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量觀后感
每一次我們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量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量觀后感(精選篇1)
一直喜歡著于丹的書與講座,這周學校要求觀看于丹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講座,自然很是樂意。
長長的講座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一個小寓言。
用同樣一鍋沸騰的水,用同樣的時間去煮一個雞蛋,一個蘿卜,一把茶葉。當雞蛋再取出來的時候,蛋清蛋黃都變硬了;當蘿卜取出來時,變成了一灘軟綿綿的蘿卜泥;而茶葉卻舒展開了,變得飽滿充實,它使一鍋無味的水變成了香氣撲鼻的茶水。這正是三種人融入社會后的態度。沸騰的水是社會,雞蛋。蘿卜。茶葉是三種融入社會后的態度。第一種人在社會中熬得心如鐵石,忿世嫉俗;第二種人在社會中心軟了,人很善良,但是失去了自己的原則;而第三種人完全融入了社會,他在社會中展現了自己,用自身的能力改變了環境。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小常識,當延伸了意義后,令我深思。社會,沸水。態度,茶葉。人的一生離不開社會,只有和社會融為一體才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創造美好的人生。融入社會,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卻又有誰能完全做到?這是一種展現自己的同時,影響周邊環境的高難度境界。難!但是這值得去奮斗,達到了這種境界,是一種別樣的成長,不同尋常的成功。我想,要成為茶葉,恐怕最重要的是對社會的認識。社會需要我們去真正的認識理解,社會是供我們展示自己的平臺,是供我們鍛煉自我的地方。不能像第一二種人,沒有自己的認識,輕易被社會而改變。當正確的面對了社會,此時的社會就是一個助我們攀上巔峰的階梯。
如今的我仍是學子,未涉足真正的社會。但實際上班級正是一個小的社會。如何做好茶葉?我想,作為班長,要想成為好的茶葉,就是和同學、老師處理好關系,在學習上展現自己,和同學將我們班變為真正的集體,將我們這個小集體,又融入更大的集體——學校。
社會如沸水,態度決定成敗。我,決心做片茶葉!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量觀后感(精選篇2)
周六上午八點,我和媽媽共同收看了威海公共頻道于丹老師的講座——中小學生人格教育,令我獲益匪淺。
眾所周知,于丹老師是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儒家經典有著很深的'研究。她的演講聲情并茂,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通過于丹老師講述的幾個小故事,我懂得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從“小男孩和大樹”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其實父母就是那棵大樹,我們就是那個小男孩。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喜歡和父母玩;隨著我們慢慢的長大,漸漸疏遠了他們,只有當我們需要什么,遇到麻煩時才會回到她們身邊。不管出了什么事,父母總會在那里,給你任何他們可以提供的東西。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那么多的機會嗎?所以,多陪陪我們的父母吧,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
“年輕人應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那些能夠在嘈雜、喧囂的環境和復雜多樣的信息中尋找并獲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的人,才是勝利者,才是能適應社會的人。
“雞蛋、胡蘿卜和茶葉”的故事,說明了:社會像一鍋滾開的水,誰也不能要求它給你降低溫度。但是你可以適應這個溫度,融入這個社會,在煎熬中舒展自已,展示自已獨特的美。既然我們不能要求社會降低溫度,那只能選擇不一樣的自已。
這次講座深深震憾了我,它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今后我一定會不斷完善自我,調整自我,力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量觀后感(精選篇3)
今天上午,老師叫我們觀看了于丹老師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看完后,我可是受益良多。
于丹老師講的非常好,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現代教育,不是光學習好就行。而是讓學生的心理更健康。”一聽這,我就想起了咱們中國的教育: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似乎考試分數是最重要的,聽完這節課,我覺得:一個學生,不管成績好與不好。心理一定要樂觀,不論遇到任何事,都要坦然面對。這才是最重要的。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隨之墮落,那是絕對不行的。
于丹老師講課的時候,還會用小故事來讓我們明白很多不易懂得。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對兄弟倆,兩人乘船一起到一個大城市賣瓷磚。結果在路上,因為風暴,瓷器全部被摔成了碎片。哥哥當即就哭得稀里嘩啦,而弟弟則很冷靜。去那個大城市考察一番后,發現哪個城市哪里都正在裝修。于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徹底砸碎,變成一船的馬賽克(一種裝飾材料。),賣了出去,結果賺了大錢。其實,以前我也屬于這里面哥哥那種類型。遇到像這種事,只是哭,也不想其他的解決辦法。當然,都到六年級了,也不能動不動就哭。聽了這次于丹老師的講座,我就決定以后再也不哭了。因為哭是無能的表現。
于丹老師還講到了“孝”,因為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所以我們在家都是要啥有啥,也覺得這些都是我們應得的。但實際上,這些都是長輩對于我們的關心,都是他們多給我們的。而我們卻以為這些都是我們應得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一旦我們養成這種觀念,等父母老了,我們就不會去好好孝敬他們。于丹老師就講了怎樣才能不出現這種心理,讓我們更好地孝敬父母。
聽于丹老師這一次講座,讓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量觀后感(精選篇4)
今天,我收看了于丹老師的知識講座,她講的每一句話都深入我的心靈,敲擊我的靈魂,讓我終身難忘。
在節目講座里,于丹老師侃侃而談,用論語心得來闡述了四個道理:1、父母怎樣讓孩子尋找生命的快樂與尊嚴,讓孩子擬定目標;2、 孩子調皮,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3、家長怎樣讓孩子學會感恩;4、講孩子應怎樣面對挫折。其中對我的影響深刻的一句話是,“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友。”這是中國最基本的倫理。而我們現在則注重書本教育,不注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俗話說吃自己的飯,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所以總有一些人沒有取得好的成就。所以我們要自力更生,多去社會實踐,不要倚老賣老,不然會很難適應社會發展,會被社會淘汰。以后,我要多努力,自力更生,多學習,為自己創造一個新天地,為社會多作貢獻。
“學會感恩”也讓我受益匪淺,所以以后我要樹立新的生活觀,要尊敬老師,孝敬長輩,多作助人為樂的事。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量觀后感(精選篇5)
今天,我看了于丹教授講的題為《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力》的教育講座。感觸很深!她教給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有好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會覺得給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給他的一切都是虧欠!
于丹老師講這個主題之前,她先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很嬌縱的小男孩,他認為別人都應該是慣縱他的,他只要好好學習,他就應該是這個“自我中心”。所以他每天都會因為各種不如意,亂發好多脾氣。有一天,父親把兒子帶到后院的籬笆旁,對兒子說:“你每天都發脾氣,這樣不好,現在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墻上釘一顆釘子,看看自己一天發了多少次脾氣。”兒子照父親的話做了,一天下來他去看了看,發現籬笆上密密麻麻地釘著三十來顆釘子。
這孩子忽然很驚訝,他想:哎呀!我一天里發了這么多脾氣嗎?我自己不覺得呀!他爸爸說:“你看,數字擺在這兒你才知道,你這一天讓多少人不痛快。我們來試試,能不能控制減少直至消失?”這個孩子就學習開始自我控制,過幾天去看看釘了二十多顆釘子;再過幾天看看,一天只釘了十幾顆釘子,變到幾顆釘子,五顆釘子、三顆釘子……終于他控制,再控制,終于有一天,他很高興地跟爸爸說:“您看,今天我一顆釘子都沒有釘!”
這個時候,爸爸又把他帶到那兒,說:“那你把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吧!”他把釘子都拔了以后,爸爸指著那個密密麻麻的釘子洞跟他說:“你現在已經能控制自己不發脾氣了,但是你知道嗎?你每發的一次脾氣,就是往別人的心里釘了一顆釘子,你現在很真誠地把釘子都拔掉了,但是這些洞永遠都在!”
當我聽到這個寓言故事時,我的臉上感到火辣辣的。想起自己平時,每當媽媽叫我學習的時候,我都不情愿,很多時候還給媽媽發脾氣。我雖然把氣撒在了媽媽身上,但卻在媽媽的心里釘了一顆釘子,也留下了釘子洞,這真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今天,于老師的講座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在付出跟交流中應該懂得,父母、老師乃至所有人給我們的一切是情分,如果不給那才是本分。有了情分,我們要懂得感恩,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恩父母,感恩親友,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所有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