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觀后感范文五篇
南京大屠殺對于中國歷史而言是一種永遠的痛,永遠留著那30萬人的血。小編整理了南京南京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南京南京觀后感篇一
今晚去看剛上映不久的《南京!南京!》,(英文名: city of life and death ,生死之城),也是反映南京淪陷后難民區的驚心動魄的。
影片開頭是南京失守之初的巷戰,接下來是對戰俘的屠殺,忍不住讓人以為,日軍屠殺的不是手無寸鐵的戰俘,而是負隅抵抗的士兵。之后是在南京的國際人士就難民區與日軍的反復交涉,以及日軍對難民區的步步緊逼,以奸淫婦女為主,大膽的鏡頭很多。其中,有一些祥和的場景,如日軍士兵的嬉戲,慰安所里的床戲和與日本慰安婦的愛情,接以慰安所里被折騰致死的中國婦女;最后,在黑白的背景下,日軍士兵角川放走了兩個中國戰俘,留下一句“有時候活著比死更艱難”并自殺,影片在兩個獲生的戰俘長長的笑聲中結束。用短暫的祥和引出死亡的前兆,用長久的壓抑襯托生存的希望,形成鮮明反比,輔以節奏的張弛交替,這是影片在手法上的得道。
但在內容上,我并不覺得《南京!南京!》有什么過人之處。影片中橫貫始終的只有日軍的角川一人,或許試圖借其心理變遷反映故事的變化,但我們看到的角川卻是一個原本善良的人,他的自殺僅僅是因為這顆善良的心無法容納殺戮,而并沒有一個心理的積累和轉變過程,他的歷程無法承載敘述所有故事情節的需要;何況,用一個日本人來記錄這場暴行,本身無法引發觀眾的共鳴。而除此之外的人物,均只是片中的過客,獲生的兩個戰俘,雖也藏在難民區,但中間并未遭受劫難(因為劫難全是針對女人,幾乎),他們也無法承載這個生死的轉折。影片只是用一連串的跳躍的故事引出一大堆掙扎在死亡邊緣的人,而沒有用心去描述他們在生死之間的心態及心理變遷;而且,因為要出彩的人太多,客觀上也無法一一描述。最后活下來或者死去的人,也沒有故事前綴,于是他們的生或死也很隨意,無法引發觀眾的共鳴。一言蔽之,影片應用了生死之城的概念,卻游移了概念。
由此,我們不能說《南京!南京!》是一部史詩。它只是一部商業影片,轟動的場景、堆砌的故事、另類的視角,均只是為商業而商業。與其說“謹以此片紀念南京大屠殺 30 萬死難同胞”,不如說“謹以此片讓一億觀眾因南京大屠殺 30 萬死難同胞而掏腰包”罷。
南京南京觀后感篇二
1937年12月的南京,彌漫著一種頹敗和絕望的氣氛。在淞滬會戰中冒死戰爭的將士們,到了南京都成了膽小鬼,強大的日本磨滅了他們所有的反抗意志。
爸爸對我說過,愛國是放在心里的,國家,仍是生我們,養我們,培育我們的家園呀!要是沒有了這戰爭,要是沒有死如此多的偉人,要是……再多的要是也是沒有用的,現實就是現實,相信中國會越來越繁榮富強。
通過看電影《南京!南京!》,我更恨日本人了,難道你們就不能有點人性嗎?你們當舉槍,槍口對著我們中國人的那一刻,你想過那些無辜的中國人的心情嗎?沒有!我們并沒有對你們做出什么,而你們卻為了錢,就殺死了幾千人,幾萬人,你們算過嗎?錢有什么用?真想不通為什么我們中國人要做成這種犧牲。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少死那些偉人,我們中國將比現在現在更輝煌,人們當初就不用生活得那么苦,每頓飯都吃不飽了。
看見了電影中一幕幕日本人舉槍打死中國人的場景,使我更狠他們了,一幕幕中國戰士們有飯吃,臉上流露出久久以來難以顯露出來的微笑,我的心里得到了安慰,雖然這只是電影,但我相信,現實中,他們見到飯一定也是非常非常的開心。
如今,我更理解大家的愛國之心,對日本的痛恨。我終于知道了為什么毛澤東在天安門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之戰、珍寶島之戰,無不顯示中國軍人鋼鐵般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
南京南京觀后感篇三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由于中國國民黨軍隊抵抗失敗,大批的國民黨士兵潰逃出城,南京淪陷。
影片以一張張南京老城的照片拉開序幕,在炮火轟鳴中城墻在揚起的塵土中坍塌,畫面轉接進城門內,守城的國民黨三十六師的將士們用血肉之軀去組織準備潰逃出城的國民黨官兵,從而,展開一場肉搏,那悲壯的場面,震撼著我的內心。
軍隊潰敗了,大屠殺開始了。尸橫遍野,影片沒有淋漓盡致的表現日軍千奇百怪的.屠殺方式,它將這場浩劫落到了每個活生生的人身上。唐先生,拉貝的秘書,與拉貝共同負擔著難民營的責任,當拉貝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他為了保護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當他終于和日本人成為“正式”的朋友的時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拉進慰安所,他的女兒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他的老婆因為被打暈幸免于難。他,欲哭無淚,欲吼而無聲啊!后來在拉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應可以讓拉貝帶走兩個人,當他們即將踏入生門的時候,唐先生,這個典型的中國男人放棄了生的權利,把它讓給了另一個急于求生的人……后來唐先生即將被押赴刑場,他看見蒙著眼睛的中國人像小雞一樣被綁在柱子上,一個個的被射殺,輪到他了,他拒絕蒙眼睛,他笑著對日本軍官說:“你曉得吧,我老婆又懷孕了,我老婆又懷孕了。”這是他臨終前勝利的宣言,他的從容讓那個日本軍官不敢直視!
整部影片彌漫著一種殘酷的壓抑和絕望,只有結尾才稍稍燃起溫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他代表著中國的希望。明天雖然依然殘酷,但希望已經傳遞下去。當時的南京雖死,但中國人的團結與抵抗已經被喚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贏得戰爭的勝利。
這段歷史已然成為過去,但凡有良知的中國人怎么能忘記?盡管日本人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蒙蔽事實。但近來發生的釣魚事件有一次給我們敲醒了警鐘,現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已經覺醒,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們會問自己的主權做不懈的努力和斗爭。歷史永不能忘,我們要將這段屈辱的歷史轉化為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斷前進,改變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為力量,變弱小為強大,棄腐朽造神奇。只有通過我們華夏兒女的共同努力,祖國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我腦海中仿佛又浮現出小豆子在田野上奔跑的情景,他跑著,他笑著。
南京南京觀后感篇四
《南京!南京!》是一部因紀實而震撼人心的作品。看過之后,我表示不再看第二遍,不是不想,而是不忍。看完影片,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壓抑,過去看過許多的老照片,可是從未想過這一幕幕在今天會重現的眼前,就像終于在熟睡醒來后看清了自己的夢魘一樣。
陸川導演基本采用了“一比一”的比例還原了照片上的景象,這使得整部影片都透露著死亡的氣息。尤其是對黑白畫面的處理,更使人對每一種死亡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得我在觀看過程中覺得凄涼恐懼。這種真實的氛圍讓我的內心超出了對殘忍的負荷,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曾經看過那些讓人無比沉痛的黑白照片。日本人殺人時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我只能從中讀到兩個字——絕望,那是一種來自地獄最底層的絕望。
1937年12月13日,中國南京被日本侵略者攻陷之后遭到了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燒掠,強奸。多達30萬中國人因此喪生,更有不計其數的中國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對待。這是一段血淚史,流的是中國人的血,落的是中國的淚。我想我們都不會忘記這樣的歷史。70年前的中國,山河破碎風飄絮,萬古蕭疏鬼唱歌。那侵略者臉上猙獰的笑,利劍上的寒鋒把中國的國土劃拉的七零八落,葬妻兒,離鄉土,凄凄無定河邊骨。
時間推移,在黨的領導下,我們重建了戰火燒毀的家園,我們一邊含淚埋下同胞未寒的尸骨,一邊重復的告誡后代“是戰爭摧毀了一切,我們要牢記歷史,不能重蹈覆轍”,善良的中國人始終把日本當成了一衣帶水的鄰邦,我們拒絕了戰后賠償金,希望和日本冰釋前嫌,永不再戰。可是日本,又是怎么做的呢?篡改教科書,淡化戰爭,屢屢參拜靖國神舍,供奉甲級戰犯,甚至強占我釣魚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以容忍的,我中華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諒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慈禧政權了。曾幾何時,我們是“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但是現在我國是禮儀之邦,不好戰爭,但也絕不懼怕戰爭,只要日本政府能夠正視歷史,真心說一句“對不起”,那我泱泱大國也會盡禮數,真心交好。
《南京!南京!》并不是要把中國的傷口撕裂給世界看,我們只是想表明,中國已經不是過去之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強大起來了,從此以后,寸土不讓,有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愿意用身軀筑起一道道鋼鐵城墻,來捍衛祖國尊嚴,未來希望。
南京南京觀后感篇五
看了《南京南京》,我覺得很有必要向那些沒看過的觀眾提個醒——請以平和的心態看待這部影片,已不是一個中國人的心態看到這部影片,會感覺別有一番滋味,要想我們看《辛格勒的名單》那樣的心態看待這部片,會很有感覺。
說實話,如果用平和的心態看待這部片,這部片是一部好片,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片,如果以憤怒或者更加過激的心態看這部片,那這部片就是一部垃圾。
讓我來順一順這部片每個人物的感受吧,我覺得片中日本兵是這部片的第一男主角,所有什么高圓圓、劉燁都是配角,雖然影院的宣傳海報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劉曄,而角川只是躲在一個角落里,但那應當是全為商業炒作所的噱頭罷了。本片的主線是角川在進入南京后,經過在生死之城幾個月所見、所做、所感的一系列事情之后,最后飲彈自盡。
角川:
角川,我認為是一普通的正常的人。進入南京之前,他沒有殺過平民百姓,他沒有發生過性行為(甚至可能沒有談過戀愛),他沒有對生命的絕望,他只是一名受過教會學校教育、篤信基督卻被軍國主義征調的年輕人,而進入南京之后一切都變了。
誤殺平民。雖然他的誤殺對于后面他所親見親歷的事情來說幾乎可以稱為微不足道,但第一次殺害平民還是讓他驚慌失措甚至落荒而逃,內心充滿了愧疚。
角川的第一次性經歷。在一種充滿了恐懼和強烈孤獨感的氛圍下,第一次經歷溫存的角川,在受到百合子的安慰后,他自然的愛上了對方。孤獨、恐懼、迷茫是會使人瘋狂的,而百合子的溫存卻給了角川在無限黑暗中唯一的一絲光明,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都寄托在了這個女子的身上。這是由單純的性引發的。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不單是本能的動物,而是從本能中尋求到了精神的歸屬,從而上升到人性光輝的高度。角川所面臨的情況卻使他更為痛苦、倍受煎熬,在百合子(包括小江)那只有十五分鐘限制的溫存中,他自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其它時間,他卻在從事者獸性野蠻的行為,完全將人類對愛與和平的追求丟棄,或者說被逼迫著丟棄。他眼睜睜看著那成千上萬橫倒江畔的尸體,他眼睜睜看著新兵進行的活體刺殺訓練,他眼睜睜的看著一鍬一鍬的黃土掩埋了一個個的生命,他眼睜睜的看著比納粹屠殺猶太人還要更為殘忍、更為無所不用其極的殺戮。這是完全喪失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性的行為。而在這獸行與溫存的煎熬之間,當溫存的寄托也蕩然無存時,作為人所能保留地也許只剩下絕望。
片中有兩句臺詞,無奈但卻準確的詮釋了當時南京的處境,“她這樣(指唐小妹)活著不如死了”、“活著比死亡更艱難”。而角川聽到和說出的這兩句話,不是也正詮釋他自己在一系列掙扎、痛苦之后的作為人的無奈嗎?
片中交代了兩個情節,同時說明了角川的處境——只是日軍中的極少數。在角川第一次與百合子碰面后,他對其它日本兵說要娶百合子為妻,卻被聽者嘲笑為“腦子得了性病”。而另一次在他遇到小江并誤將小江看成百合子后,他呆坐一旁無心享受他十五分鐘的服務,而另一日軍卻如獲至寶一般的代他完成了消費。角川的處境讓我想起了烈火金鋼中的武南義雄,都是日軍的異類,但卻都是人性的同類。
而角川對于姜淑云,則是首先懷有一種同信仰、同出身(都是教會學校出身)的態度。姜淑云最后免予受辱,也正是角川目睹了她一系列救人的舉動后,在猶豫片刻后出于一種終極關懷的動機的解救。
可誰又能來解救角川呢?誰又能來給予角川終極關懷呢?“活著比死亡更艱難”是角川的哀嘆與無奈,但同時也是角川給予自己的解救和終極關懷。唯有了結自己充滿罪惡的生命,也許才能讓他得到永久的安定與平和。
本片中電影語言運用的很好,不論戰爭場面還是特寫均不似《滿城盡帶黃金甲》或《夜宴》之流電影那樣充滿令人惡心的作秀的感覺,整個故事始終以一種真實的令人不忍的視角在刺激著觀眾的神經。然而在影片行將結束之際,導演卻用了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在觀眾面前展現了一段可稱為神來之筆的爆發。日軍慶祝攻占中國首都南京的慶典——同時也是日軍祭奠亡靈的儀式。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場戲中的配樂,單純的鼓聲沉悶卻又令人戰栗,日本兵的舞蹈和吼聲,與鼓點相得益彰。在這盛大又具有非凡勝利意義的慶典上,角川行尸走肉般地舞動著。其中一段角川的想象是:角川和其它日本兵都歇斯底里地抬著那氣勢非凡且頗具象征意義的鼓臺,而角川的動作卻更像是抱著那臺子,生怕掉下來。但他越抱得緊卻又越力不從心,逃離這象征勝利的鼓臺和不能逃離、無處可逃的掙扎,已讓角川難以再繼續堅持下去,他徹底的崩潰了。她狂吼著,卻已經不能拯救、發泄他扭曲的靈魂了,而他的手臂卻始終纏抱在那鼓臺上,已經無法再放開或沒必要再放開了。
這一段,是最后主題的升華,也徹底揭開了角川悲慘命運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