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參觀校史館的觀后感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校區或其他的景區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參觀校史館的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參觀校史館的觀后感1
參觀校史館后,我有許多感受。
校史館承載著學校的許多往事、以前和現在的模范人物、以前的教育設備和許多的榮譽證書和獎狀等等,不僅體現了學校一批一批的人才,更體現了熊官屯鎮中心小學這塊沃土不停的努力,不斷的奮斗,精益求精!
可發出感嘆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思自己。介紹員們介紹時,有兩名四年一班的同學和五名五年級的同學。可是卻沒有我們班——四年二班同學在介紹。
參觀校史館后,我的腦子里蹦出了一大堆問題:“為什么沒選我們班的同學當介紹員呢?我們班同學比不上別的班的同學嗎?我們班同學難道不會介紹嗎……”
仔細想一想,問題也許并不在別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當我們在外面玩耍中,別人卻仍停在桌子旁讀書、寫字;當我們在早自習上大吵大鬧時,別人卻在認真的寫早自習在黑板上出的習題;當我們在書法課上傳來這樣的話:“忘帶毛筆和水寫布了!”“毛筆怎么找不到了……”別人卻早已拿起毛筆練字了……
差距是從什么時候變的?在一點一滴中變的。當我們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時,別人依然在大步向前走時,這就是距離拉開的時候。
參觀校史館后,那個情景依然在我的腦海里……
參觀校史館的觀后感2
記得大二時,學校校史館對外開放,我跟幾個同學就去參觀過,當時沒有專業的解說員講解,所以也就走馬觀花式的看過一次。這次院里組織我們參觀校史館,讓我認認真真的跟著講解員的腳步,重溫學校的點點滴滴歷史,讓我深刻地了解了我們學校旳校史,讓我有了許多感慨和想法。
一張張照片按時間的順序排列著,那泛黃的照片仿佛告訴我們這里人才輩出;這里教學成果豐碩;這里走出過名仕大家……當照片越發鮮活起來,一個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建筑科技大學邁著與時俱進的步伐,向我們走來。不論是德育工作,還是教學工作,都是碩果累累。在先輩殷切的注視下,建大前進的步伐日加堅定沉穩。百年,對人說是漫長一生,而對一個學校,則是彈指一揮間。建大,通過四次改名,匯聚四大老校的精神,擺脫蹣跚學步的稚嫩,走過了少不更事的澀澀青春,成熟穩重中,不失銳氣,意氣風發中,添了幾分睿智。
百年來所有的科研成果,榮譽獎項,名師教授,對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融在這三層空間里,感謝他們,正是他們構成了簡答的精神基座,讓這一個世紀的我們底氣與汗顏同在。通過參觀,我們了解到建大的創建人以創造一所現代大學為標桿,銳意進取,大膽創新的觀念無疑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歲月如歌,征程漫漫……通過了解歷史,我對學校增添了更多的熱愛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近70周年,歷史悠久。并且我校的前身還是四大名校,這令我感到無比自豪。另外,在我得知作為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建校以來,一直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時,我真是由衷的感到自豪,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為我們的學校作出貢獻吧,可以從多方面做起,讓我們把學校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為以后的校友指點迷津,讓我們為校爭光,給以后的校友樹起榜樣,讓他們繼續把這種精神繼承,讓我們從日常點滴小事做起!
歷史被濃縮為驚鴻一瞥,在母校未來漫長的歲月里,相信每一個瞬間都會更加精彩。自強,篤實,求源,創新的校訓印在每個人的心中。歷史我們要緬懷,未來我們要創造。作為建大的莘莘學子,我們要不懈努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參加校史館是一件意義非凡的活動,更是為我們開辟了一次精神之旅!它讓我們每一位同學興高采烈而去,滿懷豪情而歸。
“今天,我們為建大驕傲,明天,讓建大以我們而驕傲!”我們要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放飛夢想!
參觀校史館的觀后感3
校史館內的一張張畢業照,一本本校友錄,一份份紀念品,記載了淄博六中百年的輝煌歷程,引導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積極向上、發奮圖強。——題記
在齊國故都淄博市,有一所文化底蘊深厚、教育理念卓越、人才摯出、文明齊魯大地的百年名校--山東省淄博市第六中學。
校園內歷經百載的歷史遺跡,見證著學校的發展興衰,也是中國近代史的濃縮和凝固,是活生生的歷史教材。一百年前的“濟美樓”是星漢燦爛、人才薈萃的象征,現在已經建成了李振聲院士館和藝術館。一百歲的長廊建筑被辟為學校的校史館,訴說著學校和民族的榮辱興衰。
六中的校史館記錄了學校百年的成長歷史,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杰出的校友李振聲院士館,形象的展示了李振聲院士嚴謹的科學精神、輝煌的科學成就、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和寬厚博大的人文情懷。
百年老校一步步走來,對“一”有著特殊的情感。校友李振聲院士,為解決人口德國的吃飯問題勤奮鉆研幾十年,榮獲2006年度全國最高科技獎。他“弄一粒小麥,殫精竭慮,成就當代后稷;捐百萬大獎,虛懷若谷,自稱農民兒子”的高尚情懷,成為淄博六中精神踐行者的杰出代表,也用實際行動深刻的詮釋了淄博六中“從一做起,叩問一流”的學校精神。
讓我們以李振聲院士為榜樣,奮發向上。今天我們以淄博六中為驕傲,三年后六中將以我們而自豪!
參觀校史館的觀后感4
校史館是由原來學校的舊圖書館改建而成的,一個30年代的蘇式建筑,給人一種樸素莊重、沉穩內斂的感覺。而進門左側的歷屆畢業班合影查詢的電腦又給人一種現代的感覺。一個嶄新漂亮的展廳盡收眼底,隨著講解員的講解,我被老一輩的專家教授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為農大的建立和發展所做的貢獻而感動,一頁頁的教師筆記,一件件的文物和證件,一張張老照片,一尊尊藝術造型從--年到20--年全方位的反映了學校的歷史沿革。當看到涂治教授生前穿的一件破棉大衣和生活用的梳子剃須刀以及工具書的時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仿佛涂治院長昨天還在桌上辦公一樣,作為一個院長和專家,生活依然是那么的簡樸,他寫的兩封家書雖然言簡意賅很短很短,但是充滿了對子女親人成才的盼望和關心以及對黨和國家的忠誠。當我走到一尊叫《勇挑重擔》的雕塑前,我為新疆農業大學艱難的辦學歷程所感動,老師們自己動手撿拾動物的尸體作為教學模具,老師們自己動手手抄教材,他們深夜編寫教材,白天給學生上課,這些老教授們是農大的瑰寶,時刻鼓舞著我們不忘歷史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很值得我們學習。
走到領導題詞和杰出校友的那一面墻時,我打心眼里感到自豪。是啊,有領導的關心和鼓舞,有一批批各行各業的杰出校友,他們是農大的寶貴資源,他們也是我們的榜樣和奮斗目標。當年的他們在條件簡陋的校舍里刻苦學習,成就了自己的未來,這種無形之中的激勵,也必將給我們的學習成長帶來激勵。看著農大各個階段取得的輝煌成就、各位杰出教授的生平事跡,--年來學校的每一步發展,都深深的吸引著我們這些農大的學子。此時我覺得作為一名農大人是多么的自豪,這十年來是農大發展最迅速的時候,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沒有什么理由不抓緊時間學習。多媒體視聽室讓我們更加直觀的了解農大的歷史,加深對學校--周年的體會和認識。校史館的建成讓所有農大教職工加深了了解農大的機會,不光向社會展示了幾代農大人的艱苦創業史,也時刻激勵著我們要開拓創新,站在新的起點再創輝煌。站在校史館中我的思緒飛回到那個艱苦的年代,新疆農業大學走過的一甲子歷經坎坷但是也成果頗豐,--年的本科辦學歷史,既是一部幾代人嘔心瀝血、艱苦奮斗的辛勤創業史,也是一部追求科學真理、發展先進文化,各項事業全面協調推進的科學發展史。
哈佛大學有句名言說到: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質量。我想今天我們作為農大人為在農大學習而自豪的時候,我們明天更應該發奮努力,讓農大因為曾經有過我們而驕傲。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趁我們還年輕,去施展才華,去綻放青春,在未來的日子里終生恪守青年時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這才是真正的青春的顏色,只有這樣。多年以后我們再回首時才會發現這里是我們夢想開始的地方。
參觀校史館的觀后感5
上個周末,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我們班參觀了校史館。
進入館后,我們在進門的標志性位置進行了合照,以紀念此次活動。在講解員的講解下,我們了解了印刻著“大連理工大學”字樣的白色書本雕塑和校徽標志的內涵。接著,解說員耐心的給我們講解墻上照片的由來。展現在我眼前的是,大工這所高等學府的誕生的全程記錄。一個個的展物,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凝重,在解說員的解說下我們對于學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被大工人吃苦耐勞,勤奮進取的精神所震撼。他們自己用自己的雙手,一磚一瓦的建起了我們的主樓。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他們都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大工的熱愛。
接著,我們看到了屈伯川老校長的遺物,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位衣著樸素,平易近人的老校長。當看到他的遺書時,我被他的奉獻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頓時鼻子有種酸酸的感覺。老校長為我們學校奉獻了大半生,去世后又把遺體捐贈,連骨灰也撒在大工的校園里。
連理工大學自1949年4月建校(時為大連工學院)以來,以著名教育家屈伯川老先生為代表的創業先驅高瞻遠矚,廣納賢才,艱苦創業,建校10年多就躋身全國重點大學行列。自1988年正式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后,我校師生兢兢業業,歷屆學子成才后回報母校,為大連理工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通過此次參觀,我對大工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內心洶涌澎湃,我為自己能在這樣的一個學校學習而感到自豪!同時,我暗暗發誓:我要為校爭光,今天我以大工為榮,明天大工以我為榮!加油,大工學子,加油,大工——我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