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后感模板
寫觀后感需要我們對電影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這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思考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寫好電影觀后感模板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電影觀后感模板,方便大家學習。
電影觀后感模板篇1
剛看完電影《永不妥協》,在臨睡前的十幾分鐘上來發一遍觀后感。這部影碟是在家里躺了好久,今天才有時間靜下心來觀賞的,是我比較喜歡的朱麗婭·羅伯茨演的。片子很老了,希望看過的朋友不要出來打擊我就行,呵呵!
電影主要講述了在一個英雄匱乏的年代,艾琳(朱麗婭-羅伯茨飾)高中沒有讀完便糊里糊涂的輟了學,兩度婚姻,連生三子,離了兩次婚,情場失意之際,事業又遭遇翻船。轉瞬間她又輸掉了一場志在必得的人身傷害官司,她的人生際遇可謂灰到極點。但艾琳身上有股奇妙的且帶有一絲反叛的個性。生活賦予她無形的壓力,沒有工作,獨自撫養三個小孩,于是她不得不大鬧艾德的律師事務所,艾德是她請的但沒替她打贏官司的律師。出于同情和歉疚,艾德只好請她到自己的小事務所干點兒文秘之類的活兒。如果不是一樁看似不起眼的污水申訴案,艾琳的日子極有可能就這般慘淡潦倒下去了。由于憐憫天性的驅使,艾琳來到污水案涉及的沙漠小社區,駭然發現污水里富含劇烈致癌物質,而負責供水的大公司太平洋電力卻對此事敷衍唐塞。回到事務所,艾琳說服了艾德讓自己負責收取證物,從此她開始了艱難的調查工作。起初,當地居民對沒有任何法律背景的艾琳猜忌重重,但后來她的率真和誠意感化了眾人,終使600名原告委托艾德律師事務所全權代理其訴訟請求。憑著人道和永不妥協的精神,艾琳最終贏得了美國有史以來訴案最高的賠款數額:3.33億美元。她的生活也從此發生了改變,在為官司奔波的過程中,她重新發現了自我,信念亦在個體的新生中發生了質的變化。
影片也不乏有很多感人的地方,當看到艾琳將500萬元賠償金送到受污染及病魔纏身的女居民手上時,女居民用雙手捂著臉,激動得不知該說些什么,我想,那份情誼,此時也盡在不言之中了。
影片也帶給我很多東西,當我們用積極的心態把自己看作是成功者時,我們就成功了一半。遭遇挫折正是你重新開始的最好時機,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向挫折妥協,只有永不妥協,挫折在你面前才會變成一只紙老虎。就算失敗了,你還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重新開始,贏取下一次成功。當你能滿懷信心的時候,你就能很好的把握這份事情了。
生活需要我們抬起頭,不過現在,我要倒頭,睡覺了,晚安!
電影觀后感模板篇2
看完這個電影,突然有要寫些什么的沖動。
很久不寫什么,只是慢慢感受,但是對于我這樣健忘的人,一些感受,如果不記下來,真的就會被遺忘了。
讓我特別有想寫些什么沖動的電影,叫《逆光飛翔》。
最初從某人嘴里聽到這個莫衷一是的名字的時候,粗粗查了一下,看到似乎是個盲人執著堅持音樂神馬的故事,腦子里立刻想到《和你在一起》里那個小琴童的樣子……一個有關執著追求音樂、藝術的電影,還能拍成神馬樣子?
預約了兩次都沒看成,昨天從懷柔轉了一大圈趕回來,帶著各種不看好,看了17:50的電影。
看了,之后就被感動了。
用最濫俗的形容詞評價這部電影,大概,它應該可以被稱為“正能量”影片了吧……
影片從黃裕翔離家去臺北上學開始,講述了他作為一個盲人從熟悉的環境到一個陌生地方(音樂學院)的種.種不適和他自己的努力。
相對于一個正常人,他是殘缺的、需要被人處處照顧的(雖然他不希望這樣),但坐在鋼琴前的他是那樣淡定而從容,當美妙的音符從他的指尖第一次流淌出來的時候,淚水頓時盈滿了眼眶——他絕對像一個發光體!
好的音樂大概是世界上最通俗的語言,能夠聽懂的人,都會接收到發自它的強烈訊號。
不需要什么赤裸裸地煽情,也沒有什么人因此死去,但這種感動,在接下來的影片里,卻一次又一次。
小潔是個熱愛舞蹈的女孩,但因為家庭原因卻不得不放棄。
在與黃裕翔的接觸中,她感染到他身上的這種能量。
黃裕翔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她,一個懷有夢想的人,如果不去努力嘗試的話,又怎么能知道自己究竟可以做到多少?
很喜歡片中小潔的舞蹈老師,后來得知是臺灣舞蹈大師許芳宜,這部影片也是她的電影處女作。
她在舞蹈的時候,整個身體、每一個關節都仿佛會講話;
即使她不說話的時候,只是靜靜地立著,也是完全與眾不同的。
她告訴小潔,要發現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她讓小潔意識到,她一直在朝著別人的方向飛,而某一天,她應該用自己的方式飛翔一次。
同樣出彩的,還有故事中的母親李烈,她演出了對兒子滿滿、濃濃的愛意。兒子的一丁點成績,她比兒子更加開心。
臺灣電影,總會有些小情懷在里面。它不像大陸一些電影,總想方設法把一些“他們”認為正確的觀念、“他們”的想法,強硬、霸道地灌輸進你的頭腦,而不去管你是否能接受。看完之后頭總是昏昏的,沒辦法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一切都簡單、粗暴而直接。
而《逆光飛翔》,卻像一道暖暖的光,不矯情、不牽強,就那么自然而然地,通過每一個鏡頭,每一段音樂,一些最簡單的'情節,讓人發自內心地感受到,一切都那樣美好,不管是音樂、舞蹈、風景和人。
上天也許不那么公平,生活也許萬般不如意,黃裕翔、小潔、李烈以及黃的SM樂隊的成員,他們這些人都不是活在閃耀陽光之下的孩子,但,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們,在背對陽光的地方,翩翩地飛翔……
電影觀后感模板篇3
人們都說妖就是妖,是沒有感情的,妖全是壞的,是和人類不能生活在一起的。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自從看了捉妖記我就不這么認為了。
這得從這說起,里面的男主人公是一個瘸子,叫天蔭。他開了一個茶館,是永寧村村長,而他的爹是天師堂的天師后來好像被妖殺了。女主人公是霍小嵐,她是一個二錢天師,當然到最后成了天蔭媳婦。
他倆認識是因為一個妖后,它懷有小妖王也就是胡巴,那個妖向天蔭吐了口水,這說明是喜歡他,晚上有又把他拉進了樹林里,割開了它的肚子,把小妖王放進了天蔭的肚子里,是從嘴到肚子,然后天蔭就像懷了孕一樣。
最后他回到村子里,村里的人都被抓走了,只剩下他了。他在霍小嵐的陪同下,在旅館生下了小妖王。胡巴很可愛,上面有一片翠綠的小草,看起來像一棵蘿卜。
到最后天蔭被一只壞妖殺死,胡巴用他的血,也把宋天蔭喚醒了,也喚醒了宋天蔭他爹給他的寶劍。到最后小胡巴帶著原來有寧村剩下的妖,到了另一個地方重建一個永寧村這是第一部。
第二步就是小胡巴去找他爹娘了,也就是宋天蔭和霍小崗。
在這尋親的途中,他遇見了另一只妖,也是好妖,他叫笨笨,是一只會隱形的妖。原先是霍小嵐跟著宋天蔭到清水鎮找他爹的,也就是霍小嵐的公公。公公沒找到,便去找胡巴了。令我最為感動的是他們一家三口相聚的那一刻。是啊,哪個父母不希望兒女陪在身邊,而哪個孩子又不渴望待在父母身邊?
在捉妖記1里,胡巴爸爸媽媽將胡巴送回了妖界。在捉妖記2里胡巴的爸爸媽媽因為想念胡巴,就去了妖界尋找胡巴。找到胡巴后,爸爸媽媽花重金把胡巴買了回來,卻被妖怪捉走了。爸爸媽媽經過與妖怪的激烈爭斗,最終把胡巴救了回來,它們一家又在一起了。
看了這部電影我感悟到家才是世界上最重要,什么事也及不上親人的感情,和家人團圓就是幸福的生活,我也為胡巴一家感到高興。
小胡巴不僅給我帶來了歡笑,也教會了我親情的重要。
電影觀后感模板篇4
暑假里,我讀了《百萬英鎊》,它是由美國作家、幽默大師馬克·吐溫寫的。文中,作者用巧妙的手法揭示并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面容和黑暗的統治
故事的主人公亨利·亞當是個一個貧窮而誠實的人,他偶然收到一對兄弟的信,信里面借給了他一百萬英鎊。原來這對兄弟打了一個賭,賭如果一個貧窮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萬英鎊,他會有怎樣的結果?哥哥認為他會餓死,因為他不能把錢拿到銀行或者任何地方去使用,如若使用,他就會被當場逮捕。弟弟則認為他會過得很好,于是他們兄弟倆將一百萬英鎊的支票借給了亨利,并出國呆了三十天。沒想到,在這段時間內,人們對這位暴發戶,竟拼命地拉攏他,從免費吃飯,買衣服,到免費住宿,一個個像乞丐一樣討好他,并不斷提高他的社會地位,一直到了除王室外的公爵之上!不光如此,他還得到了一位好妻子和三萬英鎊的銀行利息。就這樣,他不但美好的度過了三十天,還打賭成功,開始了快樂的生活。
有這么一個小片段,亨利拿到了一百萬英鎊的鈔票,去服裝店買衣服。當剛來到這個服裝店的時候,服裝店員見他衣衫襤褸便對他置之不理,帶他到被顧客拒絕了的衣服里,給他找來了一套最別扭的。但他拿出了一百萬鈔票時,店員態度簡直是360度大轉變,笑容布滿了整張臉。接著開始阿諛奉承。這足以表示金錢在一些勢力小人面前是有魔力的。
但是金錢不是萬能的,金錢不是什么都能換來的。霍桑寫過一片童話,叫《點金術》,故事中,國王非常看重金錢,他學會了點金術,直到他把女兒變成了金塑像,他才明白親情與友情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他終于洗凈了點金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讓我們向蓮花一樣,做個清廉的人。要明白,金錢不是萬能的!
電影觀后感模板篇5
“孩子,你有雄心壯志,媽媽很高興。但是,人生的道路是很曲折的,不像你想的那么簡單。萬一失敗了怎么辦呢?”布朗回答媽媽:“媽媽,人活著就應該有追求。我是一個殘疾人,喪失了生活的許多樂趣,別人都看不起我,兄弟姐妹也把我當包袱。我要奮斗!我要人們知道,我不是一個多余的人!”
幾天前,我就在看這本書。一位愛爾蘭作家—克里斯蒂·布朗。克里斯蒂·布朗出生不久后,便患了嚴重的腦癱癥,這是一種自己痛苦,別人看了也痛苦的病。直到五歲,頭部、身軀、四肢也都不能活動,直到一次,偶然間,小布朗的媽媽發現小布朗的左腳還能活動。便教他寫字,小布朗學會寫字后,寫作的愿望更加強烈起來了。
可這樣一來,笨拙的左腳趾就不太勝任了。母親想方設法替小布朗買來一臺舊打字機。布朗像著了魔一樣整天練習,他的左腳甚至長出了老繭。功夫不負有心人,布朗學習了打字。當他告訴母親想法時,卻遭到母親的反對,便出現了開頭一幕。他不顧母親反對用左腳打出第一部小說第一章。母親被打動了。鼓勵他再接再厲。不知寫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不知費了母子倆多少心血,不知克服了多少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失敗和挫折。終于《我的左腳》這本小說問世了。
讀后,我的感受是:布朗靠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同命運作斗爭,用一只左腳把原本暗淡的人生變得輝煌。他的左腳不僅寫出了小說,而且還寫出了人類戰勝困難的力量和精神。與布朗相比,我們擁有的太多了,既然他能用唯一能活動的肢體—左腳。就能寫出人生的輝煌。四肢健全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而不去努力呢?
電影觀后感模板篇6
電影暖春觀后感
《暖春》寫了一個小女孩,叫小花,她父母和奶奶都去逝了,她被賣到一戶人家,但那戶人家總是欺負她,后來,一位爺爺把她領回家,對她呵護備至。以下是 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電影暖春,希望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電影暖春觀后感篇一
此片講述的是一位農村老漢意外地撿到一個女童小花并把她撫養成人的故事。這部電影充滿了親情,讓人看后不盡熱淚盈眶,并且也使人陷入了深思。
作為一部農村題材的電影,《暖春》更多的表現了農村人樸實真摯的感情。作為主角的這位農村老人與八歲的女童小花,他們從一開始的接觸到溝通、融洽、親密一直到小花的長大過程中,歷盡了喜、怒、哀、樂,最后是其樂融融的大結局,此時電影里的季節也從寒冷的冬天到了溫暖的春天。
我非常喜歡和佩服片中的主人公小花,她雖然只有八歲,但在被老漢撿到之前就備受虐待,以至于有第一次見到老人時恐懼的眼神。但在小花熟悉了環境后,大家都能夠看出她是簡樸、勤勞、樂于助人、寬容的一個好孩子,即使是作為一個中學生的我也難做到這些,我想我們都應該學習她的優秀品質。
片中的小花是一個農村孩子,一提到鄉村,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貧富差別。鄉村生活貧苦窮困,許多孩子因此未能完成學業,但就拿小花來說,她代替了大部分農村孩子的心愿——上學。在影片中,老人用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錢供小花上學,而小花也沒有辜負老人的期望,她的學習成績優異,以至最后成為一名有文化的教師。換做我們來想,我們生活在城市,有這么好的學習環境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學習還不夠刻苦。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斷就是小花問老師:“老師,您能用鉛筆給我判作業嗎?”“為什么呢?”“因為鉛筆寫完字用橡皮擦了還能接著使。”……小花的生活已經到了如此困苦的地步卻還執意學習,讓我對她有一種敬佩之情。
看完影片后,我被片中的劇情打動了,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電影暖春觀后感篇二
今天,老師帶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暖春》,它使我非常感動。
《暖春》寫了一個小女孩,叫小花,她父母和奶奶都去逝了,她被賣到一戶人家,但那戶人家總是欺負她,后來,一位爺爺把她領回家,對她呵護備至。老人的兒媳婦一直沒有孩子,卻一直刁難小花,還想把她送人,最后,小花以她寬容、善良的心使她終于理解并感激小花。快到電影最后,老村長公開了隱藏了30年的秘密——老人的兒子也是老人撿來的。老人為了兩個孩子,獻出了一輩子。電影的最后,寫了小花好好學習,當了村里第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后,回到村里當了小學教師。
看完整部片子后,有不少同學都潸然淚下,我們都被小花所感動。
看了整部片子,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小花放學后,請老師用鉛筆批改她的作業,因為用鉛筆批改作業,用完后可以擦了再寫,她不想讓爺爺花錢給她買本子。而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少年兒童,每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奢華的日子,比起那些生活在大山里,沒有錢上學還要整天干活的孩子們,我們是不是太嬌慣了呢?如果我們現在去大山里,是否能像大山里的孩子那樣艱苦勞動呢?所以我們不能當小皇帝、公主,要像大山里的孩子那樣,能吃苦、善勞動,做個有用的人。
我們要像《暖春》中的小花那樣,有一顆寬容、善良的心,對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電影暖春觀后感篇三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的學生統一觀看了電影《暖春》。故事中主人公小花悲慘的命運深深打動了我們,我好幾次都禁不住潸然淚下,任由咸咸的淚水由面頰滑過。影片放完時,教室里沒有了以前一哄而散的興奮,許多同學們仍沉浸在故事里,面頰上是淚水的痕跡。幼年的小花,童年悲慘的命運,使人格外傷感、同情。
《暖春》講述了一個叫小花的山村女孩,一出生就失去雙親成了孤兒,和奶奶相依為命;三歲時和她相依為命的奶奶去世了,小花只能寄居在親戚家里,干粗活,挨罵受氣,吃不飽飯。幾經波折,被迫出走的小花被一位農村爺爺收養了,卻又因叔叔、嬸娘不愿接納,使一個七歲的孩童歷盡磨難和委屈。歷經種種磨難,最后,懂事的小花終于用自己一顆善良的心感動了叔叔、嬸娘和周圍的人。七歲的小花終于過上了一個普通孩子所應有的再普通不過的普通孩子的生活。
柔弱的小花,用愛,融化了人世間的寒冬,迎來了人心中的暖春。雖然歷經磨難,受盡委屈,都不能阻擋懂事的小花幼小的心中那善良的童真和心中的真愛。小花不計嬸娘的刁難,給她送上自己做的餅;聽說螞蚱可以治嬸娘不生小弟弟的病,自己一個人偷偷上山捉了螞蚱偷偷放到嬸娘的桌上;因為嬸娘的腳被燙傷,小花親自給她做藥……終于,小花用自己的真愛,融化了嬸娘的心,也贏得了人世間的暖春。
和小花相比,我們這些從小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應該更加懂得倍加珍惜。小花雖歷經困難和折磨,卻仍時刻想著關心別人;我們的父母無論刮風下雨,無論自己工作多么辛苦,自己多磨勞累,每天接送我們,養育我們,將最好的都給了我們,而我們卻往往不懂事,不知道珍惜,還時常惹父母生氣。小花為了一點學費,和爺爺克服了多少困難;而我們,學校、老師給我們創造了優越的學習條件,而我們卻往往視而不見,不努力學習。小花只是一個七歲的孩子,正是一個需要大人照顧、關愛的年齡,卻能時刻想著給別人以關愛;我們卻很少想到給別人以關愛……
看完《暖春》,我感受很多。從小花的身上,我更看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
電影觀后感模板篇7
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可以只溯因回一個“紅”字。對紅色的使用是張藝謀如此鮮明的美學特征:《大紅燈籠高高掛》里窒悶蒼涼的燈籠,《秋菊打官司》里殷紅發亮的辣椒,《菊豆》里淋漓滴水的染布,以及情意純粹的山楂、喋血般的《活著》片頭字體,更毋論《紅高粱》中原始生命力旺盛至暴烈的高粱酒。但這些幾乎是最早期的作品序列,emo老師每隔十年似乎就會重新開辟一段電影光譜,風格標識式的紅色變成一個遙遠的、記憶中的符號——如果不把20--年之后將“紅”以主旋律價值觀的方式加以融入的“紅色電影”納入其中的話。
所以看見海報上遒勁雄渾的“滿江紅”三字時,內心充滿興奮。而影片中的確有好幾抹令人印象深刻的“紅”,除了刀起刀落后成流成泊的鮮血,還有櫻桃、簪花、舞伎的嘴唇,它們在藍調寒光中象征著情義與真心。但觀畢后意識到,它并不是二十世紀末十年張藝謀電影的回光返照,而是千禧年后《滿城盡帶黃金甲》、《影》的延續,在有意模糊、削弱深度上甚至更甚。
盡管電影本身是舶來藝術,如今的技術手段已呈高度現代之態,但《滿江紅》給我的初印象是一部傳統的電影,并且是在前現代語境中的“傳統”。
內容上是傳統價值認同,關于家國情懷,關于忠、信、義,關于良知,關于氣節。(另,也包括對人物特質的塑造,軍營戰士在具備勇猛、直率特征的.同時恐怕難以避免地具備“直男癌”,20--年李安導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里的戰士們更葷,這無可厚非,為什么會被拿來大做文章hh)
形式上是對傳統戲曲的借用。譬如角色造型:在面部化妝中暗含善惡褒貶的道德評價;譬如背景音:在轉換空間、配合角色身段動作時使用的鑼鈸鼓板等擊節樂器,以及豪邁嘹亮、甚至有點搖滾的梆子腔,全片各段落因此節奏鮮明、層次清晰;譬如故事結構:片頭高墻之間自上而下的長鏡頭像一個簡潔的楔子、片中多次出現的過甬道以及每次過甬道時人物的增減改換像“折與折”間的過渡。所以看完這部攝于山西太原的電影,也像聽完了一出精彩的晉劇。(這是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地方,也因此不喜歡影片里故弄玄虛的工業背景音)
除此之外,傳統還體現于對電影基礎視聽語言的回歸。(這個說法并不準確,雖說秉持效率原則的商業電影普遍選擇犧牲美學追求、實現敘事最優,但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一直注重著對造型空間、構圖色彩的把握。所以“回歸”應該改為“堅守”。)譬如隨處可見的畫框:繁復的鏤空的門窗,長長的逼仄的甬道,人為升起降落的紗幕,種種。它們的存在使影片的敘事空間幾乎都是封閉的,唯一的開放性空間出現于全軍傳誦《滿江紅》之處(另,我也有些不喜歡這個段落,點得太明了,《drivemycar》也是,點得太明了,但它仍然是我心目中的奧斯卡年度最佳影片),這既是那個等級森嚴、權力傾軋的時代的寫照,也是角色心理結構的外化。
還有些有意思的地方,但全為自己在影院的浮想聯翩:
紅藍瑪瑙是不是對黑客帝國的戲仿?
人物在甬道間匆匆行進的畫面充滿漫畫感,讓人聯想至韋斯·安德森,這是不是導演有意識的二維化、漫畫化?
武大人手執金牌問“你學沒學過歷史?歷史里金牌有沒用的時候嗎?”;以及書記官退下后宰相宣布“庭審正式開始”;影片故事本身就坐落于教科書及史冊之外的歷史飛地;這是否是對歷史、歷史書寫、歷史與人民記憶的思考?
故事中的統領孫均決定去一個不是“走狗”的地方、決定出走。這讓人聯想到導演自身,從被視作“第五代”高峰、在國外電影節風光無限以至于被罵作后殖民文化符號,到與戛納決裂、被人民擁作“國師”。孫均的自我放逐是否也暗含著emo對自我出路的思考?
兩年前的《揚名立萬》以“劇本殺電影”作為宣傳關鍵詞,《滿江紅》也讓觀眾直呼“沉浸式劇本殺”(另,反轉太多,到了末尾略顯生硬,有點不喜歡)。跨媒介融合或許是導演面對寒冬、捍衛電影時所選擇的、卡塞蒂式的進路?
《滿江紅》是一部無可否認的、成功的、成熟的、好看的商業電影,即使只將它放置于張藝謀自20--年《英雄》之后的市場電影序列之中,也仍然稱得上優秀,更不必談置于魚魚魚魚龍混雜的院線電影之中。但坦誠來講我也沒有從它當中看出、除了為emo老師后期面向好萊塢、面向市場敞開懷抱的選擇提供背書以外、更多的意味,甚至懷疑觀眾的狂熱是出于三年疫情寒冬,以及同時代劣質影視產品的襯托。
但太久沒有在影院看見這么高的上座率、這么多樣的年齡受眾、這么頻繁且一致的會意的笑聲、這么和諧輕松的觀影氛圍,我想這是所謂的藝術電影無法做到的。想起張藝謀執導第一部電影時說,我們這個民族背負的歷史包袱太沉重,而生活中的中國人又都是承受型的,很累,很拘謹,精神上也不舒展。于是他希望改變,希望中華民族輕裝上陣,希望所有的中國人活得瀟灑、舒展。
他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滿江紅》就是很好的例證:放棄先鋒藝術,堅持講好故事。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現在的張藝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