢慢的變大了,會坐火車,乘飛機飛向遙遠的地方。
他們的日子是非常清苦的,他們的辛酸苦樂個人命運的隨波逐流都遠遠不如我們現在人幸福。以前我也曾有很多的煩惱,比起好多人,我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一切唯心造,你覺得你現在是幸福的,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你覺得別人的生活是幸福的,那你就永遠活著別人的命運里,自己將永遠為活著而累。他有萬貫之財,她有沉魚落雁之美,繁華過后,都是化作一縷青煙,佛說:萬般帶不去。活著,應該開心地活著,美麗地活著。
電影活著觀后感4
《活著》這部電影,之前就一直想看卻苦于無處買到它的碟。上周在一家小店淘到碟之后,利用周末的時間看完了。果然是很深刻的一部電影,這幾天我還一直在回味著電影里的情節,總是想寫點什么。現在正好是在機場等飛機,就利用這個時間寫寫自己對《活著》的理解。
這部電影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從一個吃喝嫖賭的“富二代”到傾家蕩產的貧民,再到一個城市的小市民,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張藝謀通過這個小人物的經歷來映射了宏大的歷史背景,他試圖通過鏡頭傳達一個特殊時代的乖謬,以及渺小的個人在這種荒謬年代下的悲慘命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哭了幾次,在給兒子有慶上墳的那一幕,在女兒鳳霞在產房去世的那一幕,甚至包括對春生、對鎮長的結局,我都唏噓不已。
或許這就是命運,其實導演沒有過于渲染宏大的場面,而只是冷靜的回看歷史,通過一家人的命運,讓觀眾在冷靜與清醒的狀態中,作出自己的判斷與思考,所以,這部電影是樸實的,誠摯的,而且還是幽默的,它的不經心都精心的掩藏了起來,給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命運的輪盤賭,上演著不近情理卻又無可奈何的戲碼,每個人,都擺脫不了,主張不了,向東的走向了西,往前的退了后,在這種無常不公中,人能做的,唯有接受命運,好好活著,罷了。
生活里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那是命運的無常,人們漸漸學會了知天樂命,本片便是傳達了這樣一種樸素的人生哲學。因為活著就是希望。有慶、鳳霞去了,還有饅頭,而饅頭的日子只會比現在好,富貴一家三口說著,心里充滿了希望。這也是這部片子傳達的積極意義:活著,并且心存希望,相信未來——那是食指的名詩。這部作品便是這樣帶給人們希望。生活里的丑陋固然很多,人卻不能因此就失去信心,自暴自棄。
回頭想想,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在去年那么艱難的環境下,一度想放棄,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并度過了危機。但其實,我的經歷其實和福貴他們相比,又算的了什么呢。不過意義卻是一樣的,在生命的旅途中,每個人都要承受如此的承重,雖然版本不一,但是每個人都必須去面對,不管遇到什么,還是得好好活著,哪怕再艱難的境遇也帶著虔誠的期許。我們每個人,包括我自己,無論在過去還是在未來,都必須有這樣的信念支持我們的生命,那就是:苦難的終究會過去,以后會好起來的。
電影活著觀后感5
中國有句古話:“好死不如賴活著”,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這是一種很消極的人生觀,甚至我會鄙視這種沒有志氣的人。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樣都比較崇尚那種英雄般的壯烈的犧牲。看完《活著》這部影片后,對于這句話我卻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實,不管怎樣活著、活得怎么樣,可以活著,便是一種幸福。
《活著》這部電影給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時間之長,人物的經歷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時代的印記。那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動蕩的30年:從40年代的小賭場、國共對峙的大戰場,到50年代的祖國山河一片紅,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結束。無論是小到一盞茶杯、一本賭帳,還是大到戰場上的軍車、大炮,都給我們留下了很真實可信的印象,從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來了一種很切合電影主題的滄桑感,一種有些悲傷、有些凄涼,還有些懷舊的滄桑感,這種滄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覺的縈繞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過程中,很自然,卻給人很真實、很深刻的感受。
雖然電影《活著》在原著的基礎上改動了許多,但是我覺得這部電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著的精神,同時也不缺少導演獨特的理解。這也是使得電影同樣感動人的一個關鍵之處。可以說導演張藝謀很深刻地理解了余華這部小說的內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繹了他心目中的活著。看著電影,我不知不覺地被感動了,我開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著,為什么要活著。
電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绔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帶著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后來又糊里糊涂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著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一家人繼續過著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她說:“你記著,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說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對春生說“外面涼,屋里坐吧。”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著!”
后來鳳霞認識了忠厚老實的二喜,兩人喜結良緣。然而不幸總是不肯放過福貴一家。不久鳳霞生下一子,自己卻因難產而死。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聰明可愛。影片結尾,福貴對饅頭說,“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而從原著來講,作者是通過福貴的回憶來敘述的。作者在一個窮極無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貴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故事從這個看似平凡的老農嘴里講出來。國民黨抓丁,-,疾病,死亡。福貴的親人一次次離開他,最后只剩一頭老牛。鳳霞先聾啞,然后有慶因輸血過多而死,鳳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是被餓死的。孫子苦根是被豆子撐死的(太餓了)。經過一次次死亡的考驗,老人以一種超脫的姿態活在世上,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尋死覓活,他心里的親人沒有死,都陪伴著他,他在回憶,繼續努力快樂地活著。他把他的一生,講給作者聽,竟然有些像一個哲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農民。
可以說電影里的活著遠沒有小說里的凄慘,但是張藝謀加入了一些諷刺的東西,卻同樣讓人看了心寒。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電影最后講到鳳霞生孩子的情節,那些沒有經驗的小紅衛兵變成了醫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經驗有技術的卻被判為“反動學術權威”而關進牛棚,最后鳳霞大出血,而小紅衛兵卻不會處理,會處理的王教授又因為被饅頭噎著而不能動手術,而福貴一家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鳳霞死去。這種諷刺性的情節還有很多,例如,大躍進期間,鎮長到福貴家收鐵,福貴的兒子有慶把福貴心愛的皮影箱拉出來,說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幾根鐵釘還有皮影上面的幾根鐵絲都拆出來。還有有慶那一句“那不解放臺灣啦”,連天真無邪的孩子說的話都印上了時代的烙印。
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著”這兩個字,其實不管怎么活著,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只要活著,對家人、對朋友就是一種安慰、一種支撐。電影中,有好多個情節都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只要活著,能見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經很幸福了。
第一次覺得活著好是在福貴被國民黨捉丁后,在一次戰役上戰友們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沒有了,福貴只想快點回家,看看自己的母親、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舉起的時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擔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禱,只要能活著就好,不管怎么活著,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著感動是在龍二被槍斃的時候,聽到那響徹街巷的五聲槍響,福貴嚇得尿了褲子。要知道當初如果他不是把家產都輸給了龍二,那么那五槍就是福貴的了。雖然福貴那時候活得很艱苦,但是能活著看到老婆和孩子對他來說就已經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慶被區長的車撞倒的墻壓死了。福貴看到血肉模糊的有慶時失聲痛哭,家珍悲痛欲絕。區長春生也因此無法原諒自己的過錯,后來春生在-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殺了,他把畢生的積蓄交給福貴,一來是當作補償,二來他覺得在世上已經沒什么好留戀了,他想把錢交給福貴后就自殺。這些都被家珍聽到了,她最后原諒了春生,并叮囑春生說“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你要好好活著”。這是多么令人感動的質樸的感情啊!雖然兒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貴卻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著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啊!
電影《活著》沒有告訴我們悲慘的命運,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沒有使我們看到絕望,去控訴那個社會或者命運,相反每一次都告訴我們一定要好好活著,認真的活著,因為這兩個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