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博物館觀后感
寫觀后感需要我們對電影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這可以幫助我們增強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走進博物館觀后感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走進博物館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走進博物館觀后感篇1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古村公園博物館,我很開心。
下了車,我們進入了博物館。一個小姨走過來,給我們介紹了各個地區的風俗。首先我們來到寶山亭,看到小球在管子里波動,根據音樂形成一個音條。然后,阿姨帶我們去了一張桌子。學生們摸著屏幕敲鑼打鼓。他們非常高興。然后,我們走到一個古老的亭子前,參觀了它。旁邊是一個玻璃柜,里面有幾塊刺繡布。然后我們來到了中國館的第一個區域,在這里我們了解了古代和京劇。到了二曲,看了很多中國傳統美食,聽了普通話、河南方言、陜北方言等幾種語言。在第三區,我們仿佛來到了一個魚塘,參觀了音樂亭、陶園等等。然后我們去了歐美,看了《奇幻之旅》。旅途中,不時有寶物向我們撲來,還有同學伸手去接!最后,我們來到了非洲。剛進入這個區域,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一些動物模型。再往前走一點,一些鼓站在地上,我們拍手敲門。
這次訪問真的讓我難忘。我希望下次能再來!
走進博物館觀后感篇2
陽光燦爛,春風習習,我們三年級的全體同學都早早地來到了學校,等待著老師帶領我們去參觀三峽博物館。
校園廣播響了,同學們都來到操場上,排著整齊的隊伍出發了。同學們邊走邊唱,有說有笑,就像一群快樂在小天使!太陽公公真有本事,把前幾天的綿綿陰雨都趕走了,為我們露出了笑臉。
一路上,鮮花向我們微笑,小樹向我們招手,它們都在歡迎我們這些小客人呢!我們高高興興地跟在老師后面走,時不時擺出優美的姿勢,讓老師給我們拍照,隊旗迎風飄揚,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鮮艷。美麗的長江沿岸處處呈現出勃勃生機,放眼望去,剛鉆出地面的小草,嫩嫩的,綠綠的,一大片一大片,滿眼都是。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一陣清風拂過,我們的長發也隨風飄動,頓時讓人覺得神清氣爽。
不知不覺我們就到達了目地的地――三峽博物館,同學們懷著激動和好奇的心情跟著導游來到了博物館大廳,這里寬敞幽靜,所有的同學站在這里都不覺得擁擠。博物館以收藏、研究、陳列和展覽萬州區所轄范圍內的古代史、近代史、科技知識的實物和資料為己任。館藏戰國以來歷史文物500余件,其中有巫山大廟化石,花溪懸棺等。戰國青銅虎鈕淳于和銅壘蓋、漢代陶俑堪稱國寶。在那里我也親眼目睹了許多從未見過的化石。我們跟隨著講解員阿姨一路參觀,有時停下來記錄,有時在景點前駐足,有時和好朋友合影留念,當走完所有大廳時還真有點戀戀不舍呢。
當我們都還沉浸在參觀后的神奇和快樂中時,老師又在召集我們整隊返校了。經過一天的徒步旅行,同學們都累得趴在了課桌上,雖然很累,但是很值,因為這次參觀不僅使我們增長了見識,了解了萬州的歷史,而且磨練了我們的意志。
走進博物館觀后感篇3
元旦歇班,閑著也沒事兒,報紙上一直在報道的天津博物館開張的事情,心向往之,于是二號下午決定去逛一逛。
進到博物館里,第一感覺很寬敞明亮,樓上樓下,電燈的分配恰到好處。大柱子二柱子,外加金屬結構等等,看上去很大氣,還帶著點兒明快的現代氣息,第一感覺不錯。
前臺買票,如早先的報道,25塊錢一個人。一樓好象是共享空間等,沒有展覽,直接乘扶梯上二樓。迎面就是書法館,進去轉了一圈兒,主要是明清兩朝的作品,在下比文盲強點兒有限,也看不出個門道來。出來到繪畫、陶瓷等館分別參觀,大致每館都要花半小時以上時間,感覺比預想的要好很多,天津博物館的館藏還是很豐富的,比如藏有兩件鈞窯的對盤,很珍貴。
進了大廳一轉身就看見傳說中的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雪景寒林圖》,咱也不是搞美術的,看不出個門道來,只知道范寬的畫絕對是極品的文物,天津的這個藏品與他的《溪山行旅圖》齊名,后者藏于臺北故宮。好象金庸哪部小說里也提到過《溪山行旅圖》吧?忘了,想不起來了。
大廳中央引人注目的擺放著數個青銅制的鼎、鐘等文物,多是商代的古物,這樣的珍品世所罕見,很多青銅器的說明文字中都是一些收藏家捐獻給政府的,或者是大煉鋼鐵期間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在天津電解銅廠的廢品中找到的,不知道還有多少珍品毀于那個年代,真是可惜。寫的有點兒多,我累了。
俺曾經參觀過上海博物館,這次參觀了新落成的天津博物館,總的感覺從館藏方面,我們絕對不輸于上海,甚至還要略強于上海博物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非常有禮貌,態度很好,玻璃展柜不時有工作人員擦拭。在參觀過程中還遇到一件事情,有一對盲人夫婦和他們的孩子也來到博物館參觀(孩子不是殘疾人),博物館專門派了一名工作人員陪同這一家三口,并為他們講解,天津博物館這種人性化的管理,值得我們稱贊!
希望大家有時間都去參觀一下,不但可以豐富歷史文化知識,也能增強天津人的自豪感。
走進博物館觀后感篇4
上海自然博物館位于地鐵13號線,它特意建立了一個站點,并設有多個出口,給予前往觀光游覽的人們提供了快速而又便捷的綠色通道。
上海自然博物館,門票30元,人好多,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國朋友,也有許多是中國各地來的參觀者。走進博物館,首先看到了兩具高大的恐龍骨架,超大無比的大恐龍一下進入眼簾,那仿真模擬的深沉高亢的聲音在整個空間回蕩,似乎一下子把觀光的人們拉回到了很久很久幾萬年前。。。
展廳里還有許許多多動物的標本:金絲猴、大熊貓、金錢豹、虎、亞洲象、梅花鹿、羚牛、揚子鱷、白鱘、獅子、長頸鹿、袋鼠還有恐龍蛋等等,那動態十足的摸樣,栩栩如生。
生命的長河奔流不息,綿延至今40億年,誰也不能窺其全貌。全球的生物星羅棋布,編輯海洋、天空、陸地,誰也無法令它們聚首。今天,古今生物跨越時空,濟濟一堂,如同生活明的長河匯聚凝結一瞬。一件件的珍貴的標本待給我生臨其境,感受生命的多彩,驚嘆大自然的神奇。
生命是什么?浩瀚精深的宇宙又是什么?你可以在這別有洞天的博物館里找尋,追溯,甚至可以親身體念遨游星空的感受與美輪美奐的奇異過程。
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過去了,各場館錯落有致,是根本看不過來的,當我們依依不舍離開的時候,參觀的人流還絡繹不絕進入。
上海博物館的參觀之旅是集視覺、聽覺、觸覺的自然科學的一次盛宴。她讓我獲得了不少新的知識,也讓我經歷了一次全新的體驗。
走進博物館觀后感篇5
一進博物館就是一個大廳,大廳里有指示牌,上頭清楚地介紹展區的分布。博物館總共分為5層,分為東區西區。
首先我來到的是“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廳”,那里陳列的是明清繪畫作品。對于繪畫作品我能夠說是一個完全的門外漢,但我也能感受到文人畫家經過筆墨丹青,揮灑出的那種意境深邃、飄逸、青幽、惟美的精神世界。順著二層的螺旋結構我來到了三層的“明清書法藝術精品展”,以收藏或流傳于北京的明、清時期的名家墨書精品為主線,展示北京書法藝術的特色。四層有“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以反映燕國青銅器文化面貌為主線,從鑄造技術、造型、紋飾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銅藝術。四層還有“京劇文物展”,有那些漂亮的臉譜,戲服,聽戲的茶樓,坐在小桌旁看著前面的大屏幕正在上演的戲劇,能真實親切感受到當時來茶樓休閑的人,那種自在享受的心境。
四層還有我最關注的也是看的最仔細的“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它分宋遼金、元、明、清四個展廳,以宋遼金至明清時期北京地區重要遺址、墓葬、窯藏出土文物為主。該展覽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個歷史時期出土及傳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各階段發展軌跡,集中體現了中華瑰寶----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的歷史風貌。
那里有太多讓我吃驚,甚至是讓我震撼的作品。很多我以前只在書上見過,沒想到這次能夠見到實物,這讓我十分的興奮。有一件工藝絕對堪稱精細,那就是景德鎮窯青白釉戲劇舞臺人物紋枕,此瓷枕雕鏤成戲臺形式,戲臺上珠簾漫卷,眾多演員正在演出一場戲劇,反映了元代戲劇流行的社會風尚。瓷枕鏤雕精細,集建筑、舞臺與瓷塑藝術于一體,表現出元代戲劇藝術的面貌及景德鎮窯工高超的制瓷工藝。瓷枕里邊的人物、舞臺竟也雕刻的如此精致。并且它的舞臺梁柱、欄桿都十分的細,真怕輕輕一碰就會斷掉。不明白怎樣會保存到此刻還這么完整。真是讓我激動感慨萬分!陶瓷展廳里的很多展品都太讓我大開眼界了,可惜記憶有限,不能在那里一一列舉了。真期望還有機會,讓我看的更仔細一些。
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四層,來到了五層。五層是“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分為新石器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三大部分。本展覽從展現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發,反映了北京地區的玉器發展史和藝術特色。我十分喜歡青白玉,看上去十分的純凈,有些能夠說是晶瑩剔透,看了就讓人喜歡。五層還有“老北京民俗展”,在這個展廳隨處可見用小泥人模仿當時婚慶熱鬧喜慶的場面,透露出當時純樸的民風民情。除了這些還記得有剪紙展,風箏展,北京小吃展,服飾展。
時間就這么匆匆過去了,沒有辦法,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首博。真想讓我的家人也來看看,絕對不枉此行。留給我的是太多驚奇,太多的震撼,我到此刻都處在興奮之中。
走進博物館觀后感篇6
暑假里,我們全家去上海看望舅舅和舅媽,順便想參觀一下我夢寐以求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到了舅舅家,我把想法告訴了舅舅和舅媽,他們欣然答應完成每日的學習任務就會帶著我和妹妹去參觀自然博物館。
我和妹妹為了愿望的實現,每天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終于到了周末,我和妹妹向著夢想出發了,一路上我滿心期侍,我還沒去過自然博物館,里面有什么?博物館什么樣子?這些問題都在我腦海里縈繞盤旋,終于來到了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很大,是個方形建筑,像一個高大上的辦公寫字樓的模樣。
舅舅到售票處買好票,我們一起進到博物館中,按照游覽順序,我們先參觀了“生命出現”的景點,里面呈現出宇宙大爆炸后的生命起源,還有所有星球的模型,然后是恐龍化石和一些史前動物的標本,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會動的肌器三角龍、馱龍和中國鳥龍,他們惟妙惟肖的形態仿佛把我們帶入到了遠古的恐龍時代。接著,我們去參觀了“蝴蝶暖房”,蝴蝶暖房里有成千上萬種蝴蝶,他們揮動著漂亮的翅膀在暖房里飛來飛去,好像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妹妹非常喜歡這么多漂亮的小蝴蝶。最后,我們來到了植物園里面,這里有很多的熱帶、亞熱帶植物,花團錦簇,綠樹成蔭,這些美麗的花和茁壯的樹木把我們帶入到了一個綠色的美麗世界。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的就到了閉館的時間了,我們戀戀不舍的離開這里,結束了自然博物館之旅,我很開心,因為生命的起源和只能在熱帶城市見到的花花草草、美麗的蝴蝶全都濃縮在這個自然博物館中,太神奇了。
走進博物館觀后感篇7
寒假來了,終于有足夠的時間依照自己的興趣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真好。
恰好深圳博物館有特別的展覽——吉金鑄史——青銅器里的古代中國,專門展覽青銅器的。青銅器,古時稱“金”或“吉金”,是重要的文物研究門類之一。最近我特意去市民中心東翼的博物館新館,參觀這些神奇的“鑄史”。
說到博物館,我并不陌生。還記得我第一次去博物館是在小學一年級,那時,我剛知道博物館這個地方,恰好父母帶我去參觀。第一次相遇博物館,我以為那里挺好玩,就邀請相好的同學一起去。我們倆因為學識淺薄,并不知道那玻璃罩下的一件件文物有何價值,有什么意思。即便我從小對歷史有興趣,喜歡聽歷史故事,我還是走馬觀花,并沒有仔細參觀。
記得當時看那一件件文物,我只看好看的,尤其是那些玉石寶石,而青銅器陶器因為不光鮮耀眼而被我忽略了。歲月流逝,我日漸長大,一年又一年的學習與積累,使我對青銅器有了新的認識。雖說它沒有玉石金子閃亮好看,但也有自己的價值與美。我漸漸喜歡上了青銅器,也喜歡去博物館了。
如今,我再次來到博物館展廳,看到一件又一件青銅器,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用途不同,我倒覺得親切起來。
看到在《國家寶藏》上介紹的文物,婦好尊,我不由得心生敬意。尊的主人婦好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文武雙全的女戰神,戰績輝煌。我想象著她輔佐商王武丁的傳奇,似乎她的智慧和勇氣能穿越時空,令我敬佩。
再往里看,各式各樣的器具都依次展現,小到拇指大小的擺件,大到一人無法舉起的大鼎,有吃喝用的器具,也有戰場上的刀劍。我在想,在科技水平極其低下的古代,我們的祖先怎么會創造出如此神奇的物品?相隔幾千年,我該怎樣參透其中的奧秘?
展品大多刻有銘文,我憑借自己對文言文的一些了解,細細讀起那文字。依據銘文,我大概知道了器物的主人是誰,它是用來干嘛的,那時發生了什么事。我還能從中知道很多我未學過的知識,我也更有興趣了解這些古代文物了。
再看外形,這些青銅器無不做工巧妙,其細膩的紋路讓我驚嘆,真的難以想象在那個落后的年代居然能造出如此精巧的器物,這不能不令現代人折服。
參觀博物館,欣賞吉金鑄史,我在青銅器里認識古代中國。這些承載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輝煌文化的各類器物,實在值得我們去珍惜,去傳揚。這個寒假能參觀這么“遙遠”的展覽,我深感幸運,以后假期也會多多親近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觀后感篇8
去年國慶的時候,柳州的天氣還在很是炎熱,但是我沒有停下腳步,我仍舊選擇按照安排去了柳州博物館,這次去了柳州博物館,這一次果然沒有辜負我一天的幸苦,此行值得。
到柳州博物館的才剛剛九點,但是柳州的炎熱從來沒有忘記過。天氣很是炎熱我們干凈進去了里面,剛剛進去我就看到了一些身著志愿服的大學生,他們負責博物館巡視工作及其幫助進來參觀的人們尋找人們想去的方向。不過我沒有選擇請求他們的幫忙,我選擇了自己游覽這個博物館,盡管我是第一次來,但是我還想是自己慢慢的摸索。
我先從一樓開始觀看,我發現有一個地方聚集了很多的孩子,好奇心引導著我走向那個地方。我走進一看原來是一個恐龍化石,和電視里面的一摸一樣的,它的樣子很是龐大,占據了一個很大的位置。我拿起相機給它的拍了照,之后我繼續往下面繼續往上面走。隨后我到了二樓,這一樓是民族館,里面有很多的民族服飾,還有一些以前那些農耕人們的生活,這里還有一些可以讓我們自由翻閱的書籍,我拿起一本就看起來了,我看到里面介紹的是一些關于廣西壯族的民族文化,包括一些服飾的介紹。在往上就是三樓,這棟博物館的最高層,這一樓有著很多的青銅時期的文物,很多的都是銅綠色的,有些甚至已經是看著腐朽了很多。青銅館對面是一些墓志銘,這些石頭上面刻著一些人的事件,但是由于是古字,所以我并知道他寫的是什么,沒看了多久就走了。
不知不覺一天就這樣過去了,我跟隨著人流離開了這個博物館,但是心中卻念念不忘那些文物和化石。
走進博物館觀后感篇9
趁著清明小長假二度去參觀了國家博物館。遙記得還是大一入黨時跟著小團隊參觀了國博的“復興之路”展覽,而此次我是專門為了“古代中國”而來。正好也算對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一次不錯的實踐了。清明春假,出去游玩觀光的人不少,但國家博物館里人還不算很多,正合我獨自觀賞不徐不疾之意。
去之前少不了先做了一番攻略,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MuseumofChina)簡稱國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而“古代中國”這個展覽是以王朝為線索的,從遠古時代到近代文明,完整記錄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古代中國”這個展覽整整分為八個部分,我看到了石器時代的北京人頭骨化石和古樸的圖騰,商周時期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陶器,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和戰國七雄,秦漢時期的強盛和文明,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____后,中華文明迎來了隋唐的鼎盛繁華,無不讓我作為中國人感到驕傲。其后的宋元明清,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慢慢落伍了,這個展覽好像是一幅歷史長卷,記載著華夏文明從誕生發展到繁榮衰落,對比博物館樓上的“復興之路”的展覽,正體現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
在這一展覽中自然是看到了許多歷史教科書中的器件,讓人肅然起敬的同時又倍感親切。下面我就來整理一下幾件讓我記憶尤深的展品吧。
首先是鎮館之寶之一的后母戊鼎,是商朝最有名的出土文物之一了,“后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內壁鑄銘“后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
“司母戊”青銅方鼎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后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因為我專業學的是材料,對于加工成型這一塊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知道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環節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后母戊”青銅器的鑄造,充分說明了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此外,大概是因為所學專業的影響材料的影響,我又去查找了“后母戊”青銅鼎的光譜定性分析和化學沉淀分析,得知所含銅為84.77%,錫11.64%,鉛2.79%,這與戰國時期《考工記》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以窺見我國古代青銅器文明的內在傳承。
另一件也是教科書上的器物,“四羊銅尊”(曾稱“四羊方尊”),所謂方尊就是商朝時的一種盛酒器,它是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體型最大的一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只卷角羊,各據一隅,在莊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通體以細密云雷紋為地,頸部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均置聳起的扉棱,既用以掩蓋合范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
此器采用了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將四羊與器身巧妙地結合為一體,使原本造型四班的器物,變得十分生動,將器物與動物造型有機結合,達到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這一文物出土于湖南洞庭湖周圍,可見商文化的影響已經遠及長江以南的地區。
還有一件讓我興奮“價值連城”的藏品則是“金縷玉衣”(又稱“金縷玉柙”)。在展廳靠近里側的中間位置,橫列著一個長約2m、寬1m左右的的展臺,著名文物“金縷玉衣”就靜靜的“躺”在里面。對金縷玉衣是早在初中的歷史課本中就已經知道了,但對它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記載上,沒有一個實際的或者更可以說是基本成形的概念,今天得以在眾多的參展文物中見到了它的廬山真面目,實屬幸事、慶事。在我面前的金縷玉衣是由一塊塊紅白色的大小不一的玉石片組成,大的平均長約10cm、寬5cm,小的平均長約3m、寬1cm,最大的玉石片是腳底的那片,長約25cm、寬10cm左右,所有的玉石片,無論大小,厚度都不到1cm,表面光滑、紋理清晰。在每塊玉石片的四角上各有一個米粒大小的孔,金絲穿過這個小孔,將所有的玉石片串連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將要穿戴金縷玉衣的人從頭到腳、絲毫沒有放過的包裹保護起來。能看出,展示在我面前的這件金縷玉衣是為男性制作的,因為在其大腿根部有用小塊玉石片穿接而形成的小筒子,用來盛裝男性的生殖器官。頭部用小塊玉石片穿接起來、按照人的五官巧妙的分開鼻、眼、耳器官,軀干及臂膀、腿部用大塊的玉石片錯落有秩的穿接,手掌及腳部用大小不同的玉石片按照一定的順序交叉穿接、用一大塊整片的玉石片坐為腳底,腳趾前端用小塊玉石片豎立串起,使整個腳部能合適地放入。整個金縷玉衣渾然一體,大小不同的玉石片在金線的連接下有序地成為一個整體,緊湊而不擁擠的將穿戴的人包裹在金與玉的氛圍中。據資料顯示,這件金縷玉衣整整花費了當時數百名技藝精湛的玉石匠人兩年多的時間,花費的資產相當于幾百戶富裕人家一年的所有花銷總和。花費這么大的人力、物力來制作出的金縷玉衣,顯示出當時的統治者希望通過這種外在的保護來達到自己尸骨永存的愿望,但后來發上的事實可與他們的想法背道而馳,往往在他們穿上金縷玉衣不久的以后,他們的墳墓就被垂涎于墓室寶物的盜墓人所挖掘,寶物被偷盜,而他們的尸骨卻落的個蕩然無存的地步。
一件件的珍品,在我的眼底出現,一段段的歷史,在我的腦海中重現。讓我通過它們去解讀和感受那段昨日的輝煌,所有的這一切讓我留戀、讓我駐足、讓我忘記了去分辨左右兩個展室布局上的不同,更讓我忘記了朝代的更替、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恍惚間不同朝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展現在我的面前,而我,也貪婪的呼吸著那已經久遠了的熟悉的祖先的氣息,深切感受著祖____親的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化和科技,到我們這一代人,正承擔著民族復興的偉大責任。我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奮斗,中華民族會重新崛起于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