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講座的觀后感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當我們看完電影或者書籍后能獲得不少感悟,這時可以寫一篇觀后感記錄收獲,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反思總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講座的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講座的觀后感精選篇1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為講的是如何提升個人的專注力,整本書通讀下來,主要是新一代如何將科技與教育機制結合起來培養新一代學生的專注、認知、創造力等。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過一則笑話,說一個人在工業初期死了,200多年后醒來,一看世界都變了,但有兩個東西沒有改變:一個是教堂,一個是學校。我們當今的教育體系仍然承接著是工業化大生產下的教育思路。而工業化時代學校的建立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學習,而是去訓練工廠里的工人。工業化教育,我們在一樣的”流水線”下學習、畢業,過著一樣的生活,參加的活動都是一成不變的,然后畢業,我們得到了與應屆畢業生一樣的能力,只是換了個“包裝”。
我不禁思考:未來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在教育中應該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才能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
在《三重專注力》里明確指出:希望在教育中培養孩子三項決定性的.技能,來幫助他們穿行于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紛擾頻至,人與人互動瀕危的世界。它們是:專注于內在、專注于他人,以及專注于外在系統。
說到“流水線”式的工業化教育,我想到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一個孩子帶來一個東西或者一本故事書想要與班上其他小朋友們分享,可是對于今天一天,老師已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了,作為幼兒園老師,應該怎么做?
“如果學生只是在跟隨、聽從老師,依照老師設定的目標學習那些所謂“應該”去學的知識,那么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上學只是配合他人的計劃與指令,逐漸喪失對學習的熱情和內在渴望。更勝一籌的做法是,讓有經驗的老師去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并基于此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計劃好的活動是每天都要去做的,這個計劃好的安排就像是規定好的一樣,必須按照這么去做。但是這有可能不會那么在意孩子的聲音,可能禁錮了孩子們自由的空間,把孩子們的興趣扼殺在了搖籃里面。也許小孩子比大人更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他們會為一朵花的綻放而驚嘆;他們會蹲在地上一整天,只為觀察螞蟻如何把一粒米搬回家。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遠遠超過了正在建設這個世界的大人們。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讓兒童的獨特性引領我們的工作,這才是最有意思的學習,所以,用心的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允許孩子的想法去表達出來,而不是讓孩子去理解你。當你愿意傾聽孩子的時候,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發生。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孩子成為孩子本來應該成長的樣子,而不是像流水線上生產出的產品一樣。
以上就是《三重專注力》給我帶來的一些思考。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講座的觀后感精選篇2
聽了王教授的《培養孩子主動生活》教育講座,才認識到家庭教育如此重要,才進一步明白孩子的成功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成功,才認識到對孩子的投入,不單純是金錢和時間,家長家庭教育講座心得體會。現擇其扼要結合自己反思如下:
一、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保持情緒良好,不要把在單位的工作情緒帶到家里,甚至轉移給孩子,要“制怒”,怒則失去正常理智,萬事皆失去準線。父母之間即便真有矛盾爭吵也要避開些,減少對孩子的影響。
二、要真愛自己的孩子。
人際交往的原則,理解、尊重、平等,多看優點,少看缺點,何況自己的骨肉至親,不要吝嗇我們的愛,多表揚他,增加自信,有自信才有志向,有志向才會成功。不要光看分數而看不到孩子的'進步,“愛屋及烏”捆綁式的愛是要不得的,和孩子相處、和老師溝通都要講“和諧”,和則興,學習才會進步,才會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對孩子要放手,培養其獨立能力。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要勇敢放手,沒有錯何來對,讓孩子自己領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方能進步。
四、學習要走直線。
1、眾人皆知一個數學觀點:“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所以從學習到有成。
2、要堅持走直線,中間彎曲將事倍功半,家長負責時刻矯正。避免“小貓釣魚”的故事再發生。
3、家庭教育也是一項工作,我們要堅持做下去才會有效果。
4、“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事斷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長,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必要日積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侯。”
5、總之,聽完王教授的講座深有愧意,父母的做法,言傳身教直接影響著孩子。
6、未來的成功與否,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感謝學校和趙老師給了我們做父母的一個學習的機會,給了孩子一個成功的可能。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講座的觀后感精選篇3
觀看了盧勤的家庭教育講座,真是受益匪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響著孩子,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家長來說,養和育同等重要。下面我就把觀看講座后的感受和大家共同分享:
首先,在觀看她的講座中,讓我知道了作為新世紀的父母,所面臨的是什么;讓我們知道了作為家長,應該不斷地學習、適應信息化、網絡化、現代化、數字化的時代,因為我們的孩子出生在新世紀,作為新世紀的父母也應該像盧老師所講的那樣,讓孩子們親自去體驗社會,讓他們知道去感謝社會。
其次,盧老師講話中有句話對我教育最大,她說父母應該有顆平常心,父母心態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凡是心態好的父母,身邊就會有一個快樂的孩子;心態不好的父母,身邊就會有一個障礙的孩子。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別讓虛榮心害孩子,別讓補償心代替了自己的平常心,給孩子勇氣,給他們自己的天空。
最后,通過聆聽盧勤老師的講座,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沒有良師的指導和朋友的關懷,是不會有快樂成長的過程。我們不能幫孩子一輩子,陪孩子一輩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留給孩子金錢、住房、汽車等等財富,不如教給孩子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讓他們受益一生。作為家長,讓我們成為孩子最好的觀眾吧,為孩子的努力喝彩,為孩子的成長喝彩!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讓我們的理解陪伴孩子長大。多點時間陪孩子讀書,多點時間陪孩子玩耍,多點時間聽聽孩子的心聲!
總之,愛孩子就要履行一種教育的責任;愛不是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教會他們懂得自立、自強、自尊、自愛;愛不是粗暴的命令,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發掘他們的潛在能力和優勢;愛孩子就別把孩子變成溫室里的花朵,而是讓他們像海燕一樣自由地飛翔,面對困難勇敢地拼搏。讓我們從現在做起,記住盧勤老師的話并努力踐行吧!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講座的觀后感精選篇4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責任和使命則更具時代性,不僅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還要提高民族素質,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教師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教育從不只是教師的責任,父母作為學生們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開蒙人,由此可見,父母對學生的教育同樣十分重要,作為為人父母,不僅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更要時刻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在關鍵時刻給予學生鼓勵與幫助,不能因為過度看好未來而選擇限制學生的天性與愛好。
因此,進一步加強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密切聯系十分必要,增進每一位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真正達到家校攜手共同培養學生;做到真誠溝通,家校共贏。
鳥欲翱翔于天空,缺一翼則不可,要加強家校結合,實時關注學生們的狀態,才能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放下心中顧慮,認真學習,將來才能成為棟梁,才能不愧對培育多年的老師,不愧對辛苦學習的自己,不愧對養育自己的父母。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講座的觀后感精選篇5
今天,通過觀看了家庭教育公開課,從中了解到了家庭教育要在關愛和約束之間達成平衡的重要性。需要父母消除生活中那些無謂的焦慮。包括追求孩子的分數、成績,不愿放手,把孩子保護得密不透風等。不要用過度的愛、過度的要求和過度的期望束縛孩子,擺正自己的位置比什么都重要,親子關系好了,孩子會更愿意聽你的話。
要想親子關系對等,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在遇到問題時,將核心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批評和針對孩子上。雙方協調,讓孩子主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最終會得到比權力之爭更好的結果。當孩子也參與到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來,自然就會明白父母為什么要求他這么做,然后主動做出改變。
由此可見,孩子既需要愛和自由,也需要管教和規則,幫助他們規范和評價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