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生命教育觀后感
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下面小編帶來家庭中的生命教育觀后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帶來參考。
家庭中的生命教育觀后感(篇1)
讀了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感動”和“震撼”!讀《生命與教育》,我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現在談談我的感受。
伴隨著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知道,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雖然那些受我們教育的孩子比我們小,但是一樣需要我們的尊重,因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跡!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征,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馮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
作為一名老師,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教育他怎樣珍惜自己生命,以及關愛其他人!研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于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家庭中的生命教育觀后感(篇2)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感人的課文,題目叫《生命、生命》。
這篇文章寫得是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飛蛾、小瓜苗、自己的心跳中體會到了:凡是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欲望,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學習中,我感受到文章寫得最好的一句話是: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對人生積極地態度是不可估量的,我們也該對生命負責。
我在生活中,到處可以看到、聽到、感受到生命的跳動。春天,小草從泥土里倔強的探出頭,在陽光下展示出它的勇敢,它向人們訴說它擁有生命并珍惜和熱愛生命的方式。蚯蚓在地底下默默無聞的為農民伯伯們翻土,沒有人體會到蚯蚓對生命的渴望,它的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就是最好的答案,這就是蚯蚓詮釋生命的方式。蠶破繭而出,需要的也是對生命的渴望和足夠的勇氣,而它做到的不僅僅是破繭而出獲得新生那么簡單,更需要時吐絲的貢獻。那么,到底是什么讓蠶們不惜扭曲身體,還要吐出絲呢?蠶靠的就是對生命的渴望和勇氣。連小小的動物都有對生命的喜愛和渴望,那么人類要怎樣詮釋和珍愛寶貴的生命呢?
讓我們好好珍愛有限的生命,讓它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生日聚會星期五,是我好朋友陳思璇生日。她邀請了一大幫同學放學后為她慶祝生日,其中,就包括我。聚會的地點是位于人民路的百盛蜂。聽說,在百盛蜂吃披薩還可以自己動手做披薩,這讓我非常興奮、也非常期待。同學們懷著高興地心情來到了百盛蜂披薩店。
到了披薩店,同學們都搶著點自己喜歡的披薩,“來這里就是吃披薩的嘛!”我想。最后大家商定,點了一份鮑貝披薩,還有一份水果披薩。在興高采烈的吃披薩的過程里,同學們都喜歡相互搶飲料喝,還玩起了“圍攻鄭琰”游戲,大家唱呀,跳呀,頓時,整家披薩店都回蕩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終于到了制作披薩的環節,披薩師傅給我們端來了面團、芝士、果醬和新鮮水果。我和李玘看到膨脹的面團,第一個想到就是怎么把面團給捏扁。我迫不及待的把面團使勁地按下去,里玘也把面團捏成了三角形。披薩師傅告訴我們,制作披薩的面團不能捏扁,這樣不美觀。開始做披薩啦!首先抹上果醬,我拿起勺子就是一勺,幾乎一瓶的果醬全被我給弄完了。抹好果醬,再把新鮮的水果擺在上面,我用手抓了一把水果撒了上去,幾乎看不出到底像什么,同學們說我做的是大雜燴,我開心的笑了。最后,放上芝士,每兩人一包芝士,還是我的動作迅速,抓起一把就放上去,陳思璇只拿到了一點點。終于大功告成,師傅把我們把成品都編上號,一個個的放進烤箱,大約過了數分鐘,披薩出爐了,我打開一看,一個小娃娃的臉露了出來,“哇塞!”我驚訝地說,“我的看起來像大雜燴,烤好了一點兒也不像了耶!”我美滋滋的先嘗了一口,好好吃!很脆!披薩一下就被我啃得只剩下一半了。另一半,我想帶回家給老爸老媽吃,讓他們也嘗嘗我第一次親手制作的美味披薩。
百盛蜂這個地方好好呀!即有美味披薩吃,還可以自己動手做做。好期待我的生日快點到,我也要在這里舉辦!去補習
這次的數學單元考試,我才考了80分,老媽對我的這個分數很不滿意,老媽看著我的試卷說:“徐韻小姐,你的心快要比腰還粗拉!”我為此也非常的苦惱。
周六的早上,鮑楊洋來我家玩,吃過中飯后,就邀請我去她家玩,她說:“徐韻,你來我家吧!我家請了家教呢!今天下午來幫我補習,你也來吧!”我聽了十分高興,連忙收拾好學習用具,準備出發。
老媽聽說我要去楊洋家一起學習,給了我一些票票,讓我們坐三輪車。外面的雨下得可真大呀!一把小雨傘都撐不住。頑皮的小雨點穿過傘一直的拍打在我們的臉上。我和楊洋凍得起雞皮疙瘩。好不容易才等來一輛三輪車。雖然是乘三輪車,可是沙啦啦的雨點透過車棚打進來,一路上我們可冷死了。
家庭中的生命教育觀后感(篇3)
天色已晚,我坐在窗前閱讀《善待自己,珍愛生命》這篇文章,讀過這篇文章后,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篇文章從鄰居家的小妹喝下四包鼠藥想結束自己人的生命,但最終非常后悔說起,講了我和鄰居家的小妹在病中苦苦掙扎,但看著母親那飽含期待的目光,誰能狠心離去?我母親和她母親結伴帶我們出入大小醫院。因此最后,我們更多時候想,既然痛苦離不開我們,我們為什么不能讓快樂點綴我們的生活呢?
也許更多的時候,堅持是最重要的。正如文中所說,“讓我們選擇堅持吧,無論怎樣,讓我們帶淚微笑,去感受生活,努力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在我們的生命中無率受到什么挫折,都要用笑去面對生活,快樂永遠是生活中的主角,而快樂的一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笑,用笑和堅持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善待自己吧。
這樣珍惜生命的人還有很多,比如海倫凱勒,她在19個月大的時間就失明失聰了,但她非常樂觀,抓緊時間學習,考上了哈佛大學。
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患有嚴懲的肌肉萎縮癥,使他不會說話、不會寫字,不會走路,他同樣非常樂觀,甚至還有些調皮。有一次,他與英國王子會面時,他為了“炫耀”自己,不用人幫他推輪椅,自己推著輪椅往會議室“走”去,由于他只有一個手指頭能動,所以控制不住輪椅,結果扎了英國王子的腳趾頭。他自強不息,雖然高度殘疾,只有大腦和心臟還在運動,但他微笑著面對生活,被譽為現在在世的最著名的物理學家。
18世紀最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他的作品幾乎涉及了當時的所有音樂體裁,被尊為“樂圣”、“交響樂之王”。可是,在他是受歡迎的時候,突然開始耳聾。但他堅持與病魔抗爭,最終,他用笑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成了名揚四海的音樂家。
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相輔而成。雖然有些事我們避免不了,我,但我們要去善待自己,要把生命中的每一刻過得充實,讓生命之花永遠快樂的綻放!
家庭中的生命教育觀后感(篇4)
有人說:讀一本書后忘了所有的東西之后還記得的就是書的精華。寒假期間根據學校安排閱讀了有關“生命化教育”類書籍和文章,我捧起《生命與教育》品讀起來,沒有完全逐字逐句的進行閱讀,翻了個大概,對于心悅的章節進行認真琢磨品悟。最終感覺這本書給予我最深的就是:授受知識,開啟智慧,激發心靈,回歸教育本位。
讓教育回歸生命的教育的呼聲現在國內很高。我們現在的教育僅僅停留于書中知識的傳授,忽略掉書帶給我們的深層次的思考和意義。如:為了迎合社會當下家長、升學的目的,教學中老師在布置學生作業很少思考學生做作業的感受。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下的中國真的能接受生命化教育的洗禮嗎?作為教師,怎樣落實《生命教育》,打造生命化課堂是工作的關鍵。怎樣的課堂算得上是生命課堂?理論上講,生命課堂可以這樣理解:
A、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追求以人的發展為本的一種教育理念。
B、生命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課堂為陣地,開展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動。
C、生命課堂既是教師生命活力的展現;也是學生生命活力的激發;更是教師生命活動與學生生命活動的有效交往。
具體來說,“生命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呢?
(1)“生命課堂”應該是教育教學目標全面、明晰的課堂。
(2)“生命課堂”應該是學生喜歡的課堂。
(3)“生命課堂”應該是激情澎湃、生動活潑、和諧發展的課堂。
(4)“生命課堂”應該是教學預設巧妙、課堂生成精彩的課堂。
(5)“生命課堂”應該是高效或有效的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是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就要讓他們有歡樂、幸福及對世界的樂觀感受。教育學方面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權享受的歡樂和幸福。
老師們,我們反思在您的課堂上孩子有歡樂嗎?你的課堂上孩子激動嗎?你的課堂上孩子的心靈震撼了嗎?孩子的眼睛靈動嗎?我們自己感覺到生活的美好了嗎?我們的課堂是否流淌生命的靈性、激蕩生命的潛能、飛揚生命的人性?
“‘生命課堂’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為了知識而教學,而是為了人的發展而教學。”是以關懷人和發展人為出發點和歸宿,具有:
1、人文性。
傳統的“知識課堂”是知識至上的課堂,為了片面地追求知識而根本無視“人”的存在。與之不同的是,“生命課堂”以人為本,關注師生的生命,追求終極關懷,以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旅途中充滿生命活力的部分。在生命課堂中,師生作為完整的人,分別向對方真誠地展現著完整的自己,在互動的交往過程中觸動著彼此的心靈,實現著真正的教育。此時的課堂教學充滿著激情,閃爍著智慧,涌動著靈感;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思維的跳躍;實現著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養成。
2.動態性。
課堂總是處于一種流變的狀態。教師與學生的心態在變化;知識經驗的積累狀況在變化;課堂的物理空間也在變化,這無疑是對師生智慧的挑戰,要求師生必須根據變化了的情形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將自己獨特的不可為他人所取的智慧融入課堂中,從而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和創造性的學習,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作為創造者的尊嚴和快樂。與“知識課堂”那種靜態、模式化不同的是,“生命課堂”是師生共同探究知識、課程生成和建構的課堂。教學內容不再是“鋼性”的,而是通過師生不斷建構生成的。學生知識的獲得是積極主動的建構生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不再墨守那種“預定教案——執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封閉流程,而是共同創設以知識生成為中介的交往情境,在交往中就“共同文本”生成的不同意義進行闡釋與交流,促進知識意義的建構和活動主體的發展。
3.和諧性。
課堂中的師生作為一個個充滿情感、活力、個性的生命體,他們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都應該充分尊重對方的人格、情感,自由地進行交往對話。
與“知識課堂”那種專斷失諧不同的是,“生命課堂”強調民主和諧。在生命課堂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能夠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學生真正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平等對話者、溝通者、引導者、互動者、意義的建構者。師生之間再沒有壁壘森嚴的`藩籬,他們可以民主地進行理性的對話和協商、討論各種感興趣的話題。教師不再是“話語的霸權者”,師生都有資格亮出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參與對話和討論。師生雙方坦誠相待、共同合作、相互尊重、積極探究、不斷進取,都能充分享受到教學的樂趣,共同實現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華。
敬愛的老師,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讓我們一起用愛澆灌,用心培育,靜待花開!
家庭中的生命教育觀后感(篇5)
認真讀了劉校長推薦的《生命與教育》,對其中的很多內容感慨萬分,選擇一二,談談我的感受。
一、認知與情感
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情感在大腦的機能定位是皮層下結構,認知的定位是大腦皮層中的新皮質。認知與情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協調發展的。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等所比喻的,一個人用兩個并排的梯子爬墻壁……一個梯子代表認知行為和認知目標,另一個梯子代表情感行為和情感目標。這兩個梯子的構造,使一個梯子的每一級正好在另一個梯子的每一級的中間。通過交替的地攀登這兩個梯子——從這個梯子上的一級踏到另一個梯子上夠得上的一級——就有可能達到某些復雜的目的。
讀到這兒,咀嚼一番,覺得說得太好了。我們的教育不能只從學生的認知方面著手,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完全是大量的知識,還有情感的教育。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也在這樣踐行著,但是沒看這本書之前不知道這樣的理論指導。比如,我們的班隊課每周不落地進行文明禮貌和情感上的教育,每個可以用來激發孩子情感的節日都不會被我們錯過,帶著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在語文教學中,也會見縫插針地進行情感教育,只有這樣,學生的發展才是全面的,才會達到真善美、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的統一。
二、自主與自由
生命不僅是全面的、和諧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
自主和創造是人的天性。所謂自主意識,即自覺到我是主體的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等形式。人的自我意識與生命發展的需要一起,使人生命的主動發展、自我創造成為可能,這是人生命的獨特之處。
生命是自由的,關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須凸顯生命的靈動。靈動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求我們高度尊重兒童,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內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過濾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被迫服從。教育家盧梭早給我們以啟蒙: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兒童是有他們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細細讀來,這一部分和我們學校正在倡導和實踐的自主習得教學模式不謀而合。在學習中,以學生作為主體,以學生的習得結果作為考察一堂課的標準。在學習前,我們在讓學生預習時,就要求他們學會就課題質疑,然后通過預習解決一部分疑問,然后帶著剩下的問題進入課堂,這樣學起來學生會覺得學得就是自己提出的問題,積極性高,習得的結果也相對會好。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業,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獨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獨特而創造地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我們教師也要與時俱進,為了這個神圣的使命而奮斗。
家庭中的生命教育觀后感(篇6)
昨天我在網上看了心理老師的《生命教育講座》,我認為生命是重要的。
生命本就是一件小概率的事情,上億顆精子想要進入子宮,可是最終只有一個決定性的精子可以穿過透明帶,卵子的大門關閉形成受精卵。基因從此確立,這個生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生命開始都是歷經磨難而產生的,都是勇敢的,優秀的。我們要對自己有自信,人生中的磨難就如同精子進入子宮一樣,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優秀的。我們遇到挫折不能害怕,要勇敢的面對它。這獨一無二的生命是重要的,我們不能因為一點挫折而有了輕生的念頭。
老師還給我們讀了一個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這只貓活了一百萬次,被一百萬個人寵愛過,在它死的時候,每一個主人都哭了,可是它從來沒有哭過,也從來沒有愛過誰。最后一回,它成了一只野貓,愛上了另一只野貓,它和這只貓生兒育女,日子非常幸福。后來,它愛的貓死了,貓哭了,它日日夜夜的哭,哭了一百萬次。后來它死了,這回,它再也沒有起死回生過。這只貓在最后一生,為自己而活,這一生,它是自己的貓,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這一次生命,我們要活得精彩,活得開心,活得有意義。
生命是重要的,要保護好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獨一無二的,要在生命中活出自己。“悅納和相信自我,尊重和欣賞他人,是一種正確的生命態度,也是一種高貴的修養”
家庭中的生命教育觀后感(篇7)
通過今天的直播,我們對于生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知。我們知道了生命的誕生只有億萬分之一的概率,所以我們的生命是寶貴的,是獨一無二的。通過《活了100萬次的貓》,我們明白了,要做“自己的貓”不要做“別人的貓”,要做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要悅納自己,尊重他人;提升生命的“長、寬、高”;提高生命的價值。
在這次疫情當中,也有許多“為別人而活的人”例如:我國的鐘南山院士、張定宇院長以及快遞小哥汪勇,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和擔當,拓展了“社會生命的寬度”,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天。
著名哲學家薩瓦特爾曾說過:“認識死亡,才能更好的認識生命。”在《當鴨子遇見死神》這個動畫中,死神被刻畫成一個慈祥的老爺爺,一直陪在鴨子身邊,直到永遠……鴨子死后,死神,也為其流下了眼淚。鴨子的生命結束了,它身邊的一切也隨即消失,沒有了涼爽的池塘、沒有了粗壯的大樹,只有眼前那黑漆漆的一片。
為此,我覺得我們更應該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要知道,我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同的,不拿任何一秒鐘做標準,我們就會生活得很好,每一個點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加起來才等于我們整個的生命;不管是誰,創造者、求索者、努力者、奮斗者……生命最終都會匆匆而去,匆匆而過,每個生命都是自己生存空間里的一個過客,因此,我們要在僅有的時間里,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充實、更加出彩,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最后,讓我們行動起來,努力學習,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