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影劇《風箏》觀后感
今天,我們允許有更多的選擇,不必被時代逼入仄狹的角落,也不必背上歷史的重負,不必被魚和熊掌之間只能非此即彼的一個答案裹挾著前行,我們有了更開放的空間,可以呼吸到更加自由的空氣,可以抬頭仰望到更高遠的星空,向往風箏的自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精彩內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紅色影劇《風箏》觀后感1
“蠢貨,你都看了三遍啦,還記不住。”我想罵自己,自己確實記性差。可不管什么東西要是不經常提醒,總會被遺忘的。但是不服輸的我們,有些時候一點就醒,“哦,原來如此,或許還有不過二字。
J的最初的夢想只是混口飯吃,手拿大把的鈔票,他一看到名車馬上回心轉意,不,是假意逢迎。因為GINA是富家千金而煞費苦心。當這一切都這樣順利時,我不禁莞爾,或許這小子也就這樣了。但是我看到最后打傷TONY和LINDA私奔,我不禁佩服他的覺醒和沖動,果然,會笑的姑娘迷人。為愛戰斗,也需要勇氣。
我們已經不是二三歲的孩子了,四五歲時可以這樣說別人,但是當現實與理想激烈交火時,內心的焦灼也只有由腳去判斷了。屁股決定腦袋,但大多數人不信這個。我也不信,所以我喜歡這部電影。
簡單純粹,為開場激情四射的舞蹈而沉醉不已。年輕需要POWER。不管表達方式怎樣,最終感染所有人。隨著時光的流淌,我們如風箏般的漂泊,牽引我們的到底是什么?
迷途知返,在公路上前進,選擇方向,也就選擇了牽引。很多專業的力量也得屈服于狗血的市場需求。盡管這需求有時莫名其妙,有時毫無思緒,但是你腳下的路,已經走過的路,不就是你的線嗎?
走的越遠,飛的越高,也越危險。
紅色影劇《風箏》觀后感2
也許是一直沒找到能陪我看電影且哭出聲的人,一個人久了,養成了一個人靜靜看電影的習慣,有時候我覺得看電影跟睡覺一樣,是一個人的事,怕打擾。但有時候,有些心情需要分享,真的很矛盾。
近段時間迷上了赫里尼克·羅斯漢,剛認識他是看《阿卡巴大帝》,覺得他在里面很帥氣演技很好,之后又看了《印度超人》,迷人的眼睛、完美的舞技,可愛的笑容,出色的演技,讓我著迷了,開始找他演過的電影來看,一翻搜索之后,《風箏》的好評很高,于是,選擇了今晚,一個普通的周末來觀賞。
在這樣的寧靜的夜晚,看了這樣一部關于愛和逃亡的電影,從看到J和Linda倆人開始為愛逃亡的時候,我的心一直是懸著的,一個人在房間里花掉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了這個故事,結局很凄美。到故事的結尾處,面對大海,他們兩個選擇在天堂相聚,這種轟轟烈烈的愛情讓我的心墻轟然崩塌,留下我的確是難以掩飾的悲傷,閉目想想心中卻不沉重,因為我們又何嘗不羨慕這樣超然的生命與愛情,我只想說,我感動了,疼痛了。來自對真愛的感動!現實生活中也許沒有這樣真愛。
看這部電影,不要理智,你只需要知道,你會愛上一個人,你們甚至很難交流,然而,看見的瞬間你知道是他,就是他了。于是什么都不要了。家庭,錢,未來,和命。我們心里某個角落或許一直有這樣一個夢想,有那么一個人,全心全意的對待和珍惜,全部的全部。現實中的無奈啊什么的都不重要,只要相信,你和我在一起,我們能做任何事,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你從世界的哪里而來,但是現在你就是我的世界。若非死別,絕不生離!
紅色影劇《風箏》觀后感3
實話實說,在平常,我對于《風箏》這一類型的電視劇是關注的特別特別少的。這一類型的電視劇,除了在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看過以外,之后我就再也沒有接觸過了。不僅因為它被如今大量的網絡劇、青青劇給埋沒掉,而且和我們也不趣味相投,自然而然不是我們看劇首選。直到這一次,老師推薦的《風箏》,刷新了我以往對它的看法。
中國碟戰劇的種類有太多太多,《風箏》僅僅只是其中一部。但是,我不得不說《風箏》是我目前所看過的劇里最能觸動我的,感受最深的一部劇。該劇是以一名潛伏在軍統高層、代號“風箏”的共產黨員鄭耀先的人生經歷為主線展開的一系列故事。
從《風箏》這部劇的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我仿佛陪著鄭耀先走過了他的一生。在鄭耀先的一生里,我陪他笑過,哭過,痛過……雖說不上完全的感同身受,但也深刻的體會到了他的情感。對于這樣的一個塑造得淋漓盡致人物,我內心由衷地敬佩,但也很心酸,很心疼。鄭耀先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不忘初心,承擔著責任,默默承受著磨難與痛苦。其實在看《風箏》時,我個人并不希望他回到共產黨,回到家,因為看到他回到共產黨后,為了任務,為了信仰,他不得不完成他的使命,和他曾經親如手足的兄弟關系破滅,妻離子散,背上各種不屬實的罪名,切蔥剝蒜掃大街……這樣的他很痛苦。作為觀眾的我,真的難以平復在看這種苦情場面的心情。但是,我知道鄭耀先他一定會選擇回家,回共產黨,因為他有信仰,也一定會堅守他的信仰。也因此,他更能打動我的心。
在看《風箏》之前,我對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印象與看法,可以很直白的告訴你,就是一個壞的和一個好的的區別,也一直認為國民黨就沒有好人,沒有情感,沒有信仰,只有利益,只有自己,只會一昧的與共產黨作對。但是看過這部劇之后,我知道我錯了。國民黨也是有信仰的,是有情感的,是有人才的。而且不得不說,在這部中,國民黨中的兄弟情比共產黨的情義更能感動我。像宋孝安、宮庶、趙簡之、林桃、延娥等等都是優秀的國民黨員,他們的為人,信仰,所作所為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是這部劇,是他們改變了我曾經那過于片面的看法,讓我了解到更多的社會現實,對于兩黨有了更多思考。
從初遇“風箏”到告別“風箏”,自己心里有種難以形容的感受,也特別的不舍。我的確陪“風箏”走完了他那不容易的一生,也在他這一生中學會了不少東西,對過去,對他人,對自己……又有了許多新理解,新感悟,新定義。很感謝《風箏》這部良心好劇,教給我很多東西,讓我認識“信仰”,有幸遇到你。
紅色影劇《風箏》觀后感4
近日,觀看了諜戰大劇《風箏》,在被緊張劇情所吸引的同時,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到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
信仰是堅守。鄭耀先,軍統魔頭,人稱“鬼子六”,手染多少共產黨人的鮮血,被共產黨和中統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人人得而誅之。他長期忍受著軍統的懷疑、中統的設局和同志的追殺,經歷了摯愛摯友橫死眼前、妻離子散、顛沛流離,即使是建國后身份也不能完全被承認,只得隱藏身份繼續執行任務,然而幾十年黑白顛倒的生活竟沒有將他擊垮,他憑著心中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將畢生都奉獻給了隱蔽戰線,“風箏”始終像一把尖刀插在敵人的心臟上,他也最終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找出了潛伏在中共高層的“影子”。
信仰是勇氣。在《風箏》中,有這樣一個劇情:被捕經受嚴刑拷打,為了保護“風箏”不暴露,他竟然一頭扎進敵人手中的竹簽壯烈犧牲。曾墨怡橫眉冷對敵人的槍口,面對敵人的質問她只是微笑而堅定的回應是信仰的力量讓她如此無畏“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正是有了這份“信仰”,才給了曾墨怡、陸漢卿等無盡的勇氣與力量,讓他們即使受盡折磨、遍體鱗傷,也決不低頭、從不屈服,毅然決然、英勇無畏地保護著自己的同志、完成組織交給任務。
對照鄭耀先的堅守、曾墨怡和老陸的勇氣,我們生活在當下的共產黨員真的應該好好地反省。我們是否做到了讓信仰和初心成為了自己的靈魂,是否做到了黨章中規定的共產黨員的責任和義務,更有甚者放松警惕滑向了腐化墮落的深淵,成為了人民的敵人。正如《人民日報》所倡導的那樣:每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再讀一遍黨章!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嚴格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堅定信仰,堅守初心!
紅色影劇《風箏》觀后感5
風箏也者,能夠在空中飛的起來,全靠引線的帶動;能飛的高遠,則在于線的柔韌,更在于牽線人的胸懷與智慧。
線是信仰,是支撐,有了它,風箏才飛的自信飛的暢快。線是信任,不能過緊,否則風箏飛的吃力;不能纏繞,否則風箏會打轉會垂落;也不能斷線,否則風箏會找不到回家的路,迷失在不可知的遠方。
寫完《〈風箏〉中的女人們》,文友們告訴我:你少寫了一個周喬;寫完《〈風箏〉中的好男兒》,我其實有些失落,我寫了馬小五又將其刪去,另外還有些糾結,其實我很本想在文中加上宮庶、趙簡之和宋孝安的。
周喬,也叫周向紅,何謂“喬”?喬裝假扮也;何謂“向紅”?顧名思義,自然是一顆紅心向著紅太陽了。特殊的歷史、紛亂的時代,使一個孩子在風雨的小船上顛簸、困頓、絕望。
當她最初叫做周喬的時候,她有一個溫柔慈愛的媽,還有一個叫做“周志乾”的雖偶爾撒謊但特別寬厚特別有安全感的爸爸。有一天,媽不再是媽而變成了狗特務,爸爸也不再回家,不是住監獄就是在街頭乞討,周喬的世界由此變成了灰色,當我們看到小周喬獨自一人戴著草帽緊緊抱著雨傘坐在濕漉漉的石階上滿懷期待地張望、孤苦無助地等候時,我們忍不住潸然淚下。
當她成為了周向紅的時候,長久的壓抑使她徹底地爆發。她厭惡自己的出身,也厭惡自己被撫養的家庭,她要脫胎換骨,她要走出一片新天地。這個時候,她開始了“靈魂深處鬧革命”,仿佛“真”了,可我們卻看不到原來那個可愛善良的喬兒了。所以,歷盡了人間酸甜苦辣的秋荷,在臨終時對高君寶說:“人活著不怕窮,就怕沒真心。咱家喬兒現在是假心,有一天一定會真心。”
是的,當歷史撥去了塵埃,周向紅也終于回歸了周喬。
有一個情節,我覺得特別地耐人尋味。從海外歸來的高君寶,要找“風箏”報殺父之仇,依舊是飯店故地,依舊是高臺守候,依舊是黑洞洞的槍口。不同的是,當年的高占龍是自鳴得意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一無所知,今天的“風箏”一失往日的風光往日的淡定而變得張皇失措,滿臉是對難以保全親人安全的恐懼。
高君寶在最后一刻選擇了寬恕,是的,特務頭子高占龍的兒子,面對自己的殺父仇人,害得自己一生孤苦無依的仇人選擇了寬恕!也許,他不愿別的孩子像他那樣總是一次次地念叨“流了好多血好多血”,也不愿意自己從小就呵護的喬兒再次受到心靈的折磨與傷害,也許當了特工的他從此不愿意世界上再有什么仇恨再有什么特工!
因為一旦做了特工,心中有了信仰,就不得不忍辱負重,甚至不得不壓抑著自己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所謂的愛情、親情、兄弟情都抵不過自己內心矢志不渝的忠誠。
“風箏”,初戀是程真兒,但面對敵人的殘忍殺害,他不能流淚,不能悲傷;被林桃愛上,睡覺都睜著一只眼,夢話都不敢說一句,可謂是如履薄冰;喜歡韓冰,卻因為道不同而忍痛割愛。面對喬兒,他更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難言的愧疚,伴隨了他整個一生。
同樣,馬小五也是如此。清澈的像一池湖水的革命戰士,思想純正,愛憎分明。老實說,他干什么都行,就是不太適合做一名特工。每一次行動都踉踉蹌蹌,掛彩受傷倒成了尋常事。韓冰選擇他,是因為容易掌控;陳國華選擇他,是因為他可靠忠誠。還好,這個順應時代潮流的人總是福大命大,每次都走過了險灘。可是,在每次行動離家時都給妻子喂藥,誰說不是他留在心底的永遠的痛?
而最讓我們唏噓不已的是“風箏”的那份兄弟情。
徐百川投誠了,我不想責備他,看到擺放在碗碟里的蘋果肉和蘋果皮,我依然為這個兄弟間的故事感動,是啊,一邊是父親的責任,一邊是弟兄的真情,徐百川忍不住老淚縱橫;趙簡之自殺了,他不能容忍兄弟對六哥的背叛,這份剛烈讓人肅然起敬;宋孝安被擊斃,不是他缺少智慧,而是為了叫一聲“六哥”,即使死了來世還可以做弟兄!
還有那個宮庶,抗戰時,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義士,沖鋒陷陣,哪怕為國捐軀;內戰時,堅信自己的主義,鋌而走險,以命相搏,只為奪取勝利;因為仰慕六哥英名,愿鞍前馬后一生追隨,哪怕肝腦涂地!為了救六哥的女兒周喬身涉險地;一旦得到六哥的音訊,便馬不停蹄地趕來相聚。可是,六哥真的是肝膽相照的六哥嗎?看到宮庶驚愕的神情,說心里話,我一點也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是鉆心的刺痛!這就是無法回避的殘酷的斗爭!
依靠的是信任,捕捉的是弟兄!
其實,《風箏》一劇之所以有爭議,不在于前半部的烽煙戰火,而在于后半部的歷史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