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觀后感篇1
我在高中時候就看過那本叫《平凡的世界》書,看完以后,有一種很震撼的感覺。最近又拍成電視劇,選的演員也很不錯,有眼緣,我也很喜歡看,演的很到位,演出了書中人的性格,雖然有些情節有點改動,但是對時代背景,故事細節的把握絕對還原了原書和那個年代。
當黃土高原下起大學,人們排隊去打飯吃的時候,人生不會只是初見,那兩個只吃全學校最差的黑饃饃的年輕人未必會是一對,那兩個吃全學校最差伙食的人,可能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的尊嚴,一切只是窮。當一個陳舊的年代里,孫少平連飯都吃不飽,不知道他的內心還會有一種叫理想的東西嗎?他可曾慨嘆命運,可曾對現實低頭過?當田潤葉認定孫少安就是她愛的人,愿意和他好一輩子,孫少安會接受嗎?你只是一個農民,也許你這輩子都不會走出那片黃土地,一輩子都要在黃土地里耕耘,你敢接受一個女教師愛你嗎?這些都是當時的現實,答案都是否定的,人的一生太過復雜,很少有人能跳出時代的局限性,孫少安也不敢選擇那種打破世間門庭觀念的愛情,原來愛是那么脆弱,逃不出時代背景。
最震撼我的還是那種人極端狀態下的生命力的迸發,人總要生存,總要生活下去,王滿銀,一個農村二流子,就敢追求或者欺騙一個農村少女,感嘆那片黃土高原的寬容和生命力的氣息,一個飯都吃不飽的高中生,卻內心也有愛和理想,生命不息的種子,這也許就是路遙想要告訴世界上人的話,只要你有生命,你生存著,為什么不迸發在這個世界上。只要認真的活著,必將是最美麗的生命。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觀后感篇2
周六晚上在酒店看了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已經播出的前六集,過了一把癮。雖然小說我已經讀過幾遍,對原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了如指掌,雖然沒有了當年讀小說時的那份熱血沸騰和感動,但還是被深深吸引住,一直看到凌晨三點。對我來說,這是很久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了。好在第二天是休息日,不用去客戶那里講課,可以安心睡個懶覺。
從周一開始,每晚下班回到酒店,匆匆吃過晚飯,開始追劇生活。沒有兒子的“麻纏”,一個人可以安靜地看完兩集,完全沉浸在路遙所杜撰的平凡的世界里。看到孫少安、孫少平、田潤葉和田曉霞等次第出場,就像看到自己久別的老友一樣親切,也沒有了一個人在外地出差的孤單寂寞。一邊為他們的命運而哀嘆,一邊也為他們的變化而高興。
從少平兄弟倆身上也看到我們兄弟倆青少年時代的影子,同他們一樣我們也是農村的孩子,自小生活在貧苦之中,在讀書中獲得快樂,在求知中滋生夢想,不屈從于命運的安排。回憶匆匆那年,往事如昨,與劇中人的感同身受,不禁噓唏不已。孫少安和孫少平是50后出生的農村孩子,我們60后和他們相差十年左右,相比之下也要幸運一些。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歷史性變革讓一批批農村孩子有了升入大學和進入城市的機會,這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個人命運,由人及己,撫今思昔,感慨頗多。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在我看來,前者只能美好的愿望,或者說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標,后者則是社會的現實,物質條件和社會大環境的枷鎖無時無刻不在給人以羈絆和桎梏。人們出生的家境不同,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個人也無從選擇,但這對人一生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少安和少平出生在黃土高原的農村,家境貧寒,少安13歲輟學回鄉務農,幫助父親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干農活掙工分供弟弟少平和妹妹蘭香上學。少安和潤葉也是因為家境和自身條件的差異,有情人難成眷屬,讓人惋惜不已。
少安在黃土地上起早貪晚不停地辛苦勞作,希望改變自己、家人和村人的貧窮狀態,最后和妻子秀蓮一起辦起磚瓦廠,成為一位農民企業家,走上致富之路,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少平因為去縣城讀書,開闊了眼界,有了自己的夢想,也有了闖世界的雄心,有了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視野。因為當時還不能參加高考,不得不回鄉務農,但還是不甘于命運的安排,走出家鄉去黃原城里做了攬工漢,最后成為一名煤礦工人,一步一步邁向新的人生征程。
即便人生而有不平等,譬如有家庭環境的不平等,有智力水平的不平等,但惟有知識和努力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正因為我們的起點比別人的低,智力比別人差,所以我們沒有時間懈怠,更沒有時間抱怨,惟有不懈努力并奮力追趕,以期改變個人的命運。正如儒家經典《中庸》中所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好在知識并不獨獨垂青于那些生在富貴人家的幸運兒,也不會吝嗇給于那些蒲柳人家的勤奮孩子,只要他們肯努力地付出,從這一點看上蒼倒是公平的。一個人有了知識,便會有改變自身命運的夢想,有了此種夢想,就會努力奮斗去實現之。勤能補拙,勤能生知,勤能致富,由此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觀后感篇3
今天看了二十四,二十五集,《平凡的世界》。二十四集講的是少平已經適應了城里人的生活,他現在還在干活,干的越來越好了。有一天,支書家要蓋房,放上一個磚,那個磚不能見血,會很不吉利。那一天,支書讓少平表舅來搬這個磚,一放上去,手流血了。少平表舅舅不讓少平說,可是少平說:“我不會說謊。“支書讓少平表舅舅走了,少平表舅舅讓少平走了,走了之后就住在潤生家,這個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不要騙人。
二十五集是少平的哥哥少安從家鄉出來拉回家和少安一起回去開磚窯,讓他們兄弟兩個把這個事業做大做強,一起賺錢。支書想讓少平做他的姑爺,想把少平的戶口移到黃原。移到黃原了,支書把他的戶口落在他家,準備讓他女兒和他成親,少平不同意,潤生就把田曉霞拉過來裝做他的女朋友,少平感覺不行,就跟支書直說了。支書也沒有為難少平,就答應他了。他終于可以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到大城市,安安心心的打工賺錢。
少平這一路打拼非常艱難,背上都是傷,身體變壯了,皮膚變粗糙了,他從一個教書先生到一個身經百戰的城市攬工,這中間有這巨大的改變,孫少平也正在完成他的心愿。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觀后感篇4
一直以來,很喜歡路遙的作品,喜歡他那種樸實無華的寫作風格,喜歡他筆下真實的人物生活。我看過他的《人生》,《黃葉在秋風中飄落》等一些作品。在那些作品中真實的感受到了農家生活帶給我的純樸,但是他們給我的感受都沒有《平凡的世界》給我的感受之深,好像自己走進了他們的生活,參與了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為書中生動的情節而感動,為劇中悲慘的場面而深深落淚。在看完《平凡的世界》的那一刻,感覺自己豐富了許多。
在《平凡的世界》中看不到真愛的結尾,看不到幸福圓滿的結局,留在腦海里的是對那種樸實生活的模糊的記憶,一種似曾相識的情節,向他人展示了人生的全部意義,不管世事如何變化,如何跌宕,支配人的是精神,是不屈的意志,是那種敢于拼搏,敢于向前的勇氣。
在這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人,歷經苦難,走過挫折,享受親情,友情,愛情,領悟生活的真諦,讓思想在平凡的世界中肆意飛揚,用自己雙手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不平凡的人生。也有自卑落魄的日子,但是,他們毫無退卻的意念。他們不屈不撓,他們勇敢向前,在困難中走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輝煌!
故事永遠不會盡如人意,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完美的人生只會讓人無奈甚至寂寞!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觀后感篇5
《平凡的世界》被拍成電視劇,我在電腦反復的看了看,雖然目前還沒有播完,但總體的結論可以下了,這是一群好演員被爛導演糟踐的范例。其中最為惡心的,是出現大量的旁白,每每這時,我都很無語,似乎我是白癡需要聰明人的解釋。說說演員,佟麗婭的美貌咱就不說了,反正她顛覆了我對原著的印象;劉威扮演的孫玉厚,雖然戲份不多,但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被他演的精湛到位,真可謂老戲骨;還有田福堂兩口子的扮演者,和顧秀蘭父親和姐夫的扮演者,等等等等,都很好,我再說一遍,該劇演員的演技,真的是非常好。
我讀原著,應該是15年前的事了,15年前讀書,大多是囫圇吞棗,平凡的世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孫少平,其次是孫少安。路遙的小說很質樸,筆桿也扎實,因而書中人似是他刻上去一般,活靈活現。我還記起他《人生》中的高加林。歲月真的很遙遠了,15年前那個和孫少平一樣對書本如饑似渴的少年,除了現在依然保持這閱讀的習慣外,對這世界,完全已喪失書中人對美好的渴望。
我前面說佟麗婭顛覆了我對原著的印象,倒也不是她那姣好的面貌,當然這也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路遙下筆的邏輯,為什么白富美
偏偏要愛上窮屌絲,尤其孫少平,一而再再而三的。路遙是怎么想的呢?我得敲敲。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觀后感篇6
在一個比較偶然的機會下有幸閱讀了《平凡的世界》后,雖談不上蕩氣回腸,卻令我呆呆地思考了半天。平凡的世界,是的,我們的人生可能很平凡,我們的世界也可能很平凡,不平凡,不簡單的,是人,是我們自己。
路遙用深厚的基礎,描繪了多個人物的性格,不失客觀地書寫了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下各種小人物閃爍的人性光芒,我無心去理會別的,使我震撼的,是孫家兩兄弟,和他們的戀人,農村與城市雙重撞擊下的各種美德。
無疑少安與少平如果在同樣的環境下,讀一樣多年的書,他們的各方面幾乎是驚人的相似的。但是命不由人,少安13歲就開始了當時看來永無止境的苦力活,而少平在大哥的幫助下讀完高中,就是因為讀完高中!他們的人生觀在幾乎相同的時候又幾乎完全不相同!少平追求的是一種理想,他與錢財無關,與前途無關,只是一種美好的夢想,只是不甘心一輩子與土地依伴的心理,這是我的理解,因為我自己正處在這樣的掙扎。路遙寫得如此深刻,寫得如此真實,身為00后,不看《平凡的世界》,實在是一種遺憾。學生時代,匆匆那年,自然是美好的。我們也常常聽到很多人感慨少年的純真,哀嘆社會的復雜。其實,社會又能復雜到哪里去呢?我們抱怨別人的時候,往往卻忽略了自己也是根源之一,也不知不覺地為這個世界的“不美好”在“貢獻”力量。
少安是一種比較老成的性格,這是由于他身為兄長的一種天性。當了老大,血液里總有一種照顧小弟小妹們的情感,我家族的大伯當年也是如此,少安!就象我父親的義弟,我的叔叔,他們這類人,勤勤懇懇,不怕苦吃,只為了家里的人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至于自己,無所謂。他們可以說是自私的,因為他們只為了家人,親人。他們卻是偉大的,因為他們的精神境界在這個年代已經很難尋找。少安面對愛情時的退縮,膽怯,可以說是理智的選擇,雖說貧富懸殊已不是問題,可是要看你懸殊到如何的境界。我不可以想象潤葉可以象秀蓮一樣下地干火,燒磚,磨滿手老繭,整天灰頭土臉,少安如果與潤葉結婚,幸福的期限不會超過一年。
這本書里的人物形象無數,輝煌的人物性格也是繽紛至極,讓人恨不得一個一個地讀到骨子里去。強烈推薦。特別是少安與少平,或許能讓我們懂得,人,為什么活著。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觀后感篇7
關于“認了”,這個詞既可以意味著屈服,也可以意味著清醒,甚至是鎮靜。
我一直相信真正恰當的選擇是認清生活本身,仍然熱愛它。根據最簡單的統計學道理,世界上大多數人(很可能包括你和我)都無法成就偉業。清醒的人會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就此規劃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說,理性的態度是學會接受平凡的可能,并且讓平凡的世界和平凡的生活也值得一過。
十年前,和一位從香港到內地來做慈善的女士聊天。她捐辦了幾家希望小學,然后憂心地對我說,在香港,人們很小就知道如果自己不是第一名的話該如何快樂地生活,但在內地,她發現大多數人都想做第一名。
十年后,我身邊越來越多焦慮是來自無法接受自己可能不會偉大的事實。他們過著平凡的世界里算很不錯的生活,但因為壯志沒有實現,這算是很不錯的生活被看得毫無價值。
并不是說胸懷壯志有錯。胸懷壯志可以使一個人盡可能地追求最好,問題在于它的保險機制:在我們盡可能地追求之后,假如沒有做到最好呢?
懷抱美好理性的同時是不是擁有面對它失敗的能力。這是一個本質的區別。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一句網絡流行語里透露出來的意味:夢想還是要有,萬一實現了呢?
是的,萬一實現了就太好了。關鍵是萬一沒實現時要做好的準備。找到分寸感很不容易,但這是每個人都有必要去尋找的:不放棄對更好生活的追求,又不被夢想把自己吞噬。
別為還沒有實現的事情而否定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最后奉上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它乍看之下有些好笑,來自《新華字典》1998 修訂本的 673 頁。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這段話打動。現在看這段話,會發現它帶著樸素的鎮靜的光芒,是對各種人生可能性的欣喜地接受。歸根結底,這畢竟是一個主要由平凡的人構成的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