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影評
通過寫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觀看電影或電視劇時的感受和反應。寫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影評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影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影評篇1
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為,在聽聞這本書的介紹后,記住了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仆人哈桑對少爺阿米爾的最真摯的話語,這是一句催人淚下的話,這是一句孩子對孩子的承諾。這兩個男孩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生活、一起玩耍。哈桑是一個衷心的仆人,他愛少爺阿米爾勝過愛他自己。他為了阿米爾打架,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最寶貴的一切。而阿米爾清清楚楚目睹了這一切后,卻因自己的懦弱害怕和膽怯而背叛了于他情同手足的哈桑。阿米爾的懦弱改變了他和哈桑的一切與將來的命運。當友誼出現裂痕時,他挽回了嗎?不!懦弱似乎吞噬了他,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他不愿去挽回,不愿去贖罪,并千方百計的趕走哈桑,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絲可笑的慰籍。
難道生活也是如此?一開始犯錯,一錯再錯,最后錯無可錯時終于去逃避。在我看來,只有挽回,只有彌補,只有贖罪,為自己的犯罪擔起責任,方能得到心靈的解放。
于整體而言,《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少爺阿米爾和他的仆人的兒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并不華麗,他只是用十分樸實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家庭的悲劇。阿米爾年輕時的親情與友情,成長過程中的背叛與最后的救贖。作者用一個一個小小的例子,給我們講述了哈桑這個靈魂人物的堅強、勇敢與忠誠。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哈桑真是悲劇年代的產物,他身上有一個少年的所有美好品質,但他的人生卻比絕大多數的人活得都要凄慘。
《追風箏的人》中的故事或許只是一個小家庭的經歷,但確是一個大社會的縮影。擁有如此高超寫作技巧的卡勒德·胡賽尼在這本書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向來只為一個讀者寫作,我自己。”這里不僅僅蘊藏著這本書亦或是這個人成功的秘密,而且揭露了寫作要先取悅自己,而后才能取悅他人的道理。古人有云:玉不琢不成器,言不休不成章。寫作在我看來是發自內心的抒懷,亦是一種認識自我的提升。同樣的,余華在其《活著》一書的前言中寫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的告訴我,我的自私,我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內心讓我真實的了解自己,一旦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世界。卡勒德·胡賽尼也是如此,《追風箏的人》反映其內心的純真和救贖。
風箏,帶著世間所有的美好象征飄向遠方,我們要做的,就是終其一生去追逐它,它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影評篇2
之前看到書店暢銷書架上有《追風箏的人》,但一直沒有買來看,因為我相信看了原著后再看電影通常會失望。昨天我看了根據此書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后,那只在藍天飛舞的風箏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久久都揮之不去。
故事開始發生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阿米爾是個喜歡寫故事的小少爺,由經商的父親一人養大,哈桑是服侍阿米爾的小仆人,兩個小男孩是一對好玩伴,但由于阿米爾的父親對哈桑給予了更多的贊賞和獎勵,想要得到父親全部愛的阿米爾便開始嫉妒哈桑,這些都被父親的好友阿辛汗看在眼里。在一次斗風箏大賽中,阿米爾和哈桑的風箏在空中割斷了眾多對手的風箏,取得勝利,忠誠的哈桑在對阿米爾“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宣誓后去追那只斷了線的風箏,卻在一個死胡同被阿塞夫那伙流氓截住,哈桑為了保護那只風箏,也是為了守住對小少爺的忠誠誓言,遭到了阿塞夫的侮辱,隨后跟來的阿米爾躲在墻后,卻由于懦弱和在心里埋藏已久的嫉妒,始終沒有去救出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小伙伴。后來,出于愧疚,阿米爾用小伎倆將哈桑趕走。到了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的父親由于曾經發表過咒罵GCD的演講,所以不得不帶著阿米爾輾轉從巴基斯坦逃難到了美國。9年后,阿米爾從醫學院畢業,熱愛寫作的他在父親的鼓勵下成為一名作家,并遇到了心愛的人,但兒時的夢靨和記憶多年來揮之不去,終于,阿辛汗的一通意外電話讓阿米爾回到巴基斯坦,從阿辛汗那里得知,哈桑其實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他為了守護阿米爾家留下的別墅,被塔利班殘忍殺害,其子留在孤兒院。這時,阿米爾內心呼喚尋找遺失的自己的聲音越來越強烈,于是他踏上了自我救贖之路。
本片的畫面很美,很多場景是在新疆拍攝,戈壁,藍天,白云,還有彩色的風箏,無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片中用了較長時間來表現放風箏的場景,哈桑掌握線軸,阿米爾扯線,他們的風箏在呼啦啦的風聲中飛起,上升,俯瞰被白雪覆蓋的整個城鎮,在他們的默契配合下,風箏滑翔,盤旋,將眾多對手的風箏線割斷,潰敗的風箏飄然落下,而那只勝利的風箏驕傲地飛翔在藍天,哈桑在對阿米爾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的宣誓后去追尋那只斷了線的風箏……影片最后,背景換到了美國,藍天,白云,綠草地,成年的阿米爾掌握線軸,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扯線,風箏飛起來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這時,阿米爾朝索拉博喊道: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就像哈桑當年對他那樣,然后奔向風箏,這既是阿米爾對索拉博的宣誓,也是對自己完成了贖罪的一種釋放。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斷線的風箏會飛到哪里去,甚至連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隨。只要你能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方向!
我看電影時,會很關注背景音樂,看《追風箏的人》時也不例外。本片中的音樂都帶有濃郁的中亞風情,低沉的鼓點,清脆的鈴鼓聲,悅耳的琵琶聲,悠揚的笛聲,未經修飾、略帶大漠沙塵味道的蒼涼憂傷的吟唱,把我帶到了那個古老神秘的國度。輕快的Kite Tournament載著我的心隨著阿米爾和哈桑的風箏飛向藍天,阿米爾婚禮上樂隊演唱的那首Dukhtare Darya讓坐在電腦前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跟著舞動,低沉哀傷的The Truth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了阿米爾在知道驚天真相后的痛苦,當目睹曾記載了他和哈桑童年點滴的家鄉變成了塔利班血腥政權下的滿目瘡痍之地時,悲愴的The Stadium響起……成功的電影音樂,不僅要能完全契合所要表現的人物思想,還能讓觀眾身臨其境,甚至產生自己就是影片主人公的錯覺,這部電影的音樂完全做到了。
要說到這部電影的缺憾,我認為是其過于片面的價值觀,讓人不太爽。片中有大罵Fuck the Russia的鏡頭,還有對GCD片面詆毀的場面,GCD成了暴亂者,阿富汗是個野蠻未開化的國家,而鏡頭一轉,到了美利堅合眾國,就仿佛到了一個充滿陽光綠地的美麗天堂。一部電影如果添加了太多意識形態,那其藝術效果必會被政治色彩給沖淡。
而如今滿目蒼夷的阿富汗已非兒時的樣子。這讓阿米爾發出了我回到祖國可是卻感覺像是一個游客一樣的感慨。也就是后半段營救哈桑兒子時候也有了動作片一些必要的戲劇張力。雖然他們兩個人能從戒備森嚴的塔利班手中逃了出來,毫發無傷,讓人不大信服。但電影劇情能讓人站得住腳,就沒有什么不可以。
不管怎么樣,對于我而言,一部片子能夠讓人動容,能夠叫人感動,能夠使人引起共鳴,就很成功,也可能我太容易滿足吧。
對于紅袖在影評中說的讓阿米爾覺得愧對哈桑的在哈桑被強暴而沒有勇氣去幫他的這個起始點,對于哈桑在經受強暴的過程中站不住腳這些的一些理由。我倒是覺得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是不影響這部片子的偉大之處。
對于影片最后,在阿米爾妻子的父親問起阿米爾帶回這個孩子的時候的原因時,阿米爾說出了這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的孩子。并且說這個哥哥是因為自己的父親睡了自己仆人的妻子后有的。從這里可以看出阿米爾已經從那個膽小怕事的孩子成長為今天這樣一個敢于承擔責任,勇于承認錯誤的真男子。從這個時候阿米爾已經完成了他自己心靈上的救贖。而哈桑的兒子也得到了另一個的新生。
雖然對于這個情節,我覺得在這個情況下,如果從中國國情出發,他可以回避關于他父親的的事情,必竟逝者已斯,是為尊敬。不用再把父親在世時不為光彩的事情讓外人再知道。
這是一部關于心靈救贖的故事,更是或多或少的表現了塔利班控制下的戰火下的阿富汗人民的悲慘生活,告訴了我們和平對于我們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這些都不重要,在我認為可能在每一人的心中多少會有一些關于不為光彩的過去,或者難以啟齒的故事,可關健在于我們以后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有機會去挽回,有能力去補救,如果一個對于你微不足道的舉動,對于你是個舉手之勞的動作,也可能會改變另一個人的一生。不管是出于心靈上的救贖還是出于人性中的真善美,幫助別人也是自己快樂的一種源泉。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影評篇3
兩天讀完了,很快,雖然是小說,看完就在想,如果阿米爾當時沖了出去,能否制止啊塞夫三人對哈桑的傷害,或者就算不能制止,結局是否會改變。同事他的父親為什么至死都沒有告訴他關于哈桑和自己的秘密,而是由他的好友拉米爾揭開了謎團。
當然也在懷疑,懷疑是因為自己沒有經歷過。作為小孩子的阿米爾是否被描寫的太過功利,自私,似乎表現除了不屬于童年小孩該有的那種大人小心眼,即使他出生在富人家庭,可畢竟哈桑是他童年最重要的玩伴。所以,我甚至覺得,在書中阿米爾被告知自己和哈桑是同父兄弟這一個線索是否需要,書中,阿米爾是知道后才看哈桑寫給他的信的,最后決定去找他的侄子。
我們來個如果,如果卡勒德。胡賽尼沒有安排這樣的驚天秘密,而是直接在阿米爾講完他如何找到哈桑事后給了他哈桑親手寫的信,阿米爾最終會不會回到家鄉去尋找這個自己曾經深深傷害過的好朋友的侄子呢?在我看來,雖然沒有了親情的羈絆,卻更加深刻了小時候錯誤對現在內心的折磨,以及友誼的彌足珍貴。當然,這是我的如果。
這里,又突然腦子里冒出了魯迅筆下那個月光下的潤土了。
文章中說“到最后,總是這的世界贏得了勝利”,于是所有都成了世界的孤兒,失敗的寵臣,故鄉、童年、回憶……美好的事物都被遠遠的拋棄,留下滿地傷痕,也給所有人一刀,這刀痕至死都留在人心中無法抹去。宗教給了信仰著內心的寧靜,可是,宗教卻也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深如深淵,就算滴再多的淚水與血也無法在這深淵中蕩起回聲。
當你說謊,你就偷走了別人知道的權利。極端種族主義者對信眾說謊,大人與大人之間說謊,大人對小孩說謊,小孩與小孩之間說謊,小孩對大人說謊。
其實我相信,所有的錯都會得到原諒,只要你愿意踏上那“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影評篇4
之前,因為“為你,千千萬萬遍”而讀這本書。現在,因為“為你,千千萬萬遍”而悟這本書。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和兩個阿富汗的少年展開,現了人性的背叛與救贖。讀罷此書,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腦海里總是回蕩著那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
每個人心里都有著自己的風箏,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阿米爾少爺在追,追的是萬眾矚目的自豪,是戰勝而歸的得意,是父親驕傲的贊許;哈桑在追,追的是不負所托的重擔,是童年珍貴的友誼,是摯友真心的喜悅。不管生活如何的艱難,不管世事如何的難料,只要你想要,就大膽的去追吧。但當我看到胡同盡頭哈桑被強暴時阿米爾的軟弱逃避,我心如刀割。哈桑將阿米爾少爺視作一切,而在阿米爾心中,即使他稱得上一個朋友,他的分量也無足輕重。父親重朋友,講義氣,對哈桑視若己出,這一切是為了救贖,可造化弄人,阿米爾的生活卻從此改變。背負著謊言,阿米爾的懦弱讓他承受著無盡的痛苦。有些事,越是逃避,越會在心里扎根;有些人,越是逃避,越是在腦海里揮之不去。
我喜歡哈桑,喜歡他的善良、他的忠誠、他對朋友滿腔熱血的守護和他那珍貴的寬容。我永遠都忘不了哈桑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內心的慈悲與善念,安詳澄澈。那是抵達天堂的云梯。為你,愛與包容,習慣與珍視,救贖與原諒,千千萬萬遍。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短短七個字中包含了豐富的意義:對友誼的珍視,對過錯的救贖……人生的道路就像是一條救贖之路,不斷拯救又不斷逃避,這就是人性,人們總是習慣忘記痛苦,忘記愧疚,忘記救贖。
每個人都有著自私的靈魂,要珍惜平常生活中那些為你撐傘的人,珍惜不顧一切來看你的人,也許只有他們肯為你,千千萬萬遍。從今天起,好好對待愛我們的人,不辜負,才是真正的救贖。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影評篇5
我漫無目的地走在那狹長的走道,兩邊的書如同數不清的樹,掩映著這條窄窄的路。眼前突然出現一幕日出,一片朝霞,那種歡快樂觀的金黃,那種溫暖溫馨的橘黃,那種心曠神怡的粉紫,那種摸不透的深紫,當然還少不了清新純潔的白色……男孩,奔跑著的男孩,他牽著,牽著風箏線!上面還有風箏,搖曳著的風箏!這本書的封面吸引了我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它的名字,那么富有哲理,那么讓人遐想不斷,——追風箏的人!
我捧著本書,腦袋里浮想聯翩,我,隨著風箏越飄越遠,游離了世界,忘記了自己。
我帶回了這本書,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進入作者筆下那溫馨的阿富汗!
過了沒幾天,我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富家少年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場風箏比賽后,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力,卻發現一個驚天的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令阿米爾痛苦不堪。這殘忍而又美麗的故事讓我潸然落淚;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我贊嘆不已的同時提心吊膽;阿米爾和哈桑的親密友誼讓人感動……
阿米爾,真誠是他最寶貴的財富;哈桑,忠誠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他們倆的友誼,更是他們倆共同擁有的,最寶貴最寶貴的財富!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們的友誼竟如此脆弱,就如同他們所放的風箏一樣,消失在茫茫天際。
當時那個時代,有的種族卑微,有的種族高尚,但是,不同的種族都有著不同的理念,人們信任自己種族的領袖,依靠自己種族的伙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種族之間發生一點點小小的摩擦,使人民受到了極大的壓迫,現實變得緊張殘酷。人們所信任的領袖,到最后,卻引導人們去害自己!情節曲折啊!
這本《追風箏的人》寫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這是值得矚目的一部作品,這是非比尋常的一部作品,這是極為動人的一部作品,這是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他是睿智并發人深思的一部作品!
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意味著什么,勇敢地追吧!你一定能夠成為那個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影評篇6
為你千千萬萬遍”看電影之前不止一次聽這句臺詞,以為是愛情片勒,好吧,我承認我又膚淺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忽然想起了傲慢與偏見里女主的臺詞“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樣。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好像我們兩人已經穿越了墳墓,站在上帝的腳下,我們是平等的。”是的,我們是平等的,愛情上是平等的,友情上也是平等的,可是真的就平等么?無論是這個世界還是人的心里,總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我們總是調侃一句話,某某虐我千萬遍,我待某某如初戀,說來簡單,誰又知道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人生難得有人為你傾盡所有,信任你,尊重你,愛護你,當知道且行且珍惜。
在孩子的世界里,是看不到世界紛亂,人心紛繁的。他們心靈的一方凈土只有陽光傾城,花開滿園,那里是人性至善的地方。可是,這至善之地卻未必會開出萬惡之花。
當人性至善遇到人性至惡呢,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呢?依稀還記得最后一次兩個小男孩見面時,哈桑的眼神,那眼睛里沒有怨惱與仇恨,只有留戀與不舍。他傾盡所有,只為這一個朋友,可是換來的確實陷害與生疏。在那個還存在等級地位的國度里,哈森站在阿米的腳下,可是在靈魂的天平上,哈森卻是高高在上的。也許只是因為這樣,哈森才會遭到阿米的妒忌與陷害。
世間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丑陋,而是因為丑陋而讓自己產生對美好的畏懼之心。阿米對哈森的遠離就是源于自己的恐懼,對美好的恐懼,哈森的美好讓自己的丑陋與鄙薄顯露無疑。其實又何止是阿米,誰不是這樣呢?如同一步之遙中項飛田非要致馬走日于死地,所以阿米必要要讓哈森遠離,這也是人性。有人說,這是由于阿米的懦弱,其實我看來也不是懦弱的問題,而是一種嫉妒與惡意的逃避。許多東西都是越逃避反而越是避無可避的。只有真正面對的時候,自己才能夠變得足夠強大,去克服你內心本有的恐懼。
美好是因為克服美好的恐懼,只是一句歌詞,卻是很有道理的。直到最后,阿米重回故園,重拾自己的勇氣,面對自己的內疚與羞愧,救了哈森的兒子,也救了自己的靈魂,完成了從人性至惡的超脫和對靈魂的洗滌。
最后,要感謝哈森自始至終對友情的信任與堅持,讓我看到這個世界盡管充滿丑陋與背叛,但是依舊值得我們去努力與奮斗,也告訴我們就算在看不到陽光的地方,心里也該開滿太陽花。不要因為這個世界的冷漠與自私而改變自己善良的初衷,這是最高尚的品格。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影評篇7
“我追”讀完最后兩個字,我輕輕將書本合上,眼淚浸潤了我的眼眶。這是第一次那么認真的讀一本書,不再是戲謔,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靜靜地用心讀。
“為你,千千萬萬遍。”反復咀嚼著這句話,內心仿佛迷失在縱橫交叉的十字路口,不安的旋暈占滿心扉;像落入蜘蛛網的飛蟲,無力的掙扎,像踩在玻璃碎片上,穿越腳心的疼痛,像掉入萬丈深淵,不安的情緒像芥末,嗆入鼻腔,嗆入大腦。這是第一次那么靠近一個陌生人——阿富汗。不再是45°的仰望,而是站到了它的左邊,離心最近的地方。除去那些動蕩,除去那些戰亂,我45°仰望天空,咧開嘴角,看,那些曾經飛揚在阿富汗上空的風箏,那些執著的單純的追風箏的人。
哈森,阿米爾,兩個十二歲的少年。最初的最初,他們是最親密的朋友,一起嬉戲打鬧,一起憧憬未來。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墻”,那株石榴樹,那個地方的一切一切都是他們友誼的見證。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他們彼此互相靠近的心。有時候會想:是不是只要長大了,過去那些單純無比的東西都會變質。時間過去,他們在一點點長大。阿米爾發現爸爸對自己的冷淡,而對哈森卻總是給予鼓勵和贊賞,
他開始慢慢感覺到失落,偶爾也會發發脾氣,卻總是被哈森的寬容所化解。有時候想:如果這種歡樂時光能一直持續到永遠該多好。可是沒有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災難早已籠罩在這個城市上方,隨時能將他們的友誼無情摧毀。
一次追風箏的比賽打破了寧靜的一切。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哈森被阿塞夫教訓。他本可以挺身而出的,就像哈森每一次為他挺身而出一樣。可是他沒有,僅僅因為他的懦弱。他就這樣把哈森落在了那個小巷子里。從此,哈森成為了他生命里的一個惡魔,他處處躲避哈森,最后還設法趕走了哈森。后來,自己也跟父親遠離阿富汗,去了美國。就這樣,帶著纏繞了一生的負罪感去了美國。
四分之一的世紀過去,父親也因疾病死去。他回到了阿富汗,回到了那個曾有自己無比歡樂的童年的地方,那個記錄了他與哈森友誼的故土。只因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他決定勇敢的邁出救贖的第一步。可是,一個驚人秘密被揭開。阿米爾與哈森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那一瞬間,他似乎明白了過去的種種,似乎理解了過去父親的做法,而他,竟然用最卑劣的手段,傷害了哈森。經過深刻的反省后,他決心找回那個遺失了過去的自我,找回遺失已久的善良。他收留了哈森的兒子,雖然最后自己傷痕累累,但他找回了那些遺失已久的東西。
那片飽經苦難的土地上,風箏再一次高高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