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下面小編帶來生命教育的觀后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帶來參考。
生命教育的觀后感篇1
現在的教育雖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事實上,每個孩子還在分數中奔波著,在個學校和各種學習班中奔走著,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們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兒童的美好學習生活為真正基礎,在《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中很好的進行闡述。
學習生活作為兒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兒童天性得以啟動和發展,形成沒好本性的搖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來走向,并借以迎接社會對兒童道德成長的進一步要求。所謂教育的生命機制,是指教育最終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對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為內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讓他們在學習中自主地進行大量的客服無知的個體或合作的活動,就會在和諧的、創造的、愉悅的本能下潛移默化,把仁愛、友善、合群融為本性。
兒童在良好的教學生態中匯自動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過程,主體,原理機制,以及基本形態,所處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據它的性態,我們稱之為素樸的德性。認識素樸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機制,是認識良好教學生態在德育中的地位的關鍵,同時也是德育從脫離兒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帶素樸生活基礎的“大德育”回歸的關鍵。
1、價值取向的簡樸性。
2、以人格養成和精神涵育為本體。
3、在兒童的美好生活中發展。
4、生產主體是生命自身。
5、具有基本性和廣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習慣的德育和教學的關系中,教學居于次要的地位,認識教學——學習在整個兒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認識良好教學生態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礎地位的前提。
1、教學生態的核心地位基于人類發展需求。
2、教學生態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會意志與兒童天性的一致性。
3、教學生態的核心性在于筒兒童的未來緊密聯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生命教育的觀后感篇2
假期,我讀了《生命教育》這本書,人生最寶貴的是什么?有人會說,是聰明與智慧,有人會說,是家財萬貫,其實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
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著特別的,豐富的情感。哭,笑?既然你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感覺,那么,就應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與笑不同。眼淚真的很奇怪,它會使人們擁有多種復雜的情緒,讓人們難以揣摩與分辨。幸福?痛苦?其實,眼淚也是一種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軟弱、無能、可憐的表現;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樂、開心、幸福的標志。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再怎樣說,也不會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飾我們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難受就難受,開心就開心!流自己的淚,讓別人說去吧!
仔細想來,我已記不清自己有多久沒有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不該哭,不能哭,也不敢哭,為了種種理由,我最多讓眼淚在眼眶里打幾轉,然后讓它們自然蒸發,我常問自己:“我還會哭嗎?”哭,究竟是不是壞事?哭是情緒宣泄的重要方式,但大人們卻總是說:哭,是無能的表現;哭,是心胸狹義的證明。考試考砸了,不能哭,要尋找失敗的原因,爭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淚,只要努力,辦法總是會有的;和同學相處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嗎?
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種心情嗎?既然高興時能笑,為什么痛苦時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種率真,哭,也是一種享受。于是,我暗暗地告訴自己,想哭就哭吧!假如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轉。讓淚水沖去所有的憂傷,所有的委屈。那時,自己的心情一定能會重新明朗起來的。
書中也說到,流淚,其實也是一種特別的幸福,因為它宣泄了心中的不快,讓心靈重獲溫暖。學會流淚!對自己,何必太過苛刻。讓自己或微笑,或流淚,隨心而動,那樣,我們會更加的成熟,快樂。
雨過天晴,天會更藍;淚水過后,心情會更舒暢。生命,就要活得與別人不同,要快樂,要滿足。
幸福的時候,我喜極而泣;傷心的時候,我淚流滿面。
生命,就要與眾不同,就要自由自在,就要活得精彩!
生命教育的觀后感篇3
《生命教育》這本書介紹了我們生活中將會遇到的事,普及了我們關于生命的知識,教育我們保護環境,預防校園暴力,不要亂服藥物,要健康飲食,“想哭就哭”,還要學會緊急治療如為被電擊的人緊急治療,為被燙傷的人處理傷口。
身體是最重要的,沒有好的身體,只有大把的金錢,最后還是等于零。是藥三分毒,兒童用藥不能盲目用成人藥,有時藥量并不是簡單依據體重就能判斷的。量小影響治療,量大可能導致中毒,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兒童感冒也不能濫用抗生素一類的感冒藥,如果長時間使用,會誘導病菌抗藥,體內正常菌類失調。在生氣時,也不能一味的生悶氣,眼淚里含有許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可以大哭一場(15分鐘以內)來平息怒氣。也可以到宣泄室里打罵、涂鴉橡皮人、到空曠無人的地方大聲叫喊,以此來宣泄怒氣,否則你也可能成為一個“定時炸彈”。由于生活忙碌,許多人都來不及吃早飯,第一節課下課就會感到餓,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還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早餐一定要好好吃。我們生病時也不能對別人咳嗽,這也是為了預防呼吸道感染病。
我們還要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為他人著想,不要光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寬容不是忍讓,不是妥協,但是寬容有時需要忍讓、妥協。寬容的法師讓大漢覺悟,讓他以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別人,從此大漢走向成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的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生活也會對你寬容;多寬容一點,也讓我們的生命多了一點空間,才能讓自己有個平靜從容的生活。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每個人吧!
我們更要守護好我們的家園。因為科技的提升,二氧化碳一類的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到空氣中,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能阻礙過多的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可以說是地球的保護層,功勞重大;可一些現代化學物質卻讓它傷痕累累,漸漸稀薄……最嚴重的還是水資源的缺乏:生活污水的劇增讓河流變陰溝,變胡泊為污水池,甚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也開始變為可怕的“黑河”,濫砍濫伐造成水分蒸發大量流失……所以我們要用切實的行動來守衛我們的家園,別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生命教育》讓我們學習擁有一顆寬容大度的心,并給予它責任感,讓它學會感恩的同時讓我們學會自我情緒調整、注意身體健康、處理各種意外傷害因為身體是一個人的根本;還讓我們了解離家出走的壞處及預防校園暴力,在災難后自我調整,武裝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大家都珍愛生命、珍惜生活,健康茁壯的成長!
生命教育的觀后感篇4
在寒假里,我讀了《生命教育》。因為學校有要求在假期閱讀,在開家長會時也推薦家長看這本,就拿起書,泛泛的翻了一幾頁,后來卻是越看越覺得不錯,就干脆坐下來細細品讀,認真體會。
《生命教育》講的是幫助孩子如何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與生活技能、提升生命質量。
看后覺得,這本書所闡述的是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生命教育》是一門學問,也像是門藝術,也是讓所有家長、老師時時刻刻無法回避的日常瑣事。
我們的身份很是雙重的,即是家長,也是老師。很多的家長都覺得把孩子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了,成也老師,敗也老師。還說交給老師我們放心,只要是為了孩子好,要打要罵隨便,絕不袒護。家長要養育孩子,不僅是要養孩子,更要育孩子。不僅管吃穿住行,更要管成長。養育孩子從第一聲啼哭就開始了,我們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教育孩子。怎樣穿衣,怎樣更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的事,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表示痛苦和憤怒……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不知不覺中擔任著教育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下去,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半途而廢,孩子上學就把教育任務完全交到了老師的手中,孩子不是接力棒,而是一塊尚需雕琢的石頭,需要家長的辛勤勞動,需要老師的挖掘,才能成為一件驚世作品。家長是孩子的終身老師。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永遠不滿意,這是因為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總把自己的孩子當天才而不把孩子當成一個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試都應該滿分,所以家長永遠對孩子表失望。一個人不應該簡單的與別人相比,而應該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進步。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太苛求,遺傳、環境等很多外因和內因注定了孩子成長的差異,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你在同個領域,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長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作為家長,我讀這書,收獲很多更好的教育方法,作為孩子的教育者,我讀這書,如獲至寶。閑暇時間我會在讀,在領會,在品味。與孩子一起成長是我今后該走的路。
生命教育的觀后感篇5
暑假里,我仔細閱讀了我校下發的校本培訓閱讀資料,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教育:從人性的底線開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想,“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最基本的認識,活在這個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樂,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過的一切坎坷,甜與苦、歡與悲、希望、憧憬。人間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命的存在。沒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著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標是為了讓人更好的活著,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強調《生命教育》是培植學生的生命情懷。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確認、接納和喜愛,只有對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對整個生命世界的肯定,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必須要提高到這個高度。可以說,《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線。教育者對生命的遺忘是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
由此,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對《生命教育》的論述,其中兩個觀點讓我大受益處。
一是《生命教育》反對一切以犧牲個體生命為代價而去換取所謂的“大業”。一句話讓我猛然驚醒,忽然想起了從小到大那種“舍生取義”的價值觀。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為人民,總之是為了一切遠離自己生活的“虛幻的共同體”而獻身的教育。不是說這些不對,而是說這些口號教育不適合兒童和未成年人。
以上這些觀點和信念應該是在人生命價值的自我確認之后才能產生的人生觀,不可以越俎代庖,跨過生命情懷而直接把生命與這些捆綁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受教育者明確是應該為“某個客體”而犧牲,還是為自己的“生命價值”而犧牲,這可是一個實質性的區別。
二是道德是社會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兒童是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這樣一句話,以前一直很糊涂,現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對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問題,孩子是正在培養道德的過程,而并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說孩子,就連大人們還在不斷地提煉,修養自己,更何況是他們呢?孩子的行為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價的,這一點讓我大受啟發。
我想,每位教師都應在課堂上滲透《生命教育》,因為“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教書也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教師自己必須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崇敬生命、熱愛生命,關注自我的幸福體驗,關注自我的生命質量,關注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
生命教育的觀后感篇6
今天,我們去了多媒體教室看了生命教育。
第一個游戲是拋雞蛋,我們班請了兩位同學上去拋雞蛋。還有別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圍成一圈,在那拋。雞蛋掉了幾次了,聲音是這樣的:啪!
雞蛋掉地的時候,大家都非常緊張,我也是。
有一個視頻,是雷慶瑤的演講,他十六歲遭到電擊,失去了雙手,但她堅持把自己變的美美的,學會用腳寫字,用腳化妝,還學會游泳了呢!
我懂得了要珍惜,愛護自己的生命。
生命教育的觀后感篇7
今天下午,四年級在多媒體上課,叫生命教育,在里面波波姐姐教我們愛護生命、珍惜時間,不能浪費時間,還給我們拋雞蛋,因為我們破了三個蛋,波波姐姐就說:“我們就像這個雞蛋一樣,很脆弱。”
后來,又給我們看視頻,里面說了一個人,沒有胳膊,用雙腳化妝、寫字、刷牙,可以做事,想做最美的自己,最后真的變成了最美,看完之后,波波姐姐就讓我們守護雞蛋了。點亮希望,珍惜生命。
教師能夠用豐富的生命實踐去鍛煉學生,尊重、正視每一個生命,讓學生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帶給學生更多的感動,更多溫暖的關懷,讓學生形成一個積極的、光明的內心世界,這才是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