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
當我們看完一部教育講座后以后,相信大家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反思,這時候一篇觀后感可以宣泄我們的情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篇1)
周六上午,我觀看了于丹老師關于“感恩教育”的講座。在這次講座中,它結合論語和中國古代先賢的教育主張,博古論今,指出如今學校、家庭教育存在的困難。看完之后,我對家長、學校與孩子之間的教育、溝通、學習、成長問題有了很多的感觸。
一、于丹老師主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學習,是自己能力的開發。
每個家長面對中國應試教育的弊端,都應該深有體會。在學校教育中過于重視文化課的學習,一直與所有能讓孩子增長見識、提高操作能力、鍛煉身體強健體魄的課程和活動嚴重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家長都只重視孩子的學習,很少、甚至從不讓孩子做家務,因此孩子很難體會到自己父母勞動的辛苦。
我認為:和生活脫節的學習不僅是不快樂的`,而且自己能力的開發也受到嚴重的阻礙。
二、于丹老師也強調孩子要學會感恩。
中國的絕大部分家庭都溺愛子女,對子女的呵護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這樣一來,子女就都認為,父母對自己的給予是本分,不給予是虧欠。還不僅這樣,有許多的子女總是會對自己的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甚至以離家出走來威脅父母。用古代的孝順歷年來教育現在的孩子,無異于比登天還難。
因此,要從小教會孩子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朋友、感恩一切。
于丹老師的教育觀點和理念不僅僅是這些。總之,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信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孩子的人格和心靈。讓孩子在生活中發現愛,在山水中明白永恒,在社會法律法規中學會勇于承擔!另外,還要讓孩子學會感恩!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篇2)
看完了于丹老師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之后,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而不能忘恩負義!
父母對我們的愛就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更就是盡心盡力的,不惜任何代價的'!而我們,卻就是怎樣回報的呢?從于丹的講解中,有一個事例就是這樣的:有一個母親太溺愛自己的女兒,有一天,她自己在倒水時,一不留意燙傷了自己的手,當她將自己的手伸到正在看電視的女兒面前想尋求幫忙時,她的女兒竟然不耐煩地說:“快讓開,難道你沒有看到我在看動畫片嗎?”這難道就就是我們對父母的報答之恩嗎?我們只明白索取,覺得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都就是就應的,可我們又給了父母什么呢?同學們,你為下了班的父母端過一杯熱茶,還就是為父母洗過一次腳?記得民間有一句俗語: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都懂得感恩的含義,何況我們人呢?不,我們更就應懂得回報!
我們不僅只就是對父母感恩,對我們身邊的同學,老師、朋友、還有幫忙過我們的好心人,也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特別就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獻著,為班里的事情操心著,多累呀!您從來都沒有抱怨過,我們還就是總惹您生氣,不好好學習。老師,您辛苦了!我們以后必須會好好學習,不會再惹您生氣了!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要學會感恩去報答,感恩就是沒有界限的!讓我們每個人都報有一顆感恩的心吧,世界將變得更和諧,更友善!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篇3)
今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并且還準時說看了山東衛視的感恩教育。
于丹老師主要講了三點。分別是第一: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重老師,懂得感恩。知道感恩;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教導在人際交往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和自強以及自信等抵抗挫折的能力。千萬不能嬌生慣養以便養成依賴他人的心。
在他的講述中,讓我感到很慚愧。同時也讓我腦子一亮想起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干砍了做獨木舟。”中年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這個人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
這正是我們的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而我們卻生在福中不知福,還常常惹父母不高興,還讓他們生氣。有時他們打了我們,我們心中充滿了憎恨,但你仔細看看他們打你的那只手,在不斷的哆嗦,他們不是不敢打你,而是下不了手,不忍心去打你。俗話說得好:打是愛,罵是親啊!但我們早在憤怒中把這句話給置之度外了。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著我們。孩子們,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篇4)
周六早上,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于丹老師通過《大樹和孩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是孝?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父母就像那棵大樹一樣用全身心的愛,用自己的一生無私地給予孩子,但是故事中的孩子最后悟出了感恩。一個人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讓孩子在生活中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身邊每一個個幫助和關心他的人!
然后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于丹老師講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際關系的扭動,需要靠行動上的態度來獲取。人的成長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學業、閱歷、人格。其中閱歷與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夠得到。
最后談到“自立、自強、自信”。 要有信心,有恒心與毅力,將來才會走向社會的最高峰。只要自強不息,成功就屬于你。我們要記住這世上知識很重要,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悟性。
看了這個講座,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感恩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這一刻做起!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篇5)
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是成年人,人格健康總是人生的基石。人格包含:堅強的意志,敢于拼搏的勇氣,寬容、謙虛、善良、自信心、交往能力,獨立生活能力,自制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高尚的品質等等。一個人人格健康,猶如擁有一片沃土,它會使每一粒知識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一個人人格不健康,它的內心猶如一片荒漠,即是給它栽上艷麗的花朵,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會凋謝。所以,一個人只有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擁有健康的思想,才會清楚地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父母能夠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
于丹教授說得對,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了我們的不朽,我們的墓志銘。觀看于丹教授的講座,讓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種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寬恕自己,學會放棄,坦然與淡定地面對這個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遺憾。寬恕他人,更需要一種無畏的胸懷。這時,你會發現,身邊充滿了真誠、熱情和信賴。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只要我們從中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終身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