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對影片的看法和感受,從而促進人們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寫好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方便大家學習。
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篇1
看這部電影之前實際上是不知道主要故事情節的,如果說純是為了羅南去的也未嘗不可,而她也沒讓我失望,依舊是能把角色演出自己味道的完美氣質。不過這部電影倒是不甚如意。
電影講了一個天真爛漫而有一點與眾不同的十四歲少女被心理扭曲的鄰居誘殺后靈魂滯留,不愿意拋下生者,但最終放下曾經的愛恨到達天堂的故事。
必須承認的是,這部電影的主題非常混亂,就好像把一個故事活生生端上來了一樣,不加處理。影片涉及了很多個主題,父母家人對孩子的跨越生死的愛、連環殺人兇手作案、生死視角轉換、青春愛情故事,甚至還有一個能通靈的奇異女孩,而這些東西全都混作一團,根本沒有強調出的主題也沒有易于把握的節奏。這些題材,任取其一都可以獨當一面,這部電影卻哪個也不肯舍棄。
再來討論另外一種情況,比如說《戰爭與和平》,看完之后每位觀者都可能生發出不同的感慨,這個角度甚至更多,也沒有什么明顯的主題可言,但為什么這就是好的?因為這個作品當中描繪的是一個相當宏大的背景,即使作者將它描述出來也不能任意的對其發表看法或者評論,制作者的主要責任是盡可能完整地將真實的歷史背景托出,人物和故事情節旨在更好地表達這個背景,就好比這是珍貴的原生食材,最好就是原汁原味。但《可愛的骨頭》卻并非這樣的鴻篇巨制,顯然提及的題材都是易于引人注意的,但它們之間的組合就好像是用膠水粘起來的,機械的拼接,不僅失真而且膚淺。試想,如果要看連環殺人案,或者是愛情片,或者是靈異故事,或者是家庭生活,每一個領域都有佼佼者,誰會想到這部面面俱到的大拼盤電影?兩個小時的時長,用來講一個故事可能尚且不夠,更何況沒有規劃的分給四五個主題?況且這個連環殺手的作案方式實在是沒有什么吸引力,太俗套了。
可能劇情設計上唯一的買點就是整部影片的主要視角了——從一個已經去世卻還留戀人間的小女孩看生者世界,看將要去向的天堂,同時也看這兩者之間的游離狀態。但是——仍然是但是——出席自己的葬禮什么的故事早就在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里看到過了,人間天堂之間的世界除了一些美麗的場景之外什么也沒有。Shallow.
我實際上不懂電影,所以除了《可愛的骨頭》以外,特意回避了“電影”這個詞,因為大概一切藝術作品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表達。文學、美術、音樂、電影乃至其他表現形式,不論手法,目的都是相似的,所以就姑且囫圇混為一談了吧。
最后點名表揚西爾莎·羅南,奧斯卡給這個與眾不同的女孩的絕對不止一個最佳女主提名。
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篇2
第一遍看完嚇一跳,在李寶莉身上看到太多自己的影子:一心為家庭,為孩子,到頭來卻誰都不領情,反而厭煩的厭煩,憎恨的憎恨,自己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說到底,還是情商的問題。刀子嘴,豆腐心,一心為整個家庭,從來沒考慮別的,換來的卻是丈夫和兒子對自己日漸的疏離。
李寶莉身上也折射出很多過得并不那么幸福的女人的影子。不會說話,不會繞彎子,不能考慮別人的感受,只會悶頭做事。可是,做再多事,也不及一句暖心的話;做再多事,也抵不過一句傷人的話。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電影的后半段,看李寶莉一個人早出晚歸,披星戴月,靠挑扁擔養活一家人,供孩子上學,著實心酸。“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李寶莉的一切,說難聽點,是咎由自取。小景勸過李寶莉:你要是不想跟他過,你就把錢財抓在手上,好聚好散,你不吃虧;你要是想跟他過,就想辦法好好留住他……可惜李寶莉沒有聽。以她的性格,她也聽不進去。即使她聽進去了,也不懂如何去做,后面碰到事情,一樣簡單粗暴,不留余地。因為她的情商對應的處事方式就是這樣,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報警捉奸,馬學武跳河……
小景說:你不要拿馬學武跟劉東峰比,劉東峰本來就是稀爛,而馬學武,是被你逼到這條路上去的……是啊,跟搬家公司討價還價,不讓馬學武敬煙,不讓兒子買飲料,出發點都是好的,是為了這個家。可是,馬學武要的,不關是一個省吃儉用,勤儉持家的妻子,他要的,更是一個,懂得尊重他的女人。可是李寶莉,始終不明白。
所以人啊,誰能過什么日子,都是自己決定的。像小景,從她勸李寶莉的話來看,她的情商絕對甩李寶莉好幾條街。如果是她來跟馬學武過日子,馬學武的結局也許就不會是跳江。所以小景與李寶莉的情商決定了一個開豪車,一個挑扁擔。
其實李寶莉也明白,所以后來馬學武跳江后,小景邀李寶莉來跟自己干時,李寶莉說,我就適合出力氣,你那些要口腦并用,勞心的事,我真的做不來。她明白她的缺點,可是她不明白,她需要改變,或者說,她不愿意,改變。
看電影第二遍的時候,理解了李寶莉為什么不愿意改變。因為,她認為自己改變不了。她的階層決定了她改變不了,她的眼界決定了她不去改變。
很多人的劣根性也在這里:對未知的恐懼,對不熟悉事務的排斥,寧愿呆在固有的,自以為的舒適圈里一直辛苦,也不愿接受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受的那在整個生命中微不足道的一點未知的苦。
所以,這就是菜農女兒的思維,這就是菜農女兒的眼界。沒有嘗試,就認為自己做不到。
其實在這部片子里,也可以看到教育。讓我們反思該如何去教育我們的孩子。就像小寶暴躁地對李寶莉說:“從小到大,你除了問我作業做完了沒,作業做完了沒,你還會說什么?”李寶莉愣了:“我的心是好的呀!”
是呀,你的心是好的。你什么時候的心不是好的?你那么善良,那么堅強,然而呢?你的好心,你的堅強,把你的生活弄得一團糟!所以,你也意識到了,你沒文化,你沒見識。所以,你希望兒子不要像你,你希望他能靠文化過上比你更好的日子。所以你才不停督促他做作業;所以你那么辛苦,也要供他上學;所以他考了第一名,你的臉上笑開了花……
可是,孩子不光是學習就行了的。現在這個社會,更多的是眼界。你見的越多,你了解的越多,你的思維就越開闊,碰到事情,你才有更多更好的解決辦法。
就像李寶莉的婚姻,如果,她不是菜農的女兒,如果,她的成長環境不是菜市場,如果,她受更好的教育,如果,她有更開闊的眼界和思維,她的婚姻,不會走到那一步;她的半生,也不會如此辛苦……
所以,讓孩子成長得更好,更自信,勇敢,就該讓他去見識更多更廣闊的世界,擁有更開更廣闊的思維。
老祖宗教導我們,婚姻要講究“門當戶對”,是一點也沒錯的。馬學武的父母都是老師,可以說是書香門第,而李寶莉的父母是菜農,注定了他們的說話方式,處事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注定了他們的結合不會幸福……
這個片子里,李寶莉和健健,才是一對。而馬學武,和周芬是同一類人。如果李寶莉開始就選擇和健健在一起,不會像跟馬學武在一起時有高他一等的感覺,健健也不會像馬學武一樣嫌她沒文化,沒素質,因為健健與李寶莉一樣,雖出身城市,但是同是城市最底層的一員。他們說話直接,臟話連篇,卻同樣善良,耿直,他們才是“門當戶對”。而馬學武,喝過幾年墨水,是廠辦主任,男人,都有自尊,尤其是像他這樣,靠自己努力從農村躋身大城市的男人,更渴望有人崇拜,滿足其出身的相對卑微。
李寶莉從來沒有認識到這點,反而因著自己的卑微,找不是城里人的馬學武,來凸顯自己的優越。所以,馬學武壓抑,憎惡,轉而投向會認同自己“好像真的是這樣耶”的周芬也就不足為怪。
也許,一個女人,以崇拜認同的眼神與語氣對待自己,馬學武在家從來沒有享受過。那一刻,他是開心的,愉悅的,甚至,幸福的。出軌周芬,也就順理成章……
可惜李寶莉直到發現丈夫死后沒給自己留一個字,兒子幾年不叫自己,都沒有覺悟到,是自己,造成了這整個家庭,包括自己,的不幸……
當然,這些不幸也有馬學武的責任。這個男人,太沒有擔當,太不負責任。自己一了百了,卻把那樣一個家庭的重擔,扔給一個女人,甚至絕情到遺筆都不提她一個字!這是帶著多大的怨恨,多少絕望去跳的江?
李寶莉沒有恨他,甚至來不及怨他,就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這就是他們的不同:一個有文化,但膽小,懦弱,一個沒文化,但堅強,勇敢,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卻因為各自的虛榮或自我滿足而結合了,最終造成了各自的悲劇……
還是那句話,婚姻需要“門當戶對”。愿天下所有未婚男女都能明白:門當戶對,頻率相同的婚姻,才是一輩子幸福婚姻的根基。
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篇3
我曾經讀過一篇寓言,內容大概是“從前有一位富商,他養了一盆十分漂亮的紅花,人人見了都說美麗。那位富商覺得紅花下面的綠葉不僅不好看,而且還占地方,干脆把綠葉剪下去吧,要它也沒用。就這樣那位富商把紅花下面的綠葉剪了下去,但后來到他家里的客人和朋友都不在贊美這盆紅花漂亮啦。”
有了星辰就映得太陽偉大;有了小草就映出大樹的高大;而有了泓山泉就聚成了河流。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就連雙胞胎兄弟或姐妹也是不相同的,不說性格就外表也不盡相同;每個人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一種事或物不適合你,那也不代表所有的事或物都不適合于你。
“自卑”這個詞,早在我認識字時就從我的字典里撕去了,也找不到這個詞的解釋了。自卑是小人的表現,君子是表現不出來自卑的;自卑的哭是沒有道理的,而君子感動的流淚其解釋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個人都不需要自卑,何必哪!你,我和大家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有的,我也有,大家都有,你還有我們沒有的。渺小不代表無能,高大不代表偉大,正如老子說的:“事物都存在著對立面”一篇文章談到:“一位小女孩到劇場拍戲,但她卻只能演戲中的一條狗,那位女孩答應啦,而且演得非常出色。”
紅花也需綠葉映,自己現在雖渺小,但不代表未來你還渺小。
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篇4
從劇情來看這個報警電話很簡單,就是一個女人遭到前夫綁架,但事情似乎遠不止此。。。
電影鏡頭在有限的空間里,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盯著男主的臉在做特寫,但影片的空間感隨著男主接打電話而拉伸、延展,變得極為繁復。
畫面從各種電話間,落在公路上一輛瘋狂奔馳的汽車里,里面出現一個喪心病狂的男人和一個孤苦無助的女人。
警官阿舍爾的一個同僚那里,他剛喝了酒,正為明天出庭為同事做證而苦悶。
在那個瘋狂前夫的住處,剛剛趕到的同事,被阿舍爾命令踹門,去找“可能會有”的證據。
在這個接警電話的外間,阿舍爾一再被提醒,今天是你接線的最后一天,明天出庭后,你就能回到警隊了。
在公路上那輛汽車最終駛向的終點,一個精神病院。
《罪人》只有阿舍爾和身邊道具意義大于生物意義的一個同僚,但影片要說的事,關乎所有人。
一方是有罪的人,報警電話里的嫖客、醉漢、開車的前夫。
一方是無罪的人,報警的女人,無辜的孩子,或者是阿舍爾本人。
《罪人》的主題建立在一個反轉的基礎上。本著不能再劇透了的原則,我略過這一點。
影片的主題非常宏大,說的是誰是罪人,判斷有罪的標準是固化或者是所看到的嗎?
在阿舍爾接到女人報警電話之前,他接了幾個電話,處理方式其實是他行事作風的展示,用香港電影的語言就是,“一個霹靂刑警”。
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明天出庭,解釋在出警期間,開槍射殺一個年輕人的事。
那個報警的女人后來在電話里說,“他肚子里有蛇”,這句話也讓阿舍爾終于明白,“我也曾經殺過人。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殺了他,我不應該撒謊,我不應該說我是自衛。我就想,除掉一些雜碎”。
那個女人問,“他肚子里也有蛇嗎?”
有的人傷害別人是覺得別人肚子里有蛇,而有的人傷害別人是自己肚子里有蛇。
覺得別人肚子里有蛇的人,會受到法律制裁,是罪人。自己肚子里有蛇的人,先要接受道德的審判,但不一定覺得是罪人。
我們都是罪人,問題是,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罪?
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篇5
為紀念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而創作拍攝,中央八臺播放了一部電視劇《外灘鐘聲》。該劇講述了一條老上海弄堂里幾戶百姓人家自_到改革開放后十年的時代變遷與人情冷暖,親情、愛情、時代背景湊成一臺戲,歲月蹉跎,人情冷暖,如泣如歌的故事。
聽著外灘海關大鐘的鐘聲、喝著老虎灶燒的水、戴著上海牌手表、口袋上別著英雄牌金筆……這部劇中有著太多上海人熟悉的歲月味道。這部劇我是一集都沒有拉下。我喜歡劇中的杜心生,他接替爸爸工作成為守鐘人。他是妥妥的一枚暖男,對于初戀,他小心翼翼地保護俞佩佩,生怕受傷害。在理解她的理想之后,他愿意成全。對于自己的媳婦,他有擔當,責任。維護自己的家庭。呵護妹妹留下的孩子。視為己出,撫養長大。正直、真誠、厚道是心生身上的標簽。心美是我喜歡的女性,她有自己的靈氣與堅持,最終在服裝設計上走出自己的一條光明之路。所以有夢想要堅持。
在這部《外灘鐘聲》中,一個個小人物相繼出場,讓人看到溫馨的親情和鄰里情。現在鄰里之間的感情淡多了,住在單元房里,年輕人早出晚歸上班。見面了也許都不知道彼此是鄰居,人情冷漠了許多。希望朋友們抽空看看這部劇,我覺得這部年代電視劇特別好。
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篇6
“黑夜,任然籠罩著大地,你那神奇隱秘的寧靜的魔力,簇擁著的影子多么溫柔甜蜜……”
哈杉,塘底學校的校長。而塘底學校,正如它的名字“塘底”——即池塘底部包含的黑暗、污泥般骯臟——潛伏著人性的丑陋。
哈杉也是個自私自利之人,在故事的開始,馬修老師剛來到學校時,一位教師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受傷,當即這位校長的反應是:你知道去診所有多貴嗎?快去敲鐘,讓大家集合!
呵,在教師受傷后,他不擔心老師的安危,讓大家集合,找出元兇。可若找出元兇又如何?懲罰學生嗎?可只要懲罰了學生,教師所受的傷就會自動愈合嗎?學生們就不會再次“惡作劇”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你給與別人什么,別人都會還回來的。”無論是善還是惡。顯然“犯錯—懲罰”這一規矩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還會使學生內心產生陰影,變得黑暗,有報復心。所以從這點看來,哈杉很可笑。
但他也是可憐之人,在馬修老師被開除的時候,馬修說你瘋了,哈杉說“我累了”。看到這里,很感慨,在故事開始時,提到哈杉是吹喇叭的好手,中間他與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游戲,這至少說明了他心中還有善良與純真。也許是為生活所迫,為社會所迫,也許是因為面對那些數不盡的挫折,一腔熱血殘溫褪盡后,他失去所有耐心與信心,發現犯錯—懲罰才是最好的辦法,最后變成了一個墮落的瘋子。
在這電影中,只有一個哈杉校長,一個塘底學校,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哈杉校長和塘底學校吧,很悲哀很無奈。或許他也曾意氣風發,熱血澎湃,到后來卻心灰意冷。人心有三重,熱—冷—熱,幸運的是馬修老師成功地再次用自己的善良與熱心,感化了那群頑皮的孩子。
池塘之底,終有懷夢的蓮花,在等待破泥而出,迎著世間所有的善與惡——招展純與樸,善與真。即使不可長,但可存,吾心往。
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篇7
昨天帶著回憶默默地逝去,今天攜著希望悄悄地來臨,而明天,又閃爍著光輝等待著人們。有的人沉浸在回憶中,他們依戀昨天,有的人迷醉在夢幻中,他們企盼著明天。這兩種人,都忘記了最應當珍惜的是寶貴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嗎?不就是短暫的24小時嗎?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嗎?今天就算了,我要玩個痛快!從明天開始抓緊時間,從明天開始好好學習,從明天開始認真工作。有些人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歲月匆匆,待到了明天,明天又變成了今天,而每個今天之后都有許許多多的明天,那么,你的決心和理想,哪一天才能變為行動、成為現實呢?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這幾句詩,是先輩千折百曲,歷經磨難生活體驗的結晶啊!古人有感于時光之短暫,便有了“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的典故。現在我們的條件優越,不是更應該珍惜、抓緊今天的分分秒秒嗎?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運用知識的機會,就是抓住了發明創造的希望。聰明、勤奮、有志的人,他們深深懂得時間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還寶貴。他們決不把今天的寶貴時光虛擲給明天。
虛度光陰,在折損著生命的光。及時努力,在開辟著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于昨天,不要觀望明天,一切從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
今天,是生命的開端,是奮斗的起點。
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篇8
作為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是經歷磨練才獲得現在的成就。曾經三次參加高考并最終考入北大。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意志。正像俞敏洪先生說的那樣:“如果沒有二次高考的失敗經歷,就不會磨練我的意志力,更不可能有我現在的成功."
啟示一——年輕時的挫折是人生寶貴的財富,它會對人的一生有重要影響。因此,不要害怕困難,在困難與挫折面前要學會堅強。
“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你終將走向成功。”俞敏洪在演講中這樣說到。理想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正如赫伯特說的那樣:“對于盲目的船來說,所有風向都是逆風。”理想就是一座燈塔,為盲目的船指明方向。
啟示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因素是目標,要想取得成功的人生,目標的確立非常重要。因此,要學會確定一個適合自己、切實可行的人生目標,是人生成功的關鍵。
俞敏洪先生的成功,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他有一群得力的助手和團隊,這個團隊的成員多數都是他的大學同學。當時,同學們知道俞敏洪在國內創業時,分分從美國回到中國。有許多同學表示“我們之所以能夠回國,決定和俞敏洪一同創業,就是因為你在大學能夠幾年如一日的堅持給寢室收拾衛生,給同學們打水,我們都覺得跟你干不會錯的。”
啟示三——人的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要學會先做人再做事。只有學會做人,才能真正做好事。因此,在大學的我們,要學會與人溝通,這是你一生成功的基礎和保障。
電影觀后感150字以上篇9
新年民族音樂會,慷慨激昂、氣勢恢弘。其中的《瑤族舞曲》,讓我心醉神迷了。
初聽此曲,仿佛在一個暖春的清晨,濛濛細雨漂漂然灑在我的面頰上,那種潤澤肌膚感覺,頓覺舒暢。清新的微風撩動我的衣角,像愛人的在我耳邊輕聲耳語的鼻息。而我此時徜徉在青石板路的小道上,石板上的濕,如此明亮,如同涂了一層薄的柏油,走起來油膩一般。
走著走著,好像走到了一個花園里。群花還沒有睡醒。那小雨悄悄的洗掉了她們的塵埃,于是她們的美麗光澤變得煥然一新。被洗凈的浮華下,我看到平日太陽下曾經有過的嬌艷的紅,高雅的紫,和純潔的白。以前那般錦繡,如今都懶洋洋的,卻也如此的美不勝收,如同一個卸去妝容的素顏美女。這是春來的困意嗎?
突然,驚雷想起,驚起了一片芬芳,這濃濃的雨幕淹沒了香氣。綿綿東風送來一縷縷餓了般的花香,夾雜著潮濕的泥土的腥味。那是剛剛睡醒的群芳,居然發現在她們酣睡的時候,有人闖了進來,惱羞成怒了。我慌忙跑出園外,園外的田和泥沼里,新插著稚嫩的秧,少壯的麥,路邊是點綴嫩芽的垂柳,一起散發出雨后蒸騰出氣。這些美麗的綠色在雨幕中快活的沐浴著,鼻子里聞到的是春季特有的味道,閉上眼睛都是愉快。
我耳中聽著美麗的旋律,眼中卻看到的是一片美景,心中跟著節奏起伏,時而開心時而憂愁,如同被取代了大腦的控制權,腦中只有這個樂曲,時高時低,時快時慢,聽著聽著,世上就只有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