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紅色足跡活動觀后感
觀后感是指觀看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其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尋訪紅色足跡活動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尋訪紅色足跡活動觀后感1
一個強大的國家能夠賦予一個少年強大的安全感。中國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而每個強大的國家背后,都有一段艱辛的奮斗史。我漫步在歷史的長河中,尋訪紅色足跡……在中國過去的艱辛歲月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在艱苦環境下依然堅守,兩萬五千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他們就是為了建設好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紅軍戰士們!他們經受的困難,非常人所能想象。我國的一代偉人毛澤東曾經寫下過這樣氣勢磅礴的詩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我曾聽說這樣的故事:紅軍戰士們一天一夜就要徒步行進二百四十里,簡單些來說:假如一個操場的跑道走上300圈,可見,這對于戰士們一天只能吃一顆黃豆。難以想象海天極大的體力消耗而糧食補給又嚴重不足,可紅軍戰士們就是憑借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來。
多么可敬的紅軍戰士們啊!他們能吃苦,不怕累。與此同時,偉大的他們面對困難不退縮,勇往直前,不怕艱難險阻。
歷史上驚心動魄的“飛奪瀘定橋”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紅軍精神。國民黨反動派拍了兩個團防守瀘定橋,阻攔紅軍北上,而后來,又調了兩個旅趕去增援,竟妄想把紅軍消滅在橋頭上。幸好我軍早就識破了敵軍的陰謀詭計。我軍接到上級命令,必須在第二日早上奪下瀘定橋,而現在時間離上級規定的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紅軍離瀘定橋還有240里,搶在敵人前到達目的地,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
在戰爭千鈞一發的時刻,團長和政委的喊聲激勵了戰士們。最后,我軍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勝利。
這僅僅是長征中眾多故事之一,而紅軍面對困難不退縮,勇往直前的精神可見一斑。正是這些人的奮力拼搏,才會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而他們,正在被我們漸漸遺忘,他們已變得蒼老,變得英勇不再,可他們的身上卻依然有著一股子紅軍精神,這種精神滲透到骨子里去。他們的精神將會永存于世,影響著一代代人成長。
在歷史的長河中,紅色足跡在不斷延伸。尋訪紅色足跡,我們始終在路上,腳步從未停止。這條路很長,我們將會永遠走下去。同時,也會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做到更好的自己!
尋訪紅色足跡活動觀后感2
趁著周末的空閑時間,我和爸爸來到松陽革命老區大東壩鎮。來一場“感受紅色情懷,尋訪傳統文化”的走訪。此行第一站我們來到鎮里的黨建展覽館,通過展板的介紹,我知道在1935年粟裕、劉英就率領紅軍挺進師進入松陽,在大東壩成立了蘇維埃人民政府,并寫下了“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的紅色標語,他們還有一個響亮的口號“打土豪,分田地”,在艱苦的環境下,紅軍戰士奮勇殺敵,拋頭顱灑熱血,與國民黨浴血奮戰,取得革命勝利。建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著老區人民,團結一致,在大東壩鎮建水庫,修公路,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建成了如詩如畫的水墨小港。
參觀完黨建展覽館我們驅車來到契約博物館,契約博物館整體建筑呈方形,全用石頭壘成,規模宏大。但最有特色的是它采光和排水系統與整棟建筑緊密結合,博物館里有許多條道路相互交錯,像一個迷宮,非常適合我們這些小朋友在里面開心地玩著躲貓貓。聽大人介紹契約博物館因設計獨特,其作品在國際建筑界有著較高的影響力,吸引著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最后我們到了終點站石倉古民居,石倉古民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一棟房子的平面都是一個對稱圖形,中間是供奉著家族祖先的香火堂,表示了這家不忘本的品質。在房屋中間,還有一個像一張大嘴巴,四四方方的天井,這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原來這個天井有采光和調節室溫的作用,在天井下有四口水缸,里面裝滿了水,聽爸爸說這里的水缸是用來防火,因為原先的房子是木頭造的,容易著火,這水缸里的水,正好用來滅火。在民居的外面有一面雪白的風水墻,用來擋住煞氣,不讓財氣外泄,使得家族興旺。風水墻還有一個作用,能擋住冬天刺骨的寒風,保持室內溫暖。
通過這次走訪,讓我對家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相信,在黨和政府、家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麗的松陽一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