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觀后感分享范文600字
挹江門,南京的城墻,最初的抵抗,一群被拋棄的士兵,用自己僅存的力量與日軍抵抗。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南京南京觀后感分享范文600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南京南京觀后感1
《南京!南京!》,讀這個片名,像是讀一份加急電報:捧著電報的雙手在不住顫抖,心跳激烈加速,濃濃的不詳兆預感在撞擊心鼓。當然,史實要這個譬喻殘忍無數倍、緊急無數倍、恐怖無數倍,絕望無數倍,傷心無數倍。那種兵臨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種家破人亡的深悲劇痛,那種辱妻殺子的莫大污恥,那種朝不保夕的極度憂惴,那種茫無涯際的杳渺切盼……是今人盡最大所能仍無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靜靜坐在影院里重溫記憶,勞勞記住曾經的腥風血雨,時時鞭策己身以國難家仇……
果真,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膠片、劇烈抖動的鏡頭,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你安靜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陰郁的氛圍立刻席卷全身,將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慘絕人寰的爭戰里頭,然后你開始了觀影之旅,因為身臨其境的錯覺,你隨著片中的人物(中國百姓們)一起緊促呼吸、心驚膽戰、悲痛哀凄。日軍面對古城墻驚呼時,尚有一絲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間,隨著震天動地的炮響,美好的感覺飛灰湮滅,轉而為死亡逼近的驚恐不安占據。這是影片帶給觀眾的,其實更是慘痛的歷史留下的不滅印記。所以,真正為《南京!南京》贏得驚人票房的,不是導演陸川,不是宏大的演員陣容,不是獨特的視角,也不是高水準的制作,而是南京大屠殺題材本身。架設在如此嚴肅、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銘心史的基礎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難,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南京南京觀后感2
一口氣看完了這部電影,我心潮澎湃。
刺耳的防空警報,鋪天蓋地的槍聲,日軍官兵的獰笑聲,南京人民的口號聲,甚至從廢墟中傳出的無望的呼聲似乎猶在耳邊。灰色的空中掠過的飛機,一隊隊綠衣的日兵,難民身上的血跡,奪目的太陽軍旗似乎也歷歷在目。
歷史的畫卷向我鋪開,1937年12月13日,這是一個令中華民族難忘的日子。“萬人坑”,“慰安婦”,一個個鮮紅的詞跳入眼中,這些都是侵華日軍一手創造的歷史,血腥的歷史!
《南京!南京!》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巨著,影片用獨特的歷史視角及極具張力的黑白敘事影像,講述了一段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抗爭。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中國當時的首都南京,對中國軍民展開長達6周的屠殺,史稱南京大屠殺。本片以此為背景,用真實的記錄將那段黑暗的歷史重現,告訴每一個中國人:在那段幽暗的黑色歲月里,我們中國人是有過不屈不撓的抗爭的!在暴行面前,它的抵抗,它的自我救贖,它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他們掙扎過,可能軟弱過,但在死亡的這座城市中間,他們最終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尊嚴,也許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死了,但是有些人是幸存下來的,至少那希望要幸存下來。
《南京!南京!》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告訴人們——南京是一座抵抗之城。不論是軍官陸劍雄、歸國女教師姜淑云、還是舞女小江、拉貝秘書唐先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作著抵抗,正如70多年前,我們的先烈,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在這座死亡之城浴血奮戰著。這,是一部中國人拯救中國人的歷史。
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二戰后,他們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日本甲級戰犯,侵華戰爭的制造者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被判絞刑,有些戰犯也被判處無期徒刑。但是日本法西斯就真正在日本消失了嗎?不,它正準備東山再起,醞釀新一輪的戰爭。你瞧,日本現首相,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在去年底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不就是一個預兆嗎?近期日本廣播協會(NHK)新會長籾井勝人聲稱“每個國家都曾存在”隨軍“慰安婦”、不應單獨批評日本,安倍內閣右翼勢力千方百計地想要修改和平憲法,發展國防軍,解禁集體自衛權,其野心昭然若揭。日本更篡改歷史教科書,否認慰安婦事件,給亞洲各國人民也帶來了深重的傷害。
相比之下,同為二戰戰敗國的德國,認真反思戰爭的罪行,已經成為一個和平國家,與日本目前的現狀成鮮明對比。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前總理勃蘭特雙膝跪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那驚人一跪,站起來的是整個德國。
我衷心希望,日本能夠承認侵略罪行,真心向世界人民道歉,祈求人民的原諒。同時,遵守和平憲法,維護世界和平。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觀后感3
最近我觀看了愛國主義優秀電影作品——《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觸。雖然只有整整130分鐘時間,但是我深感壓抑。搖晃的鏡頭晃得我想吐,很長時間都沒有過這種窒息的感受了。
剛開場的時候,被槍聲、炮聲嚇怕了。慘不忍睹的殺戮,血流成河,生靈涂炭。南京城成了一個死城,這個,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為一個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我想改編莎士比亞的名句:舉手,還是不舉手?這是個問題。這里說的舉手,不是指對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這部歷史災難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婦女舉手自愿犧牲自己做慰安婦,為安全區的民眾換取過冬的物資那個震撼人心的場面。每一只上揚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撲動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嚴的光輝。每一個舉手的婦女,燃燒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們動容、驚心、淚流滿面。她們的犧牲與毅然走入刑場、高喊“中國不會亡”的中國士兵的犧牲一般高貴而沉重,像兩記重錘捶打在歷史的鼓面,動人心魄,回音蕩蕩。教堂婦女舉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繼中國軍人江邊就義后的第二個高潮。令這部災難電影,回腸蕩氣,漸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質疑:姜淑云居然沒有舉手?盡管她聲音顫抖,淚落雙頰,但是如果她也能舉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攜手走進那片神圣的光輝里去?是不是能給角色一個更加完美的收場?舉手,還是不舉手?犧牲,還是茍活?電影繼續在進行。我的問題也終于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婦女舉手時,姜淑云已經做出了選擇。在我們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犧牲的壯烈感染,而對“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婦女選擇“犧牲拯救”時,姜淑云選擇的是另一種“拯救”,盡管她最后的犧牲同樣令人黯然神傷。我們應該感謝電影《南京!南京!》,她讓我們對歷史的解讀了一種可能。
我不會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訊息的場景之多,尤其黑白畫面的處理更讓每一種形式的死亡都讓人身臨其境,這種真實的氛圍已經讓你覺得內心超出了對殘酷的負荷,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曾看過那些觸目驚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還是那些沒有直觀畫面的死亡訊息。女兒被日本鬼子從窗口扔下去,觀眾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潰呼喊,還有一車車從軍營運出去的女子裸體。日本士兵殺人時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見血的銀幕上,你只能讀到兩個字,絕望——這是地獄最底層的絕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穿長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緊緊閉著眼睛,沒有反抗,也沒有歇斯底里。如果看過那些老照片,你會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地獄。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懷孕了!我老婆又懷孕了!”之后,英勇就義了。這句話,透露了生命的氣息,還讓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國人殺不盡!中過國人的生命是頑強的!”我深深感動了!
銘記國恥很重要,比銘記國恥更重要地是認識你自己。最后我還想說,它就是一部電影,因為只有電影才會以那樣的方式結尾,留一點陽光與希望,并且濃妝重彩地將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題注下他還活著。這靜止的畫面遠比那句中國不會亡來得更有力量。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自立更生,勇往直前,不忘國恥,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南京南京觀后感4
需要選擇100名婦女去做3周慰安婦,江一燕舉起手帶著一種漫不經心的表情說,我去。
我是從這里開始哭的。而一旦流下第一滴淚,之后便像繃斷了弦一般,不能克制。
因為太難過,最后只能躺下來。
戰爭的大場面,因為好萊塢,已不再能震撼我。
特殊年代的英雄,因為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和幾乎同一格調的措辭,也已不再能感動我。
然而,在特定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像海灘上的珍珠貝,總能吸引我一點點向他們靠近,然后深深被吸引。
我想,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曾經的統一套路的抗戰題材影片誤導了。
總是需要全民激奮,總是需要一個慷慨的英雄。
有人感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有___或者___這樣的英雄了。于是人們說,我們現在的時代是在倒退、是在墮落。
我說,不是。從來就沒有什么英雄。所謂英雄是用來激勵人們前進的。
而在一個瞬間爆發的戰爭里,一切由平靜急轉直下,人是來不及思考太多的東西的。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一個人是徹頭徹尾的混蛋。
我們都是小人物,當鏡頭從人潮洶涌的俯視角度定位到某一張臉上,你會發現,在那一刻,他是平淡的也是刻骨銘心的。
我喜歡導演那樣平靜的刻畫每一個人。
沒有人是真正的英雄,也沒有一個人在這個時代里真正勝出。
所有的人,都是為了一個信念:活下去。
如果是我,我也會在需要選擇100名婦女當慰安婦的時候舉手。生命已進入倒數階段,我并不會介意做一個籌碼去換取在當時來說珍貴的東西。
如果是我,我也會在自己能力最大范圍之內保護自己的家人。無論是否知道有些事情會否帶來更大的毀滅,我能做的只是當下讓我們都存活下去。
當一部影片能讓人聯想到自己,觀看時仿佛感同身受,我以為這是一部好電影。
你不會覺得場面宏大到讓你整個視線都渙散了。你會將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一點上,他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眼神都是真實觸摸到你的內心,你是真的在認同他的一言一行。
你必須得承認,每個人身上都有光芒也有陰暗面。
因為是看的首映,有幸見到兩位日本軍人的扮演者親臨現場。
我對這樣的演員,會不由自主地從內心生出更多的敬意。
他們與我們不同,他們每經歷一個鏡頭,就是對自己原有認知的一次挑戰。
而當影片落幕,他們的生活還在繼續,他們也許需要回到自己的國家,他們也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他們在這里不被當作英雄,他們回到故土興許也要遭受輿論的質疑。
而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參與到這樣的一部影片中。同時感謝所有參與過抗戰題材的日籍演員。
我們對于侵略者的仇恨不必加諸到向我們敞開胸懷的人們身上,同時我們也需要敞開胸懷。
若說這個時代,人們都在遺忘,這個論斷我不能茍同。
最憤怒的所謂愛國青年,莫不是些在網上互相謾罵的無聊之人。
那么多幫助曾經的受害者向日本政府討回公道的人里面,有中國和日本的志愿者,卻從來沒有過所謂的憤青。
如果看完這部電影,還在仇恨的人,我想,他們是帶著原來對于抗戰題材影片的舊認識來看這部影片的。
他們確乎過時了。
南京南京觀后感5
我們為什么會看到這樣一部《南京!南京!》?胡赳赳對本片的一段吹捧也許可以讓你我找到答案:“陸川的電影了某種思維:被體制內認可的影片一定是主旋律影片,被市場認可的影片一定是商業影片,被學院認可的一定是知識分子影片,被專業人士認可的一定是獨立影片”,而陸川拍《南京!南京!》時“學會了走這樣一個‘四邊形’”。
一部電影,它既是主旋律影片,又是商業影片,又是知識分子影片,又是獨立影片——這個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四邊形”電影嗎?還真就有,例如陳凱歌拍的《無極》就是一部這樣的“神作”,而《南京!南京!》是我看到的第二部這樣的“神作”。
只是,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好事兒?一部電影可以四面討好?這就好像我們在生活中總能看到這樣一種人,他們誰都想討好,但經常四處碰壁,而且這種人是絕對不可能交到真心的朋友的,因為他們就是那種對誰都不夠真心的爛好人。
電影其實也一樣,一部電影如果誰都想討好,完全不知道取舍,其結果就是把電影拍成一個“四不像”——幾年前,陳凱歌把《無極》拍成這樣的“四不像”,這沒什么,畢竟那只是發生在“圓環套圓環娛樂城”里的事兒。但我真的不能忍受陸川把《南京!南京!》拍成一個“四不像”,因為1937年的南京城是我們這個民族刻骨銘心的痛——作為一個導演,如果想用這樣一個題材去投機,去四面討好,并因此無法做到用最真誠的態度去創作,那這個導演臭大街將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當然,你也許會說,陸川拍這個題材并不是想要投機,而且他也想用最真誠的態度去創作,只是他的編劇水平和導演水平有限,所以就把《南京!南京!》拍成了一部獨立知識分子主旋律商業電影。真是這樣嗎?希望如此吧。說到本片的編劇水平,我記得曾一度傳聞說陸川要找朱文做本片的編劇,不知道為什么這件事后來不了了之了,如果真要是讓朱文來當編劇,這部電影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情節生硬、散亂了,因為朱文還是很有水平的。至于本片的導演水平,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本片的視野太小了,既然把名字都起成《南京!南京!》這么大了,那起碼得拍出一座城的感覺吧。遺憾的是,陸川完全沒有做到這一點,這部電影本來應該有俯瞰整個南京城的大視野,但結果卻是其視野基本上完全局限于一個難民營里了。而且就是這么一個難民營的故事,也被陸川拍得支離破碎、凌亂無魂,人物形象單薄且臉譜化,讓人很難產生代入感。
《南京!南京!》中的人物為什么會給人一種單薄且臉譜化的感覺?這或許是因為陸川還是無法做到直面人性,于是他選擇了拔高人性,于是在片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崇高”的人。而在姜文的那部類似題材的《鬼子來了》中,我們根本看不到這種“崇高”的人,一個都沒有,這是《鬼子來了》最成功的地方,同時也是《鬼子來了》能成為經典名作的最重要原因,因為最真實的才最能打動人心。
中國人已經被“崇高”綁架得太久太久了,是時候掙脫它的束縛了。因為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都不會因為刻意“崇高”而變得更有力量——想要變得更有力量,就必須直面人性。
另外還有一個小發現,那就是最近在中國的“大片兒”里先后出現了那種因為“良心發現”而自殺的日本小軍官(《梅蘭芳》里有一個,本片里也有一個),這是不是另一種意淫呢?這種臉譜化形象和以往中國影視作品中的日本小軍官的臉譜化形象區別很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