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講座的觀后感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在看完電影或者書籍后能獲得不少感悟,這時可以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反思。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培養孩子講座的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培養孩子講座的觀后感篇1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世界上有兩種思想,一種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產生,也隨著這個時代的結束而宣布過時;另一種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產生,但卻對人類有著恒久的價值,就像寶石,經過時光的雕磨,會更加光彩奪目?!坝行У募倚9灿睙o疑是屬于后者。
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有所成,希望孩子有好的品德。于是,我們總是想把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希望他們能夠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希望他們能夠服從我們的安排;希望他們……但是他們好像并不喜歡這樣。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喜好,他們不買我們的帳,我們的口干舌燥和辛勤付出,換來的卻是孩子們不理解的叛逆……我想,這是我們大多數家長的苦惱所在。
聽了毛樾漫老師的講座,好像答案自在其中,感受頗多。課程中,毛樾漫老師告訴我們需要對孩子肯定的贊許和鼓勵,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教會孩子對與錯。靜心想來,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師長的信任、理解。現在的孩子個性很強,很多時候他們都有自己的____見解、____看法。我們一味地嘮叨,一味地指責,非但不能教育孩子,還會增加他們對我們的厭惡。
換種方式不是更好嗎?他們思維靈敏,思想活躍,上進心強,自尊心強,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加以正確引導,就能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融洽,就能及時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作為老師和家長的.我們,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也同樣重要。全面地認識孩子,走近孩子,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顆寬容的心。寬容是一種無私的愛,有時候,面對孩子的失誤,只要不是原則問題,我們不必耿耿于懷。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太過精細,眼里容不得半點沙子。一看到孩子有了什么問題,就"噌"地跳出來,或苦口婆心,或聲色俱厲。其實,做一個輕松的家長并不難,不妨適當"裝傻",給孩子一個自我修復的廣闊空間。
在這個物欲橫流、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孩子視野開闊的社會里,再用祖輩們的教育方式去對待當今的孩子,的確不再奏效。當老師也好,做家長也罷,我們不去學習,不去成長,又有什么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進步呢?教育是每個家庭的日出,是一門很有學問的藝術,因此,我們必須探索有效的家庭教育,真正成為引導孩子們攀登人生高峰的引路人。
培養孩子講座的觀后感篇2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卻會造成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入圍影片《鏡子》昨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了首映典禮暨交流會。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該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經過《天網》欄目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與制作完成。
《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介紹,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與盧釗凱一同合作執導該片的導演范永東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是講述關于家庭情感教育這個話題,但實際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創作者對于人性的理解、對于愛和欲望的思考。他和盧釗凱力圖通過影片找到一條線索,一個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培養孩子講座的觀后感篇3
看了這次的視頻,收獲頗豐,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之外,家庭也是重要的一個生長環境的場所,具有無可替代無與倫比的作用。
孩子的青春期是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之間,這段期間孩子容易受情緒腦的控制。這個時代的孩子,他們可以宣泄的`空間更少了,在我們那個年代的娛樂是和小伙伴們一起出去摘東西吃,而他們卻是回到家中,面對冷冰冰的電子產品。他們孤獨,缺少玩伴。他們失落,因為難得的周末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他們迷茫,因為他們只知道學習,不懂得自身的價值感在哪。
所以,家庭教育在這期間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用家庭的凝聚力,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快樂與溫暖;用傳教的方式教會孩子們如何在面對壓力時解決困難;用家庭環境的力量幫助孩子們培養堅韌不拔的性格,不會輕易被壓力壓垮。
關于如何保護家庭環境方面,現在的家庭問題就是家庭的過于冷漠,家庭的劇烈沖突以及家里遭受了重大變故。第三點一般家庭是不會遇見的。第一點家庭的冷漠,家長對孩子的不聞不問,放養型讓孩子成長,這樣孩子看起來很自由,但卻沒得到關愛,對于成績等方面也是無所謂的態度。第二點劇烈沖突,家長太管孩子了,往往適得其反,意見不合而產生了沖突。在我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溝通,少說教。溝通是雙向的,雙方能像知心朋友一樣吐露自己的心聲,毫無保留,而說教則是家長單方面的教訓孩子,孩子在長大了之后該懂的道理早就懂了,說多了也嫌煩。
家庭教育,家庭環境,由我們每個家長共同守護。
培養孩子講座的觀后感篇4
感謝學校搭建平臺,給家長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聽完專家講座,真是受益匪淺。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石。作為家長要努力營造溫馨、舒暢,充滿包容和愛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努力做到:
1、多陪伴,多理解孩子。家長的陪伴是孩子成長的精神食糧和溫暖港灣。陪伴會讓孩子減少焦慮,消除孤獨,喜歡與我們在一起。理解會促進溝通,讓孩子感到溫暖、幸福。
2、多溝通,少說教。良好的溝通有助于親子關系的和諧,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保障。學會傾聽孩子說話,多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尊重與關愛。
3、制定規則,管理好手機與讀物。孩子從小要有規則意識。特別是手機和不健康的讀物,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制定規則,會促進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迷戀,不越界,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特征。
4、和孩子一起面對壓力。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會遇到許多壓力。作為家長,不能忽視,不能責怪,要和孩子一起面對,并教會孩子在壓力面前不抱怨,不逃避。必要時,學會求助。只有家長的接納與幫助,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護孩子,提高孩子的心理彈性。
愿我們通過學習,成為更好的家長。愿我們的學習,成就更好的孩子!
培養孩子講座的觀后感篇5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重要場所,也是孩子心理成長的重要支撐。好的家庭環境讓我們的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去面對不可預期未來。
龐教授從心理健康特征和壓力模型兩方面分析了家庭環境對孩子心理成長重要性。提出家庭需要為似乎已經長大但心理還未成熟的孩子提供身體和心理保護;家庭要有強凝聚力,壓力與保護同行和孩子一起面對,讓孩子在最困難、絕望時,有值得向往、留戀的東西。
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與孩子溝通時不可傳導焦慮情緒、孩子情感支持給予滿足、創造孩子需要安全環境。并提出了四種方法。
一、多陪伴,多理解;
二、多溝通,少說教;
三、制定規則,管理手機和讀物;
四、一起面對壓力。
綜上所述孩子學業壓力大,發展通道小,缺少陪伴、玩伴,心理脆弱缺挫折體驗。他們更需要理解、陪伴、和諧家庭來面對將來不可預期。
培養孩子講座的觀后感篇6
通過觀看家庭教育講座第四期活動,我學習到了很多關于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知識。
家訓、家風、家學,包括孝、禮都是中國傳統家庭教育,那么具體什么是家訓家風,我們又如何做到它們?
中國自古有著“禮儀之邦”的美稱,在古代每個家庭都有著自己的家訓家風,在現代仍然會有在傳統家訓家風上建立的現代式家庭教育。家訓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的教誨,風氣習性。而傳統家庭教育是一個傳承,傳統,一個家庭歷經三代以上傳承下來的不朽家風家訓。
那我們該如何做到呢?首先要把傳承家風家訓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次父母長輩要以身作則,為子女后輩樹立良好的榜樣;最后要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在社會的大家庭中不斷深化我們的家風家訓。好家訓成就好家風,好家風成就好家庭!
踐行家風家訓是治家的尺子,為人的`本分,我們不但要繼承下來還要傳承下去,讓我們世世代代都在社會這片沃土上開出永不凋零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