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
當我們日常生活中,當看完電影或者書籍后大家能獲得不少感悟,這時可以選擇寫一篇觀后感記錄感情,這樣可以讓我們不斷反思,鞏固自己所學知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1)
感恩,這兩個字,我們幾乎天天掛在嘴邊,但是人要是能夠堅持做到,卻很難。今天,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更加透徹地理解了感恩的意義。
講座首先映的是一部電影,名叫《暖春》。里面講述了一個女孩子從年幼到成年的一段看似平凡卻做起來不容易經歷。她的父母開始對她很不好,可是她用自己的努力,感動了父母。成人后,她沒有離開家鄉,而是留在了這里,當了一名鄉村教師,用這種方式來回饋自己的父母和這片土地。
在這個講座里,于丹老師還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有一棵大樹,它將自己的一切都無私地給了一個小男孩。最后,大樹已面目滄桑,而滿頭白發的孩子,卻來陪伴那早已一無所有的老樹根。大樹做的一切不正象征著父母對孩子的毫無保留地愛嗎?
看完了講座,我更加感覺到,父母給予我們的實在是太多太多。讓我想起三字起上的一句話:羊跪乳,鴉反哺。連動物都知道感恩,我們呢?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行動起來,感恩大地,感恩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2)
和孩子一起看了于丹主講的《感恩教育》,令我們受益匪淺。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強調了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 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和自信,培養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通過這些小故事,帶給我們一次又一次心靈上的震撼。
今天孩子放學回家,主動幫大人擺放碗筷、收拾餐桌。我想,這也是懂得孝敬父母,增強自我更好地融入家庭,體現責任感的一種表現。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家長首先要常懷感恩之心,對老人關懷備至,注重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關心他人。節假日,帶孩子“ 行萬里路”,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跡中獲得人生的感悟。
看完節目后,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獲,認識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后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這篇文是昨天蔣同學帶回來的家長作業,一直都是看蔣同學寫讀后感,這次老師布置家長寫,蔣同學幸災樂禍,一直在催我快點寫,好多年沒寫過這種讀后感了,將就著寫一篇交差吧!
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3)
周六早上,我觀看了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其中大樹與調皮的小男孩的故事,對我的觸動很大。
從前,有個孩子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到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長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砍了蓋房子。”又過了幾年,青年變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作為中年人我也應該到別處去看看。”大樹說:“你可以把握的樹干砍了做成獨木舟。”中年人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人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說:“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更不會理我了吧。”他說:“不,現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曬太陽。”樹樁開心極了。
這個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樹索取,而大樹所要的回報僅僅是他的陪伴。大樹就像我們的父母,都是無私的,為了兒女,給予他們所有的一切。
百善孝為先,我__常對父母索取的多,對父母的體諒少,常常因為飯菜不可口就大發脾氣,由于父母不答應我的'要求就大哭大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現在我知錯了,應對父母懷感恩之心,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孝心常在。
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4)
1、是有些父母很溺愛自己的孩子,以為這是愛孩子,但其實是在“害”自己的孩子,比如吉林市的一位女士,她把女兒當公主,寶貝一樣的珍愛著,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異生活。有一天,這位女士在倒開水時不小心把手燙傷了,手背上起了幾個水泡,火辣辣的疼。當時,女兒正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當她把燙傷的手伸到女兒面前時,女兒不耐煩地說:“把手拿開,別影響我看電視!”
2、是在我國古代,就有“正為本,孝為先”之說,比如孔子把孝敬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哺育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族英雄岳飛是孝敬母親精工報國的典范。在現代也有“孝為德之本”的例子:20__年9月,田世國為了挽救母親垂危的生命,瞞著家人偷偷捐腎救母親,他的事跡感動了許多人,因此,他被評為20__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這些都是多么令人感動和敬佩的事跡、名人啊!田世國叔叔有一句名言說得好:父母給了我生命,捐腎救母是做兒子的對母親的回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5)
今天,我準時的坐在沙發上收看于丹老師的講座。
于丹老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擋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個主題上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孩子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握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到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長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砍了蓋房子。又過了幾年,青年變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作為中年人我也應該到別處去看看。大樹說:你可以把握的樹干砍了做成獨木舟。中年人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人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說: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更不會理我了吧。他說:不,現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曬太陽。樹樁開心極了。
這個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樹索取,而大樹所要的回報僅僅是他的陪伴。大樹就像我們的父母,都是無私的,為了兒女,給予他們所有的一切。百善孝為先,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于承擔愛與責任。看完講座,我懂了要想成才先____的道理。
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6)
我一直認為,當自己保護,自己掩飾成為一種本能的時候,人就會變得自私而軟弱,容易妥協,這樣的自己真得虛偽到極點,雖然討厭這樣的自己卻也不想改變,因為變色龍的功能大概已經成為我的本能之一了吧!
今天看到了于丹的論語講座,感觸頗深;她對論語深刻、透徹的'理解,睿智、淡定的演講風格,深厚的古典文化修養、極富個性的講解視角給了我太多的啟迪,太多的思索,太多的收獲;雖然言辭之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個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著他自己的色彩,不過真的受益匪淺,然面《論語》也有了新鮮別樣的風味。
不想尋章摘句、引經據典,只覺得她讓灰色的孔子鏈接了多彩的世界,讓《論語》在她獨具個性的視角下,變得通俗易懂、意蘊悠長,體現出了經典的平凡智慧;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不器”。
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天天看那些《羊皮卷》、《需求層次論》《心靈雞湯》等等;卻從不曾注意過這超越了兩千年時空的儒家之道,竟然處處精辟;掩卷而思,做一個《論語》的信徒也不錯
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7)
一橫老師,吉林省延吉市人,感恩教育報告觀后感。中國青年演講家、和諧親子教育第一人、大學生自信教育主講師、全國感恩教育倡導者及普及人、著名節目主持人趙忠祥的得意門生。
一橫老師說:"人生因感恩而快樂。"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快樂成長、快樂生活,他用激情澎湃、感動人心的語言引導大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教育的本源是傳授如何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做學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的.情懷報答父母的生育、哺育、養育、教育之恩。同樣,老師給予我們"慧命",給予我們生命的養分和人生的精華,我們便應該心存師道、感恩老師。
演講中,一橫老師用自己的學習經歷教育了所有人,師生間真心的擁抱,孩子們誠摯的謝意,更有百余名學生自動站出來,決心不再上網吧,用實際行動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勵志教育的效果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