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千與千尋》觀后感
宮崎駿是日本著名的擁有很大影響力的漫畫家之一。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千與千尋》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千與千尋》觀后感1
其實對日本動漫不太感興趣,提起日本動漫,就是櫻桃小丸子、美少女之類的,總覺得那是小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無關。但是經常在不經意的閱讀中出現宮崎駿的名言,其中有一句讓人百感交集,又無可奈何:“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原來這一句就是來自《千與千尋》這部作品。
宮崎駿是日本著名的擁有很大影響力的漫畫家之一,他的作品主題是愛以正義戰勝邪惡。去年在國內電影院播放的《龍貓》也出自其手。但《千與千尋》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近宮崎駿。
“千”與“千尋”是小姑娘荻野千尋在靈異世界與人類世界的稱呼,在靈異世界只被稱呼“小千”,其他的名字都被剝奪,如果忘記了,就不能再回到人類世界。這部影片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千尋與父母一起在進入一個隧道后,進入了一個靈異世界,在這個世界只有不停地勞動,人才能不被變成動物,如果貪吃就會變成豬,就像千尋的爸爸媽媽,千尋是一個孩子,善良純真,沒有成人的欲望,在白龍的幫助下,成功地解救了父母,還獲得了靈異世界生物的友誼與幫助。
這部電影更適宜成人,也許孩子的眼中看到的是千尋的勇敢,白龍的能力,還有各種新奇的玩偶,但成人更能理解背后的意義。
首先湯屋是有特別意義的地方,日本的溫泉比較多,百姓也喜歡泡溫泉,湯屋代表的是能洗凈污漬的地方。湯婆婆的客人都是來自不同地方的神靈,但是由于人類,使這些神靈受到了污染,就如河神,千尋為河神洗澡,從河神體內拉出大量的生活垃圾,這是人類在河中丟棄的垃圾,油屋中只有千尋一個人是人類,由她來為河神洗澡,也是暗示著人類自己造成的后果,終究還是要人類自己承擔。
其次千尋的父母偷吃的食物。影片中也沒有表示這是什么食物,但千尋的父母偷吃的太多變成了豬,這里的食物代表的是一個圈套,用來證明人性是否貪婪,但是千尋還小,小孩子純真善良的性格跟大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三是無臉男很需要愛,想進入湯屋,溶入湯屋的世界,他也沒有臉,而是帶了一個面具,就像一個性格懦弱的人,千尋對他的好,他都記在心里,并且報答她,但無臉男就像平凡世界的人,如果進入溜須拍馬的世界,就會自我膨脹,目中無人。環境影響人,就如千尋說,離開這里他才會變成好人。
最后白龍讓千尋不要回頭,也許白龍曾經答應湯婆婆條件,千尋的離開,讓白龍犧牲了什么,也許是白龍讓千尋不要再回顧過去,忘記一切,重新開始生活,就如做了一個夢而已。
《千與千尋》反映的是日本經濟衰退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比如爛尾樓、透支等等,宮崎駿通過動漫刻畫了人的心理,湯屋中的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同樣的位置。這部電影有很多細節值得回味,也許第一遍并不能真正理解。
特別讓人感動的場景是列車,從海面上出發,不知從哪兒來,不知從哪兒去,無臉男與千尋一起將往何處去。海是如此藍,列車又是紅色的,美得無法言語。
《千與千尋》觀后感2
打開電視,突然想到了《千與千尋》,想再看一次,它曾經溫暖過一個夏季。宮崎駿的作品總是讓人沉迷,《千與千尋》是我了解宮崎駿的開始。
第一次觀看的時候,被千尋堅定的意志和善良的心給打動了。那個女孩像是一樹櫻花,明媚不憂傷,哪怕在黑暗的隧道里,也留有它的芳香,雖說看不見花瓣飄來的方向,卻能感受它拂過臉頰的溫柔。
這次觀看注意到的不再是溫暖的千尋,而且她身邊的人:白龍、鍋爐爺爺、無臉男、小玲……這些人都給了千尋溫暖。
白龍從千尋進屋子開始便一直幫助千尋,我們不知道他究竟為什么會要求成為湯婆婆的徒弟,被她或者說她的利欲所控制。他沒有說過什么情話,卻總是默默表達著一切。只要千尋轉身,仿佛就能看見白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都不可能忘記,只是想不起來了而已。”白龍連千尋的名字都沒有忘記,怎么會忘記他們的故事?他是千尋生命中的一條繩索,總在千尋危難的時候將千尋拉起,他們的緣分很早就開始了。他們將自己的故事遺忘在了角落,相見時,終于互相拾起。他給予千尋的,可能是很多女生都想要的,一直支持著千尋,默默守護在身后,哪怕以后不會再見,也留下了一個美麗的期許。
無臉男是一個讓人很難忘的角色。最初,他只是守在外面,守在橋上,看看千尋,這個唯一會關心它的人。最初的它是那么單純,沒有情欲物欲,他發現金錢能讓他膨脹,得到尊重,于是他開始用大量假貨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面對千尋,說的也是他最笨拙的話語,他的錢,只給千尋。他把湯婆婆的店里搞得一團糟,這個暴脾氣的“暴發戶”看到千尋進來,只能怯生生找一份干凈的食物說很好吃,給她吃。后來,千尋給它吃了河神的藥丸,它吐出來全部的貪欲,它在湯婆婆的店里會變壞,這是千尋告訴小玲的。其實無面男不過想要一個溫暖,它說自己寂寞,也是,社會會排斥沒有金錢權利地位,只剩一身純真的無面男。愿所有愿意的人都能像無面男一樣回歸最初的自己。
湯婆婆究竟是不是個反派呢?很多人會說是吧。我看到的不是她為了利益的樣子,而是那個愛錯了方式的婆婆。當白龍說她周圍重要的東西都被掉包時,她最在意的是她的寶寶,連她一直所努力的金錢她也沒有絲毫傷心,只是一心想著她的寶寶。這是愛,卻是溺愛,她很愛寶寶,卻不夠資格。
接近尾聲,白龍獲得了自由沒有?誰知道呢?他沒有和千尋一起走,卻承諾一定會再相見。相見?白龍你別騙千尋,再困難也不能與她夢中相見。
隧道里的櫻花,水里的白龍。慢慢地,櫻花飄向了河里,白龍浮上了水面。不知道是這一刻還是永遠,他們溫暖了不知多少和我一樣的人。
《千與千尋》觀后感3
打開電視,突然想到了《千與千尋》,想再看一次,它曾經溫暖過一個夏季。宮崎駿的作品總是讓人沉迷,《千與千尋》是我了解宮崎駿的開始。
第一次觀看的時候,被千尋堅定的意志和善良的心給打動了。那個女孩像是一樹櫻花,明媚不憂傷,哪怕在黑暗的隧道里,也留有它的芳香,雖說看不見花瓣飄來的方向,卻能感受它拂過臉頰的溫柔。
這次觀看注意到的不再是溫暖的千尋,而且她身邊的人:白龍、鍋爐爺爺、無臉男、小玲……這些人都給了千尋溫暖。
白龍從千尋進屋子開始便一直幫助千尋,我們不知道他究竟為什么會要求成為湯婆婆的徒弟,被她或者說她的利欲所控制。他沒有說過什么情話,卻總是默默表達著一切。只要千尋轉身,仿佛就能看見白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都不可能忘記,只是想不起來了而已。”白龍連千尋的名字都沒有忘記,怎么會忘記他們的故事?他是千尋生命中的一條繩索,總在千尋危難的時候將千尋拉起,他們的緣分很早就開始了。他們將自己的故事遺忘在了角落,相見時,終于互相拾起。他給予千尋的,可能是很多女生都想要的,一直支持著千尋,默默守護在身后,哪怕以后不會再見,也留下了一個美麗的期許。
無臉男是一個讓人很難忘的角色。最初,他只是守在外面,守在橋上,看看千尋,這個唯一會關心它的人。最初的它是那么單純,沒有情欲物欲,他發現金錢能讓他膨脹,得到尊重,于是他開始用大量假貨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面對千尋,說的也是他最笨拙的話語,他的錢,只給千尋。他把湯婆婆的店里搞得一團糟,這個暴脾氣的“暴發戶”看到千尋進來,只能怯生生找一份干凈的食物說很好吃,給她吃。后來,千尋給它吃了河神的藥丸,它吐出來全部的貪欲,它在湯婆婆的店里會變壞,這是千尋告訴小玲的。其實無面男不過想要一個溫暖,它說自己寂寞,也是,社會會排斥沒有金錢權利地位,只剩一身純真的無面男。愿所有愿意的人都能像無面男一樣回歸最初的自己。
湯婆婆究竟是不是個反派呢?很多人會說是吧。我看到的不是她為了利益的樣子,而是那個愛錯了方式的婆婆。當白龍說她周圍重要的東西都被掉包時,她最在意的是她的寶寶,連她一直所努力的金錢她也沒有絲毫傷心,只是一心想著她的寶寶。這是愛,卻是溺愛,她很愛寶寶,卻不夠資格。
接近尾聲,白龍獲得了自由沒有?誰知道呢?他沒有和千尋一起走,卻承諾一定會再相見。相見?白龍你別騙千尋,再困難也不能與她夢中相見。
隧道里的櫻花,水里的白龍。慢慢地,櫻花飄向了河里,白龍浮上了水面。不知道是這一刻還是永遠,他們溫暖了不知多少和我一樣的人。
《千與千尋》觀后感4
今天又看了2遍《千與千尋》,感受濃烈……
“千”與“千尋”,迷失的自我與最初那個純粹善良的自我。
千尋離開父母的保護,初來乍到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面對各種“妖魔鬼怪”的客人,感到害怕、孤獨。千尋也正如我們獨立生存一樣,第一件事就是得找工作,沒有工作就無法在這個世界生存。
油屋(澡堂)正是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的縮影,里面有很多勢利、拜金的人,但也有友善真誠的人。無臉男的形象是黑暗的,它只有一張沒有表情的面具,它沒有臉,它不是某一張臉,因為它是每一個寂寞、空虛、迷茫又渴望善良、真誠、溫暖與愛的人,是眾人共同之處的總和,它代表很多人。當無臉男迷失在了油屋(澡堂)的紙醉金迷里時,是單純、誠摯、善良的千尋救了它。是的,可以拯救迷茫、空虛、寂寞的是溫暖、善良、赤誠,拜金、勢利、貪婪只會使人粗鄙、暴戾。
湯婆婆極其奢靡、拜金,金錢迷惑了她的雙眼,以至于身邊最重要的人被換了都未能察覺。
電影很美,感受到了電影所傳遞的那份溫暖赤誠、不忘初心的力量。最初,我們每個人都是善良、真誠、純粹的孩子,但愿我們閱盡繁華還能保留那份最初的真誠、善良、溫暖。
《千與千尋》觀后感5
片名《千與千尋》是女孩的兩個名字,名字代表一個人的身份,它是一個符號,是他人認識我們的標簽,我們每個人的身份都是一個名字,一個身份證號碼,一個手機號碼,我們是某人的孩子,妻子或母親,是某個公司的職員,如果這些標簽消失,,我們說的清楚自己是誰嗎?
片名是名字,影片講述的就是找尋身份的故事。宮崎駿很多電影的女主角都是少女,這個年齡很準確,因為少年時期這是一個人真正成長的開始,是生命的關鍵節點。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過少男和少女的成長歷程是不同的,由于傳統價值觀,少男是要長成男人,是主導性人物,社會和家庭都對他委以重任,雖然他的成長過程充滿挑戰和壓力,但也會碩果累累,很多男人的回憶錄中會寫到少年時期,基本都是一筆帶過,并沒有太大的重要性。 但少女不同,很多女人回首一生,覺得最美麗的是少女階段,之后的人生充滿失望,雖然隨著年齡增長,她們轉換角色,成為母親,但益發留戀那個玫瑰色的年紀,很多女生都有自戀特征,她為自己構筑一個世界,無論是社會價值還是家庭價值的定位,女性都是第二性,是他者,是從屬者,從她自幼成長開始,她便被這樣定義,她也接受這樣的定義,女人最終是要回歸家庭的,外面的世界是男人的,很少有女人會去爭取事業上的成就,像男人那樣,她們覺得構筑一個穩定的家庭是自己要做的事情,伺候好老公,孩子,每天縈繞在重復的家務活動中,她們樂在其中,為什么要沖到外面去迎接那么多的風風雨雨呢,有個養自己的男人不好嗎,對付一個男人總比對付全世界容易。 但是家庭里面并沒有她的價值地位,她是從屬者和勞動者,她以為丈夫和孩子是屬于她的,事實上并不,孩子越長大越要擺脫她的控制,成為獨立的人,而丈夫呢,更不用提了,從來也不屬于她,令人失望的生活為什么這么殘酷而現實。 那個青春靚麗,憧憬著美好未來的少女哪里去了,那時的她有著粉紅色的玫瑰夢,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全家人的焦點,親戚朋友談論的重心,幾乎沒有一個女生長大后不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失望的,怎么就成了這個樣子,生活把人殘酷的扭曲變形了,夢想中的那個女孩都被碾壓不見了。
一個朋友有個穩定的家庭,不錯的工作,還算成功的事業,健康的身體,市中心的房子,這一切對于中年女子都是挺圓滿的,但她卻認為自己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如果重新再來一次的話絕對不會這么選擇,她無比留戀高中時開朗歡笑的日子,那么無憂無慮,但是美好的歲月都消失不見了。
波伏娃說,因為女人太容易受到挫折選擇繞路而行,她們對于目標不是一條單行道,不像男人會選擇充滿壓力,但也是最能成就自己的一條路,女人走著走著就想,工作那么辛苦,社會那么殘酷,為什么不選擇容易一點的事情來做呢,為什么不找個男人養呢,身邊的人都是這么過來的呀,不也都挺好嘛。
即便她們工作了,這也僅僅是一份工作而已,并不是事業,她們追求安穩,沒有上進心,這就是一份朝九晚五,打發時間的地方,她們熱衷八卦,喜歡抱怨和發牢騷,工作事情得過且過,那些都是男人的事情,職場是有天花板的,女人難道還指望有什么大成就嗎。
波伏娃說,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社會固然不公,但女性首先是放棄自己,然后社會才放棄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