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電視劇荼蘼觀后感范文
荼蘼百科是一種薔薇科的花,蘇軾的詩中“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應該是指花期開的晚。劇中鄭如薇在大眾標準的適婚年紀算是“荼蘼”狀態嗎?這樣的看法應該會是冒犯了新獨立女性了,而我理解的是一種生活猶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視劇荼蘼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視劇荼蘼觀后感1
起因是16年工作環境和狀態讓自己不想堅持了,工作了8年,雖然沒有什么很大的成就值得炫耀自豪,但是對于工作中的各種“消防員”角色厭倦。處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著,很久前的想法就是工作和財富積累到一定時候去開一個自己的小店,何不把它提前了呢。左手是穩定收入的朝九晚五,業績好壞固定工資,小區域的主管也算是工作自由,上層信任;右手是向往的詩和遠方,慢節奏的生活,一間小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時的想法是小店營收樂觀)。
現在在香格里拉開客棧一年,有各種躊躇,各種喪的情緒,甚至也想放棄,是否回去原來的城市繼續朝九晚五的生活。經營客棧的一年里,前臺,客房打掃,廚房做飯是家常便飯了,甚至會客串水電維修工。前三個月請過一個打掃的大姐,自己資歷淺事先至約好了客房衛生,早8到晚6的工作時間,導致自己再忙都要給大姐做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午夜反思自己的時候,質疑著自己--是不是真的選錯了?
電視劇中女主的那封郵件中“好像知道最后的答案后再做選擇”,正是自己迷茫時的胡思亂想。對現狀生活的不自信,已經開始想象另外一個選項中的自己該是如何如何。現實生活的壓抑感讓自己有點喘不過氣,“詩和遠方”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經營收入的不穩定,高原,低溫寒冷氣候和生活條件的不夠便捷(對于500米的超市開業我甚至很是期待),各種因素的悲觀念想囚禁住自己。楊丞琳的角色在經歷不順的情況下回去臺灣找到前男友想要續接上原本屬于她的方案B時,那種有點喪找不到生活支撐點的感受我也深有體會。
在客棧經營淡季時,印象很深刻是坐去麗江機場的車上,跟叔叔(閨蜜的爸爸)傾訴很想放棄,回去原來的城市“給老板打工”,他一直鼓勵我堅持下去,情況沒有那么壞;那個時候的自己沉靜在自己喪和悔的情緒中。現實中的轉機總沒有劇情里來得那么快,此刻的客棧經營沒有好轉,現實生活更殘酷不是,但自己也不能被打敗。原本來這里經營小店并非求大富大貴,只要個基本生活保障就好。淡季漫長,就好好經營自己的生活,本身也不是物質欲望高的人,這樣慢節奏,人緣簡單,一日三餐也挺好。還好初心喚起了,不好的氣息也不會是自己困擾和喪氣。
不論在這個小城市是否能收獲金錢,生活的歷練不會讓我失去什么。即使給我選擇繼續了都市的上班生活,也一定會有它要去承受的,難纏的客戶,夾心的上下級和難以完成的銷售業績任何一個都不見得是輕松的。人生任何選項里都有要經歷的磨難,和要去吃的苦,但也一定會有它的精彩。
電視劇荼蘼觀后感2
有一段時間,我迷茫的問朋友夢想到了一定的年紀還能不能去做,本來我的心理有了一個不太確定的答案,但是問過之后更是把我的萌芽夢想給掐滅了。是呀,夢想不能輕易示人,因為你此刻的心境又有誰能暗透,別人的意見只不過是以己度人罷了。我們能做的決定,能獲得的安全感永遠來自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我們人總是犯下害怕當下做出的決定是錯誤的,我們害怕試錯的成本,因為我們害怕被落下,具體落下的是什么?我們舉棋不定,我們做出的選擇真的會對未來起著決定性作用嗎?是的,對于決定人生走向的事情,我們搜集八方信息,邏輯學,批判思維,左右對比,上下掂量。我們以為這樣就做出了最安全的選擇。這里的最安全是否包含著這樣一層意思,我們不愿意承擔任何風險或者盡量讓這個風險減少到最小。我是一名設計師,低段位的主流價值就是行業內作品的抄襲,一提到中國風就是云圖,山水畫。而我們往往很少下功夫想明白設計為何物,中國設計為何物,有人怪罪到社會,市場經濟商人們競相逐利,誰管得了什么真正的本土設計。又怪罪到中國人的審美不行,國家不重視設計。等等很多因素。我想作為一名想在未來能有作為,想為這個社會,想為這個行業推動的人,至少盡自己的能力做些什么吧,而往往我們做了和事佬,做了符合眼下利益的妥協,甚至沒有抵抗就繳械投降。因為我們總是左顧右盼,跟著潮流漂覺得才是政治正確。無論是主流價值觀下喪失自我的操守,還是人生的走向。我們似乎都忘記一件事,我們的心,它是怎樣想的,你有關心過嗎?
前陣子看的《十年,再見楊德昌》里面有一段,讓我非常深刻的一句話。楊導有一個建筑師朋友,楊導問:“你們開始建造一個建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那個朋友講了一堆的建筑學名詞,外觀了,規范了,建材了,構造什么的。楊導說“這是不對的,你一路一路的追問下去,到最后你發現建筑的最原始的動力是人的一種對世界的向往,對未來的一種向往,對空間的一種精神的體驗,然后才是外觀,建材,技法“。建筑物看似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但是,建筑師最初設想的時候已經賦予它生命,希望它帶給社會怎樣的功能,讓其中游走的人有什么樣的感受,它承載了人們的想法,感受,精神需求。所以一座建筑是有生命的精神產物。而所謂的外觀,建材都是圍繞這個意義來的。而人生的選擇,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根據社會的標準,信息,價值觀做選擇,但是這個選擇需要完成你個人的什么使命,既而完成對社會怎樣的使命。這是一系列的復雜選擇,但卻又考驗我們的勇氣與果斷。還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我們糾結的答案無非是內心想要的與社會期望的之間的差距。當兩者持平時,我們會出現搖擺不定。但這種持平的現象似乎經常的出現現代社會,因為外在物質文明發展太快,對人的規定,標準也是五花八門,我們經常還沒有分辨清孰輕孰重,就已經被帶入下一輪的規則中去。但是,這些外在的因素,規則,價值觀,主流意識,就像是建筑的外觀,建材,大小,層高。但是建起這座建筑,最主要的是那份原始的生存意義的向往。而個人的選擇也無不是圍繞這個來的。所謂的社會規定的幸福模式,價值模式,莫不是都想在這個基地添磚加瓦,但是決定權是你的,你想要什么樣的建材,外觀,達到你人生的大廈。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個個構筑的建筑物,有的低矮,有的簡陋,有的簡潔美觀,有的富麗堂皇,有的奇形怪狀,有的搖搖欲墜,有的坍塌毀損。設計行業有一句話,人類所有的造物都是人有意義的投放。而人們做的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造物,只不過你造物的對象是人生。這個意義似乎沒人能夠裁定它的正確性,而只有你自己覺得它是值的,那就夠了。陳博文是楊導的御用剪輯師,也是大師級別的剪輯師。《牯嶺街少年 》這部電影,獲得什么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男主角什么的,唯獨少了最佳剪輯獎項。當時,陳很不甘心,因為好的影片沒有好的剪輯也不能構成一部好的影片(當然還有其他工作的配合)。當時,楊導就說了一句話:“我知道,你是最棒的就行了”。是的,那些個評委啊,電影監制局啊,他們哪懂什么剪輯啊。最懂你的付出的,知道你是功臣的,你是起到決定作用因素的,不就是導演嗎,只要他懂了,那么你就獲得了肯定。回到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外界的評價了,別人的看法,他們哪里曉得你的人生軌跡,人生規劃,內心驅動力。了解自己的永遠是自己吧。所以做出選擇的時候,內心的聲音,請也當作參考值。
寫了那么多,其實,有時候誰又能做的那么好,我是如此,不知道誰可以打破魔咒,來一場說走就走的人生“旅程”。女主的選擇是否是錯誤的,不值得的?人生真的是一錘子買賣嗎?命運這個詞包含了一定量的決定論,你的學歷,家庭,人格,性格,知識,時機等等決定了現在的你,還有一定量的未來的你,似乎這一切都是事先已經安排好的。但是人生的轉機還要天時地利人和,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命運是說不好的。能做的就是利用你現在所有的資源,過上一種你覺得最好的生存狀態。女主丟失了愛人,失敗乎?我想不是的,因為愛情不是谫斷羽翼去成全誰,而是,我用我最好的愛去讓你擁有最好的自己。我想女主的這段追尋自己之旅,將會成為一段刻骨的回憶。今年我29九歲,還有很多很多的想做的事情去完成,選擇的時候也會痛苦,這種痛苦無人理解。我聽了一個做醫療的朋友講了,今后的醫療會更加發達,所以人的壽命還整體提高,我說,我終于放心不會被農藥毒死,被霧霾謀殺了,我的人生計劃要做長了。開個玩笑。我只是不想讓人生過的一江春水。那不是我想要的。我想留下點什么。《國王的演講》這部電影,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喬治六世的勵志故事,而是羅格的眼神。那種自信,堅定,赤誠。他沒有學歷,只有經歷。而這眼神的背后是一個有一個的故事堆積,看透世事的淡定與堅毅。而我們所有的選擇與經歷都是讓生命有故事,有意義,有價值。而只有自己才能完成故事的劇本。加油!為每一個在逐夢路上的人。
電視劇荼蘼觀后感3
“如果可以,真的好像,在知道答案以后再做選擇,然而這一切只是妄想,在人生的考卷上,誰都只能慌張寫下一個答案。”
身處臺北的白領鄭如薇正面臨著兩種方案的選擇。
方案A:離開臺北,抓住去上海發展的升職機會。選擇這個方案,可能會離自己想要的稍微不平凡的人生更近一些,不過,代價就是要和相戀多年的男友分隔兩地,在追求事業的同時,可能會丟失這段感情。
方案B:留在臺北,放棄去上海的`機會,和男友一起面對男友家里現在出現的問題。兩人走向婚姻,生一個可愛的寶寶。代價就是犧牲自己的事業,和自己的夢想漸行漸遠。面臨的是比職場關系更難搞的家庭問題。
到底是失去一個陪你吃晚餐的人比較遺憾,還是失去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比較遺憾?方案A是面包,方案B是愛情,這個世紀大難題,鄭如薇再理智分析,也得不出兩全的最佳方案。
這是電視劇《荼蘼》的情節,也是現實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映的選擇難題,無論選擇哪種方案,走下去都不容易。不像有參考答案的數學題,生活的正進行時,身在其中的人無法提前預知答案。
劇里用平行時空的方式,講述這兩種方案的鄭如薇的生活,方案A里選擇去上海的鄭如薇同所有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一樣,那命去搏一個理想的前程。來到上海的她,憑著自身的本事,在這座鋼筋城市逐漸站穩腳跟,雖然和異地戀的男友沒有一個好結局,但一路向前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她也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導師,遇到了深愛自己的年輕的服務生。命運就像跟她開玩笑,這兩個差點成為她生命轉折點的人,最后都沒能陪她走到最后。事業上順風順水,可愛情卻不竟如人意。鄭如薇也會質疑,自己選擇的方案A,會不會從頭到尾就是個錯誤?那么,另一個時空的方案B,你過得還好嗎?
選擇方案B的鄭如薇放棄了去上海的機會,離原本不平凡的人生越來越遠了。她成了一個家庭主婦,褪下華服、漂亮的飾品和高跟鞋,職場上意氣風發的她一去不復返,困擾她的不再是報表數據,而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除了面對復雜的家庭關系,她還面臨著自己在丈夫眼里魅力不再的難題。她明白了:犧牲未必是一種成全,受惠者也未必會感激她的犧牲。偶爾被生活逼得喘不過氣的日子里,她也會想:當初如果選擇去了上海,那結局又會是如何?
可是,每個人的人生,都無法提前預知答案再做選擇,不是嗎?
如果當初填志愿的時候,能有多那么一點點的勇氣,在爸媽強迫你報這個專業的時候,說出那句“我不喜歡”,現在會不會學起來更有動力?
如果當初沒有那么意氣用事,在吵架的時候,腦袋里多出現你的一些閃光點,而不是被放大的缺點,那句“分手吧”是不是也不會說出口?
如果在機會面前,能少一點猶豫,多一點勇氣,現在的生活是不是也會不一樣一點……
人生有那么多的如果,可就是沒有讓如果重頭再來的機會。每一次的選擇,每個答案背后都藏著一個自己設想的“如果”,如果說自己能夠看清答案之后再做選擇,會不會簡單一點?少一點遺憾?
人生吶,只有在自己提交考卷之后,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即使有再重考的機會,你設想的“如果”,可能也沒有那么美好。
方案A的鄭如薇也可能沒有那么幸運,在上海這座大城市,她的事業可能沒有起色,愛情也不那么順利,一切并不像設定里那么完美。方案B的鄭如薇可能也不會那么糟糕,婆媳關系緊張,可她的老公幫她很好的調節好這段關系,自己在兼顧家庭之余,也能找到平凡生活里的自我價值。
“你聽過荼蘼花嗎?據說,它盛開在花季的最后,所以當人們看到,總是悵然花季即將結束。花季還會再來,只要我們期待,我們勇敢往前,那么無論方案A還是方案B,都會有屬于我們的下一個花季。”
不寫下你答案,你怎么知道,這一次,你選到了你想要的呢?
電視劇荼蘼觀后感4
上一次看臺劇還是林依晨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已經感覺很遙遠。
這次看荼蘼,也是因為將人生一分為二同步演繹的這種有點獨特的方式。
因為每個人的人生只能有一次,因此如果有機會可以將不同人生進行同步對比,是不是很有趣?
不過這個劇的課題還是有些沉重,每個生活的分叉點都會帶來不同的人生,所謂不同人生同步對比,只是告訴你,每個人生自有其存在的原因與道理,而在這個人生段落中的你,別無選擇地只能在這段人生道路上前行。
但是,這部劇也教給我們:不管是怎樣的人生,你應該選擇積極面對,勇于接受也勇敢放棄。
電視劇荼蘼觀后感5
值班三天,劇荒,翻了好多推薦,決定看這個臺劇《荼蘼》。
照例先說說這個電視劇的總體情況,導演徐譽庭(也就是拍《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導演)女主是楊丞琳(會唱歌、會演戲的、還長得漂亮的女藝人娛樂圈應該也沒多少吧),故事很簡單很寫實,講述了一個泡面公司女職員鄭如薇在面臨事業(去上海)和愛情(留在臺灣男朋友身邊)的選擇題,以planA和planB分別展開。
planA女主選擇了去上海發展自己的事業,遠距離戀愛被男友拋棄,繼而和自己的上司發生了一夜情、并發展為“床伴”,后來上司攜款逃跑,獨自一人的女主又結識了樸實愛笑的陽光大男孩,和他一起開辦了餐廳,在日益曖昧的情愫中,男孩卻又戲劇性的車禍身亡……女主開始深思,如果當初選擇planB,是不是就不會這樣兜兜轉轉孑然一身?
planB女主為了愛情選擇留在臺灣,為了讓丈夫更好的工作,女主犧牲自己,辭職在家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聽從惡婆婆差遣,照顧不明事理的小姑子,已經如此辛苦了還要經常被男主責難,生活的重擔壓的女主喘不過氣來,她經常深思如果當初選擇planA,不犧牲自己,成全別人,一切會不會不一樣?
雖然planA和planB都被演繹得很凄慘,讓人看了不免對生活抑郁到失去信心,最后的最后還是峰回路轉,有了happy ending,planA女主收到男上司來自遙遠國家的邀請去支教,planB女主被男主精心布置的相戀十周年大禮暖化、決心賣掉她們即將裝修好的房子,全力支持男主的事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選擇什么不重要,不論是planA還是planB,只要努力認真地生活,幸福總會如期而至!
演員里面,楊丞琳也褪卻了當初偶像劇里的傻白甜,不管是光鮮亮麗的職場女性、還是任勞任怨的家庭主婦,楊丞琳都貢獻了自己細膩的表演,被男友拋棄后躲在垃圾堆默默流淚,獨自一人隱忍著陣痛到醫院接生,惱恨而決絕,看到老公和陌生女人的短信冷靜地嘆息……
說到男主,我并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很帥氣,一雙大長腿格外吸睛,他的演技也是可圈可點,一開始為了追求女主,制造便利店邂逅,甜到全屏冒粉紅泡泡,女主選擇去上海,他本來是要追隨的,然而父親突然生病生活不能自理,孝順的他不得不留在父親身邊……故事中他的無奈、壓力都有很強的代入感,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不同的責任,對工作的、對家庭的、對朋友的、對戀人的、對孩子的……當這所有的像八爪魚一樣共同伸向你,生活簡直不能夠更糟糕……
好了,說這么多,都有點劇透了,說說這個電視劇給我的整體感觸吧(沒錯,我又要說無腦的廢話了)電視劇很巧妙的抓住了城市人的痛點“孤單”,用“晚餐“來激化矛盾,轉折劇情,因為害怕一個人吃晚餐,和共同孤獨的上司互相取暖對抗孤獨、因為害怕男友一人吃晚餐決定留在臺灣堅守愛情、因為不想一個人吃晚餐,所以開餐廳和很多人一起吃飯、因為可以一起吃晚餐,選擇和陽光大男孩結婚……仔細想想,結束一整天的繁忙,能夠認真坐下來和心愛的人一起吃晚餐就是幸福,這幸福來的真實又踏實。畢竟單身狗的我還在不懈尋找能夠一起吃晚餐的人(這、不是一條征婚帖)
在電視劇里,不同的食物也被賦予著不同的意義,速食的“泡面”貫穿著女主的孤單,沒有遇到男主之前,女主一直都是在傍晚時分的便利店吃泡面,遇到男主之后,她開始認真享受地去吃健康的晚餐(雪菜肉絲面),到上海工作以后,泡面又成了女主勞累一天的晚餐,直到遇到能聯手打敗孤單的男上司,直到遇到能一直給她做雪菜肉絲面的陽光大男孩……然后說“雪菜肉絲面”,每次和男友一起吃飯,女主都要點,吃不膩,離開男上司后獨自一人去飯館,陽光大男孩就給她做了雪菜肉絲面,在日漸升溫的感情中,她甚至限定陽光大男孩半小時內給她做好一碗雪菜肉絲面,就同意登記結婚,雪菜肉絲面成了女主對幸福生活恒久不變的想往……另外,還有“菠蘿面包”、這個代表什么呢,我想是代表男主和女主的感情吧,男主總是排隊為女主買她愛吃的菠蘿面包,后來每每當女主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時候都會去買菠蘿面包,好像吃了面包,愛就會一直在,生活也就不會那么苦了……(我不會告訴你的是我第一天追劇吃了一天面包,第二天追劇吃了一天泡面,雪菜肉絲面是啥我并不知道,所以、第三天,我、快、餓、死、了……)看到別人寫影評、電視劇軟文神馬的都特別有章法,心疼大腦奇特的我,總能在吃吃吃上下功夫、以此證明我認真過。
說了這么多,我決定要虛心向別人學習,把電視劇里面的經典、燒腦、灰色、抑郁臺詞粘一粘
1、不去上海一點都不可惜,不能跟你一起吃晚餐,才叫可惜
2、犧牲未必是一種成全,最可惡的是什么你知道么?受惠的人一點都不會感激你,照樣嫌你,掙那么一點錢、忙的跟狗一樣、家里沒有顧好,小孩沒有照顧好,就好像我做什么事情都不稱職,怎么樣都可以嫌。
3、如果你真的超愛我,去不去上海,根本不是選擇題。
4、
——“他對我很好”
——“多好?”
——“像是他怕我一個人在外面亂吃飯,就算他加班,也一定會抽空陪我吃晚餐”
——“聽起來不過就是兩個彼此不討厭卻很害怕孤單的人,聯手抵抗孤單的過程,所以只要解決孤單這件事,其實人們根本不需要愛情”
5、有一天你會悟透一個道理:寂寞是人的本質,愛情甚至婚姻、家庭能安慰的只有孤單這件事,卻永遠也解決不了寂寞。就算一個人真的百分百了解你,你依舊不會停止寂寞,所以害怕寂寞是最愚蠢的念頭,我很早就訓練自己享受寂寞,享受不被了解的安全感。
6、買下房子就等于買下了野心,你就會督促自己,無所不用其極地去賺,去搶,去拼命的生出錢來,其實買房子只是買空賣空的生意,你要擁有的不是兩千萬現金,而是兩千萬的勇氣。
7、要成為一個幸福的女人,就務必要記住一個道理,別急著追向幸福,因為那樣的幸福,往往會讓你失望。
8、其實啊,即使沒有血緣,因為相處,那些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才更有情,夫妻不就是這個道理么,雖然沒有血緣牽掛著,卻是一個屋檐下的恩重如山。
9、生活,有時像忘了放鹽的湯,有時一失手,又下重了調料,但那全是滋味。現在的我,在這個不精彩的方案里,已經學會了怡然咀嚼我的人生
10、幸福的滋味,就算被風雨淋濕了,吹干了還是一樣記得
11、我懂,因為你很委屈,所以我就沒有委屈的權利
12、“這就是真愛嘍”
“早就不愛了,是舍不得,也沒有多少日子,能在一起”
13、為了生活我們必須一直妥協,妥協到連為了十塊、一百塊都還要吵架
14、我不要我的小孩是意外,我不要他是妥協、他是包袱,我要他是期待,他是希望,我要他的父母是有足夠能力保護他的,這樣我很狠心么?因為你不狠心,所以我就要狠心……
15、你知道人在什么時候會產生后悔么?當你因為不快樂、不安全、不幸福而感到失望的時候,就會覺得后悔
16、我開始學習,學習以擁有的快感來超越失去的悲傷,其實并沒有那么難,我擁有了我向往的東西、向往的樣子、向往的那種生活,而我其實只是失去一個陪我吃晚餐的人,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