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天宮課堂》觀后有感
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青少年天宮課堂觀后有感,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青少年《天宮課堂》觀后有感1
一堂“太空授課”,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如果說此前和過去的載人航天器我們更多地驕傲于宏觀上發射和運行回收的成功,那么我們現在驕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實驗的細節上的生動美麗的展示,一堂太空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次是對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一滴水珠中蘊含著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蘊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于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蘊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數字溫度表、干吃面、尿不濕、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于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愿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業,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藍,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系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青少年《天宮課堂》觀后有感2
宇宙海瀚無窮。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會眨眼睛了,而是散發著耀目的光輝”……一切的一切洗革著我的認識,讓我的心里也裝滿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動呢?宇航員在天上如何轉身呢?他們怎樣休息?有怎樣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誘導著我看完了他們的介紹。那是屬于中國的空間站,是祖國的天和核心艙,是泱泱華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從神舟一號返回艙誕生,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就在滾滾向前。
艙內宇航員為對抗失重效應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由此誕生,企鵝服用來對抗肌肉委縮。所以他們做了細胞生長發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細胞一跳一縮,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無引力環境下水的浮力會消失,水的表面張力大到可以制作一個水球,在水球內注入一個氣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產生的氣泡也只在水球內產生。太空上既無法像地面一樣行走,也無法像地面一樣轉身……多么神奇啊!這是從未聽聞的寶藏,蘊含著無限的探索。當聽到他們90分鐘繞地球一周,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時,我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無一為不之驚嘆,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著驚天駭浪的意義。
核心艙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背后無數航天技術人員的奮斗;他們能夠登上太空離不開背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苦訓練的汗水;一項項實驗的結論突破離不開三位航天員背后半年的辛苦研究。你問我,為什么連接前技術員那么胸有成竹?你看見背后的滿腔熱血了嗎?成功絕不是偶然。
始于青春年華,滿腔熱血;醉于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長在清風中,與光同在。國之棟梁唯少年,青春你我正當時!
青少年《天宮課堂》觀后有感3
20__年10月16日,隨著一聲巨響,托舉著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時隔1個月,天和核心艙又迎來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將在太空出差半年。20__年12月9日,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天宮課堂”第一課太空授課。
“天宮課堂”背后是無數航天人的職業自信。航天員王亞平曾寫給我國航天事業開拓者之一陸元九院士的信件:“是你們的高標準、嚴要求和無數個夜不能寐的堅持,成為了今天我們在太空的底氣!”航天之路雖然遍布荊棘與淚水,航天人的夢想與信念卻一直堅定如初,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堅守和付出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天宮課堂”背后是航天強國的科技自信。從20__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到實現我國太空出艙、交會對接等多項核心技術“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幾十年來,我國航天人同舟共濟、團結協作,艱苦創業,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偉大飛躍,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萍寂d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天宮課堂”背后是大國的擔當自信。一切離不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和14億中國人民的關心支持。中國人來到太空的背后,是一個國家數十年的付出與堅持,更是一個民族跨越千年的苦盡甘來、厚積薄發。
青少年《天宮課堂》觀后有感4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0__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里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青少年《天宮課堂》觀后有感5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疤鞂m課堂”的受眾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破罩R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疤鞂m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征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項目,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杯期間將奧運圣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征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青少年《天宮課堂》觀后有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