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尋路電視劇觀后感范文
尋路,尋找生之路,尋找希望之路,尋找蕓蕓眾生的光明之路。他們是一個個熱血沸騰的青年,一個個滿腹經綸的博學才子,一個個留洋海外的莘莘學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尋路電視劇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尋路電視劇觀后感1
一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把他們緊緊地凝結在了一起。不論前方是荊棘叢生,還是眼花繚亂的誘惑,都不能動搖他們的信念,在這條路上,他們義無反顧地探尋……
觀看了革命電視劇《尋路》,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又回蕩在耳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陳賡、惲代英、蔡和森、蔣介石……雖然在課本、教材、圖書、連環畫等地方都有了解,但都不如走進他們生活的電視劇給人的印象深刻。那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腦海里,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尤其是毛委員在故事的結尾處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讓人們認識真理,光有正面的經驗是不夠的,還要有反面的教訓。”真是言已盡,而意無窮啊!中國的革命道路正是經歷了無數的經驗與教訓才走向了光明。
往往真理就在我們周圍,就在我們身邊,可是我們卻未必能發現,就是被發現,我們也未必能接受,更談不上認同,這也許就是睿智與平庸最大的區別吧!我們的黨之所以能取得革命的勝利,豈能少得了偉大的毛澤東——毛主席過人的智慧與領導。他不僅有敏銳的洞察力,更有常人無法具備的毅力與胸懷。
在革命發展的道路上,那么多飽學之士都沒有發現的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卻被毛委員發現了。就是面對眾多權威的反對,他也毫不動搖。歷史早已證明了他的高屋建瓴,可我們打心底依然萬分崇尚與敬仰他。在戰場上,他總能積聚智慧,想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妙招,化解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危機,正如朱德所言“朱毛不分家,分家畢打敗仗”。
可見,毛委員的軍事指揮對于朱德又是何等的重要!在打仗之余,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詞人。不論欣喜、不論煩惱與困惑,都是他著作的源泉。在那樣顛沛流離的日子里,絲毫沒有減少他創作的激情,他不僅寫下許多詩詞,還給戰士們吟誦,不僅鼓舞了士氣,也記載了千古難忘的時刻,更抒發了他豪邁的情懷,誰能在戰火紛飛的日子里,能如此淡定,沉穩,深謀遠慮,唯有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啊!
如果說跟敵人征戰沙場兇多吉少,那么在白色恐怖之下的“地下”工作同樣危險重重。為了明確敵人的動向,為了給蘇區的紅軍準確的情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分布在各大城市的地下工作者們,他們隨時都有暴露被抓的危險,可是他們很少有人退縮,尤其是各方調節,發展壯大地下黨工作的周恩來,大家親切地稱他“恩來”,哪里需要他,他都毫不猶豫奔向哪里。地下工作雖紛繁復雜,但每當有他精心安排,總能辦得妥帖。
蔣介石不惜重金收買、要挾、緝拿他,可他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更沒有被白色恐怖所嚇倒。還有他身邊的陳賡,錢壯飛,蔡和森,還有我們的大文人魯迅等都與蔣介石的白色恐怖統治進行著英勇而機智的斗爭。潛入敵人信息要害的錢壯飛同志,用他的智慧為蘇區紅軍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準確的情報,最讓我佩服的是在他知道顧順章已經叛變的時候,還依然堅守崗位。
在他撤離的時候,錢壯飛留下便條給陳立夫的親信,讓他不要動自己的家人,否則把他的丑事全部張揚出去,這是多么智慧的斗爭策略啊,敵人在上海火車站布滿爪牙,可他壓根兒就不在那里下車,讓敵人撲空一場!看了真是大快人心!我覺得戰爭有犧牲不可避免,可是既能智慧的跟敵人斗爭,取得勝利,還能保全自己,這樣的智舉更讓我敬佩。
在和平的今天更應如此,光有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精神是不夠的,更多時候,是需要我們智慧而敏捷地去工作,既能出色完成工作任務,也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工作不再是負擔,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與鍛煉!從而彰顯一個人的才智與能力。這才是工作的最高境界吧!
再看看那些不能堅守革命信念,做了叛徒和走狗的人,沒有一個能善終,永遠被后人唾棄,他們茍且偷生,他們的心會安嗎?他們要擔心蔣介石不把自己當人,更擔心革命同志不原諒自己,他們整天都生活在恐懼里,過著似人非人的日子,他們活著跟那行尸走肉又有何區別呢!當然這也是他們罪有應得。這也警示后人,如若跟這些叛徒一樣貪生怕死,都不會有什么好下場,因此,為人,定要有自己堅定的追求、信念、意志。萬不能茍且。
不論斗爭多么激烈,殘酷,過程多么復雜,犧牲多么巨大,都隨時間化作一段歷史,但前輩們走過的足跡卻深深地烙在了祖國大地上,刻在每一位愛國公民的心坎里,我們將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繼續走下去,去探尋、去開拓讓祖國繁榮富強的希望之路。
尋路電視劇觀后感2
電視劇集《尋路》7月2日萬播出第21集,這一集中講述了毛澤東、朱德、陳毅領導的紅軍第四軍1929年1月離開景崗山后,遭遇了國民黨軍劉士毅率領的第15旅兩個團的追擊。為了擺脫干擾和在贛南站穩腳跟,毛澤東決定在瑞金縣北部的大柏地進行一場伏擊戰,力爭把第15旅完全消滅。
這場大柏地之戰是全片的重頭戲,從場面上來說,導演張多福調集了上千名群眾演員來完成這場戰爭戲,紅軍居高臨下打伏擊戰也是險象環生,畢竟面對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彈藥不足是紅軍的最大難題。所幸在軍事天才朱德的指揮下,紅軍部隊憑借人手一顆的手榴彈也打出了恢弘的其實,上千人在敵軍進入伏擊圈后集體投擲手榴彈,驚天動地的場景一下子就擊潰了國民黨軍隊的心理防線。
大柏地戰斗是毛澤東率領的紅軍離開景崗山后打的第一場重要戰斗,這場戰斗不僅徹底擊垮了追擊的軍隊,也為紅軍在贛南一帶建立根據地提供了先決條件。同時,也讓身處白區的同志們看到了紅軍頑強的作戰力量,堅定了他們為最后勝利而奮斗的決心。
在電視劇集《尋路》之前,較少有影視劇反應這場大柏地之戰,畢竟它與之后的百團大戰、三大戰役比起來似乎不足道,但參與這場戰斗的領導者包括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羅榮桓等日后的領導人,并且大柏地之戰也是在大革命失敗之后打出的一場經典戰斗,直接挫敗了蔣介石消滅紅軍的陰謀,其戰略意義不容忽視。
《尋路》的可看之處在于劇集展現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這一批領導人的青年時代,導演沒有拘泥于過往一些影視作品對于領導人的模式化塑造,而是通過藝術化手法的處理,讓青年領導者們的形象更加鮮活。并且在故事情節和戰斗場面上推陳出新,每一集都有相應的高潮戲份,即使兩人的簡單對話中也暗藏殺機,編導把每一集的扣子都扣得很好,結束時留下了足夠的懸念。
在戰斗場面上,除了有千人參與的大戰實拍,還配上電腦特效來增加慘烈程度,在傳統的故事中注入新的技術來渲染,這樣增強了劇集的可看性。《尋路》不是說教式的電視劇,而是通過藝術化的手法處理,將1920年代風起云涌的革命事跡搬上銀幕,那個時代的真實的歷史其實比影視劇還要精彩,拍成電視劇之后是更符合觀眾的審美要求。
大柏地之戰雖然已經過去了75年,但深遠的影響意義并未消褪,通過在熒屏上的重現再度把觀眾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中去。
尋路電視劇觀后感3
張多福執導的革命題材電視劇《尋路》,聚焦了1927年”4.12”大屠殺至1932年10月寧都會議五年的時間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斗爭摸索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歷程。《尋路》不是照本宣科式的歷史劇集,也沒有把歷史人物書面化,劇集中塑造人物的手法更加生動,革命領袖毛澤東、周恩來也有大悲大喜的情緒波動,讓觀眾看到在殘酷斗爭的歲月中,革命先輩是如何闖出一條走向勝利的道路。
在以往的影視劇《長征》、《大轉折》《大決戰》等等作品中,我們只是能看到中國共產黨在成立新中國之前與國民黨的殊死較量,但對于1927年蔣介石背叛大革命的歷史,影視劇中介紹詳細的并不多。《尋路》是在影視作品中豐富這段歷史,電視劇開篇,就從蔣介石聯合北伐軍與上海灘的青幫一起,密謀除掉上海的工人糾察隊,因為糾察隊是由共產黨領導,在上海得逞之后,蔣介石分共的計劃遂發展到了全國,共產黨人面臨著自1921年成立以來的最嚴峻考驗。
《尋路》的精彩之處在于一開場就扣人心弦,眾多熟悉的歷史人物紛紛出場,毛澤東、周恩來、趙世炎、鄧穎超逐步登場,他們在大時代中開始施展自己的抱負。劇集中角色的年輕化也會吸引到年輕觀眾,畢竟這段革命歷史距離今天已經很遙遠,歷史中的點點滴滴已經被大眾遺忘,在電視劇中重溫,并且了解當時很多鮮為人知的內幕,會讓觀眾重新認識歷史,和更了解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
電視劇《尋路》的特點就是以小見大,過去影視劇中的革命領袖人物往往就是高大全,在本劇中的毛澤東、周恩來當時的年紀不大,他們處于青年時代也會有年少氣盛的一面,也會面臨各種失敗的挫折,但領袖之所以能成為領袖,在于他們能夠不被失敗擊倒,一次次重新站起換得幾十年后的勝利,這種韌勁自然非常人可比。
劇名《尋路》就是講述毛澤東在1927~1932年革命最艱苦時期,通過一次次的嘗試總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勝利法則,不要小看這十二個字的總結,這不僅是用鮮血換來的斗爭經驗,也是奠定了中國共產黨最后勝利的基調。路,的確是人走出來的,但尋找路徑的千辛萬苦也不能忘記。
尋路電視劇觀后感4
無論你加入黨的歷史有多早、貢獻有多大,但不能代表今天或明天你是最革命的。無論你經歷革命斗爭有多么艱苦、走過的道路有多么曲折,但不能保證你永不叛黨。
……
《尋路》進入30集后,上海的白色恐怖活動異常猖狂,中共在上海總部的首腦機關也面臨極大威脅。一大批中共人士及重要人物被捕入獄,有的慘遭槍決,有的叛變投敵。
慘遭槍決的中共人士中,他們用鋼鐵般的信仰和意志,身拖沉重的鎖鏈,拭去身上的血跡走向刑場,用高喊的口號掩蓋了瘋狂的槍聲……。拭淚中,一種對烈士的敬佩,頃刻變成為周身熱血沸騰的力量,同時,也無限惋惜而暢想到,如果他們中有人能活下來,或許他們中不泛擁有更為優秀杰出的人物,中國的革命就會有更多的火種撒布大地,成功的燎原大勢會早一天到來。
而面對那些叛變投敵者,令人鄙視的同時,更讓人思考一道十分嚴肅的問題,為什么這些人、甚至像黨的早期領袖向忠發、擁有重要權力和地位顧順章等人,會幡然投敵、變節人性,讓他們手中的地位和權力,變成葬送革命成果的幫兇,并讓一大批中共人士相繼被捕,成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劇。同時,更讓人捫心自問,面對黨的誓言和義務,當自己身處其中時,會像他們一樣做軟骨頭嗎?
在提示第二問題的本質背后,當時,負責上海中共首腦工作的周恩來同志作了深刻的回答,革命的叛徒往往是從不注重個人生活小節開始的。
共產黨人的變節,源自個人生活的小節。這的確讓人振耳發饋,令人警醒。
這道答案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義。
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中,如果面對上述兩類典型,自己應該屬于哪一類,答案只有自己知道了。
尋路電視劇觀后感5
電視劇《尋路》正在央視一套熱播(我在網上已全部看完),引來了各方熱議。盡管在個別演員選擇、一些細節處理等方面存在缺陷,但該劇仍不失為同類題材中最好的電視劇。《尋路》以新穎的角度全景式講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至1932年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代共產黨人艱難奮斗、痛苦求索,為中國革命探尋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偉大道路的真實故事。
《尋路》將光明與黑暗交織、真理與謬誤難分、忠誠與背叛同在、堅持原則與妥協調和俱有的真實歷史藝術地呈現給觀眾,反映了國共兩黨你死我活的殘酷斗爭,突破性地表現了矢志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毛澤東和帶有濃厚舊軍人色彩的朱德、彭德懷等紅軍將領之間的紅軍內部的復雜矛盾,全面描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按照中國革命具體實際探索革命道路的共產黨人與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為代表照搬蘇聯模式的教條主義、極左路線的尖銳沖突。在毛主席120周年誕辰的時候,在當前黨面臨著巨大危機的關口,《尋路》主創人員推出這部史詩般的電視劇,具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意義。
《尋路》全方位再現了一段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歷史。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除了毛澤東以外沒有一個人知道中國革命的道路該向何處去,也沒有一個人真正有能力有智慧有胸懷有魄力擔負起中國革命的領導責任。那些從舊軍隊走過來,雖然認清了社會黑暗,厭惡國民黨反動統治,卻不了解中國現實——尤其不了解中國農村、農民、農業的人不行;那些深諳中庸之道、八面玲瓏、圓滑處事、只懂服從與調和、不愿抗爭和堅持真理的人也不行;那些吃洋面包喝洋咖啡、穿西裝打領帶、死背馬列教條,靠發號施令、頤指氣使、挾洋天子以令土諸侯的人更不行。只有信念堅定,胸懷廣博,人格高尚,毫無私心,既諳熟中外歷史又了解中國現實,既精通政治又精通軍事,既講原則性又講靈活性的毛澤東才能真正擔負起中國革命的領導責任。
“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光輝論斷,隨后他領導秋收起義,通過“三灣改編”將支部建在連上,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率部進軍井岡山,歷盡艱難開辟了中國革命第一個農村根據地,建立了第一個紅色政權。由于黨中央的錯誤路線和瞎指揮,也由于紅軍內部多數將領無法理解毛澤東的思想,致使毛澤東幾次被撤銷前委書記、政委等職務。而每當毛澤東失去軍事領導權,紅軍就遭遇慘敗,而每次慘敗后都是毛澤東將紅軍從死亡線上挽救回來。失敗,勝利;再失敗,再勝利……在這坎坷曲折的發展歷程中,該劇細膩地詮釋了什么是遠見與短視,什么是堅定與動搖,什么是偉大與平庸。
《尋路》生動地刻畫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求索路上的孤獨、寂寞、痛苦與無奈。在相當長時間內,留過洋、進過正規軍校的朱德、劉伯承等不相信毛澤東的軍事才能,堅持按照中央指示行動的彭德懷幾次反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喝過洋咖啡的陳毅、瞿秋白、李立三、王稼祥、任弼時、顧作霖、陳云等認為毛澤東不懂馬列主義,堅持少數服從多數、善于調和各種矛盾的周恩來不能堅定地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甚至連妻子賀子珍都不能理解自己的丈夫。毛澤東幾乎總是站在少數人甚至一個人的立場上,要去說服多數人接受他的主張,而結果卻是一次次被撤銷領導職務,一次次不得不痛苦地離開他親手創建的紅軍,一次次看著許多紅軍指戰員在錯誤路線的指引下付出無謂的犧牲,黨和紅軍也一次次瀕臨夭折的絕境。劇中毛澤東那瘦削而孤獨的身軀包裹著的是常人無法理解的巨大痛苦。毛澤東多次說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寂寞和無奈!而黨和紅軍為此付出的代價又是多么沉重和慘痛!
該劇結束的時候,毛澤東對蘇區中央局的所有領導說:“對于我的批判,我不辯解,我相信歷史會做出公正的裁決!”“中國革命只有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我堅信這條革命道路是正確的!”然后他離開會場,畫面呈現毛澤東孤獨背影的特寫,傳來的是毛澤東那穿越時空的獨白:“看來讓人們認識真理,光有正面的經驗是不夠的,還要有反面的教訓才行!”直至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蘇區淪陷,紅軍被迫長征,歷經湘江慘敗,同時丟掉了黨在白區的全部陣地,多數共產黨人才認識到了毛澤東的偉大正確,這才有了后來挽救黨和紅軍、挽救中國革命的遵義會議的召開。
是的,時間早已做出公正的裁決,真理就是掌握在毛澤東手中。歷史雄辯地證明了毛澤東路線的光輝正確和毛澤東無與倫比的偉大,無可辯駁地說明了沒有毛主席就沒有共產黨發展壯大、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誕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毛澤東成為黨和軍隊的核心不是靠政變獲得的,不是搞陰謀詭計篡奪來的,不是自封的,也不是由誰指定的,而是全體紅軍將士的選擇,絕大多數真正共產黨人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尋路》結尾處畫外音:“真理是不可戰勝的,但探尋真理的道路是坎坷崎嶇的。”這句話揭示了全劇的主旨,同時也帶給了我深深的思索。戰爭年代,一次(最多幾次)戰役的失敗就證明了離開毛澤東路線的錯誤,這些反面的教訓雖然來得慘痛,但卻較快地證明了什么才是真理,什么才是謬誤。而和平年代,要證明毛澤東思想的正確和別的什么理論的錯誤則需要更長時間,而時間越長,黨和人民的事業所遭受的損失也就越大。更重要的一點是,朱德、彭德懷、周恩來、陳毅、王稼祥、張聞天等優秀共產黨人,他們雖然沒有掌握真理,不能像毛澤東那樣深刻把握中國革命的規律,但他們都有堅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無畏的勇氣和知錯能改的胸襟,在許多次背離毛澤東路線給黨和紅軍造成重大損失后,在血的教訓面前,他們終于醒悟,并最終選擇毛澤東作為黨和軍隊的核心,真誠團結在毛澤東周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為中國革命事業無私奉獻了壯麗的生命,中國革命也因為有毛澤東思想的指引而最終取得了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勝利。如果是另一個時代,換一群只想為自己和少數人謀利益的人,他們所追求的是房子、票子、位子,所計較的是個人的榮辱得失,那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真正尊奉毛澤東思想,即使黨和人民的事業遭受再大的損失,只要和他們個人的利益不相沖突,他們永遠都不會走回頭路。
最后我要說,新中國能夠建立,共產黨能夠執政,前30年社會主義建設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因為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電視劇《尋路》藝術地反映了這一偉大真理。而坐著毛主席打下的江山,享受著毛澤東時代的紅利,卻丟棄毛澤東思想的行徑是最無恥的背叛!歷史將會再一次證明,丟棄、否定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