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跨過鴨綠江》電影觀后感感想范文
《跨過鴨綠江》將讓歷史觀照現實,激發觀眾共鳴,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激發全國人民的愛黨愛國熱情,有力地弘揚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2021《跨過鴨綠江》電影觀后感感想范文(6篇),歡迎大家借鑒參考!
《跨過鴨綠江》電影觀后感感想【篇一】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悍然入侵朝鮮。并且,美國多次派飛機侵入我國領空,轟炸掃射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入侵我國臺灣海峽,嚴重威脅我國的安全。同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這時的新中國成立剛剛一周年,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各個方面仍然困難重重,我們偉大的祖國還處在艱難時期。抗美援朝的前線上,廣大志愿軍在糧食和衣服補給相當困難的情況下,仍舊保持高昂的革命熱情和強大的戰斗力,不懼艱險、勇往直前、浴血奮戰、不怕犧牲。在戰斗中涌現了大批的戰斗英雄,有抱炸藥沖敵陣與敵同歸于盡的楊根思;有挺胸膛堵槍眼視死如歸的黃繼光;有臥火海忍劇痛維護潛伏紀律的邱少云;有搶修橋梁保暢通英勇獻身的楊連第;有冒嚴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有志愿軍第一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這種忠于祖國、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廣大戰士,也有力地震懾了敵人,同時也重重的震撼了我的心靈。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頑強的毅力,視死如歸的精神換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貪于玩樂,虛度光陰呢?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肩負起我們的責任。好好學習,掌握淵博的知識,學習先進的技能,樹立責任感,具有凝聚力,時刻準備著報效祖國,成為最有用的人。我很喜歡林肯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煉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古往今來,有無數像志愿軍戰士那樣的人,在祖國危難時刻不懼艱險,挺身而出。而今天,在中國抗擊疫情的戰斗中,有一個名字,每一次聽到都會覺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就會滿懷希望,就看到了光明,他就是鐘南山院士,我們敬愛的鐘爺爺,一位84歲高齡的老人。他曾在17年前擊退了肆虐的非典。如今,國難當頭,他肩負著全民族的希望,義無反顧奔赴武漢,與病毒賽跑,與生命賽跑。自己扛住危險,把安全帶給全國人民。他是偉大的“逆行者”;他是全國人民的定心劑;他是我們的超級英雄,堅定而無敵。
可是我們的鐘爺爺也會累,國之危難讓他憂心忡忡,艱巨的工作讓他滿是疲憊。我在網絡上看到了這樣一張圖片:在趕往武漢的列車上我們敬愛的鐘老睡著了,燈光照著他早已花白的頭發,那飽經風霜的臉上眉頭緊鎖。他的眼鏡還架在臉上,電腦屏幕仍然是工作狀態。這張圖片,讓全國人民心疼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人。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撐年邁的他如此超負荷的工作呢?當然是鐘老的愛國信仰,無私的奉獻精神。這才是我們應該去學習,去敬佩的偶像。我們應該心懷和鐘老一樣的信仰:愛國。
《跨過鴨綠江》電影觀后感感想【篇二】
最可愛的人”浴血奮戰,換來了今天的歲月靜好、山河無恙。
他們所鍛造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永續傳承。當前,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面對難得的歷史機遇的同時,改革發展同樣任務艱巨,面對著一系列重大風險和考驗,發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對我們今天堅定信念,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具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今,中國人民面對著美帝國主義的安全威脅,正進行新的抗擊美國霸權打壓遏制的事業。在推動現代化建設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戰爭歲月里對國家民族的忠誠是戰場上英勇無畏的沖鋒,今天在和平歲月中的砥礪奮斗,在平凡崗位的默默堅守就是一種愛國和忠誠。
作為新時代路橋人我們是祖國交通大動脈的建設者,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深入學習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牢記初心使命,堅定必勝信念,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踐行時代使命擔當,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落腳點立足崗位、奮發向上。作為黨員干部尤其是紀檢戰線上的我們打鐵必須自身硬,更要注重提升自我,提高思想認識,任何時候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折不扣地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落地落實。
時代在變,精神不變,我們更應無比堅定、無比自信。
《跨過鴨綠江》電影觀后感感想【篇三】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行走在鴨綠江斷橋上,觸摸著那蕩氣回腸的深沉過往,盡管它被炸毀只剩下了殘骸,但從那些剩余的部分依舊能夠看出來,這座橋有多么的恢宏壯闊。它熊熊立在鴨綠江上,如一尾游龍,又像是一道絢麗的長虹。
發生在今年這個國慶黃金周期間的這一幅幅畫面,串聯起來,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貫穿故事始終的正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傳統,薪火相傳。71年來的壯闊輝煌,是無數愛國者鑄就的。祖國,就是我們的母親,愛國,是一種高尚的感情,更是一種神圣的職責,愛母親,不是我們掛在嘴邊空喊的口號,而是我們與生具有的,是我們用自己滿腔的熱血去創造的,是我們用奮斗的畫筆去書寫的。
初心召喚使命,使命需要實干。青春是用來奮斗的,無論你是扎根一線的基層干部,還是守邊固疆的邊防戰士;無論你是爭分奪秒的白衣天使,還是傳道授業的大學教授;無論你是車間碼頭的一線工人,還是自主創業的企業大家,愛國、奮斗都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義務。帶著濃濃的愛國情懷、懷著堅定的理想信念,立足崗位,腳踏實地,從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跨過鴨綠江》電影觀后感感想【篇四】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悍然入侵朝鮮。并且,美國多次派飛機侵入我國領空,轟炸掃射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入侵我國臺灣海峽,嚴重威脅我國的安全。同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這時的新中國成立剛剛一周年,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各個方面仍然困難重重,我們偉大的祖國還處在艱難時期。抗美援朝的前線上,廣大志愿軍在糧食和衣服補給相當困難的情況下,仍舊保持高昂的革命熱情和強大的戰斗力,不懼艱險、勇往直前、浴血奮戰、不怕犧牲。在戰斗中涌現了大批的戰斗英雄,有抱炸藥沖敵陣與敵同歸于盡的楊根思;有挺胸膛堵槍眼視死如歸的黃繼光;有臥火海忍劇痛維護潛伏紀律的邱少云;有搶修橋梁保暢通英勇獻身的楊連第;有冒嚴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有志愿軍第一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這種忠于祖國、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廣大戰士,也有力地震懾了敵人,同時也重重的震撼了我的心靈。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頑強的毅力,視死如歸的精神換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貪于玩樂,虛度光陰呢?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肩負起我們的責任。好好學習,掌握淵博的知識,學習先進的技能,樹立責任感,具有凝聚力,時刻準備著報效祖國,成為最有用的人。我很喜歡林肯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煉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古往今來,有無數像志愿軍戰士那樣的人,在祖國危難時刻不懼艱險,挺身而出。而今天,在中國抗擊疫情的戰斗中,有一個名字,每一次聽到都會覺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就會滿懷希望,就看到了光明,他就是鐘南山院士,我們敬愛的鐘爺爺,一位84歲高齡的老人。他曾在17年前擊退了肆虐的非典。如今,國難當頭,他肩負著全民族的希望,義無反顧奔赴武漢,與病毒賽跑,與生命賽跑。自己扛住危險,把安全帶給全國人民。他是偉大的“逆行者”;他是全國人民的定心劑;他是我們的超級英雄,堅定而無敵。
可是我們的鐘爺爺也會累,國之危難讓他憂心忡忡,艱巨的工作讓他滿是疲憊。我在網絡上看到了這樣一張圖片:在趕往武漢的列車上我們敬愛的鐘老睡著了,燈光照著他早已花白的頭發,那飽經風霜的臉上眉頭緊鎖。他的眼鏡還架在臉上,電腦屏幕仍然是工作狀態。這張圖片,讓全國人民心疼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人。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撐年邁的他如此超負荷的工作呢?當然是鐘老的愛國信仰,無私的奉獻精神。這才是我們應該去學習,去敬佩的偶像。我們應該心懷和鐘老一樣的信仰:愛國。
富裕、無憂的生活,讓現代中學生的我們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到底學習是為了什么?今天,我們的偶像用實際行動為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為了國家,為了國家面臨危險時,我們有能力盡自己的一份力,這才是我們學習的信仰,也是我們每個人存在的意義。
目標再遠大,也要從小事做起。我們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耐心整理好每一條筆記,勤奮背好每一篇課文,嚴謹對待每一道題……前有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今有我們“為中華之安全而讀書”。刻苦學習,終有一日我們也能像我們的偶像那樣報效祖國。
他們是楷模,是榜樣,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們永遠敬佩和學習。
《跨過鴨綠江》電影觀后感感想【篇五】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氣質,政黨也是如此。精神氣質既是先天的、穩定的,又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因后天條件影響而不斷調整變化。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從實踐出發,用不同的精神形式,踐行自己的“最初心”,完成了時代賦予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舍身赴難的革命時期,共產黨人為求人民解放和民族獨立,鑄就了開天辟地、堅定理想的“紅船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自強不息、勇往直前“長征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團結統一、堅持斗爭的“抗戰精神”,永不停步、團結高效的“西柏坡精神”,堅持真理、無畏犧牲的“紅巖精神”……在革命中,各種形式的精神表現,詮釋出共產黨人不畏艱險、堅守信念的斗爭精神,實現了使中華民族擺脫落后挨打而站起來的初心和使命。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篳路藍縷的建設時期,共產黨人為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鑄就了不畏強敵、英勇斗爭的“抗美援朝精神”,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大慶精神”,熱愛祖國、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的“紅旗渠精神”,親民愛民、迎難而上的“焦裕祿精神”,愛憎分明、公而忘私的“雷鋒精神”……在建設中,各種形式的精神表現,釋放出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實現了使新中國擺脫貧困落后而富起來的初心和使命。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在大刀闊斧的改革時期,共產黨人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鑄就了敢為人先、勇于革新、奮發有為、兼容并蓄的“小崗精神和特區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抗洪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勇于攻堅、開拓創新、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載人航天精神和塞罕壩精神”……在改革開放中,各種形式的精神表現,展現出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的改革創新精神,實現了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強起來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來時根、方行萬里路。共產黨員個人的精神氣質會隨著實踐和歷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作為新時代的共產黨員們,既要原原本本繼承前輩們的革命精神、斗爭精神、改革精神、創新精神,也要從“心”出發,培育和涵養出新的時代精神,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使命,勇往直前、奮發有為。
《跨過鴨綠江》電影觀后感感想【篇六】
在槍林彈雨中縱身一躍,用年輕的胸膛擋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在烈火焚身中堅如磐石,為保戰友匿伏壯烈犧牲的邱少云……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刻在了青年干部的童年記憶里,這些抗美援朝的英雄們用血肉之軀換來了山河無恙,用青春熱血守護了世界和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小時候我們聽著英雄的事跡,唱著革命的歌謠,而長大后我們就成了你,繼承著你們的意志,實現著你們的夢想,守護著我們共同熱愛的土地!
追憶崢嶸歲月,中華魂歷劫而耀世。“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史冊上!”71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赴朝鮮前線,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18.3萬名志愿軍英勇捐軀,用寶貴的生命書寫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錚錚誓言。這一戰,中國人民沉底掃除了近代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恥辱,讓世界對我們刮目相看。旌旗獵獵,國魂巍巍,我們將繼承先賢們的愛國心、鋼鐵志,用一腔熱血守護腳下的熱土,用蓬勃斗志助力大國之崛起。
深植紅色基因,中華骨堅韌而不屈。“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在戰爭中,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斗,在最后一口氣時拉響手榴彈滾向敵群的特等功臣孫占元;有一人堅持陣地,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余次沖鋒的一級戰斗英雄胡修道……他們的熱血浸潤了土地,用挺起的脊梁高唱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烈烈戰歌。鐵骨錚錚,戰鼓擂擂,我們將心懷前輩的不屈意志、不怕艱難、不畏強權,以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精神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譜寫美好愿景,中華心銳意而進取。“今天,我們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景光明。”抗美援朝戰爭在國內形成了各民族、各階層、各黨派、各團體萬眾一心的生動局面,形成了努力生產、踴躍參軍、捐錢捐物、支援抗美援朝前線的震撼人心的宏大歷史場面。而如今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是我們的前輩們用浴血奮戰換來的,我們更要珍惜當下,團結一心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業中。青年干部要不負韶華,勇擔重任,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之中,用每一個人的青春力量匯聚成國家澎湃不息的前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