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
發言稿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眾,我們能夠用到發言稿的機會越來越多,好的發言稿能讓你更自信上臺演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教師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1)
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我一向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經過這幾天的培訓學習,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使我更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與不足,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認識水平、理論水平等都有進一步的提高。在培訓的這幾天,我的感覺是充實的,因為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在這里,我們與各位同仁、專家的教學理念進行了一次次親密接觸,聽取了專家及各位同行的各種觀點和見解,反思了自己的不足。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題,社會在不斷的變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斷變革。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觀念,也對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戰。教師想在這場滾滾而來的課程改革中占據主動地位,就應與時俱進,以飽滿的熱情,開放的心態投入課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課程所帶來的全新挑戰。繼承與發展是此次基礎課程改革的特點。新課標更為徹底的摒棄了以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那種“學科中心論”的教學模式,更為充分地突出了教學中心是學生這一主體。同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將“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學校體育目標而言,強調“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又必須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一教學理念和國際上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更新了教育觀念現代的教師應成為學生潛在品質的開發者
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成為學生的心理咨詢者和健康的引領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促進者、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從挖掘和理解教材中去摸索教學方法。經過這次培訓,我覺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根本的轉變。我深深的感覺到,作為教師只有“愛”是遠遠不夠的,只會“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師,只有與時俱進,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尊重學生,具有專業化知識和技能,才可以做一個好教師。
二、拓展了視野,把握最新教學動態
教學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再學習,是自我矯正,不斷提高的過程。教師要學會自我反思,就會以特定的眼光給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定位,就會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審閱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這次培訓,對于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充電機會。我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進一步提高了我們的業務素質。還能夠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去,我們堅信通過這次培訓,能促使自己更加至力于自己鐘愛的教育事業。因為每一天都能面對不同風格的教師,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耳濡目染的東西很多。但要采他山之玉為我所用,納百家之長解我所困卻需要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很漫長,也許會走得很累,但作為一線教師的我會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邊的路很長,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會朝這個目標去努力。所謂“高山仰止,心向往之”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作為教師,實踐經驗是財富,同時也可能是羈伴。因為過多的實踐經驗有時會阻礙教師對新知識的接受,也能一時地掩蓋教師新知識的不足,久而久之,勢必造成教師知識的缺乏。缺乏知識的教師,僅靠點舊有的教學經驗,自然會導致各種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這時舊有的教學經驗就成了阻礙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和提高的障礙。所以,對于這種學習、培訓,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價值的。
三、思想認識得到了提高,靈魂得到了凈化
這幾十年的教學生涯,讓我已經慢慢倦怠,沉重,沉重的令人窒息。我早已像一臺機器,不再有靈感。把教師當成了一種職業,一種謀生的職業。可通過這幾天的培訓,讓我能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們的教育工作,讓我學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方法和捷徑。
四、加強專業文化學習,做一專多能的教師
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必須具備一桶水。通過學習,讓我更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不斷加強修養才能勝任教育這項工作。
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充溢著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刻闡釋,充滿了教育智慧,使我們開闊了眼界。雖不能說通過短短幾天的培訓就會立竿見影,但卻也有許多頓悟。身為老師,要把握新課改的動態、要了解新理念的內涵、要掌握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研究,厚實自己的底蘊,厚積薄發,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將靜下心來采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學,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風彩,求得師生的共同發展,求得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培訓后在工作中的打算:利用本次培訓成果,積極探討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模式,嘗試任務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教師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2)
我們的“中國夢”既不虛幻,也不遠遠,“小康夢”、“ 強國夢”、“ 復興夢”,個人的夢、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三位一體,構成了我們的“中國夢”。我們的“中國夢”親身實在,與中國特點社會主義,與黨的領導,與的召開緊密相連,不可分離。我們深信,我們的“中國夢”勢必伴隨著中國特點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功和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而順利實現!
作為教師,面對這場世紀盛會更是熱血沸騰。教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實踐'中國夢”那就必須務實、求真、進步本身綜合素質、豐富自己的學識和創新求實的精神。教師教書育人的職業功能首先體現在教書,因此要請教師學知趣對較為淵博,和具有從事文化科學教育事業所必須的求實創新的良好品格。現今時代是知識信息時代,人力資源的開發越來越遭到人們的重視。教師不再能僅限于知識的傳授和解惑,而要喚醒未知曉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個人都能分享到人們完全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快樂。由此,我們的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遞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重視學生智力的開發,重視學生對獲得知識,創造思惟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題目能力的培養,反觀現代社會科學的發展,既顯現分化又綜合的趨勢,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相互結合,構成一系列交叉學科,邊沿學科,跨學科的學科。這就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術業又專攻,又要廣泛瀏覽.新時代的教師理應成為通才,通識型人材,既具有專精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廣博的寬厚的基礎知識,基于教育對象成長的特殊性,教育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實踐進程.所以教師必須把握教育規律 ,把握教育理論,只有依照科學育人的規律往辦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具有了從事創造性實踐活動所需的求實,創新的良好品格,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勞動更具自覺性,避免盲目性。
教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實踐'中國夢”那就必須進步本身的綜合素質,培養良好的個人性德修養和發揚忘我的奉獻精神.教師教書育人的職業功能,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育人,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育活動,塑造出具有健康身心,良好品格的新人,因此要請教師本身必須具有很好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操守,有著為教育事業忘我奉獻的精神。對教師的職業而言,教師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大而化之成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勞動的特殊性要請教師的職業道德,比其他任何行業都具有高標準和更具個性的尋求,考察教育勞動的全進程,我們發現:教師的勞動難以確定嚴格的時空界限,他們起早摸黑工作,與學生朝夕相處,干起“活”來全身心投進,其工作難以正確量化,還要隨時隨地遭到學生,學生家長,教學管理者監督,若沒有強烈的道德良知和道德責任感 ,教師的教育活動將沒法深進學生的整個身心成長進程;教育工作又是一個周期性較長的實踐進程,人們極難在短時間內見到教育勞動的成果,任何一個教育階段,任何一個單個的教師都難以肯定地說,這個學生成才是由于我,這就要請教師一切從學生發展需要動身,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
從本質上講,教師的職業勞動就是一種奉獻,基于教育勞動的特點和教師角色功能的特殊性,教師角色形象的示范性,客觀上要請教師比其他的職業群體,其他行業,其他社會成員具有更高的道德操守。我作為一位一線教師,要把學習的熱忱化作勤奮工作的豪情,并落實到學習教育精神的實踐中來,努力做好工作,創造優良成績,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加強團結,恪盡職守,認真負責,勤奮工作,扎扎實實把工作做好。
教師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3)
通過學習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后,我的膚淺體會是:思考是一項高級的人類獨有的意識活動。王陽明先生當年“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余”,他“日夜端居澄默,沉思圣人處此,更何有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對“道”進行了思考,探究出了人類本質,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思考著的靈魂會開出美麗的花朵。王陽明先生動心忍性之余,不忘對人生的思考,最終參透出人生的真理,思考的力量蘊藏于我們頭腦中,積累于我們日常生活實踐。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向王陽明先生學習,思考屬于每個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時刻保持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勤于思考,勤于積累,達到致良知的人生境界。
思考是一種意識活動,具有強烈指向性。思考的力量在于方向。作為教師思考的指向性在于日常教育教學,對教學方法的考察,教學內容的考量,教學結果反思等,需要教師予以思考。每一次思考都會產生一份力量,教師在把握思考的方向的同時,還要堅持好的思考價值取向,思考指向不同,得到的價值結果不同。因此,作為教師要定位好思考的價值取向。
思考的力量在于信心。信心是指個體對行為成功及其相應事物的發展演化猶如預盼的信任程度,力量的迸發是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迷茫,彷徨,失落,對此,教師們要對自己有信心,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當年王陽明先生那樣,不經歷一次人生的顛沛流離,疾痛慘怛,“龍場悟道”的歷史典故可能就不會出現在歷史舞臺中。要相信每一段經歷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每一次的“動心忍性”都是命運的嘉獎。
因此,作為教師要對自己有信心,要相信思考的力量一定會在持續性積累的過程里得到迸發,從而達到思考的彼岸。有思考的人是豐富的,會思考的人更是幸福的,作為教師,“致良知”精神應成為工作的指導,更應成為個體人生發展的一筆寶貴財富,以思考之力量開啟“致良知”之精神大門。
教師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4)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夠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運,我甚至感覺自己的人生是從這時開始,這首先要感謝我的同事鐘萬書老師的介紹和重慶涌泉學院朱云秀校長的召集,讓我有機會接觸《致良知》的學習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礪前行,收獲光明溫暖的生活。
陽明先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但他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所以當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跡政壇的壞人劉瑾后,因為自己的仗義執言而受到攻擊,身陷牢獄,最終又被貶貴州。貴州地處偏遠,生活艱難,瘟疫肆虐,從中原流放到這里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艱難困苦中,陽明先生用內心的意志抵抗物質的貧瘠,用平靜溫厚之心對待兇險,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終龍場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華。陽明先生的這段人生經歷給了我莫大的啟示和收獲。幸福之于人,就像尾巴之于狗,怎么轉圈都咬不到,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它就會乖乖地跟在后面;苦惱之于人,像運動員握在手里的鉛球,除非盡力拋出去,否則就是沉甸甸的負擔。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經歷捧在手里,勢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間,生命也自然會綻放芳華。
經歷了 8年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傷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后,我于這學期又被任命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組長、讀書引導等數職,工作千頭萬緒,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門,萬家燈火后回家,還要給在市里上高中的兒子陪讀,一路的風塵奔波之苦對我本已千瘡百孔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經想要放棄,可是最終我還是在堅持我能夠堅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持我的家長們給了我巨大的溫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書籍灼照良知,讓讀書引領成長,在應試的寒涼中堅守語文的快樂和詩意,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學會轉變觀念,打造屬于自己的教育天堂。
感謝《致良知》,我今生最美的遇見!
教師良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5)
最近公司組織學習了致良知,感悟頗深,陽明先生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
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之人也不至于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在于沒有過失,而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并且好好地開導他,盡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盡量用委婉曲折的態度語氣,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夠改過,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領導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展。所以作為公司的管理人員,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性,提高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