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個人觀后感
一部影視作品,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小編帶來《我和我的家鄉》個人觀后感,對于各位來說大有好處,一起看看吧。
《我和我的家鄉》個人觀后感【篇1】
我的家鄉是一個偏遠的小鎮,很不起眼,但是我的家鄉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快樂成長的!
家鄉的春天,萬物復蘇、春意盎然。天空上怎么是五顏六色的,使人眼花繚亂呢?哦,原來是孩子們在暖洋洋的春風中盡情地放風箏呀,在陽光的照耀下各式各樣的風箏自由自在地飄舞著猶如一架架殲擊機在天空翱翔。小河邊一朵朵鮮花,一個個都在爭誰最美。這真是多么令人心曠神怡、高興無比的景象呀!我就喜歡和大一些的伙伴去爬山,在山里采金銀花。據說金銀花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它性甘寒氣芳香,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又可祛邪。金銀花既能宣散風熱,還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種熱性病呢!
夏天的腳步近了,各種野花的盛開了,紅的、紫的、綠的、粉的、黃的一塊一塊的像一張五顏六色的大地毯;一只只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無拘無束地采著甜蜜。馬路上只要一有汽車駛過,旁邊的小草就低著頭,我想這大概是對外來客的歡迎吧!在夏天,大家都愛光著腳丫在水中游戲,不知誰撲通一聲跳入水中,笑聲一陣陣,水珠像快樂調皮的小精靈四處飛舞。孩子們笑著、鬧著,快樂地在唱歌。夏天不怕感冒,水槍便是我們必備的玩具,你噴我一槍,我噴你一槍,回家就是一只只落湯雞,雖然少不了爸爸媽媽的責怪,但還是缺不了我們的快樂。
夏天過了,秋姑娘帶來了果實累累、欣欣向榮的景象,到處都能聽見歡聲笑語。樹上的蘋果笑紅了臉,高粱像喝醉了的酒似的,果園里的果子正在和小朋友們捉迷藏,現在藏不住只好從葉子中顯露出來。農民伯伯們高興地收獲自己辛辛苦苦栽種的糧食。小動物也跑了出來,在無邊無際的大草原嬉戲著呢!
冬天是我家鄉最歡樂、最熱鬧的季節。屋頂、汽車、公路、樹上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仿佛讓我進入了一個童話似的冰雪世界。正當我陶醉在我的冰雪世界里時,從我右耳邊閃來一個棗大似的雪團,還好我身手敏捷躲過了雪團的攻擊。當時我還正納悶呢,怎么有雪團來攻擊我?仔細一看才明白,原來是小伙伴們開始打雪仗了。大人們也紛紛走出門來和我們一起嬉戲。自從冬天到來時,給了我一種清爽的感覺;給了我一種朦朧的感覺;給了我一種懷念的感覺,記得上一個冬天,那時我的感覺卻是那么的輕松快樂;那么的逍遙自在。上個冬天,一個個雪精靈飄著飄著,可愛極了,輕輕拿起來,他們總是微笑的看著我,我仿佛融化在哪冰天雪地的季節里,沉浸在那暖暖的冬天里……我那時才知道,我已經被陶醉在那樣的氣息里了。
我愛家鄉,愛它的山,愛它的水,愛它的草木,愛那里的人們。無論我走到天之崖,海之角,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哺育我成長的、帶給我美好回憶的家鄉——大同鎮。
《我和我的家鄉》個人觀后感【篇2】
昨天國慶中秋假期的第5天,閨女姑爺帶著外孫們出去玩了。我和老婆帶著兩個老父親去看了場電影。聽了姑爺的推薦,看了已經票房第一的《我和我的家鄉》,4人中,我算是完整的看完了的人,老岳父覺得晃,老父親覺得吵,老婆是既覺得晃也覺得吵,這是進電影院太少的.緣故啊!
說實話,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國》沒有進影院看,有點遺憾,后來在手機上看已經沒有了那種儀式感了。昨天在電影院里看《我和我的家鄉》感覺是不錯的,時間對于兩位老父親來說有點長,我卻是意猶未盡。
這是一部最應景的電影,與去年《我和我的祖國》一樣,算作獻禮片也不為過。在這個雙節重合的時刻,也最貼合國人對“家”的特殊情愫。
看演職人員的陣容,應該是群星薈萃了,有種形容是電影界的“春晚”。它以主題短片的形式,展現了中國東西南北中各個地區的人情風貌。
全片片長153分鐘,五個短片之間或有交疊,但不影響故事的獨立性,基本都是以“家鄉”的切入。
第一個故事:《北京好人》寧浩的黑色幽默風格,佩服葛大爺的演技,幾乎沒什么痕跡。故事有人情味,那個大夫太粗心了,沒發現冒名頂替的表舅,可能是細節上安排的需要吧,結局也是正能量的,全民醫保了嘛!
第二個故事:《天上掉下個UFO》,陳思誠作品,有點鬧,也有《唐人街探案》的那股勁, 但很多讓人開心爆笑的橋段。
第三個故事:《最后一課》,徐崢的作品。這次徐崢做導演了,沒有弄成純的喜劇,算是一個正劇吧。或許自己也是職業認同吧,老師的細節很容易打動人,范偉的表演配得上影帝的稱號。
第四個故事:《回鄉之路》,鄧超導演加主演,讓人刮目相看。這個故事老婆的評價最高,我也感覺情節設計的很好,反差雖然已經很常見,但不是很生硬。那個高媽媽懷里的毛蛋,實際是真正的英雄,同時致敬了那些治沙的先人。
第5個故事:《神筆馬亮》,開心麻花的底蘊,沈騰馬麗的組合應該是一種保證。故事雖有夸張,但不至于出戲,搞笑的橋段很多,最后的結尾也很感人。
如果說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就在于選取的題材是大家最認知的,也最有親和力的。與《我和我的祖國》講述的是大事件里的小人物不同,《我和我的家鄉》講的是小事件里的小人物,人情味、科技改變生活、感恩、回報、使影片很接地氣,看著很放松。
整個電影是以喜劇的風格詮釋每個故事,演員們的表演還是可圈可點,作為國慶檔的片子,拔得頭籌似乎也算實至名歸。在節日里看這類的電影,真的不能糾結故事的真實性或者邏輯嚴謹性,而是作為一臺晚會看小品的方式來看,或許更加輕松。但電影的語言與畫面感又是舞臺小品無論如何無法替代的,這就是為什么要走進影院去看的原因吧!
《我和我的家鄉》個人觀后感【篇3】
現在擺在年輕人面前的課題是:在脫貧攻堅、帶著家鄉全面奔小康這一歷史使命前,作為家鄉的一分子,我們能夠做些什么?
《我和我的家鄉》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天上掉下了UFO》,貴州黔南阿福村,距離中國天眼FAST只有15公里。中秋之夜,神秘UFO驚現,剎那間轟動了全村。村里利用“UFO事件”打造“外星人文化”,把村里的旅游資源徹底盤活了。
電視臺的記者一番采訪后才發現,一切只不過是一場烏龍。村長和書記為了讓鄉親們過得更好,千方百計掩蓋這個烏龍。方法雖然用錯了,但對家鄉情是真的,意是切的。黃渤飾演的農民發明家的原型,就是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楊村的農民“手工耿”。
《回鄉之路》中,“沙地蘋果”經銷商喬樹林一出場時油嘴滑舌、大話連篇,并不討觀眾喜歡。然而,卻是這個看著不靠譜的大忽悠,在家鄉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硬生生地在荒漠沙地上種出蘋果,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回鄉之路》同樣有原型。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一到大風天就漫天飛沙,很不宜居。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人興建防風林帶,改造沙漠,現如今大部分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許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很多人的家鄉,從“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
《神筆馬亮》中,出生在東北山村的畫家馬亮本有出國深造的機會。但因為“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輕人都走光了”,他希望自己能為家鄉做點事情。他告訴妻子自己去俄羅斯留學,實際上是下鄉扶貧了,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起來,原本破落的小山村已換新顏,成了有名的旅游度假村……
不難發現,電影中每一個主人公和家鄉的關系,不僅僅是旁觀者和局外人的身份。
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不是停留于口頭上的懷念抑或記憶中的鄉愁,也不是站在制高點上“哀其不幸、怒其不興”。
他們對家鄉的熱愛,體現在他們對家鄉建設的參與——家鄉如果還有哪些地方不足,那么就力所能及或者竭盡所能地幫助她,改善她,讓她變得更好。
在輿論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種論調,認為家鄉因為貧窮落后而變得野蠻,已經“回不去了”。但其實,我們都該有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所倡導的“社會學的想象力”,把“環境中的個人困擾”轉化為“社會結構中的公共論題”。
大城市的年輕人看起來更文明、更開化,是因為我們比家鄉、比鄉人更為幸運,我們享受到更多資源,跟著“時代的列車”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貧瘠。當我們“衣錦還鄉”時應多一些理解和同情,多一些平視的交流和關懷,多一些付出和貢獻。
我們都不應是家鄉建設的旁觀者——這是“我和我的家鄉”該有的深層次連接。
《我和我的家鄉》個人觀后感【篇4】
今年暑假,媽媽帶我從深圳回到老家澧縣。上個周末,媽媽和我摘葡萄,爬彭山,賞荷花——咱們老家澧縣可真美呀!
我們第一站是到城西的葡萄園摘葡萄。一路上我興奮極了。想象著那茂密的葡萄架,那一根根舌狀的藤。那一片片綠油油掌形的葡萄葉和一顆顆紫盈盈、黑閃閃、綠晶晶的葡萄。咬一口,酸甜可口,呀,受不住了,我不由得咽了一口口水。
終于到葡萄園了,我們迅速地跑進去。哇!看那盤曲而上的藤蔓如同一條條綠龍。一串串紫葡萄就如紫瑩瑩的珍珠項鏈。那些綠葡萄呢?就像一顆又一顆的綠寶石!還有黑色的水晶,眨著眼睛誘惑著我們。
我來不及用水沖洗,吃了一顆葡萄,可口的味道使我情不自禁地想吃第二顆,似乎中了什么魔法,控制不了我的雙手,我又再去品嘗一顆,兩顆——葡萄像人參果全部滾進了我的喉嚨,我大叫一聲:“爽啊!”
媽媽告訴我,咱們老家澧縣盛產葡萄,是有名的葡萄之鄉,我真為家鄉驕傲。
到了下午,我們又去澧南,先是爬彭山。登上彭山山頂,看到了金碧輝煌的思王廟。遠眺澧縣縣城,看澧水像一條帶子蜿蜒而過。
然后就去雙荷村賞荷。媽媽說這里是奶奶的娘家,也就是爸爸的外婆家。我們到了那里,有塊大石頭上刻著“荷花堰”三個大字,巖頭堰那里有一間平房,墻上畫著一幅荷花的國畫,綠色的荷葉,粉紅的荷花,魚戲蓮葉間,上面還寫著幾個大字:“大美雙荷歡迎您!”
從荷花堰到巖頭堰約摸有一兩里路,我被大片大片美麗的荷花驚呆了。看啦!這里一片水塘,那里一片田,遠處一片洼地,全部種滿了蓮荷。荷花荷葉鋪天蓋地。粉紅的荷花加上大片圓圓的荷葉,如同一位位美麗的少女撐著一頂頂翠綠的傘在酷暑之中舞動。蜻蜓成為了觀眾,在荷花周圍飛來飛去。青蛙是伴奏,蛙聲就像一個個音符,連成了一曲動聽的歌謠。可不見青蛙的蹤影。
突然,荷花堰里發出了斷續的水聲,水里蕩起了波紋,可能是青蛙。青蛙既是一位兢兢業業的歌手也是一位風一般的忍者。
我見媽媽買了十幾個蓮蓬,來不及去看青蛙,馬上去剝蓮蓬。那個蓮子真是美味,剝了皮,抽出里面的綠芽。就可以滿足地享受蓮子新鮮醇香的口感了。
“瞧!堰里有一只鴨子!”不知誰大聲喊道,
媽媽說那是谷鴨,在吃堰里的草。瞧它那憨態可掬的步伐,一步步是多么威風、多么霸氣。我都被它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步伐震住了。突然,一只小鴨跑了出來,它是在找媽媽吧,希望母子可以團聚。
哇!這一派田家風光太美啦!這真是大自然的奇跡!
大美,咱老家澧縣的葡萄園,彭山思王廟,荷花堰的荷花!
《我和我的家鄉》個人觀后感【篇5】
《我和我的家鄉》在上映的時候我是無感的,以為不過是一個主角懷念故鄉的故事罷了,抖音上面也很少人發這個,心里也就沒在意,可那時候真的很想看電影,在翻電影的時候,哎,也發現挺高的分,就訂票自己去看了。整個電影時間還是比較長的,153分鐘,兩個半小時,看完覺得感觸還挺深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以單元的形式講的。而且不是一個主人公,由五個故事組成的。可以說是大制作了。很多明星也出演:我自己比較喜歡的就是徐崢/劉昊然/吳京/黃渤/葛優/佟麗婭/王寶強。整個電影可以說有喜劇有煽情/有笑點也有淚點了。感人肺腑!
由此我也聯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內蒙古興安盟,說到內蒙古,我猜這里就一定會有人說,“那里的人是不是都住蒙古包?”“是不是都騎馬上學/騎馬上班?”我目前在南方,所以我每次聽到身邊人這種反應的時候,也是忍俊不禁的/特別想笑。
內蒙古雖然有草原,有蒙古包,但目前是很少的了,一般是牧民或者是真正的蒙古國才會這樣。我老家那邊也是有城市、有汽車、有發達的交通網、璀璨的霓虹燈的,還有絡繹不絕的人群聚集在各種景點。內蒙古的人也并都不是蒙族人,都會說蒙語,像我媽媽,她是一個蒙漢混血,我姥姥是蒙族,姥爺是純純的漢族。姥爺當年是入贅來到我姥姥家的,從東北到內蒙,當時時代動蕩,就舉家都過來了(我姥爺有五個兄弟和兩個妹妹)。過來都三十多年了,受我姥姥的影響,姥爺現在能說幾句蒙語了,蒙語也差不多都能聽懂了,哈哈,我媽媽是會說蒙語的。
不過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她說過的一句話:“內蒙古說的蒙語都是簡便的蒙語,真正的繁瑣的蒙語還是在外蒙(蒙古國),他們說的連我有的都聽不懂”,這個我就有點頭疼了,因為我從小跟姥姥接觸,生活的比較多,所以我也是可以聽懂的,不過我一直都不會說,感覺好難,真的可想而知、簡便的蒙古語都這么難說,繁瑣的得成啥樣?突然get到了語言的魅力----每個民族本身就是一個瑰寶阿。語言、地域、文化、人物......突然就打動了我。
好了回到重點,講一下我們家鄉的情況、特色什么的。首先就是種植,一年一收,主要的農作物就是苞米(玉米)、黃豆、綠豆,五月份開始種植,秋天收。水果的話,因為土壤等原因,主要就是沙果、杏兒、還有柿子,草莓也可以,活下來的機率很小。所以一般水果都是從外地過來的,或者是大棚里種植的。天氣的話,一年四季很分明,該熱的時候熱,不像南方這邊,四季溫差不會很大,北方是夏天最高溫時候還是很熱的,冬天最冷的時候手都動不了,就是凍僵了。
《我和我的家鄉》個人觀后感【篇6】
《我和我的家鄉》算是《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通過五個橋段故事,中間的故事切換效果做的不錯,有代入感,整部電影有喜有悲值得十月一看一下放松心情,但是里面的廣告也是滿天飛大白兔奶糖,鄉村民宿等有點太多了:第一個寧浩《北京好人》不僅表達了金錢和親情之間的抉擇,最后還弘揚了國家的惠民政策,想想醫療保險真的幫了我們很多。
第二個陳思誠《天上掉下一個UFO》這個故事感覺平平沒有什么亮點,主演講述,鄉村旅游沒有特熱火不起來,需要個外星人才行。第三個徐崢《最后一課》算是情懷的電影,感恩老師,但實際是農村出來的學生有幾個成才的?又有幾個回家鄉建設的?有點假!第四個鄧超&俞白眉《回鄉之路》這個笑點很多,岳云鵬和賈玲一出來,莫名的喜感,鄧超更是演出了一個小流氓的氣質,最后來個反轉,很多觀眾落淚。第五個閆飛&彭大魔《神筆馬亮》把網紅事件網絡卡機又一次帶火了。整部電影愉快的詮釋了家鄉的涵義和發展之路,整個觀影過程輕松愉快,我相信以后這樣的電影還會更多。
《我和我的家鄉》個人觀后感【篇7】
昨天,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一共由五個小故事組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個小故事《最后一課》。
《最后一課》主要講了一位在國外受教的中國老教師,在給學生上課中突然暈倒,被送往醫院后診斷為腦梗塞老年癡呆癥,記憶停留在了1942年,年輕時候在離開中國離開家鄉為學生上的最后一堂課時。于是教師的兒子為了完成父親的心愿,聯系到了當時家鄉的同學們給父親策劃一場當年上課的情景。
同學們想盡了一切辦法還原那個時候,找了一間類似當年的破教室屋頂還會露雨,因為當天正在下雨,所以還找了各種打雷下雨的道具,找了一些村里的孩子作學生,這時正好老老師到了。
可惜的是被一個同學的手機鈴聲響起給暴露了,老師腦子一下子蒙了回憶起了當年的所有事,當年的一個學生因為畫了一幅畫買不起顏料,老師在去給找顏料途中在大雨中摔倒了,顏料摔進了雨水里……于是老師發現現在的小村子都和原來截然不同了,而且看到了當年同學畫里的學校盡然真的建成了!這個小故事使我感受到那時候上學的不容易,老師不忘初心的傳統美德,突出了那些志愿支教老師愿意到貧困地區改變那些貧困孩子的命運。
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有搞笑,有感動,并且每個小故事都很有意義。致敬平凡又偉大的父祖輩們,沒有你們的甘于平凡,甘于奉獻,就沒有今天強大的祖國。祝我的家鄉越來越好,我的祖國日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