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英鎊觀后感10篇
這部片子講述了一張美國窮小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萬英鎊觀后感10篇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萬英鎊觀后感
1昨天語文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電影百萬英鎊,作者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百萬英鎊主要告訴我們錢不能當飯吃,主人公亨利·亞當是一位流浪漢,他他收到了兩位兄弟的信,這兩位兄弟打了一個賭:如果將一百萬的支票給一位窮人,他會干什么?哥哥認為這位窮人會被餓死,則弟弟認為他會過得很好。于是,亨利就輕而易舉地得到了這一百萬支票。他拿著這一百萬支票去了飯店、衣服店,所有在場的員工一開始沒有一個是瞧得起他的,但得知他手上有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時卻沒有一個人目空一切。最后,亨利有房有車,還有賢惠的妻子在身邊照顧,享受著天倫之樂。
從這個故事中我讀懂了,人們把金錢看做比世上任何事物還要重,就像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婦為了錢可以連親情都不認,如果于勒一個有錢人別人都會不停地拉攏他;而相反,而他是一個窮光蛋會被社會受到無盡的欺凌。當時的社會把錢看得太重,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應該要公平,不管他的地位是億萬富翁,還是窮光蛋,或者是乞丐,都要以一顆善良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件事物。有的時候,錢能買到你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但是,錢不是萬能的,做人最基本的道理錢是買不到的,親情和愛情也是如此。因此,我覺得不能把錢看得太重,不然可能你會誤入歧途,分不清是與非。
每個電影中都蘊含著一個人生道理,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給你帶來的卻是終身的啟示,我們應該要多善于發現,這樣不僅僅是你的品學提高了,可能你的道德也會有所長進。
百萬英鎊觀后感2
夢是美好的,但有一次夢讓我真的不想回到現實中來了,那里太美好了。這件事還要說讀了百萬英鎊說起了。
百萬英鎊是一本諷刺錢的重要性,我的感觸很深。如果沒有了錢,那不是沒有權力大小,任人平等了嗎?我知道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一個奢望了。也只有在夢中能到那樣我才思考了個明白。
那是一個星期天,一口氣讀完,百萬英鎊的我沉沉的睡了。當我再迷迷糊糊的睜開眼時,我已不再我那小小的臥室中了。而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中。滿天飛的汽車,一座座挺入云間的高樓大廈。這時一座汽車停下,問我:“小伙子你要不要坐車?”看著笑瞇瞇的大爺。我敢要進去可嘴里說了一句:“我沒錢?!薄扒澳鞘鞘裁?”看著疑惑的大爺我上了車。聽大爺的話中我得知這里的人沒有貴賤之分。可我又不明白了說;“那犯了錯誰來解決?“專門有一個人“起床了!”媽媽在叫我。我睜開了眼我又回到了臥室中。
那以后,我思考了很久,一個人管那不造成了最大的不平等么?所以還是現實好了!
百萬英鎊觀后感
3今天,我在學校觀看了百萬英磅這部電影,看完這部電影以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富豪之家的兩兄弟,從銀行里取出面額為一百萬英磅的鈔票。藉以驗證自己的理論。一個認為,這樣一張鈔票對窮人來說毫無價值;另一個認為,僅僅擁有這樣一張鈔票就可以過上上等人的生活。他們選取了一個身無分文的年輕人作為試驗品。于是,小伙子經濟上突變,引起了生活方式的改變。后來這個年輕人變成了百萬富翁,每個人都對他非常地尊重。
這個美國來的年輕人過上了比別人都高一等的生活,這個年輕人到了一家豪華的灑店用餐,后來這個年輕人變成了百萬富翁的消息被登上報紙,許多有錢人都送來了禮物,可想而知,這張鈔票給了這個年輕人很大的幫助。
在一個宴會上,一個好孩子想認識這個年輕人,她的叔叔就給這個年輕人介紹了這個好孩子……
看完這部影片,我覺得當一個百萬富翁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會引起很大的麻煩。所以富翁也不會快樂。我也知道了為什么有些人會當上富翁,因為他們是靠自己的雙手掙來的許多錢,而不象電影里的主人公一樣,不勞而獲,這樣雖然過上了美好的生活,可是這樣的富翁也會引起很大的影響。
百萬英鎊觀后感
4這次,我看了一部百萬英鎊電影,它講述的是兩名英國人打賭,在英國一張百萬鈔票是不是萬能的?
事實證明在當時的英國,有了百萬英鎊就能在英國人中受到盲目崇拜,阿諛奉承。而且我看的過程中,發現了這樣一個強烈對比。亨利·亞當斯剛來到英國,由于別人看到他衣著不整,吃頓飯都受人恥笑,可當他拿出那張一百萬英鎊支票時,店主立馬從瞧不起變成恭敬;在亨利·亞當斯定制衣服也是如此,從遭受鄙視到恭敬。從中,我可以看到當時的英國人盲目的拜金主義思想,有了錢就是最好,就是富翁,就要崇拜。之后亨利·亞當斯在住宿里丟了那張支票,輿論與媒體迅速炒作,買股票都是看亨利·亞當斯買的人迅速惱火,發現他是一個騙子,但后來找到了,人們迅速又投來尊敬的眼神,一個老太婆在亨利·亞當斯丟支票后,高呼:“你這個大騙子,毀了我的一生!”找到支票后,卻又叫:“上帝會保佑你的!”我又看出20世紀英國人過于注重錢,而不注重一個人的品質,這令我十分吃驚,我不僅感受到英國當時不良好的社會風氣,還為那時候窮人可憐。
相比,當時的中國還處于淪陷,根本談不上金錢,也就是上海香港富裕城市稍微有錢。倫敦的風氣和中國的富裕城市的風氣極其相似,有錢就是最好,就得崇拜??蔀槭裁茨?難道就因為有錢?而失去人的良好品格?生活中,錢不是萬能的,為什么兩國對錢的看法如此相同。我認為,錢雖然可以買來暫時在物質上的美好,但卻永遠買不來友誼等其他東西,俗話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和金錢一樣多,可時間比金錢重要多了。當時兩國人民的貧富相差觀應該差不多。錢象征著地位,道德素養象征一個人的真正內涵,兩者比較明顯道德素養更重要,但為什么被人們看反了呢?因為人們看到了錢的好處,沒看到道德素養的好處,人們看到了錢可以帶來物質上的享受,道德素養卻什么也沒有。事實相反,道德素養在無形當中會幫助你成為一個好人,你會為社會做貢獻,錢只會讓你為了錢而生活,讓你一味的鉆到錢眼里,沒有半點好處。我們不應該是這樣,我們要讓自身道德素養提升,品質好了后,自然而然也能賺到錢,不是一舉兩得嗎?
看了這部電影,我真正體會到錢在有些人里是多么重要,而在有些人里卻不值得一提,造成這樣的原因,就是我剛才說的。我在生活中,不為賺錢而賺錢,要先提高個人道德素養,學會做人,才去學其它的。如果一個人連這點都不學好,還能走正業嗎?我長大后,要讓自己的素養水平越來越好,努力做一個好人!
百萬英鎊觀后感5
百萬英鎊描述了一個流落倫敦的美國人亨利·亞當,他遇上兩名打賭的倫敦億萬富翁,從而得么一張百萬英鎊的支票。亨利饑腸轆轆,去了一家飯店,老板見他像個窮光蛋,打發他到角落里,侍者也覺得他沒錢付,當他結賬時,所有人都驚呆了,支票卻是一百萬!
于是他被當成了一個行為古怪的百萬富翁,不僅吃飯免了單,臨走時老板還對他兩次90度的鞠躬!
由于衣衫破舊,他準備做一套衣服,在服裝店內,營業員將他一個推給另一個,最后被推到了成衣間。小店員極為勢利,給他一件很不合身的衣服打發他,結賬前還諷刺他一番。當亨利拿出百萬英鎊時,小店員竟哭了起來!
老板知道后,為亨利免單量身訂做了48套一年四季在各種場合穿著的衣服!
在這部電影里著重揭露了當時社會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非??尚Φ氖?,當一名開玩笑的英國貴族將支票藏起來后,股市大跌,人們開始懷疑亨利是否有支票,眾人都來拆他的臺。一個貴族罵了亨利,衣服也被收走,可是,當支票又重新回到亨利的手中時,那位貴族馬上又笑逐顏開說:“上帝保佑您!”
衣服又原封不動送了回來。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現實社會中又何嘗沒有,有的情節比這種說話變卦、態度變卦更加嚴重!一些醫生為了錢,可以為病人做不必要的檢查,給病人吃不必要的藥,把假的弄得比真的還認真!
在這種喪失醫德、人性的醫生眼里,金錢比生命更可貴!這種行為不知比百萬英鎊中的現象要惡劣多少倍!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中考優秀生被冒名頂替,由于頂替人的父親有錢,便可以使自己的子女冒名頂替別人,不僅分數頂替,姓名、身份、戶口……全部被替代了。受害者十余年淪落為黑戶在外打工,因為是黑戶備受欺凌,另一個卻能受教育、拿工資……十余年后再查此事,法庭上除冒名者外,共九個被告:母校、班主任、教育局、公安局等等,也就是說,冒名者父親的金錢驅使他們干出了這種違紀、違法、有愧于良心和道德的事來!
不管如何愛錢,不要丟掉做人最基本的誠實的本性;不管怎樣愛錢,不要拋棄道德、良知;不管怎樣愛錢,不要傷害別人;不管怎樣愛錢,必須通過正當途徑來獲得!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6
一部基于馬克吐溫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
有意思的一個故事。經典的馬克吐溫式風格:兩個英國有錢人從銀行拿出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藉此驗證各自理論并且打賭:一個認為,這樣一張鈔票對窮人毫無價值;另一個認為,僅擁有這樣一張鈔票(不兌現),就可以過上上等人的生活。于是把錢借給一個碰巧路過的、身無分文的美國水手。圍繞這個流落倫敦街頭的窮光蛋忽然之間得到了一張一百萬鎊的鈔票故事由此展開:他的生活由此而改變,周圍人的態度忽冷忽熱,鈔票得而復失、失而復得,薄薄一張寫著巨額數字的紙牽引著無數人的神經。
1953年的電影,所以拍攝手法現在看起來好像很夸張:明顯的舞臺劇的痕跡;不多的嘲,極少大外景,表演現在看來也似乎過于夸張不夠自然。具有很強的那個時代的特色。
撇開以上種種,毫無疑問,這部電影還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
我們對于人的看法是不是真的好像電影里的絕大多數人那樣,會因為金錢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喜劇的背后往往會有深刻的主題讓人思考。
一開始,剛才還在覬覦地上一個梨的亨利(HenryAdams)去泄店飽餐一頓后等待兩點的到來——約定打開信封的時間。在亨利毫無準備焦急地等待中,在飯店服務員的催促下,終于還是在兩點沒到的時候打開了信封,居然是張百萬面額的英鎊。亨利的反應相對于后面形形色色看到這張鈔票的人來說,還是相當淡定的——美國人大大咧咧毫不在乎的性格使然還是導演故意安排的對于英國刻板地有著嚴格等級制度的英國人的揶揄?
亨利示意侍者沒有零錢希望可以賒帳,侍者看他一副窮酸樣子趾高氣揚地想要發飆,亨利從口袋里掏出的錢讓他立馬傻了眼。演員舞臺劇式的夸張表演把小人物看到巨額財富時的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底層的小人物怎會見過如此大額的鈔票?請他認為懂的人鑒定,小人物式的謹慎、小心翼翼。確定是真的之后,立刻對亨利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彎:原來的不屑變為諂媚,剛才大吃一頓的豐盛菜肴也免單。如此高貴的客人來小店光顧可使小店蓬壁生輝……
對于小人物來講,于自己不可企及的事物的態度,永遠帶有一種膜拜式的虔誠。財富更是“不可企及”事物的最好例子,財富的主人理所當然成為小人物尊敬的對象。就這一點而言,后面幫亨利定制了很多服裝的高級裁縫店,也是類似的狀況,誰有錢,就給予誰更好更貼心的服務。
接下來亨利入住高級酒店,由熱心的裁縫告知酒店共工作的親戚并為其安排。亨利未到,酒店所有的工作人員就像打仗般整理、列隊歡迎、為他挑選最好的房間并強行讓一個長住的老紳士搬離準備給亨利的高級套間。這里應該是電影為了追求效果所做的夸張吧??鋸埖哪康暮翢o疑問就是突出人們對于金錢的那種天然的友好。然后穿插了一個笑話:因為并沒看到亨利的模樣,加之親戚又交代客人是一個穿著古怪(而并非寒酸)的美國人,所以酒店的人誤把一個碰巧路過的馬戲團的美國人當作有百萬英鎊的亨利。也不問就對他禮遇有加,強行把他帶到了酒店。得知弄錯后居然態度很惡劣的想趕走他。
怎么看都像是鬧劇。完全就是酒店的人想象力豐富一相情愿地以為,弄錯后不僅不道歉還很無禮。當然是伺候有錢、有地位的人,這樣才能體現酒店的高級,不是么?
地位看來也不得不向巨額的財富低頭:有了錢,地位馬上隨之而來。就算是有教養幾代的貴族又怎么樣,有些人眼里,一個人的地位僅僅只是撒于他擁有財富(金錢)的多少,金錢越多也就意味著你的財富越多。還暈暈忽忽的亨利就這樣住進了高級套間。似乎還沒有找到當有錢人的狀態。
誰又在乎呢?大家看來,他就是那個有著百萬英鎊的神秘年輕人,上流社會的人開始邀請他參加聚會,女士們似乎都被他的談吐教養深深折服——他是個有良好品德的'人,他有極好的家教……上流社會的人爭相認識他,只是因為——他是那個有百萬英鎊的年輕人,他們甚至沒有看到過那張錢??粗┏暗臅r候覺得很滑稽。一種很強烈的諷刺:看看那些平日里自視不凡的人,居然對一個什么也不是的年輕美國人如此熱心討好。
……
然后關于錢不存在的謠言,引起人們對于亨利人品以及一切的懷疑。因為有百萬英鎊亨利的名字甚至被朋友用來注冊投資。百萬英鎊亨利,金礦的股票大漲特漲;沒有百萬英鎊的騙子亨利,股票開始狂跌……酒店要求結帳,裁縫店拿回一套套衣服,亨利幾天的生活就好像坐過山車般的刺激。
末了,藏了鈔票的紳士還是把鈔票找出來給了亨利,緩解了他的壓力。典型的英式幽默。覺得老紳士很可愛??梢酝嫘﹂_得很過火,卻堅持自己原則。
一張百萬英鎊引來的一系列故事。結局很完美:亨利除了賺了點錢還贏了愛情。兩個有錢人的打賭以這樣一種很難判斷的結果結束。個人看來,影片里的亨利和上流女的愛情比較沒必要,花了不少筆墨,效果卻未必如預期,可能是導演想讓觀眾們不那么悲觀: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只盯著錢看的,還有錢買不到換不來的東西。但女演員的表演和故事發展真的不能讓人折服。
最后結束的時候,想到這么一句話:物質使人感到安全、實在、物質抽象成數字,數字的樂趣就是世俗的樂趣。成人世界的大多樂趣就是體現在數字上。我們忙于讓這些數字(如存款、房子的大小)增加的同時,可能失去的是一些更簡單更純粹的樂趣。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7
馬克吐溫著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通過小辦事員的種種“歷險”嘲弄了金錢在資產階級社會叱咤風云、呼風喚雨的作用。對“金錢就是一切”“金錢是萬能的”的想法進行了諷刺,揭穿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面容。
本片拍攝于1953年,根據馬克·吐溫的小說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改編。本片由去世不久的好萊塢傳奇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主演。派克一生出演過六十多部影片,其中不乏多部經典電影,如愛德華醫生、羅馬假日、乞力馬扎羅的雪等。派克曾四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并憑借殺死一只知更鳥奪得1962年奧斯卡影帝稱號,并被美國電影學院獎選為百年影史“一百個銀幕英雄與壞蛋”頭號銀幕英雄。格里高利·派克從影幾十年從未傳出過任何丑聞,這在魚龍混雜的好萊塢中更顯得出淤泥而不染。派克從容高貴的氣質讓全世界影迷為之傾倒,成為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標志。
本文想說的是其他。
百萬英鎊的情節大家都知道,有些淡忘的倒是窮困潦倒的男主角亞當和貴族小姐的愛情故事,那是作品里唯一被歌頌的沒有沾染銅臭味的美好的東西。
其他的情節在今天看來是很熟悉的,就像發生在身邊的事,比如追債,勢力眼,股市的騷動與瘋狂,追逐利潤的股東等等,這些明顯是作品揭露批判鞭笞的金錢社會的丑惡現象。
思考之余我開始又困惑。
比如追債,現在看去,那些咄咄逼人唯利是圖的追債的表現太正常了,難道他們倒應該象一個局外人那樣無關痛癢不聞不問嗎?既然五十年前批判的東西,為什么五十年后變成了正常的東西呢?是社會進步嗎?如果是,那么馬克吐溫就不是黑色幽默文學家,而實在是一個預言家,好比五十年前的科幻作家就已經預言五十年后人類可以乘坐熱氣球升上天空一樣,百萬英鎊原來也在預言五十年后的人類經濟生活,而對應那些科學幻想作家而言,馬克吐溫也許應該叫經濟幻想作家了。
再看勢利眼。今天的社會雖然主流意識依然批判它,但是勢利眼的數量沒有減少。在房地產業,在保險業,在旅游業,難道不都是以貧富來判斷服務對象的嗎?“勢利眼”不正是這些行業的職業標準嗎?這很奇怪嗎?勢利眼并不害人,他只是用貧富來判斷周圍的人,這與道德倫理相違背的。拿奧運會來說,媒體總是用成敗來評判運動員的,拿到金牌,就進了榮譽殿堂,留下手模,記住的人最多,走進演播室的次數最多,接拍廣告的次數最多;銀牌其次;銅牌差些。至于那些付出汗水和努力卻沒有成績或成績很好卻時運不佳的人呢?更有那無數平凡的運動員除了訓練卻從未輝煌過的人,他們呢?
我不探究貧富的原因,也不是在討論成敗的根源,我想說的是判斷的標準。
成王敗寇,這是一個標準,無關是非黑白。
就象成績對于運動員一樣,貧富自然也是一個標準,它也無關不勞而獲的繼承或是剝削。古人不早就有“勞心勞力”說嗎?
現在的失敗者除了自責無能或運氣不佳以外,誰會去質疑這樣一個標準呢?原本他們心里也是準備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或別人的成敗的。
回到百萬英鎊來。
57年后的今天再看1953年的電影,我不覺得這是在批判,而更像一個經濟預言,于是我為馬克吐溫擔憂,既然他的本意是揭露和批判,怎么今天卻變成了預言呢?這是社會在進步時和他開的一個玩笑?還是和所有文學家開的玩笑?還是作為一個讀者我的思維發生變化了?
我也為那些文學家擔憂,為那些爬格子的人。
因為我也是其中之一。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8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新的課文,本文名叫《金錢的魔力》本文出自《百萬英磅》這篇課文主要說的是:有一個人,他來到了衣服店,他穿的十分寒酸,服務員就把他帶到了一個有很多人不買衣服的地方,但當這個人拿出了一張百萬元的大鈔時,服務員和店長的態度立刻有了180度的改變,店長開始為這個人找各種名貴的衣服為他試穿,而且店長還不收錢,店長想巴結這百萬富翁。
在這篇課文中,還運用了前后對比的手法,而且這篇短文還有一個特別特別好的地方,那就是這樣更能突出當時社會的邪惡,和人們的心里是什么,在他們的心里,已經什么都看不見了。唯一一個只能看到的東西就是錢,他們能為了錢做任何事情。我們應該要看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9
《百萬英鎊》這本書講的是在一個小村莊里,有一對整天想著發財的夫妻,在得知有一個老人要分給他們三萬美元的遺產時,他們興奮不已,開始了想象。他們夢想幾年后,他們的三萬美元變成了24個億,但事實上,他們已經變成了一個貧窮的人,原本穩定的工作也沒有了,他們只能靠想象來生活。于是,他們因為沒有錢,買不起吃的,就只能搶。他們靠這樣的生活維持了幾年,卻一直沒能拿到三萬美元。最后,他們從一個人口中得知,那個老人早就死了,他們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那對夫妻才明白,自己已經身無分文了。
我讀了這本書,明白了自己要腳踏實地地干事,不能總是異想天開,不勞而獲,而斷送了自己的前途,也不要盲目聽信別人的話,應該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10
《百萬英鎊》是美國的馬克·吐溫寫成的一篇幽默小說集。內容有些讓人狂笑不止,那就是綠色幽默,是有益的;還有一些是讓人“會心的笑”,這類是白色幽默;但也有一些讓人又悲又喜,總之是“含淚的笑”,也是黑色幽默。
我還覺得有一些是黃色幽默,有驚無險,像“發生在火車上的吃人事件”就是這類幽默。馬克·吐溫真不愧是一位幽默大師,他的這部作品沒有一個故事不讓我笑出來。
但是最后有一篇“狗的自述”,雖然讓我笑出了兩排大牙,但是我從中嚴肅的體會到現代科學飛速進步,但研究員用動物做實驗,這個動物的母親如果在場,那么它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啊!
這本書有時氣的我不愿繼續看,但有時也讓我情不自禁的想拿起來繼續看,這本書就是這么好,希望大家都能看一看。
百萬英鎊觀后感10篇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