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既然這樣,那么《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怎么寫?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供大家參考!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1)
《南京,南京》堵了中國人的心,甚至日本人也不領情。可是,凡是打過架的人都可以明白。
中學時候,打架的發起人一般都躲在后面指揮戰斗。打人者,被打者本來素不相識,也沒有仇恨。但大家都上,我不上就被鄙視,不去就沒面子,何況我校與他校歷來有仇。面對面,開始忐忑不安,面對陌生面孔,面對弱小,也曾猶豫。但是有人動手了,所有人馬上熱血沸騰,同伴們的兇猛,刺激到自己的'自卑。為了不被鄙視,便猛下黑手,對倒地者也猛跺幾腳。什么無辜的弱小,女孩子也一樣不放過。
雖然一瞬間覺得自己很無恥。但是,回去后得到老大的表揚,得到弱小同學的敬畏,得到諂媚的同學的吹噓。不久,那些內疚就被自己故意忘記了。很快,對方來報仇,更多的人又有了直接的仇恨。
回想起來,恃強凌弱的膽小鬼仍然是膽小鬼,大哥依舊是大哥。受傷的,被開除的基本是沖在前面的傻子。在某些需要的時候,大哥們會不計前嫌的和談,俗稱不打不相識,可是身心的傷疤永遠跟隨我們。打人者,永遠難逃內疚,被打者變得心靈扭曲,充滿仇恨。莫名其妙的仇恨來得本無意義。
戰爭本來就是一場以暴力為表現的集體無意識斗爭。參與者往往是失去思考能力的,仇恨本來與自己無關,從此就有關了。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2)
我對《南京!南京》這部電影是充滿期待的,當它正式上映時,我被它那黑白的畫面,一行行令人驚嘆的字幕和令人震撼的聲音所感染了。
我看這場電影前,心里很緊張,看的時候,好像身臨其境,親眼目睹得了這場慘無人道、驚心動魄的屠殺。看完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腦海里浮現出一次又一次這樣"瘋狂"的景象:驚慌失措的人們在不知所措,不安地狂奔逃命;地上一具具已經根本沒了人形的尸體;日本人"發瘋"了似的搶著看中國的財產,中國人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侮辱;許多幸福美滿的家庭支離破碎......想到這些,我仿佛耳邊又響起槍與大炮的轟鳴聲,不安的人們哭喊、哀求聲。
這部電影僅僅幾個小時的片段,卻讓我陷入了沉思之中。為什么像中國這樣一個有抱負、有歷文化背景的泱泱大國,卻讓日本這樣一個小國對自己進行大量的屠殺,并且"殺光、燒光、搶光"是日本的宗旨,中國卻奈何部了,無能為力。就是落后,我們沒有先進的武器設備,俗話說,落后就要挨打!
同學們,雖然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中國在某些技術方面做得還不是很好,不如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我們應該不忘歷史,更應該珍惜現在。化悲痛為力量,化思想為力量。為歷史續寫新的輝煌。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3)
回到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侵華日軍進入南京城,對無辜百姓和戰俘長達六周的血腥屠戮。電影《南京!南京!》分別從中國軍官陸劍雄、歸國女教師姜淑云和日本軍官角川三個人的視角,再現了那場慘絕人寰的人間災難,展現了人類對生命尊嚴的捍衛與信仰的救贖。盡管有大批的國民革命軍士兵潰逃出城,但與此同時,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來,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展開了無望而慘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國軍精銳部隊一員的陸劍雄。在抵抗最終失敗之后,在數十萬中國人的鮮血終于染紅長江之后,南京全城淪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機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學院的“安全區”。在這里,大量的難民因為拉貝的“納粹”身份而暫時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而實際主持安全區難民工作的,則是拉貝的秘書唐先生和歸國女教師姜淑云。但是,在日軍的眼中,所謂“安全區”,只不過是一個囤積了大量女性資源的“倉庫”。而拉貝的德國人身份,在強勢的日本軍隊面前,也只不過是一塊隨時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國的女人們,則用她們的身軀不斷拯救著隱藏在難民營的男人。角川是日本十六師團的一名普通士兵。被隊友稱為“讀過書的人”的他,敏感、涉世未深。而他的同鄉隊長伊田,則已經是一名老兵。在南京城作為占領者的“生活”中,體驗了種種為維持這種“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價。最后,角川終于做出了他的選擇:他把兩名中國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舉槍自殺。
當時,中國的軍事很不發達,當敵人已經在使用大炮的時候,我們還在使用手榴彈。可想而知,在戰爭中作為日本土匪的“犧牲品”的無辜的中國老百姓數不勝數。更可恨的是,他們竟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用麻繩牽著,并且拖走,真是慘無人道!活著的不放過,連“死”的也難逃一劫。
當然,更殘忍的還在下面。許許多多的無辜的平民百姓被俘辱了,并被關在一個大圈子里,日本法西斯總是把我們當玩具似的,還展開了殺人比賽,唉!日本鬼子真不是人!更讓人慘不忍睹的是,他們采用活埋、現場擊斃、焚燒等極其殘忍卑鄙的手段,使不計其數的、無辜的性命喪失在了這群法西斯的手中。他們甚至把一些老百姓的頭給砍了下來,用一根繩子吊在半空中,讓人看了就觸目驚心的。而且,他們連翻譯官的妻子和兒子也不放過。最后,連翻譯官本人也性命難保,被這群強盜給殺死了。如果當時我生活在這個世上,有能力的話,我一定得把這些破壞我們家園安寧、和諧的鬼子通通消滅干凈讓我們的祖國恢復平靜,再也沒有戰爭的硝煙籠罩著。
這使我不由得燃起了愛國之心。中國雖然在當時不是很強大,但是,日本鬼子也不能用這種殘忍的手段來侵略我們,這種行為真如我們不做作業一樣,是可恥的。中國人民,站起來!我們的祖國不會滅亡,是永遠不會!!!從現在起我們就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以后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為建設祖國的美好未來而不懈努力、不懈奮斗吧!
警鐘敲響,歷史回顧,這部影片注定給人們留下深深的思考……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4)
砰,砰砰,砰砰砰!發生了什么事?讓我們拉近鏡頭看一看。原來,我正在觀看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名叫《南京!南京!》。“南京!南京!”這是十幾億同胞憤恨而熾熱的呼喚,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1937年12月13日,可怕的南京大屠殺開始了!在長達40多天的時間里,沒有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殺害了我們的中國同胞多達30幾萬!侵略者用機槍掃射、焚燒、活埋等方式進行群體性大屠殺,整個南京城陷入了恐怖與血腥之中。有一些日本軍官還玩起了殘酷的殺人游戲,比賽誰殺得中國人多,誰就是勝者。竹竿上,只見一個個血淋淋的人頭懸掛著,在一旁的日本軍官卻是滿臉的獰笑。看到這一幕,不禁讓人心里發顫,但更多的是憤怒!
我不忍再看,但影片中的年齡比我小的兩個孩子吸引了我。
其中一個孩子英勇地端起了重重的機槍,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斗,在一次又一次的戰斗失敗后,他抱著最后的希望與侵略者一戰到底,毫無畏懼,眼睛里閃爍著勇氣與堅定的光芒!
另一個孩子,名叫小豆子。小豆子和他的爸爸本來要被槍決,卻被一個良心發現的日本軍官給放了。看著城里幾十萬的尸體,看著自己毫發無損的身體,他們樂壞了,奔跑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笑聲回蕩在血流成河的南京城外!他們的笑聲,不為什么,只為獲得了自由與生命。
和他們相比,我就顯得太幸福了!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不用扛槍上戰場,更不用為生命和自由擔憂,而是衣食無憂。這些幸福生活,都是無數肩扛武器、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英雄,用自己的鮮血換來的,是他們創造我們的未來!我們是幸福的!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5)
剛看完《南京大屠殺》紀錄片,突然悲傷起來,所有詞語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是那么的蒼白、無力。成百上千的尸體,一張張絕望的臉,一張張血腥的照片……我一次又一次的閉上眼睛。可怕的日本人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在我們無數充滿苦難的同胞面前,沒有憐憫,,瘋狂的展露著他們可怕的獸性。
那是一個讓所有的人都忘不了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我國南京,并在此進行掃蕩。片中就反映了日軍禽獸不如的行為,如:把南京青年當做刀靶練習刺殺;活埋南京居民;集體屠殺,若有掙扎者,都被刺刀結果了生命,最后將全部尸體焚化;殺百人比賽;……其中,可恨的日軍,對放下武器的土兵和人民,用機槍掃射,死亡人數達三十四萬人以上。
進行屠殺的地方近二十幾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草鞋峽。草鞋峽是一片風景秀麗的景區,陶行知先生曾在那里立過一塊碑,告訴來這里的人生命誠可貴,但可恨的日軍看到這個碑非但沒有反省,還進行了屠殺,死亡人數達到57400人……讓人痛心。
寫到這里,我的心里充滿了憤怒,我痛恨這些日本侵略者,他們的種.種獸行給那時南京城帶來了空前絕后的苦難,他們的手段令人發指。
現在的我們過著幸福的生活,這些都是英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學習,長大保衛祖國,建設祖國!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6)
翻開歷史的篇章,回憶那段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日本軍隊闖進南京時,城內的軍人們用身軀鑄成了一道道人墻。可這些都無濟于事,日本軍隊以強大的沖擊力沖垮了人墻,把軍人們踏在腳底。大肆的闖進南京。
南京城內所有的戰俘都被抓起來了。有的人,葬身在機關槍接二連三的掃射中;有的人被帶到海邊,又是一陣瘋狂的掃射,人們倒在海邊,海水沖刷著他們的身體,將他們輕輕拖入海中,頓時鮮血染紅了整個海面……
我怎么能不痛恨日本人,我何嘗不想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想一想,當他們的'孩子在搖籃中甜甜的入睡時,我們的嬰兒卻被殘忍的摔在地上;想一想,當他們的兒童享受美好的童年時,我們兒童卻要面對死亡;想一想,當他們的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時,我們的老爺爺、老奶奶卻流浪在街頭無家可歸;
正如電影里所說“中國不會亡!”是的,中國沒有滅亡,但祖國現在的興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多少英雄沖鋒陷陣,用鮮血和平,他們何嘗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過平安、幸福的日子可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這樣的生活。為了祖國他們必須要上陣殺敵。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為國家做出貢獻,使中國更加強大這樣才不愧對那些抗日英雄,中國才不會重蹈覆轍。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7)
1937年12月的南京,是一片荒涼的死城,它彌漫著死氣沉沉和絕望的氣息。
電影開始了,電腦上顯示出了四個巨大的字:"南京!南京!"然后過了一會兒,電影上出來了幾行書法字,上面寫著從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僅僅6個星期內,毫無人性的日我侵略入江蘇省南京市,將南京的老百性一個也不放過地給殘忍地殺了。他們以槍殺、刀砍、焚燒、活埋,水溺等許多殘忍的酷刑對待我無辜的市民,日我們將燒光、殺光,槍過作為口號,向我國的南京人民進行大屠殺。他們將五萬四千七百名老百姓趕到一片洼地里,架起機關槍,對著那些痛苦的人群掃所射......除了個別的幸存者外,絕大多數都躺在了滿是血腥味的血泊里,連一幢大多數完好的樓房也沒有,都被可惡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將南京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歷史名城變成了人間地獄,可怕極了!日本軍隊還齊心協力將孫中山的雕像用鐵鏈拉起來推倒,扔到大江深處。再看看一些勇敢的人們:當姜淑云講出日軍需要一百名慰安婦的時候,她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小江的勇氣是為了能夠讓所有人換取更多的食物,帶來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間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復返。她是一個很悲慘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一批人死前,他們大大聲地大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
看完了電影,我的心情沉重,這刻苦銘心的國恥,我們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中國不會亡!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8)
故事發生在1937年12月31日,日軍占領南京后,大肆搶掠平民財物,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慘無人道的屠殺,大量平民及戰俘被無辜殺,死亡人數達30多萬人。
看著電影,我義憤填膺,很殘忍的畫面不斷出現:窮兇極惡的日軍將手無寸鐵的平民押上汽車,運到河岸,將平民一一推下車。日本鬼子早已架起的機口對準著從車上摔下來的平民,當平民從地上爬起,往前跑時,日本鬼子的聲響了,他們把平民當作射擊的靶子,一個一個平民被他們射殺了。河岸邊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情景讓人慘不忍睹。
日軍殺人放火,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幾個日本軍人沖進一戶人家,大肆搶劫財物,一個女人去阻攔,日本軍官看見這個女人的手上戴著一只玉鐲,立刻抽出軍刀,砍斷了那女人戴玉鐲的手,擼下了那只手鐲,得意洋洋,揚長而去。
更可恨的是,一個日本將軍,為了試試他的軍刀鋒不鋒利,竟然抓來七個中國人,喪心病狂地一口氣將七個人的頭全部砍下,七個鮮活的人就這樣沒了。七個血淋淋的頭顱中,有一個還是兒童。
看完這部電影,我十分憤怒,我要強烈譴責日本侵略者:你們真是一些滅絕人性的野獸,在我們中國橫行霸道,殘忍地殺害了那么多無辜的生命,你們的良心到哪里去了!你們的人性難道被狗吃了嗎?去死吧!劊子手!我要對死難的同胞說:你們被日本鬼子殺害,是因為我們國家貧窮落后。現在我們中國強大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沒有誰再敢欺負我們了。我們要更加努力建設好我們的祖國,讓祖國更加強盛,傲立在世界的東方。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9)
中秋時節,我觀看了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南京!南京!》,雖然電影只有短短的130分鐘,卻看得我深有體會,日本人對中華人民的殘忍至今我都久久不能釋懷。
《南京!南京!》中一開場就是以槍聲、炮聲為主,慘不忍睹的殺戮,血流成河,生靈涂炭。南京城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死城,僅僅是一個開頭,卻深深震撼了我。但這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震撼我的是接下來的片段。
諾是可以我想改編莎士比亞的名句:舉手,還是不舉手?這是個問題。 這里說的舉手,不是指對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這部歷史災難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婦女舉手自愿犧牲自己做慰安婦,為安全區的民眾換取過冬的物資那個震撼人心的場面。每一只上揚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撲動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嚴的光輝。每一個舉手的婦女,燃燒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懵懂無知的我們動容、驚心、淚流滿面。她們的犧牲與毅然走入刑場、高喊“中國不會亡”的中國士兵的犧牲是高貴而沉重的,它像兩記無形的重錘捶打在歷史的鼓面,動人心魄,回音蕩蕩。教堂婦女舉手一幕是《南京!南京!》最令我震撼也是最令我悲哀的一段。它的存在令這部災難電影,回腸蕩氣,漸入佳境。
相信大家都認識姜淑云,可她為什么沒有如同妓女小江一起舉手?她是選擇光榮的犧牲還是恥辱的茍活?正當我疑惑時,接下來的故事帶給了我答案。在文明中,我們只分犧牲,因為它最能感動人心,卻孰不知還有一種“理性的犧牲”。
在教堂小江等婦女選擇“犧牲拯救”時,姜淑云選擇的是另一種“拯救”,盡管她最后的犧牲同樣令人黯然神傷。
故事令我回味無窮,但我卻不敢看第二邊,不是因為不想,而是不忍。日本士兵殺人時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見血的銀幕上,你只能讀到兩個字,絕望——這是地獄最底層的絕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穿長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緊緊閉著眼睛,沒有反抗,也沒有歇斯底里。如果看過那些老照片,你會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地獄。
在現在的世界中,人們選擇了沉默,選擇了逃避,選擇了面對囂張罪惡的忍氣吞聲。究竟誰之過,到底誰之責?這個時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嗎?難道是我們不需要了,還是英雄真的都已成為過去?我不明白,《南京!南京!》竟然是由手無寸鐵的弱女子來拯救南京城,我們應該振興中華,為名解難!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10)
懷著沉重的心情,我關看完了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影片講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30萬中國人,無辜的中國人被屠殺!鮮血染紅整個南京城!殘兵連在廢墟中做著最后的抵抗。最終,隊長陸建雄無力的說:“兄弟們,守不住了,散了吧”,但是沒有人離去。這群中華民族的英雄在子彈穿過胸膛的前一刻一齊呼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多么感人的又多么偉大的一幕,他們是中國的英雄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人慫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在這場戰爭中也十分形象的體現出來。十幾名日本軍在一個教堂里發現了無數中國人,其中還包括一些中國軍人,日本軍恐慌的叫援兵,而中國人們根本無意抵抗,那么多中國人被幾個日本軍嚇得連忙往后退, 麻木呆滯的舉起雙手。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奇怪的看了看四周,最后也跟著舉起雙手。日本軍的幾聲槍聲就使他們徹底絕望與崩潰,而教堂外孫中山的雕像,被五花大綁的拽倒,被日本軍歡呼著拖走。
畫面中,無數投降的中國士兵,老百姓,被從四面八方驅逐到一個地方。槍殺,活埋,火燒,如退潮般倒下,一張張絕望的面孔,猙獰的面孔,畫面殘忍的不忍直視。南京,真正的地獄。拉貝以納粹的身份,保護了一小批難民,但是,在日本軍知道那里有很多女人的'時候,便去索要100個,并且帶有威脅,姜老師和拉貝,無奈答應。在姜老師和拉貝哭著告訴大家這個消息時,妓女小江第一個站出來說:”我去。”他從容的轉身,驕傲的回頭,以他特別的方式勇敢的與日軍敵寇做著斗爭,證明了中國人的頑強。
整部影片都彌漫著絕望與壓抑,南京這道深深的傷疤,將永遠留在中國心頭,永遠滴血!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11)
昨天在宿舍看了《南京南京》這部電影!看后感受頗豐。永記南京,勿忘國恥!我想但凡一個中國人都會記得那個讓人害怕讓人傷心讓人悲痛的年代。也許有些人無法體會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的復雜心情,那么在看過這部電影后你就會知道那是一個怎么樣的年代!
《南京南京》采用的是黑白的背景,更加的渲染出了主題,開篇就是南京淪陷后的斷橋殘垣,給人撲面而來的就是一種戰爭的氣息,破壞的氣息讓人不由自主的心情緊張起來了,當看到孫忠三先生的銅像被日本人摧毀時,沒有來的一陣酸楚;當看到中國的士兵被活埋時,心情是無奈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啊;日本士兵的殘忍實在是讓人發指!在演到難民營時我又被中國人的堅強感動,正是這種堅強這種毅力才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中國人挺過了那個黑暗的年代
當然電影并不是一味是戰爭,當看到唐先生哄孩子時,我想看得人心里都是甜甜的,可是正是這種溫馨的畫面更加突出了戰爭的可怕。當看到日本士兵角川正雄遇到愛情時,我想他肯定暫時的忘記了戰爭忘記了殺戮。可是現實是殘酷的,角川的愛人被征為慰安婦,唐先生的孩子被日本人當面摔死,我看到得是角川的迷茫“為什么要戰爭?”,唐先生的絕望。當難民營被日本人占領時,姜老師的反抗,拉貝的保護也是從側面反映出了戰爭的殘酷!
電影的結局十分耐人尋味,角川的自殺,小孩的苦笑都是有著意義的,我想每個人看完后都會體會出些什么。
《南京南京》,勿忘國恥!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12)
這周五,學校為了增強愛國心,組織我們觀看了“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南京!南京!”描寫的是1937年日本人進駐中國南京虐人的真實寫照,在這段時間內,中國人活的生不如死。
看之前以為是描寫中國人的電影,沒想到他竟然是圍繞日本軍官角川展開的一系列的故事。以前描寫抗日戰爭的電影或電視連續劇,日本人都是遭到鄙視的,不過這部電影中的他,并不是我想像中的日本人那么可恨,因為他在當時的日本人中算善良的.了。他殺了人沒錯,但他的內心是忐忑不安的,他知道這是不對的;他知道百合子是為了日本士兵才來到中國的,到他并沒有把百合子當成一個豬狗不如的人;他明明看到了姜老師多從卡車上多救了人,他卻裝作不知道的樣子,但最后姜老師還是被日本軍官發現了;當姜老師被拉走的時候,用英文對他說了“殺了我”時,他的善心還是沒有辦法逃避,他知道姜老師被士兵拉去會失去尊嚴,所以他答應了姜老師的懇求,讓姜老師能夠有尊嚴地死去;當日本士兵在殺死唐天祥時,他背過了身子,不想看到這一幕發生,因為他知道唐天祥是好人,他為了救難民,為了讓他人活下來,他選擇了留下;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趙,也許是他不忍心看著這么小這么可愛的一個孩子就這樣被槍斃了,并對著同伴說了一句:“活著比死更艱難吧!”
也許他是屠殺中國人的日本士兵中惟一一個有良心的,也許還有很多,也有可能是陸川導演為了不讓我們不憎恨日本人而特意這樣安排的……在角川心里,日本人所做的各種暴行都成了一個個深深的烙印,狠狠地刻在他的心上,他不能承受,因為他還有一個良心存在。所以他不忍心去把暴行實施在中國人身上。他的善良導致了他的精神崩潰,最后在放了小豆子和老趙之后自殺了。
除了角川之外,還有2個人令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唐天祥,一個是小江。
唐天祥是貝拉的秘書,他一方面是算是替德國做事和幫助貝拉,另一方面卻是保護著家人,幫助著可憐的難民。可他后來為了生存下來卻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賣了人民并沒有換來全家人過新生活,因為日本人是為了錢才給他個證件糊弄他的,反而女兒在反抗日本人時被日本人扔出窗外死了,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最后他放棄了跟拉貝先生走,可能是以死來贖罪。最后在臨死前仍微笑著告訴日本人:我老婆又懷孕了。
小江剛開始時拒絕了姜老師等人給她剪頭發什么的。當日本人j奸她后,她才知道了姜老師是為了她好,她不恨姜老師了。當日本人要求選出100位中國婦女帶走,否則就毀掉難民營時,她第一個舉手。那時,我很感動。曾經的她,任性,嬌氣,現在的她,舍棄自己,為了別人,這讓我很感動。
我們不應該去恨日本人,因為那已經成為了歷史,而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學習,使國家強大起來,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拒絕所有的戰爭!拒絕所有的殘暴!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13)
硝煙彌漫了戰場——血腥的天堂,一具具尸體躺在我眼前——無辜的兒童、婦女、老人和那些英勇無畏的戰士,看著他們,我仿佛聽見了一聲聲無助的吶喊與哭泣。機關槍的掃射、焚燒的大樓……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場面烙印在我的腦海中,這昔日美麗而安詳的土地——南京,正在被日本人肆意踐踏著。腥風血雨中人們在呼喚:和平,你在哪?
這是電影《南京!南京!》中得鏡頭,這部電影為了渲染當時的氣氛,整部制作都是黑、白為主色調。片中以一名日本士兵與一名中國人為線索,揭示了在1937年日本人在南京瘋狂殺戮、掠奪背后,戰爭對人性的摧殘,角川正雄就是一個例子:作為占領者,不應擁有同情,而他身上卻還存在著一種物質未泯——良心!每只要殺一個人,就是一次對人性的殘害,良知的譴責!最后片尾時角川正雄對身邊的士兵說了一句:“或許活著比死更難受吧!”隨后向腦部開了一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這一句話不僅是對自己人生的嘆息,還是對戰爭的一個總結;他的這一槍不僅結束的是自己的生命,還是對世界的一次警醒——世界需要和平,戰爭只是讓地球休克的一種毒藥!
在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拉貝老先生要離開“難民區”時,婦女們為他跪下的情景:拉貝在南京開“難民區”這一舉動,已經大大破壞了日德雙方的友好關系,德國命令拉貝馬上停止并立即返國。這命令是一條死命令,沒有違抗的余地,無奈拉貝老先生只能回去,但在出“難民區”的途中,讓人心酸的一幕發生了——所有的婦女都跑過來圍住他,哭著、喊著,不讓拉貝先生走,因為他一走,整個“難民區”就猶如一塊“遮羞紗”,名不副其實……但最后,拉貝先生還是噙著眼淚走了。這時在電腦前觀看的我早已是淚流滿面,淚水里蘊含的已不僅是對日本人的憎恨、對婦女的同情,更是對那時中國的弱小、不堪一擊而哀嘆!
世界需要和平,戰爭只是和平樂章的休止符!大大小小的戰爭只會給人們帶來恐懼、饑餓與貧窮,怎么會帶來幸福!讓我們攜起手,為了自己、為了世界、為了地球、為了明天黎明出生的第一抹朝霞,不再發動戰爭,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溫暖的陽光!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14)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由陸川導演精心創作的電影——《南京,南京》!看完這部電影,我頗有感觸,內心也有所震撼。
當看到兇殘的日本軍官放肆地在長達六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中,不擇手段地殺害我們的南京同胞,人們在驚慌而逃,很多人難以幸免于難,三十多萬同胞慘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時,我的心里感到一陣陣的難受。
不過我們中國人都是有骨氣的,就像那梅花,從不在冰雪中向惡勢力或者強者低頭,它依然在大雪中凌寒獨放。我們中國人也是具備這樣的品質的。當日軍俘虜了我們的一批軍隊后,日軍鳴槍下威,要求中國軍隊起立,幾個日本鬼子挎著槍陸續走了上來,準備掃射。但中國軍人都握緊雙拳,他們臉上帶著憤怒,帶著無助,帶著悲憤的神情,他們都不向日軍低頭,他們都不起立,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起也是死,不起也是死,他們就拿起自己的骨 氣跟這些日寇們拼了,他們就這樣與日軍僵持著。日本軍官被這一場面驚呆了,手持機槍掃射了幾個人,只聽見死者的家屬抱著親人冰冷的尸體痛哭。突然一個男的帶頭矗立起來了,他就是被日軍俘虜的軍人中的一員,或許,他不想再聽見無辜的人們凄慘的聲音,或許他起立是為了表達中國永遠都不會是縮頭烏龜。小孩也勇敢在走了出來,人們都起來了,向日軍走去,只見人們一起高呼:中國不會亡,中國萬歲……。天空中回蕩著這悲壯的聲音,最后,他們都犧牲了。
但是,他們沒有為我們中國人丟臉,人們記住他們是中國人,甚至在他們臨死前也不忘高呼:中國成功,中國不會亡。這句話給予我極大的震撼,因為這句話透露了中國人民是多么熱愛自己的國家呀!
電影真實地反映了那一段歷史,那一段讓人屈辱的歷史。舊中國國勢衰微,中國成為別國欺負的對象。要使這段歷史不再重演,我們這代人就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不斷增強祖國的綜合實力,為祖國的安寧和繁榮富強作出自己的貢獻。
《南京南京》觀后感感悟(篇15)
黑暗蹂躪的世界,久經訣別的春天。
——題記
黑暗,帶著毫不可抗拒的欺凌,對那些軟弱的人們進行精神和肉體上的摧殘,那無數的冤魂再次高聲吶喊:那久經訣別的春天何去何從?
是啊。春天何在,為何你們生活在凄冽的寒風之中,被似箭的冷風深深地傷害著,由此我知道你們痛惡這尸橫遍野,滿目凄涼的冬天,渴望綠意盎然的春天。
1937,血腥的1937,慘絕人寰的1937。在抗日戰爭初期,南京這一座歷史古城遭到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屠城。那一個個披著華麗衣著的魔鬼,舉起機槍瘋狂地掃射,人們成排成排地倒下,還有一些人在血泊中呻吟著,但卻被日軍揮舞的刺刀無情地刺碎墮落的心靈。日寇對中國人采用集體槍殺﹑活埋﹑焚燒等極為殘忍的手段,對南京人民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在《南京南京》的鏡頭中,在國仇家恨面前,數千名中國人毅然走向了敵人的槍口,他們用血肉和不屈的意志表現了“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民族氣節,即使他是一位不懂世事的小男孩,他也勇于捍衛民族尊嚴,他在彈如雨點的掃射中活了過來,這意識了春天的萌發或是寒風的突變的軟弱。影片最后,他的笑容,他舒心的笑容,同時意識著中國將擺脫黑暗,迎接春天的到來。
南京,南京,永不忘卻;永不忘卻,南京,“難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