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歸來》觀后有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歸來》觀后有感,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歸來》觀后有感1
一首悲壯的情詩,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陸焉識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一生飽受摧殘,但在那個混亂而顛倒的時代,陸焉識的不幸只是成千上萬的眾多的無以計數的不幸者之一,猶如大海之滴、巨沙之粒,微小而不足為奇,普遍而風聲鶴唳。來自女兒毫不猶豫的揭露便是那個時代的縮影。黑白顛倒,搬弄是非,這便是那個時代。比起自殺的大衛,陸焉識又何其幸運?至少他還活了下來,平反恢復了名譽,得以回家與妻子女兒團聚。過去的時代不堪回首,誰對誰錯都難以定論。不管是陸焉識還是馮婉瑜,鞏素珍還是大衛,陸丹丹還是方師傅的妻子,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受害者,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陸丹丹可以不認自己的父親并向工宣隊隊長告密,并不是她丟失了良心,而是在那個混亂的喪盡天良的時代里,為了眼前的利益,說白了是為了生存,父女親情早已消失殆盡,思想里只能裝著一種變異和荒謬的政治信念,服從政治命令便是一個人明哲保身的最佳途徑。而親情和愛情,就變得無足輕重甚至是可有可無了。通過電影,我們更能逼真地了解到那個時代人性病態的點點滴滴。
但命運總是殘酷的。當他回到家后卻發現自己的妻子失憶了。陸焉識雖然已經回到了家,卻終究不能與深愛的妻子馮婉瑜團聚。他們像兩個世界的人,馮婉瑜卻始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年歲歲矢志不渝地等待著那個永遠也沒有歸期的人。可是陸焉識就在她的身邊,在漫天風雪中舉著自己的名字與她一起等待她想象中的人的歸來。
這部電影就像一杯清淳而略帶苦澀的茶,散發出的是溫暖人心的甘甜,細細品茗之下,卻是能輕易撥動人心靈深處脆弱的情感和欲哭無淚的沉痛和哀傷。
電影《歸來》觀后有感2
電影終場,大多的人無法在情感上接受這樣的結局,人們都喜歡看到大團圓的場面。而悲劇才是真正的藝術,悲劇才能引發人們更多的對于這一場史無前例的人為劫難的更多思索。
這一場劫難,摧了人的身、割了人的心,劫難雖過去,但親人們如何能夠相互面對血淋淋的傷口?!
電影沒有直接揭發浩劫中的慘相,而這慘相我們已經在其它眾多的影視文學作品中早已了解,喜愛電影的觀眾更可以在十年前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所主演的同題材電影《夢想阿根廷》中直面那扭曲了人性的場景,個體做為一場巨大運動中的弱者,為了自身和親人的生存,只能低下高貴的頭,暫時忘卻了尊嚴的存在。
而當人們可以重新拾起尊嚴的時候,卻不知如何能自如地面對親人的目光。自尊,逼迫著人們選擇性地遺忘,這才是根本的“心因性的失憶”。
是人的內心強迫著自己無法去面對,于是一場幾乎要成功的相認瓦解了。
在電影的中段,我曾經設計出這樣的一個結局,很多很多年,他們在未曾相認的相守中度過,年邁的兩人中她將先他而去,彌留之際她終于撫著他的手喊出他的名字:“焉識,我先走了”,而一行清淚從他的眼中默默地滴落。無言。
這個結局會滿足一般人的團圓心理,又帶給人更多的思索:她是終于識得了焉識還是早就識得而此刻才相認?他是早已感知還是此刻被感動?
創痛,不僅僅在劫難中;創痛更長久地存在于劫難過后人們的心中。
《歸來》與《夢想阿根廷》,不同的國家、類似的事件、相同的反思。
《紅色新聞兵》成就了李振盛老師的聲名,我想如果照片上的事件還沒有發生、如果歷史可以來過,李振盛老師一定會選擇不要這樣的鬧劇、悲劇在神州大地上上演而不會選擇用它來使自己成名。李振盛老師照片中的那些個人、那些個事就在我們的身邊出現、發生,就在我們置身的這個土地上、在我們熟悉的場景里,幾十年后的今天,思索,交錯了時空。
拍攝了《美國人》的著名攝影家羅伯特·弗蘭克向李振盛老師說:我一定要到你照片上的這個城市去看一看。我想,這個城市沒什么可看的,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這一段歷史,而不是發生了這個歷史的這個城市,這個城市只是那一個大時代的一個小縮影,就如同《歸來》中的這一個家庭,是眾多的被時代洪流所裹挾的一條小舟,把握不了自己的方向。
感謝李振盛、感謝老謀子,影像留住了歷史,影像刺痛了心靈,愿這樣的影像能讓全人類警醒不再重蹈覆轍。
電影《歸來》觀后有感3
“我要去接我愛人他給我寫信說五號回來”
--《歸來》
一直是喜歡陳道明的,偶然間看到《歸來》。特別憎恨____,憎恨那一輩人我無法想象的思想制度,如果沒有____,他們該是如何幸福的一家。丈夫焉識博學多才,溫文爾雅,彈得一手好琴,妻子婉瑜溫柔賢惠,知書達禮,女兒丹丹秀外慧中芭蕾舞者,一家三口,理應的天倫之樂。
在影片開始,對陳道明飾演的焉識確實沒有什么好感,因為他,妻子擔驚受怕20多年,女兒的舞蹈事業也有所阻礙,儼然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____結束,丹丹接焉識回來時欲言又止的表情我就知道一定是宛瑜有什么情況,我有悄悄慶幸不是天人永隔,然而宛瑜再也不認不出焉識了,認不出她朝思暮想的丈夫了,多么悲哀的事情,苦盡甘來,可是為時已晚。空間相冊名字
第一次焉識去火車站等她,宛瑜視而不見,第二次焉識拿老照片給她還是沒有效果,第三次他們在鋼琴前擁抱的時候我以為,我真的以為幸福終于到了,但是結果卻不是我以為,看到婉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五號去接焉識,我好心痛,明明就在眼前,卻仿佛天涯海角。
我記得丹丹的一句話,“你陪在媽媽身邊不就是想要照顧她”,盡管她再也不記得,盡管她一直堅持五號去火車站,盡管焉識每次來念信他們都重復同樣的對話,也都是想要照顧她,陪在身邊。一個好丈夫的形象逐漸建立起來,可我還是會惋惜,因為不是想象里天倫之樂。
其中有一個情節是焉識拿著勺子去找方師傅“報仇”,那時我是想笑的,他可是教授啊,他為了自己的妻子他要討回來一個公道。我也真的想要方師傅挨上焉識一勺子,那樣才解心頭之恨。事實上壞人終究是會有報應的,你看方師傅不是被調查組帶走。保護環境的宣傳語
當丹丹告訴焉識當年是她告發的那起事件時,我以為焉識至少會愣一下,可他說我知道,簡短的兩句意味著原諒,理解和愛。不禁想到焉識逃跑,在自己門口遇到丹丹時,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她,骨子里的親情,骨子里的父愛。焉識一直在彌補,彌補所有他錯過的遺憾的還有失去的……
看到結尾時候我是感動的,因為宛瑜的執著而感動,因為焉識的愛而感動,沒有相認固然不是我想要的結局,但這樣也好,至少焉識可以一直陪著宛瑜,在某種意義上真的可以說是一家團聚。那個大年夜晚上,婉瑜端著餃子坐在焉識床旁,無以言表我的遺憾,但我知足,因為這種陪伴,是永遠……
電影《歸來》觀后有感4
根據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歸來》是張藝謀的又一力作。看過之后,內心無比沉重和壓抑,被瞬間帶回到了那個無比動蕩而扭曲人性的年代,無辜善良的人們飽受蹂躪,在一場無法逆轉的精神災難中踽踽茍活。
電影中,知識份子陸焉識被打成右派,遭監禁多年后歸來,終可與家人團聚。沒想到這時,他的妻子馮婉喻已因思念過度、飽受摧殘而精神崩潰,患上了失憶癥,對自己日夜掛念的丈夫也失去了容貌上的記憶,雖一心盼丈夫歸來,卻在重逢時刻,把丈夫當成了陌路人。而他的女兒也因父親的“右派”身份斷絕了跳舞的前途,褪祛了舞臺的光芒,成為了千千萬萬工人中的一員。
馮婉喻的失憶日漸嚴重,陸識焉和女兒曾想盡各種方法幫她恢復記憶,都無濟于事,她沒有了往日的干練與端莊,但她始終將丈夫陸焉識的名字銘記于心。每月的5號,她都滿懷期待與歡愉的來到車站的出站口等候丈夫的歸來。每當此時,陸識焉都陪伴在妻子的身邊,手舉著寫有陸識焉三個字樣的牌子。這個場景,不禁讓人唏噓動容。月月年年,任憑周遭萬物變遷,她一顆守盼丈夫歸來的心從未改變,而就是這份永不褪色的`期待與失落,竟成全了這個女人余下的一生!
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馮婉瑜的失憶實則是她主動選擇逃避和遺忘的結果,令她能夠相對安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個世界,沒有傷害,只有她深愛的人。
影片的結尾落在一個寒冬,大雪凌厲。年邁的馮婉喻和陸焉識依舊穿過風雪,安靜地等候在火車站的鐵門前。陸焉識仍舉著那個寫著自己名字的牌子,看著迎面一群群來自新時代的面孔,認命地沉默著。這一幕充滿了對現實的諷刺和無奈,亦生動昭示了有些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是不可逆的。兩個垂暮的老人,從歷史的風塵中一路走來,靠的唯有這深沉的陪伴。
這部電影無可避免地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家庭。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里,我的姥爺和親人們被愚昧、愚忠的小人所迫害,飽受了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磨難。那些不堪回首的暴行,是泯滅人性、不可饒恕的!
一部電影所能做的,只能是以斗室窺全貌,在留白里蘊出苦難的影子。而事實上,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比主人公的命運更悲慘的比比皆是,每一樁都觸目驚心。雖然那些災難已成為過去,但這段歷史不應該被忘記。只有直面和思考,才能以史為鑒,不再重蹈覆轍。愿此悲劇永不復演。
電影《歸來》觀后有感5
看完《歸來》,我的心將要被揉碎。我感受的了真正的愛,那個愛,愛的長久,愛的深沉,愛的無私。
看完這部電影,看著是一個愛靜悲劇,實際上對于陸焉識而言,他已經得到了真正的愛。
茫茫的大雪中,火車站口,始終如一的舉著自己名字的陸焉識,和永遠等待著5號到來的馮婉喻,這之中既充斥莫大的傷感,也顯現出巨大的歡喜。這一幅悲喜交加的畫面,不時搖動這我的心。
馮婉喻端著水餃,坐在這個念信的同志旁邊。她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也不會知道,他就是那個彈琴者,他就是那個車夫,他就是那個去了西方的陸焉識。
這部電影也充滿了喜悅,馮婉喻和女兒的關系,在念信的同志的幫助下,和好了。女兒,和父親的關系也變得好之又好,女兒知道了,他不是一個畏罪潛逃的階級分子,不是從小就給他帶來煩惱的無情的人,不是在她長大后還跟他帶來家庭分裂的人,他是自己父親,是愛她的父親。
當愛轉化成一生的眷戀與責任,當轟轟烈烈轉化成細水長流,這才是愛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