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個人觀后感
《擺脫貧困》主要展現這一非凡壯舉和人間奇跡;從全球減貧的世界維度全方位體現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貢獻;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透過中國整體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和一個個真實的扶貧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2021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個人觀后感五篇,歡迎參閱。
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個人觀后感一
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從大涼山深處的彝家山寨到“5.12”地震災區再到成都郊區,兩天里走訪了多個村鎮,他深入田間地頭,走進平常百姓家,慰問群眾,考察民情,無論走到那里,習近平總書記談得最多的、調研最深的是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工作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具體說來,就是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絕對貧困;確保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就是到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使命,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擔當。責任和使命,是兩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詞,什么是責任?什么是使命?區別在哪里?我們不妨這么來理解:責任,是規定動作,是必須完成的工作;而使命,則是自選動作,是自己選擇的更高目標。扶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自選動作,是人類歷前無古人的最偉大的工程。古今中外,除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政府,還有沒有一個政府敢為自己定下限期實現全體國民“消滅絕對貧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艱巨目標?沒有。脫貧攻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擔當。
擔當緣于熱愛。在一個家庭里,那個無怨無悔勇于擔當的人,一定是熱愛這個家庭的人。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踏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從雪域高原到云貴高原,從中原腹地到西北邊陲,到處都留下了他訪貧問苦的足跡。每到一地,他都要走進特困戶家里,察看他們的衣食住行;詢問他們的困難和需求,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涼山一戶彝寨老鄉家,走進他家臥室,摸摸被子厚不厚,搖搖床鋪穩不穩,那份細心,那份關心,讓人動情。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調研時,和十八洞村的父老鄉親圍著火塘拉家常,在調研中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后來,“精準扶貧”成為我國扶貧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
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全黨的意志。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把脫貧攻堅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2月12日,在成都召開的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匯聚一堂,共商精準脫貧大計。在這次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打好脫貧攻堅戰提出了八點要求,他告誡全黨“不放松、不停頓、不懈怠,提高脫貧質量,聚焦深貧地區,扎扎實實把脫貧攻堅戰推向前進。”
今后3年要實現脫貧3000多萬人,這就是今后精準脫貧的目標和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但,中國人民對此充滿信心,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執行力的政黨,是世界上最有擔當的政黨,這些年來的實踐反復證明了這一點。
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個人觀后感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創造了減貧成績。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
以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咬定目標加油干,我們一定能完成脫貧攻堅這項對中華民族、對整個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脫貧攻堅“正是最吃勁的時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確保目標不變、靶心不散”“不能虛假脫貧、降低標準、影響成色”。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為未來兩年的脫貧工作標注了重點,引起代表委員熱烈共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創造了減貧成績。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過去一年,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386萬人;同時,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約400個貧困縣,近3萬個貧困村,農村貧困人口數量仍然不少,所剩深度貧困地區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在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氣的決心,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真抓實干、精準施策,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必須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正如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負責人指出的,當前脫貧攻堅戰中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難度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存在薄弱環節,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有待健全,幫扶工作方式方法不夠精準……可以說,要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仍需付出艱辛努力。
脫貧攻堅越到最后時刻,越要響鼓重錘;越是吃勁的時候,越要跟突出問題較勁。“整治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清除‘留影式’入戶、‘卷宗式’總結等現象,想辦法讓基層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體工作上來”。代表委員們的呼吁提醒我們,脫貧攻堅必須真抓實干、精準施策。開對“藥方子”,才能拔除“病根子”。脫真貧、真脫貧,才能確保脫貧成效獲得群眾認可,才能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正處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階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以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咬定目標加油干,我們就一定能如期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整個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個人觀后感三
雖然2020年全部脫貧目標已定,扶貧也不能成了“干部干、群眾看”的獨角戲,可以通過“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等競爭性政策設計,讓那些習慣于“等錢要物,躺倒不干”的貧困戶站起來、干起來。
最近和一個貧困村第一書記聊天,他感嘆基層扶貧工作不好做,其中最讓人撓頭的是,現在一些貧困戶等靠要還比較嚴重,甚至有貧困戶向結對幫扶干部吐“真言”:好好幫我干,我不脫貧你脫不了鉤,還拖你進步的后腿。那種“被綁架”的感覺讓幫扶干部很郁悶……
這個第一書記說的“干部干、群眾看”的“扶貧獨角戲”現象確實存在。究其原因,既有貧困戶思想問題,也有幫扶方法的問題。不可否認,現在的貧困戶中確實有些好吃懶做、“等著扶、躺著要”的,這也是他們至今仍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毋庸諱言,出于目標責任制、績效考核、不稱職就召回等壓力,為了盡快讓結對貧困戶脫貧,一些幫扶干部過多“代勞”,貧困群眾反倒一邊站著看。
如何改變當前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干部幫著干,農戶一邊看”現象?
對癥下藥,首先當然是要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扶貧先扶精氣神。長期的貧困,很容易消磨人的斗志,讓人逐步失去過上美好生活的信心。一些地方長期的輸血式扶貧也讓一些貧困群眾患上了等靠要的路徑依賴,但大多數貧困群眾還是愿意借助幫扶,通過辛勤努力過上好日子的。脫貧攻堅,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幫助貧困群眾驅除心中的“攔路虎”。實際工作中,除了宣傳教育,還可以組織貧困群眾現場參觀成功脫貧的典型,特別是身邊的成功案例。通過眼見為實的參觀學習,增強脫貧信心。
完善政策設計,激勵貧困群眾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地干起來。相關制度設計上,不能讓辛勤勞動的過得不如好吃懶做的,同時要向貧困群眾傳遞明確的政策信號:政策支持勤勞致富,兜底保障只保基本生活。完善相關扶貧政策,不能掉入“蹲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福利陷阱。除了普惠性的,不少政策支持可以適當引入競爭性機制,通過“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更有力地調動貧困群眾的脫貧積極性和主動性,讓那些習慣于“等錢要物,躺倒不干”的貧困戶站起來、干起來。
其次,幫扶工作具體方法要改進,讓幫扶雙方成為脫貧共同體。以產業扶貧為例。在選擇扶貧產業時,盡量別選擇太“高精尖”的、多數貧困群眾經過培訓都很難掌握的項目,這樣容易導致他們“知難而退”或“站在一邊看”。要盡量引導貧困群眾選擇本地有一定基礎和優勢的特色產業,通過提供扶貧貸款、技術指導,推行農業保險等政策措施,降低產業門檻,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從而提高貧困群眾的參與度和脫貧成功率。產業扶貧不要發錢發物,盡量讓貧困戶分擔點成本,數額可以不大,但掏了錢,貧困戶才會更上心。幫扶干部要時刻提醒自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貧困戶才是脫貧的“主角”。
最后,當前的脫貧攻堅工作要強化提高貧困群眾發展能力的導向。完善當前的扶貧考核機制,改變收入指標“一家獨大”的狀況,把提高貧困群眾發展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指標。這樣才能更好引導幫扶干部不是急功近利、越俎代庖,而是更注重通過培訓和指導提高技術、帶著跑銷路提高市場拓展能力等方式,逐步提升貧困群眾的“造血”能力,從而實現更穩定、更有質量的脫貧。
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個人觀后感四
中國夢,是近14億中國人共同的夢想;步入小康社會,是2020年完成的目標任務。在大山深處還有百姓掙扎在溫飽線上、在城市街頭還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濟,這樣的夢就缺了一個口子,這樣的任務不算完成。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黨員、干部要緊緊的拉著貧困戶的手,帶領著他們,走出困境。
用“心”扶貧
對貧困的群眾,我們心里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層干部也是從貧困中走過來,和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更加增強我們抓好扶貧攻堅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這是用“心”扶貧的必要條件。在一家一戶的走訪過程中,太多的臥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絕癥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這些更加的驅使我們用心去幫扶他們。
扶貧攻堅對各村都有任務、有指標,還要納入最終的年終考核。如果僅僅把扶貧當作任務,為駐村而駐村,敷衍了事的填寫扶貧手冊;為入戶而入戶,表示我來過、我見過,然后“紙上談兵”,這些被動的扶貧、被動的工作,沒有一絲的責任感,如何能夠用“心”。在奮斗在一線上的黨員干部,從內心深處懷著對弱勢群里的關愛、對困難群眾的同情,堅持行善向善的信念,變任務為責任,變壓力為動力,充滿激情、充滿愛心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扶貧攻堅戰中。
用“新”扶貧
扶貧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實施項目之初要尊重群眾,積極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對未來的規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黨員干部要有扶危救濟的擔當和準確的自我定位,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而不是自我標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不斷的反駁群眾的意見。
在扶貧工作的過程中,把貧困群眾當作親友,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想法,設身處地的謀劃、實事求是的規劃,維護他們的人格尊嚴,保護他們的脫貧愿望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以白塔畈鎮項沖村為例,鎮村兩級干部白天走訪入戶,在田間地頭、山場茶園等處與貧困戶交流,結合實際,與幫扶結對的萬盛集團制定養鵝計劃、發展光伏扶貧、通過村里種養殖大戶帶動群眾、與石料廠簽訂協議雇傭具有勞動能的貧困戶等切實可行地措施幫扶貧困群眾,同時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計劃等方式幫助生病的群眾和學生渡過難關,讓貧困戶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正能量去面對現在的問題,加大“智”與“志”的幫扶力度,永久脫貧、直奔小康才不會是一句空話,不是遙不可及的愿望。
用沒用“心”和“新”,群眾是有感覺的;被動扶貧和主動幫扶,群眾是心知肚明;有沒有將工作落在實處,群眾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幫扶,扶貧工作才會取得實效,而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群眾路線教育的成果會更加鞏固,在攻堅戰役中會取得絕對的勝利,更加會體現出基層干部的自我價值。
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個人觀后感五
秉承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帶著全國億萬群眾期待。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邁進,一年一個樣,四年大變樣。在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涌現出了無數個像李保國一樣的好黨員,一心裝著群眾,困難群眾一日不脫貧,就一日不放松。挑燈夜戰、奮勇前行,深入群眾、促膝談心,從輸血到造血,扶貧工作者的身影始終出現在貧困群眾最需要的第一時間,哪里有貧困,哪里就有默默無聞、甘于付出、殫精竭慮的扶貧工作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始終離不開先進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中國自古以來,也從來不缺先進典型,往往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安康也是靠著先進的力量,從自身做起,從而帶動身邊人和整個社會,感染、號召、傳播,在實干中示范,在示范中引領,在引領中推動,中國共產黨由弱變強、由小變大,不正是因為靠著一代又一代優秀共產黨員接續努力、不斷奮斗而來的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對全國貧困群眾的莊嚴承諾,不脫貧不換崗,不摘帽不調離,從中央到地方,在扶貧攻堅制度建設中不斷探索完善。簽訂脫貧責任狀,立下不脫貧不罷休的鏗鏘誓言,貧困群眾一年脫貧一批,美麗鄉村每年都有新變化,在這場與貧困之間的殊死博弈中,我們不少扶貧工作者立下了汗馬功勞。此次,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決定設立“全國脫貧攻堅獎”,是頂層設計的配套舉措,有利于引領社會風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有利于營造濃厚氛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凝聚更加堅強磅礴的有生力量。
需要提及的是,“全國脫貧攻堅獎”是一項針對全國范圍內的獎項,不管是基層一線的“第一書記”,還是承擔扶貧工作的牽頭部門,抑或是社會對扶貧工作貢獻突出的社會各界人士,但凡在脫貧中有較大貢獻的,都在評選表彰范圍內,這也與全社會共同扶貧的基本原則相吻合。奮進獎、貢獻獎、奉獻獎、創新獎,四類獎項各有側重、各有特點、各有針對。通過從下至上推進、層層篩選、嚴格把關,讓先進典型浮出水面,讓榜樣的力量擴散成為整個社會的總體力量。
評選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創新可以復制,哪些精神需要弘揚……扶貧攻堅需要典型引路,為其他地區和個人提供參考借鑒,從而激發更多扶貧工作者的內生動力,畫出共同扶貧、共同攻堅、共同脫貧的同心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進入啃硬骨頭階段,沒有堅定毅力、非凡勇氣、繡花功夫是不行的,響應時代號召、擔起神圣使命、共鑄人類偉業,我們需要更多的脫貧攻堅先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