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觀后感不僅是一個表達自己想法和見解的機會,更是一個記錄自己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途徑。這里提供優秀的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方便大家寫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參考。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篇1
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到,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地四處游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對這一切,那個叫1900的鋼琴師會淡淡地說:“我不羨慕。”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了一個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意外死亡。過人的天賦使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縱使后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鐘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愿離開,于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最終與船葬于海底。
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讓我們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棄那無謂的堅持,那他的人生不是會有另一番風景嗎?
是的,一個真正會生活的人,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就應該與命運抗爭,離開井底,去往更開闊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棄生命,對世間絕望。1900本有那么難得的天賦,有那么美滿的愛情,有那么光明的未來。那次,馬克斯都已成功勸說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當他看著紐約這座城市時,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懼,便又放棄下船了。他最終還是與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說:“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唯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是啊,世界的盡頭,人生的盡頭,那里應有回憶,沒有盡頭,是因為他沒有真正活過。外面的世界,他連經歷都沒有經歷過,卻已絕望了。原本,他的過人天賦,他的美滿愛情應該都是他面對世界的動力。他卻拋棄這些,寧愿放棄自己的生命來逃避這個他恐懼的世界。他認為“陸地”對于他來講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他不會創作的音樂。他已喪失了生命的意識了。
他想結束生命來尋找自己的盡頭,逃避世界的盡頭。的確,世界沒有盡頭,真正的盡頭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經歷過,活過,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盡頭——你生命的價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間,找到自己的堅持和熟悉。當無限的世界邀請他加入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嗎?他看到天賦對于他的意義了嗎?他聽到世界對他的召喚了嗎?他感到愛情的真諦了嗎?沒有。
蔚藍的大海總是載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快樂的,充滿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沒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許現實世界真的太讓人感到陌生、恐懼和殘忍吧。但我們這些未來的演奏者,就應該積極入世,經歷世事,認知世界。雖然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擁有強大的內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來,奏響自己的命運交響曲。
我想——海上,其實應該是鋼琴師起步的地方。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篇2
今天重溫一下經典的電影《海上鋼琴師》這已經是我第三次看到這部電影的
海上鋼琴師”,以主人公為線索,描寫了一個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從沒踏入陸地的杰出鋼琴師。片中很令人嘆息的時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陸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來,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讓他過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終堅持自己在船上這種簡單而又單純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與死的選擇中,他也選擇了與船共生死。他,就這樣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沒踏上陸地,不知這是否是他的遺憾,還是說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執著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個他從未了解過的世界
當看到他將要下船片段時!當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丟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無從下手,無從選擇,怎么辦?他扔下了帽子,給了城市一個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這,便是他的選擇!他會在腦海想象美麗的景色,從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選擇的是忠于自己的內心,他是一個活在內心世界的人他不適合很復雜的人生城市充滿雜亂,是個喧鬧的世界,在那里,沒有恬靜的.生活,沒有美妙的音樂創作靈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凈的音樂。這是他的世界。感受著他的世界,這是現實無法比擬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給了大海和天空。”
“他彈琴,不是為了追求彈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為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為了表達他的內心世界”
“毅然決然,再不后悔。”人生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了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我們都要通過電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電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個我們從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獨,他對愛情有著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懼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靈魂中的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是船上孤獨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但是屬于自己的很少。怎樣為自己在這樣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間!很難!所以,當你找到后,不要放棄,不要離開,留在這里吧,守住這只屬于自己的空間!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篇3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了一個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意外死亡。過人的天賦使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縱使之后遇上了一位一見鐘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終,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愿離開,于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最終與船葬于海底。
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讓我們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棄那無謂的堅持,那他的人生不是會有另一番風景嗎?
是的,一個真正會生活的人,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就應當與命運抗爭,離開井底,去往更開闊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棄生命,對世間絕望。1900本有那么難得的天賦,有那么美滿的感情,有那么光明的未來。那次,馬克斯都已成功勸說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當他看著紐約這座城市時,感到十分陌生和恐懼,便又放棄下船了。他最終還是與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說:“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我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
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唯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是啊,世界的盡頭,人生的盡頭,那里應有回憶,沒有盡頭,是因為他沒有真正活過。外面的世界,他連經歷都沒有經歷過,卻已絕望了。原本,他的過人天賦,他的美滿感情應當都是他應對世界的動力。他卻拋棄這些,寧愿放棄自我的生命來逃避這個他恐懼的世界。他認為“陸地”對于他來講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他不會創作的音樂。他已喪失了生命的意識了。
他想結束生命來尋找自我的盡頭,逃避世界的盡頭。的確,世界沒有盡頭,真正的盡頭在自我的心里,只要你經歷過,活過,就必須能看到真正的盡頭——你生命的價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間,找到自我的堅持和熟悉。當無限的世界邀請他加入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嗎?他看到天賦對于他的意義了嗎?他聽到世界對他的召喚了嗎?他感到感情的真諦了嗎?沒有。
蔚藍的大海總是載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歡樂的,充滿期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沒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許現實世界真的太讓人感到陌生、恐懼和殘忍吧。但我們這些未來的演奏者,就應當進取入世,經歷世事,認知世界。雖然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我們能夠改變自我,擁有強大的內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來,奏響自我的命運交響曲。
我想——海上,其實應當是鋼琴師起步的地方。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篇4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獨有的名字,鋼琴是他終生的伴侶,大海是他靈感的源泉,寬廣的大海賦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徹的心靈,他的手隨著波濤的搖曳盡情演奏,心卻神游大地,無所不往,他便是這樣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鋼琴師。1997年導演朱塞佩·多納托雷將這位賦予傳奇色彩的鋼琴師的一生搬上了電影熒幕,也造就了一段電影史上的經典,傳奇的海上鋼琴師有太多的別于常人的地方,這也讓觀者能夠無限的思索、探尋,以至于反思人生應該如何生活。
人生應該如何棲居?人應該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影片《海上鋼琴師》沒有給我們最終的答案,盡管如此,它卻指引我們去思考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場喜劇,也是一場悲劇,上帝賜予了他天才的靈感以及一雙無可媲美的靈巧雙手,大海與他融為一體,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鍵上馳騁,演奏出無限的樂曲,你會認為他是上天的寵兒,但他卻是一名社會的棄兒,從小成長與船上,養父丹尼因他沒有任何出生證明文件,害怕被人搶走,以至于不允許他離開船半步,他沒有做為社會存在的證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過客,1900僅是他們記憶中的一瞬,隨著他們的遠行而淡忘,1900僅有一位朋友小號手麥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歲月使得他們互相依存,但這微薄的依存是無法證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與世界隔閡,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試圖下船,卻又退卻了,理由很簡單,卻很真實,因為那無限蔓延的城市讓他看不到盡頭,下船之后他不知該走向何方,這種茫然的恐懼圍繞著他,終究釀成與弗吉尼亞號共赴大海的慘劇。
1900的樂曲不應在凡世,應該留于天堂,他的音樂才華不僅使他的名字流傳于弗吉尼亞號上,也驚動了當時物欲橫流的世界,爵士樂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戰,在波濤洶涌的郵輪上,一場較量無可避免,這不僅是名利之心與純凈心靈的較量,還是凡世樂音向天堂之聲的沖擊,事實證明,純潔的心靈才能譜寫動人音符,挑戰者在嘲諷聲中狼狽地逃離,1900的音樂也因此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錢的誘惑也隨之而來,然而正如1900能在樂隊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將規定拋之于腦后,面對社會的誘惑,他只回應了一句:“音樂是不能和演奏者分離的”,將已將錄制好的樂曲奪走,選擇了孤獨的音樂,放棄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回答,他鞭笞了當時的拜金主義思想和對權勢的狂熱,引出了埋藏于人內心深處的吶喊,純凈的心靈容不得玷污!
麥克斯曾試圖用財富以及名利勸說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實的回答:“陸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很多的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不停到處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這是何等淡然的心態,以至于不由得拷問自己,當我面臨如此抉擇之時,是否能這樣取舍,存在于社會聯系之中的我們有多少不愿為而又不得不為之的東西,驅使著這一切的終究是我們內心的觀念,坦然承認,我們無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達,因為我們始終被社會這個大鏈子所牽引著,這是無法回避的,盡管我們無法拋棄一切的世俗觀念,但我們還是能做到守住內心的那一份凈土的,我認同理解1900的人生觀、價值觀,但這一切并不是屬于我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有著太多的不同點,追求名利而不狂熱,向往財富而不癡迷,永遠也不要做權勢的奴仆,我想這樣才會是一個比較現實的觀念吧。
我與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備音樂才華,唯有對繪畫情有獨鐘,對藝術的認同感或許是我們的共通之處。我憧憬過用藝術改變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會如此,盡管他的才華足以讓他的人生轉變,在他眼中的人生不過是走一條路,住一棟房子,一塊地,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然而對我而言,這種觀念過于消極,人生是有所選擇的,也是絢麗多彩的,每一片家園,每一處風景都值得我們寄予感情,有所流連,人生有其理想,盡管來去匆匆,但充滿意義,以至于在我們離開人世時,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摯的淚痕。
1900是社會的棄兒,但他也有過家,弗吉尼亞號就是他溫暖的家,而大海,則代表了他的生命的歸屬,他沒有家庭,但不足以讓他失去愛情,丟掉愛的資格,世界不曾證明他來過人世,但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麥克斯的記憶之中就足夠了,因為友誼是能夠跨越生死的鴻溝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亞號沉沒于大海,伴隨著1900內心深處的琴弦聲,天堂不知道會是什么樣子?應該會有琴聲吧。沒關系的,只要有鋼琴就好,一場生離死別,不屬于社會的天堂之聲終究魂歸天堂。
一切都已經結束,但一切又都沒開始過,因為1900不曾屬于這個世界,琴聲停止響動,他走得不留痕跡,但“天堂之音”卻曾響徹過。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篇5
這是一個美麗而又傷感的故事,除去這些帶給人更多感覺的能夠歸結為一個“謎”字,到處充滿著不解。這是一個屬于他的故事。用黑白鍵譜寫了他人生的序曲,靜靜的海上奏響只為獻給那些能夠讀懂它的人。海上鋼琴師一部傷感的電影。
一段輕快的薩克斯結束帶出的是冒著黑煙的巨大的遠洋輪船。先前的寂靜瞬間被轟鳴般的歡呼聲所代替,遠處的自由女神靜靜的矗立著,看著向她揮動手臂的人群,人們即將踏上陸地或者是踏上他們的另一個未知的旅程。
1900一個特殊的名字,不經意的被添煤工人發此刻鋼琴架下,沒有過多的懸念,就是一個被拋棄了的孩子。然而這個小插曲卻能夠看做是一場特意的安排,一個預示著成為鋼琴天才的鋪墊。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疼愛1900,他教他讀書,像對待親生的兒子一樣照顧他,然而幸福的日子總會離去,一個人也必定會經受一些磨難才會更加成長。Dannyboodman的死訊是1900成長的有一個契機。影片中失去親人的1900靜靜地靠在窗邊看著眼前翻滾的大海,這也似乎預示著他一生將于大海牽扯不清。
1900是個天生的鋼琴師,沒有別人的指導卻能無師自通的彈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他從沒踏上過陸地卻透過收音機了解各地的風俗人情,以至于把剛上船的max糊弄了一番,他有自我的追求,他有自我的生活習慣,在船上的他更懂得如何去享受音樂,在影片開場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就是1900領著吐得一塌糊涂的ma進入大廳,搖搖晃晃的船上他卻走的如平地一般的穩當,出人意外的主意卻給人帶來了莫大的歡樂,1900坐在椅子上,他和鋼琴隨著大海的翻滾在大廳中無拘無束的游離,滑行。
差點砸到腦袋的大吊燈,被破門而入氣的吹胡子瞪眼的船長,一切的一切那么的似真似幻。倒在煤礦堆上還是依舊的談笑風生,這是否就是真實的1900。他遇到過真愛,想要為此付諸行動開始他的另一個生活,可是故事往往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完美,或許到此刻我還在疑惑為什么下船對他來說是如此的可怕,記得他以前在甲板上站了很久,原以為他會帶著對那個女孩的愛而去找他,可是他的腳步停下了,他站了好久,仿佛站了一個世紀,一個足矣讓他思考完善的時間,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
吹著康恩牌小號的max也就是整個影片的線索,他引導著我們進入1900的世界,用他的眼睛看著1900傳奇的一身,新的出發,他用他的小號成功的在船上謀得了職位,暈船讓他偶遇了1900,最終的賣小號讓他重新找到了他的朋友,一切的一切,似乎就在冥冥之中。讓他跟1900有牽扯不斷的聯系。
有時候故事中的天才也能成為吸引我們眼球的一個賣點,正是因為天才的隕落才讓我們感到扼腕嘆息,一個小小的孩子在沒有理解專業訓練前就能演奏出令人陶醉的音樂。這個在影片中仍然是一個謎,或許正是因為導演的沒有直接點出我們才能更加的迷戀這個彈奏著一首好琴的1900,激烈的比賽又一個成為我們了解他技藝的媒介,與鋼琴大師的比試,雖然一開始就明白故事的大概發展走向,可是令我驚嘆的是影片中的演員竟然能如此出神入化的將鋼琴演奏的如此之極致,或許是作為一個鋼琴的外行人來評價海上鋼琴師這個場景的演出。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這一段也十分緊張,會讓看的人一時喘可是起來,似乎到處都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氛圍一種從兩個比賽者身上散發出來逼人的氣場,他們那時候是強大的,個性是1900的表現,就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
輪船是整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道具,而整個影片也是在一艘遠洋輪船上發生的人們因踏上陸地而興奮,而他電影的主人公1900卻選取永遠的留在船上,等著時間流逝等著船漸漸老化,等著人們漸漸遺忘,在爆炸的前一刻他遇到了好友,原本想靜靜的消失,就像他靜靜的躲藏在廢棄的游輪中等待毀滅,在油輪中成長,在游輪中度過他的歡樂時光,海是寂靜的又是波濤洶涌的,他是屬于大海的,輾轉于各個國家,卻從未離開船一步,那最漫長的等待也是在下船間的停頓,陸地上的世界是精彩的,可是就像中國的浮萍一樣,離開了船離開了海他就沒有了根,在期間也有動搖是不是他的膽量不夠,沒有人清楚,也沒有人會理解,在影片的開始他了句話是從他的好友口中道出的“只要你有一個好故事,你就永遠也不會被人忘記”。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篇6
電影結束了,黑白字幕緩緩劃過,我卻不忍關掉視頻窗口。凄婉的小號聲,聲聲切入心中,悠揚,卻沉甸甸地壓在胸上。心中的憂傷像是濃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這珍貴的悲哀,把時間條拉回他在虛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被鍋爐工養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萊蒙·1900”。他是天生的鋼琴才子,在船的舞廳里,他在風暴中與鋼琴起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述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束縛在船上,盡管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走進這個世界。
他一生都沒有離開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亞號”。他也曾愛慕那位平凡但出塵的姑娘,卻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卻在舷梯上望著無邊的世界遲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與他下船而選擇死亡。
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擁有百萬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怎么選擇其中的一條?怎么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一個人生?我無所適從,只能選擇一種方法死去。”于是,戰爭結束后,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演奏中和破舊殘廢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盡。
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幸福是他心中的遠方,生活的夢想始終存在,可他一生畏縮至死。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所缺失的與命運抗爭的尊嚴和信心,使他習慣了孤獨,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為了一個永遠存于心中的悲劇。
看罷,我不由得想到遠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問自己:“活著到底為了什么?”但內心還未告訴我答案。盡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樣學習著,努力著,可我是否只是簡單地為活著而活著,心中卻沒有那樣一個自由與詩意的遠方呢?還是,盡管我心中有這樣的一個遠方,卻因理想與懶惰的矛盾而躊躇不行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篇7
"hey kid, give us a tarantells."這幕一船客要求1900奏琴一曲.他答道,"And you ,show me how tarantells goes paish.
不能以此指摘人情的冷漠,可的確是在1900心上又劃了道寂寞的傷疤,他的單純就像游走在琴鍵上的旋律,給一批批暫局的行人共饗.音樂的縈繞下,人們都浸浴的欣喜的純粹的音符中,隨之徜徉隨之躍動.
然而時間的步伐卻不允許時人停歇,一但到達目的地,余音未止,人去樓已空.
這樣一個對比,僅留下1900苦澀的笑,禁止了琴弦的顫動,這是他的寂寞.縱使寂寞,1900并未去尋找他那份沖蝕寂寞的快樂——上岸。這是為什么呢?把寂寞卸在他身上的,正是岸上的人們,他們,“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where there is always summer",快樂并不在岸上,它只是欲望的一張封面,這個一顆單純的心,如若掉了世俗的泥淖,他不僅沒有快樂可言,連唯一的鋼琴天賦都要付之東流。
還有,他與那女孩邂逅時的心動,他一系列舉措想刻意接近那個女孩。一幕女孩迎面走來時,他正躊躇著打招呼的方式,二人以擦肩而過,這也是暗示著這份感情的羸弱,一個愛人,當沒有相遇,或者沒有相識時,都只是彼此的陌生人,一方的心意,于另一方是虛邈的,這點又是何等可悲,愛情方面,想要同分量的付出是永遠達不到的。
恩,這就是我的感悟。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篇8
兩個鐘頭陪主人公1900度過了一生,又是一部經典。
主人公1900從船上一出生便被拋棄成為孤兒,由好心的燒煤工丹尼收養。童年時一次意外丹尼喪生,1900再次成為孤兒。不經意的接觸鋼琴,讓人驚訝的發現原先他竟是無師自通的天才,此后他便開始了一生的鋼琴生涯。
美國電影海上鋼琴師中1900;沒有出生證明因為他沒有在醫院出生,沒有國籍因為公海海洋不屬于任何國家1900TD檸檬從一出生就和鋼琴結下了一生之緣;鋼琴上撿來的,曠世的鋼琴造詣、不一樣尋常的人生經歷、一個生活在人類社會,卻又不去遵守人類通用的生存規律的人,少年時的td1900和其他小孩一樣擁有一顆叛逆的心他的叛逆是可愛的無害的。當他穿過禁止通行往高級區的門;第一次聽到鋼琴的聲音,就是那個夜晚他來到那臺鋼琴前;隨心而動撥弄著鋼琴發出優美的旋律,驚東一船乘客、當船長告訴他私自來高級區并且彈琴是違規的,他的回答是fucktheregulation法律法規是用來約束那些因為自私自利而違規的人的,對于一個純情的人來說他需要最大的自由,因為他就是那樣的人
這樣一個偌大的世界很多人是生活在忙忙碌碌中、虛偽的表情下、可還是感到彷徨和不安;一個純情的人什么能很好地生活在這樣的世界楊雨說;納蘭性德是一個純情的人他根本就不應當生活在這樣的人世間多情的人純情的人在這個世間的存在,往往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用一般人的眼光來看他們是沒有好下場的,納蘭性德是這樣的南唐后主是這樣的魏晉時期的嵇康是這樣的,1900也是這樣的。
他懂得如何用音樂去表達生活,見到過心動的女孩,他會用音樂抒發情感,他用最笨拙的方式表達愛意獲得女孩的芳心,他的出身是孤單的,他終究還是孤單的。
1900他用他一身的經歷告訴我們其實人能夠一生的單純能夠一生的純潔,每個小孩子都是那樣的天真純潔,但不是每個成年人都是那樣,社會給予的東西太多我們都無法選擇,完美的音樂是自由的音樂、是自然的音樂、完美的音樂就像1990一生,順其自然隨心而動。
當1900聽說大海的聲音;那是一種給人力量讓人震撼的音樂,他不懂,因為他就生活在沒有離開過海的船上,當他聽說要聽見大海的聲音需要離開大海來到陸地上生活幾年,他想聽,他想去聽大海呼呼的聲音,他收拾好行裝準備來到這個復雜的世界,剛剛走到船頭看見漫天的高樓他止住了腳步,一個純情的人渴望生活到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但他無法控制漫無邊際的琴鍵,世界太大了就沒有自由,完美的音樂需要自由,需要自然,需要純情;失去自由、自然、純情的音樂不是他想要到音樂。
1900想和人交流他發現了一部能夠撥通通向外面世界的電話,翻著號碼他的目的就是純粹地想跟人交流,可是人海中有多少人是閑著的,人們忙著生活、忙著工作、從一出生就注定一輩子跟別人比個高低,小的時候孩子們比聰明,長大了比財富、比地位、比漂亮、比才華,一輩子生活在抱怨和不足之中、死亡也在之中,世界就變得安靜了;可之后又重復著一樣的命運,自然說不上兩句話,就會收到比較難聽的拒絕……你白癡啊,你有神經病……
他根本就沒不懂什么去跟人攀比,當爵士樂的創始人杰利聽說海上有那么一艘船上有那么一個人有很高的鋼琴造詣、鋼琴比自我彈得好,杰利為了比個高下搭上這艘船,在比賽的第一回1990彈了一首優美的圣誕曲;在現代社會中稱得上的鋼琴師是不會用那樣的曲子來比賽的,第二回中1990聽到杰利動人的爵士樂感動地流下了淚;忘了自我是在比賽在第三輪中吉利說了一句帶有侮辱的語言;讓你屁滾尿流,純情的人是有自尊的,就是那一段在1990亂舞的雙手下詮釋了,辱人者自取其辱。
能夠這樣說1900是一個孤單但不孤獨,沒有愛可是有請的人.他的生活環境中、從一出生下來就被父母拋棄沒有七大姑沒有八大爺僅有一個船上的添煤工是他的養父1900還是很小的時候添煤工死去,說他孤單但不孤獨是因為他生來就是孤單的無親無靠,可是音樂陪伴他的一生在音樂的世界他能找到自我意識,養父教會了1900認字,養父死去的時候他流了有情的淚,從哪個時候在他生活的環境中在也沒有至親的人。
1900就像是一個看破紅塵出家的道人、沒有名利他是平凡的沒有財富沒有家人;沒有還是沒有;他擁有的就音樂般情懷,《紅樓夢》里一首歌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僅有名利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僅有嬌妻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是忘不了、忘不掉的太多太多,1990他從沒有這些從來就沒有,所以他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生活在他的精神世界,
現代社會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來審視不一樣于一般人的人,像1900那樣的人;人們無日無夜的追逐著榮華富貴,遇到困難了就用抱怨來發泄發泄,年輕時候抱怨社會的不公社會的腐敗,當權者的無能,然后一代一代的總是要過去的,當年輕的一代老了有了地位有了權力,他們卻忘了年少時候的夢想,反而被殘酷現實的社會所改變世界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反復循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可伶人性,做一個純情的人多好,可是純情的人在這樣一個誘惑的世界多苦
1900始終沒有離開過他的小世界,他的一生就像音樂一樣,能夠用音樂完完整整地表達出來,剛開始的時候音樂緩慢而優美音樂的中間時時刻刻都出現了感人的音符音樂的結尾平淡而凄慘,這種平淡的凄慘能夠讓人流淚,1900最終隨著船的炸毀結束了自我的生命在。死亡的時候他一次抬起自我的雙手演奏那無聲的音樂,他能夠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