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電影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并與人分享是一種有益的交流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拓展視野和思路,獲得更多的啟示和收獲。好的狼圖騰電影的觀后感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狼圖騰電影的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狼圖騰電影的觀后感篇1
狼到底在我們民族內心深處代表著什么?殘忍、卑鄙、無恥、貪婪……總之,在讀到這本書之前,狼在我的心里并不是什么好東西。狼的世界里有著自己的規則和道德,我們只是在一個又一個傳說中強化了狼的惡毒,卻忽略了對狼的了解。在這本書中,狼性與人性的比較讓我深深的震撼,作者以《狼圖騰》命名此書,要說的不是狼,而是民族的圖騰!
漢武帝,這個把一個朝代的名字締造成一個民族的名字的千古大帝,讓這個匈奴眼中的羊一樣溫順、狐貍一樣狡猾的國家變得讓敵人聞風喪膽,羊性蛻變成了狼性。于此,作者也許并不是想讓我們變成狼一樣的人,而是希望這個民族的血液里流淌一些狼的血吧!
想到了一個插曲:當年這本書紅遍中華時,曾有外媒擔憂的評論——中國最暢銷的書籍宣揚的是納粹!呵呵,可見,外國人對我中華血脈沸騰著的剛健之血是何等的恐懼!
此書,值得一讀。
狼圖騰電影的觀后感篇2
絕大多數人眼中的野狼,是兇狠的,貪婪的。在草原蒙古人眼中,狼是智慧的,勇敢的。他們將狼敬仰為神。在他們眼中,“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不鳴則已,一舉成名”,那才是狼。
電影告訴我們人與狼群,食草動物與狼群之間平衡的食物鏈關系。狼捕捉跟牲畜們爭奪草料的黃羊,蒙古人保留狼群保存下來的黃羊,以免饑餓的狼群威脅到他們的牛羊馬。但蒙古族人長久以來保持的平衡卻被外來幫助開發蒙古這片土地的人破壞。從一開始偷走狼群儲存下來的黃羊,到受到狼的反擊后錯誤處理,在不合理的開發草原上最后一片草地后,狼群因沒有足夠的食物和棲息地,再次向人類居住的牧區靠近,大肆宰殺羊群。惱羞成怒的外來居民采取了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獵槍,炸藥被做成各種陷阱來殺死野狼。很快,草原上最后一頭狼被驅趕到我國北方邊境。沒有過多血腥,但每一幀都是殘忍…有時候人比狼更加可怖。這無疑是那個時期那個地區的悲哀。
《狼圖騰》是以同名小說改編,中法合拍完成的影片。導演被稱為“世界上最會拍動物的導演”。他脫離了小說束縛,精心編織故事情節。使影片更加豐滿,現實意義更甚。
影片為背景,講述了陳陣與楊克兩個北京下鄉青年在蒙古的見聞。影片的亮點之一便是陳陣的扮演者馮紹峰和楊克的扮演者竇驍,丟下偶像包袱,以邋遢、滄桑的形象出鏡。陳陣對郎有著執著的熱愛,又陰差陽錯的養了一只小狼。隨著小狼的成長,天性日益顯出。在小狼傷害了族里的孩子后,反對陳陣養狼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好不費勁就到嘴的食物,不是毒藥,便是釣餌”。陳陣亦知小狼不會一直跟著自己。可狼群不會接受身上有人的氣味兒的小狼。陳陣便教它辨別陷阱,在水中捕獵,擔心它被人們傷害到…
影片將狼的狼性塑造得栩栩如生。影片最后陳陣在回北京之前去草原上尋找小狼。我們仿佛可以從那已經不在小的小狼眼睛中讀懂它的情緒,似乎是感謝, 似乎,是告別。短暫的目光接觸后,小狼轉頭奔向了草原,奔向那片屬于它的世界。這個片段是我尤為感動,狼其實并不冷血,這是它的情感付出對象不是你罷了。
最后的最后,電影也并沒有交代像外來干部告密狼群所藏黃羊所在地的蒙古人到底被人們調查出來沒有。但無論抓到與否,都告訴我們,人類學習狼的生存方法,學習它們的儲藏手段,卻唯獨學不會它們時刻團結一致的秉性。電影發人深省。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隨便捕殺野生動物已經成為了違法的事情。但在政策下,難免會有漏網之魚。所以多拍一些類似《狼圖騰》這樣的電影來宣傳保護野生動物顯得尤為必要。
狼圖騰電影的觀后感篇3
五年級的暑假,我們一家來到一望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呼倫貝爾旅游。在那里,我充分感受了草原的溫和、浪漫的氣氛。但當我觀看完電影《狼圖騰》后,草原的另一面,又展現在我的眼前。
電影《狼圖騰》講述了草原的蒼涼、悲壯的一面。1967年來到錫林格勒盟的陳陣是一名下鄉知青,他發現了一頭小狼并撫養它長大。農場主任包順貴不給狼以任何生存空間,狼寧死不屈、機敏狡猾、團結一心,對付人類。野狼被趕盡殺絕后,陳陣把養大的小狼放歸山野,它成為了一匹真正的草原狼。
在整個大自然的體系中,最不可破壞的就是生態和食物鏈。如果食物鏈被破壞,從高等的人類到低等的小草都會遭到威脅。《狼圖騰》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人因為食物和狼皮衣服的欲望,在一夜之間把所有凍死的黃羊抓去公社。狼和人一樣,也需要肉來充饑呀!狼群憤怒了,開始義無反顧地攻擊人們的羊群和馬群。可惡毒的包順貴一口咬定是狼群主動襲擊牧民們的財產,對狼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圍剿。結果,這樣陰險的'行為,遭到了狼群的報復,人們的牲畜一天比一天地少。有一位老人說得好:“這是騰格里(老天)對人的懲罰呀!懲罰啊!”我一下子明白了,人,是不能妄圖踩踏大自然于腳下的,如果這樣,就會遭到大自然、動植物的狠狠地懲罰,后果不堪設想。
電影中的一段場景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在故事中,狼面對著一堵約三四米高的高墻,里面是渾身肥肉的小綿羊。有一些狼試圖用自己最大的力氣跳上墻壁,可是沒有用。這時,群狼之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搭狼梯”。一只狼直立著身子,靠著墻壁,兩只狼從第一只狼的左臂和右臂“飛檐走壁”跳上去,以此類推,搭了三層“狼梯”后,八只狼成功地跳入羊群,瘋狂地吃著自己的戰果。等人們來到時,狼已經跑遠了。狼雖然被人們比喻壞人,但狼堅持不懈、機智勇敢、團結的崇高精神,比有些人都高尚!
草原,美麗又令人陶醉,粗曠又催人淚下。狼,磨牙吮血、殺牲如麻,卻勇敢機智、奮斗到底。這,難道不是狼的圖騰嗎?
狼圖騰電影的觀后感篇4
我在小學的時候,曾經讀過《小狼小狼》上初中后再讀《狼圖騰》,心中有一種新的感受
讀了《狼圖騰》。覺得狼有許多難以置信的戰法。在圍捕黃羊時體現了狼不打無準備之仗,例如: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群狼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同時狼也是狡猾的。比如: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痹對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突然襲擊,置對方于死地。
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是狼的團隊精神。協同作戰,甚至不惜為了勝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職。狼在捕完食之后,還會想著另外的狼。書中最明顯的就是捕完黃羊,他們也不是全吃掉,而是剩下一部分,留給母狼和幼崽吃。
狼有的一些習慣,并不是靠母狼教的,比如:夏天里,陳陣由于無奈把小狼拴在太陽底下,而小狼被太陽照得渾身難受,但小狼很快就找到了方法,在地上挖起了他的第一個洞。狼自古以來喜歡黑暗,狼大多在晚上捕食。狼還有一個的特點就是在他們的字典里是沒有“品嘗”這兩個字的,每當得到食物時,就會大口大口地吞完,并不是細嚼慢咽。
狼還有許多優點,讓人取之不盡。
狼圖騰電影的觀后感篇5
今天看了一場電影《狼圖騰》。幾年前曾粗略看過姜戎的原著。本書由幾十個“狼故事”組成。讀者可從書中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攫取閱讀快感。那些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戰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系;小狼艱難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進而思考一個個疑問:當年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么能夠遠征到歐洲進行大屠殺?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原因?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為什么中國馬背上的民族,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國還存在著一個狼圖騰文化?狼性到底是怎樣的?于是,我們發出叩問:我們自詡是炎黃子孫,可知“龍圖騰”極有可能是從“狼圖騰”演變而來?華夏民族的“龍圖騰崇拜”,是否只是前人對狼的一種崇尚?我們究竟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人類社會的精神和性格日漸頹靡雌化的今天,讀到《狼圖騰》這樣一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小說,真正揭示了人性與狼性的一部小說,實在是當代讀者的幸運。千百年來,占據正統主導地位的鴻學巨儒,畏狼如虎、憎狼為災,漢文化中存在著太多對狼的誤解與偏見,因而可以說姜戎的這部小說旨在與狼為伍,去偽存真,把狼的特性和人類的思考揭示的入木三分,不失為一部好書。
回頭再說這部電影,實話實說,還不錯。節奏緊湊的故事性較強,還是挺抓人的。雖然我不是很認同狼性哲學(關于小說是否歪曲了蒙古人的文化也在熱議),但是這部電影所表達出來的一些意思我覺得還是不錯的,比如,人要敬畏自然,遵守自然法則,要與自然保持平衡與和諧,動物遠遠比人想象的更具有團隊精神,也比我們人類更聰明靈異,且重情重義。
劇中有幾個情節挺震撼的,其一是兩個蒙古族人在大風雪夜去照看軍馬,與群狼搏斗以及第二天馬群在冰湖里凍成冰雕的慘狀;其二是人類開著車圍捕狼群,兩只老狼寧可自殺也不愿被人抓住;還有就是天堂一樣的天鵝湖被墾荒移民破壞的樣子。人類曾經是自然的一部分,可是卻漸漸異化成了自然的對立面,可悲。
感覺這部電影狼比人演的好,蒙古族演員比兩個漢族男主演演的好。竇驍老老實實做了一回大綠葉,沒什么發揮的余地,馮紹峰的表演還是稍微有點兒端著架子。
總之,這部電影值得一看,尤其是攝像和配樂非常棒,是一部有誠意并經過精心打造的電影。影片結束以后別急著走,后面龐大的演職人員表足以令人驚嘆,特別是每一只狼都有名字,它們也上了演員表,而且汪峰主唱的《滄浪之歌》也很好聽,喜歡描寫狼的文學作品的朋友,不妨再看看近幾年出版的吉林作家張永軍的長篇小說《青狼閃電》,挺不錯的,我看到顫栗汗出
狼圖騰電影的觀后感篇6
草原上生長的黃羊本身便是狼群的獵物,只有捕食到足夠的獵物,它們才不會去騷擾牧民家的羊,而黃羊的產量也因為有狼才不會過度生產,導致草原泛濫成災,也因為有狼,草原上的黃鼠、野兔也不敢肆虐草地,這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鏈,是不容破壞的。
然而在北方草原,一群自以為是的外來戶在草原上發展農耕作業,導致大片草地被破壞掉,被沙漠化長不出草,最終整個北方草原鬧饑荒。為了生計,他們便跑到狼群儲存好的獵物陣地里搜挖黃羊,當他們幾車滿載而歸的時候,狼群在不遠的山頂上怒視著他們離開。這是為狼群報復而埋下禍根。
狼的食物被人類一搶而空,且他們還要挨過一個冬天才能有獵物捕捉,可想它們這個冬天是有多么難熬。可是人類的殘忍還不僅于此,冬天一過,他們不顧當地老人的勸阻,便迫不及待地掏狼窩抓狼崽,并將抓到的小狼崽奮力向天空一拋,小小的生命便垂直撞在地面上一命嗚呼。
這一具具幼小的尸首擺在面前,卻激不起人類半點良知,反而是貪婪大大地被激起來了。是的,這些小狼崽身上的狼皮定能賣不少錢呢,販到國外給那些貴婦們做衣服就更賺了呢!而此時的狼群中,母親們一個個的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悲嚎震蕩在草原天空上。自然,隨之而來的是狼群的報復,而這次的報復兇猛無比,讓人類損失慘重,甚至付出了生命。
在片中的最后,人類對狼群進行獵殺,其中有兩只年邁的老狼被圍堵在山頂上,一只老狼毅然走到山頂崖邊縱身跳下,另外一只迅速跑進一個狼窩里不斷地刨著頭頂上的石土,在獵殺隊的群犬追趕到前,狼窩崩塌,老狼也埋壓在石堆下。還有一只最后被捕殺的狼,被幾輛汽車一路追趕著,最后實在沒力氣跑了,便在山坡石堆旁停下,可是神情沒有絲毫的恐懼與膽怯,而是以一副隨時準備戰斗的姿勢向敵人低吼。即使已精疲力竭,也要像個戰士一樣死在戰場上。多么悲壯的舉動,這三只狼的死深深震撼了我,它們用行動向我們證明了它們的驕傲與榮譽。
狼雖兇殘,但是它們活得卻很有尊嚴。它們身上有許多足以讓我們敬畏和學習的優點。它們組織團結性很強,機智又能忍耐,它們抓捕獵物時,總是能耐心地選擇最佳時機出擊,給敵方一個致命的打擊。通過這個影片,才讓我真正了解了狼的高貴,它們是貴族,真正的貴族。
狼圖騰電影的觀后感篇7
看了《狼圖騰》,讓我對草原狼有了更直觀的認知,也從中品味出一些道理:
第一個讓我比較有感覺的,是老獵戶帶主人公陳陣觀察狼群捕獵黃羊的過程中,對陳陣提出的“狼為什么遲遲不進攻”的問題,老人說那是狼在等黃羊吃飽,在選擇最合適的時機。他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人生在于選擇時機”。每個人對時機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做好充分的準備再付諸行動,秉持“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信條;有些人則信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即使準備得還不是很扎實,仍會勇敢地迎上去。這兩種行為模式究竟哪一種更有利于我們的工作呢?我個人更傾向于第一種,尤其對一個管理者而言,必須有謀定而后動的穩重,因為你的身上承載著更多的責任和期許,你的一個決定也許影響著整個團隊的努力回報,所以,我們要通過細致、科學的分析,努力做到在正確的時機作出正確的判斷,在此之前所要做的就是更為充分的準備。
我看完這部電影想到的另一個問題是關于“和諧”。為什么狼群會攻擊牧民的羊群、馬群,進而引發了人們對狼的憤恨、報復和圍剿,其實就是有人把本來要留給狼的黃羊全部給拉走了,把狼逼入了絕境,為了生存,狼就把目標對準了人類圈養的牲畜并且傷害了人類。牧民為了保護自己,便對狼采取了嚴厲的懲罰。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多沖突,就是因為突發的“偷拉黃羊”行為打破了狼、人和自然界之間的平衡,本來相對和諧的自然關系瞬間惡化,最終三敗俱傷,狼的反抗傷了人,人用武器殺狼、捕狼,而狼群的減少并沒有使草原安全,相反,草場被大面積破壞,自然資源進一步惡化。由此可見,建立一種和諧穩定的生態系統是何其重要,就我們企業來說,商場、廠家和消費者就是一種需要保持和諧穩定的商業生態,哪一方都需要從中獲取屬于自己的那份利益,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有可能一損俱損。所以,我們在今后的企業運行中如何更好的維護好這份和諧,力爭實現最大程度的三方共贏,我從這部電影中獲取的一個信息就是——留有余地。從我們商場出發,能不能采取一些更為大度的“讓利”呢?對廠家、對消費者,拿出更多的誠意,奉獻更多的實惠,降低一些姿態,開闊一些空間,讓整個的生態系統的參與者體會到我們的誠意進而樂于保持我們之間的和諧,那么越長久的和諧一定會帶來更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