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專注力講座的觀后感
在日常生活中,當看完電影或者講座后心中能獲得不少感悟,這時可以寫一篇觀后感,這么做可以讓我們很好鞏固所學知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培養孩子專注力講座的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培養孩子專注力講座的觀后感(篇1)
當一個心理大師和一個管理大師在路上碰到時,他們會聊些什么呢?兩種不同的領域認知碰撞到一起會發生些什么事情呢?一本名叫《三重專注力》的書帶我們去了解什么樣的教育可以去適應未來的教育。
拿起這本書時我就想:“什么是三重專注力?”這三重是哪三重呢?現實社會,為什么成功人士,很多都是二流智商、一流情商?為什么一個人即使具備了專業的知識系統,仍需要終身學習?帶著這些思考性的問題,我們一起去書中探索尋找答案。
1、聚焦于自我
人的一生需要發展很多技能,但是如果沒有遵從自己的意愿去發展,得到的結果可能是沒有結果。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關注自己,聚焦于自我,這也是丹尼爾·戈爾曼提到的第一重專注力。我們應該要學會精準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自我察覺專注于我們的內在世界,加強自己的認知控制,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要它在的地方的能力,維持這種注意力,有利于我們集中精力去學習和聚焦于目標的達成。我想,不單是我們的孩子需要發展這種專注力,身為老師、父母的我們也應該學著做到。
2、理解他人
丹尼爾·戈爾曼提到“社交與情緒的學習”涉及了五個大領域:自我察覺、自我管理、社交能力、同理心、良好的決策能力。其中提到同理心主要有三大類,每一類都涉及一組獨特的、關聯緊密的大腦回路。第一種是認知同理,第二種是情緒同理,第三類叫做同理關懷,就是能夠自然引發同理行為的一種關懷,或是能夠付諸助人為樂的行動。讀到這里我想起了我們班的小朋友,從我們家訪的第一次見面到入園、哭鬧,到現在上學會過來抱抱老師跟老師說“早上好”,我想這也是一種被同理關懷后自然引發的同理行為關懷。孩子在這一個月的入園時間里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懷與被支持,感受到親近與連接,繼而孩子也會對老師充滿愛心與關懷的行為。在這種輕松有愛的氛圍下,孩子們的大腦會進入最佳的認知效益。另外,當孩子每天被老師這樣關懷著的時候,我覺得老師更需要引導孩子會表達出對老師的愛,比如說“老師,我愛你”,“老師,我好喜歡你”,“老師,您辛苦了!”對這些比較羞澀的詞語能夠大聲地表達出來,讓對方都感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關懷,我覺得這是我們老師需要示范和引導的。
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才會真正留意到其他人呢?在別人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去理解他、同理與他、關心他,并真正施予援助?丹尼爾·戈爾曼就提到第二重專注力“理解他人”,我們需要理解其他人怎么看待這個世界,了解他人的想法、視覺、觀點和心智模式;知道他人的感覺,建立同理心,感知他人的情緒。當心中只有自己時,那是一個比較自我的人,而心中有他人時,那他可能會變成一個招人喜歡的孩子。
3、理解更大的世界
無論我們身在何方,系統無處不在,家庭是一個系統,學校是一個系統,一個操場也是一個系統,每一家組織都是作為系統在運轉的,盡管我們有時候渾然不覺。但是,即便未必覺察得到,我們還是可以學習去了解系統的動力,同時有意識地觀察系統如何塑造我們,而我們又如何影響系統,培養系統理解力所帶來的心態轉變。這是管理大師彼得·圣吉所提到的系統思考能力,我們需要幫助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這種系統思考的習慣,這樣我們才能學會理解更大的世界。這也是書中提到的第三重專注力。
4、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系統教育融合共創的可能
當前我們的學校設計還是源于工業時代的工廠模式,學校并不是為了開發培育人的內在潛能而設置的,比如課程大綱都是既定的;比如老師是“專家”的角色,由老師決定孩子們的表現等。那我們有沒有可能將社交與情緒學習和系統教育融合創新成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呢?答案是:很需要。世界在不斷改變,我們需要跨越過去,展望未來!今天的學生以覺察力和關愛為基礎,發展對系統更精深的理解,他們將在日后的人生之旅中通過明智的決定創造出更好的人生,同時讓他人收益,讓我們的地球收益。
我們要愛自己,每個人的腦、身、心就是一個系統,身心協調發展,個體系統才會協調。愛他人,包括家人、同學、同事,學習生活系統才會融洽。愛系統,不斷用系統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所處的環境才會和諧。愛自然,站在更大的系統層面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會使人與自然、與環境相融相生,生態和諧發展。
最后送給大家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理解自己、管理自己、關懷他人、合作共事,以及理解我們身處的更大系統——明己、明他、明道,見我、見眾生、見天地。
培養孩子專注力講座的觀后感(篇2)
我們每個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將來能成功。也許從孩子出生起,我就認為他(她)在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父母的希望總是好的。然而,由于不同年齡和年級兒童的心理特征不同,教育方法也應因人而異,方式也不同。下面,結合他們自己的經驗和同事的經驗,談談一點膚淺的理解:
一是學習輔導經驗。
俗話說: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我們不能應用父母教育我們的舊方法,我通常通過閱讀、互聯網和咨詢成功的同事,學習一些方法,我覺得有很多育兒方法讓我們選擇,但無論是看到國外蒙臺梭利教育,還是看到古代孟母親的故事,我們只能得到一點啟示和一點參考,因為每個孩子的個體都是不同的。
二是保持健康的心態。
如果我們想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克服沖動、渴望快速成功和即時利益的現象,努力保持一顆正常的心,不僅關注孩子的分數,而且不能覆蓋部分,關心孩子的心,蹲下,和孩子做朋友,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父母的冷靜、耐心、毅力往往不知不覺地感染孩子,事實上,我們的許多父母早期意識到這些因素為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道路,也很有必要,甚至很關鍵。
三是注重培養習慣。
我認為孩子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以看出,習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關鍵作用。我主要在時間安排、寫作整潔、獨立思考、自我檢查等方面給予指導和監督。同時,利用各種機會,教孩子靈活運用學習知識,不要死記硬背,學會從一個例子中得出推論。
四是堅持鼓勵。
我問自己,孩子的`心就像一張白紙,怎樣才能在上面畫出最美的畫?面對父母的責罵和懲罰,孩子茫然的眼睛和遲鈍的行為,不僅讓我們感到無助,有時也有一絲無法穿過心。專家說得好,孩子夸!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需要鼓勵。我覺得每次父母的贊揚都是孩子進步的助推器,父母的真誠贊美是增加他信心的磚石。
培養孩子專注力講座的觀后感(篇3)
家庭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是我們溫暖的住所,也是我們最開始的啟蒙場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教育離不開父母的以身作則,為我們樹立好的榜樣。從古至今每家每戶都流傳著家訓、家風、家學。現在的教育離不開父母與老師,父母教育我們盡孝、禮數,都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的作為子女應該并且必須做的事情,我們的言行舉止可以看出家庭風氣,我們有沒有禮貌會間接性父母教育觀念,老師教育我們知識,讓我們成為有學識的人。我們的學識再淵博品行不好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
家風是靠一代代地傳承下去的,秉承這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家教是根據家庭情況所制定的,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貼合實際更重要,也是需要是從小耳濡目染的,因此每一個良好的習慣,都與家庭教育方式有關。
家庭教育若一步錯則步步錯,這就體現出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培養孩子專注力講座的觀后感(篇4)
親子間真正的關心是建立良性的應答關系。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了解孩子的情緒情感、行為動作等向我們傳遞的信息,從根本上去了解孩子的內心,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發自內心地肯定他,并給予一些反饋,做孩子的好朋友。在生活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品質,比如好奇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韌性、強健的身體。我們始終認為長大后成就很高的人,不一定都是IQ很高的人,而是具有堅韌品格的人。行行出狀元,在任何一個領域做到前20%,生活都不會差到哪兒去。
在今后的教育中,我們也會繼續幫助孩子建立使命感,培養孩子的“志氣”,重點培養孩子克服困難、吃苦耐勞、做事勤懇、踏實努力、有韌性、頑強的品質,經常帶他去爬山、踢球、慢跑、游泳等,鍛煉他的毅力、勇氣、擔當、堅韌性。
培養孩子專注力講座的觀后感(篇5)
1.耐心教育、講清道理
幼兒的年齡小,理解能力差,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就更要耐心。講道理時我們要把握兩點:首先,要明確,不能含糊其詞。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一定要和幼兒講清楚。其次,要具體,講明白。如:要求幼兒對人有禮貌。
2.反復訓練,形成習慣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與一日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是息息相關的。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要從日常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游戲、每一個環節中一點一滴地滲透和強化。如早上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接受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不小心踩到別人的.腳時要向對方說“對不起”;離園時要與老師和小朋友說“再見”等。
3.榜樣教育,鞏固形成
幼兒在活動中,常會因排隊發生推擠,出現不遵守紀律、打鬧、告狀或爭搶玩具、獨占玩具,或室內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沒人理睬等現象。對此,教師采取的口頭說教收效甚微,且幼兒易舊病重犯。這時教師可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