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上的鋼琴師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電影海上的鋼琴師觀后感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電影海上的鋼琴師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電影海上的鋼琴師觀后感篇1
在我至今所生活的18年中,我讀懂了很多故事,也錯過了很多故事,也無緣很多故事。拋開這生活不說,至少在股市發展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實而幸福著的。而那些過往,或許是我們見過的最美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記憶。
也許在故事中,他們在旅行,他們在工作,他們在聚會,他們在前進他們在駐足,而現在的我也如其中的一類,仔細發現那一切的美好,即使它早已隨風遠去,不再重來,即使它正在向我駛來,而我卻沉默不語,毫無行動。
在看完之后,所以的這些感悟,都蜂擁而至,或許許多人更側重與1900對于鋼琴的執著與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卻是拿短暫而不連續卻又令人至今難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始終讓我難以忘懷,在1900下定決心終于開始追逐新生活,決定下船時,1900這樣問康杰,你會來看我嗎。當然,你會把我介紹給孩子的母親,還邀請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帶著甜品,一瓶酒,你會說我太客氣了,然后你領著我參觀你的家,外形像條船,等你妻子燒好了烤雞,我們圍著桌子坐下,我會稱贊她的廚藝驚人,她會告訴我你平時總是嘮叨我。
或許他們相遇的時間的時間并不長,但彼此的感情卻足夠堅固,也足夠深。人總說知音難遇,或許那個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盡頭,或許就在咫尺,只是等著我們去發掘,去體會。
在影片的尾端,康杰坐在快要報廢的船艙里,將摯友的琴聲用流聲機放遍整個角落,懷念所有從前的相見,回憶著從前的林林種.種,也包括對他的思念。
電影海上的鋼琴師觀后感篇2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主角叫雷蒙,他被一個煤工收養,煤工死了后,他開始彈鋼琴。經常在船上為乘客彈鋼琴,乘客們都被他的琴聲所陶醉。
后來他成了客船上的鋼琴師,并結識了一位朋友叫小號手。兩個人十分要好,小號手很崇拜他的才華,也為他一直不下船而感到不解。可他雖然沒有下過船,卻已經名揚四海。但是他為什么不下船呢?他告訴朋友:“我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中創造出無限的旋律,但我無法在無限的城市中,無盡的街道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空間。”
有一天,他的朋友要走了,這艘客船也即將被摧毀。可他還是不愿意下船,只是最后說了一句話:“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光陰,冬天時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時擔心冬天將至,所以到處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
我看了后,為他的頑固不化感到可惜,但也敬佩對音樂的這份執著。
電影海上的鋼琴師觀后感篇3
身處歷史轉折點,大概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戲中李重光所說:全中國都被(革命)卷了進去,難道我還能避開嗎?!為了至親的選擇,他們毫不猶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軀去完成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步步維艱的任務。
而歷史而變革就是這樣一個個小人物大人物用血肉身軀換來的,正因為他們的付出他們的犧牲,才喚醒了更多國人加入到這場革命中來,用鮮血為自我為將來為后人換取更平等的社會更好的生活。
看了電影,被深深感動之余,更懂得要好好珍惜此刻來之不易的生活,今日的安定是由多少代革命人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唯有珍惜,才對得起地下的烈士。
電影海上的鋼琴師觀后感篇4
電影是我休閑時光不可缺少的伙伴,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可以陪伴你打發時間,更能給你以啟迪。曾經朋友給我推薦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但因無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終于有空閑,坐下來好好欣賞了這部電影。
影片全部內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鏟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里發現,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為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鏟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們就叫他1900。從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亞號,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尋夢想,而是這艘輪船是他人生的起錨地,是他生命的載體,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棄所有登陸的機緣。
在他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那就是1900彈奏出來的。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么規則、標準之類的東西,但是他有驚人的音樂天賦,那是一種超忽常規的能量,以超強的觀察力去審視這個世界,用自己的內心去感悟人生百態,可惜的是他最終無法脫離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鎖。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海上鋼琴師就是我們身邊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間里的人們的縮影。他們熟識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熱衷于彈奏屬于自己的音樂,一旦環境有變,就會感到無所適從,與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們需要時間、精力來重新適應,或者無法適應。他們在自我封閉中要么頹廢無功,要么創造奇跡,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內心的孤寂落寞,展現心靈深處一直向往的世界。
試想,如果1900放棄所謂的堅持,那他的人生是否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呢?當然,一個真正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一定會選擇與命運抗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是選擇逃避,放棄生命,走向絕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暫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躍的音符,轉瞬即逝,我們只有敞開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適應一切,才能演繹出精彩樂章。
電影海上的鋼琴師觀后感篇5
今天周六,天氣晴朗。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電影,影片的名字叫《海上鋼琴師》。
電影開始了,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船上,一位負責添煤的工人,叫Danny。他想到頭等艙碰碰運氣,撿到有錢人遺忘的手表等物品。但他什么也沒撿到,卻在鋼琴上意外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新生兒,裝在T。D牌檸檬的紙箱里。新生兒又小又瘦,沒有國籍,很可憐。善良的Danny覺得T。D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縮寫,這應該是上天安排的,要他收養這個孤兒。因為當年是1900年,所以Danny給他取了個很長的名字,叫T。D。檸檬。Danny。1900。
不知為什么,此時,我的頭腦里出現了一連串問題:他為什么沒有國籍呢?他為什么會被人遺棄呢?他為什么被裝在T。D檸檬的箱子里呢?
我正想著。發現影片里的1900長成了少年,收養他的Danny,在一次意外中喪生了。孤獨的1900特別想念Danny,無師自通的1900來到鋼琴前,居然彈出了一首從未有過的鋼琴曲。這首鋼琴曲,把頭等艙的游客和船長吸引了過來。
從那天開始,1900榮幸地成為了這艘船上的樂隊鋼琴師,他的每次演奏都讓游客陶醉不已。一天,1900愛上了船上的一個年輕女乘客。她在紐約下船,邀請Danny去她家看看。
到了紐約港口,Danny走到輪船的階梯中央,看見一望無際的紐約城市和林立的高樓心生恐懼,擔心自己無法融入這喧鬧的世界。于是,又返身回到了船上。因為習慣了船上生活,所以,他一直都沒有下過這艘船。
過了些年,破舊的輪船要報廢處理了。可1900依舊待在船里,無論怎樣喚他,他都不愿走出破舊的輪船。“轟”的一聲,孤獨的天才1900和廢船一起被炸毀在海上。
我似乎被震撼了,也似乎懂了點什么: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一旦習慣了,改變起來,便有了難度,甚至無法改變了。
電影海上的鋼琴師觀后感篇6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了一個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意外死亡。過人的天賦使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縱使之后遇上了一位一見鐘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終,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愿離開,于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最終與船葬于海底。
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讓我們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棄那無謂的堅持,那他的人生不是會有另一番風景嗎?
是的,一個真正會生活的人,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就應當與命運抗爭,離開井底,去往更開闊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棄生命,對世間絕望。1900本有那么難得的天賦,有那么美滿的感情,有那么光明的未來。那次,馬克斯都已成功勸說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當他看著紐約這座城市時,感到十分陌生和恐懼,便又放棄下船了。他最終還是與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說:“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我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
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唯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是啊,世界的盡頭,人生的盡頭,那里應有回憶,沒有盡頭,是因為他沒有真正活過。外面的世界,他連經歷都沒有經歷過,卻已絕望了。原本,他的過人天賦,他的美滿感情應當都是他應對世界的動力。他卻拋棄這些,寧愿放棄自我的生命來逃避這個他恐懼的世界。他認為“陸地”對于他來講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他不會創作的音樂。他已喪失了生命的意識了。
他想結束生命來尋找自我的盡頭,逃避世界的盡頭。的確,世界沒有盡頭,真正的盡頭在自我的心里,只要你經歷過,活過,就必須能看到真正的盡頭——你生命的價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間,找到自我的堅持和熟悉。當無限的世界邀請他加入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嗎?他看到天賦對于他的意義了嗎?他聽到世界對他的召喚了嗎?他感到感情的真諦了嗎?沒有。
蔚藍的大海總是載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歡樂的,充滿期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沒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許現實世界真的太讓人感到陌生、恐懼和殘忍吧。但我們這些未來的演奏者,就應當進取入世,經歷世事,認知世界。雖然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我們能夠改變自我,擁有強大的內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來,奏響自我的命運交響曲。
我想——海上,其實應當是鋼琴師起步的地方。
電影海上的鋼琴師觀后感篇7
而整部影片對于一九零零的刻畫則大多深入內心,導演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純潔世界。彷佛是對這種心靈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與船共沉,又使人覺得這彷佛更像是導演對于這個時代之中純潔與美好的消逝,所表現出的深深的無奈。
要是說《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托雷導演對與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認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國便是這種充滿利益與誘惑的混沌社會的具體反應。彷佛所有的乘客從歐洲遠到而來,直至為映入他們眼中的自由女神而驚呼,摘下禮帽,大肆的搖臂,只為迎接那充滿大概性的美好未來。影片中的美國承載了大多人的夢想,諸如片中出現的小偷,一九零零說他總是會第一個發明美國,越是崎嶇潦倒的人越是充滿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馳。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處的時代是這個消滅時期的`開始。他將自己拘束在這艘船上,實在是對廣闊世界的恐懼。正如他自己所說“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許的幾句臺詞,發人憐憫。
這部片子本身也許并不想表達什么意義,就象一九零零那樣漫不全心的彈奏和憂郁,他很單純,地道,迷茫,卻不需要任何支撐力,就象在風暴中他也能優雅如常的彈奏著只屬于他的華爾茲樂章,一九零零不停想聽聽海的吶喊,卻最終沒有上岸。愛便愛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卻便退卻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許舉重若輕的一生,象是從未放棄過夢想與尋求,又象是從未有過夢想與尋求。就象海一樣。
我覺得毛孔象通過了微電流,如許宿命的哲學的無法可想的對話,我們的生命也象一幅掛在墻上的畫。有什么樣的色彩、怎樣在塵土和光影中慢慢陳腐、怎樣在某一天某一時刻悄無聲息的失下來,或許都有過如許一次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