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樂之城觀后感
《愛樂之城》中沒有華麗的大場面,沒有商業片的浮躁,文藝片的炫技,只有唯美的色彩、質樸的故事,是電影中的一股清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愛樂之城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愛樂之城觀后感1
很開心這部電影是我自己一個人去看的,也很開心這是部真正的電影,也是一部藝術品,看完后久久不能平息。這是我看過最好的愛情電影沒有之一,他滿足了我對愛情電影最好的向往,一起堅持夢想奮斗,一起詩詞歌賦,一起談一場也許不轟轟烈烈但卻刻骨銘心的戀愛。
女主角是在洛杉磯中萬千追夢者的一員,她的愿望是當一名演員,于是她扎根在此,參加各種試鏡,不愿放棄任何一個小角色。
男主角是在洛杉磯中萬千追夢者的一員,他的愿望是開一間爵士俱樂部,用鋼琴彈自己喜歡的曲子。
但現實是殘酷的,女主角總是試鏡失敗,只能偶爾在咖啡店打工養活自己,而男主角所喜歡的音樂受眾太小,只能違心加入樂隊,做著自己不喜歡的音樂。
兩個追夢人在此相遇,彼此相愛,互相鼓勵。
導演對長鏡頭和燈光的運用堪稱完美,人美畫美,我甚至舍不得眨眼。像好萊塢老電影致敬的情懷配上爵士音樂,讓這部唯美的現代電影多了一絲復古的味道。
那一眼望穿秋水,星河中的漫步,夜光下兩人翩翩起舞,困難中的互相扶持,在現實和夢想的抉擇,我當然知道現實中的愛情絕不能像電影中這么美好,但這部電影好看就好看在它讓所有人都相信這份愛。
看完后回味無窮想起自己的過去,最愛的人現在和自己不在一起,不愛了但也不恨了,相愛最深的兩個人不一定是能走到最后的,可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我還想在音樂的旋律里再吻你一次,因為我把我美好的幻想都放在你身上的那份情是忘不掉的。
不必言談,一個眼神足矣。而眼神里的不再是愛,是釋懷。
電影愛樂之城觀后感2
飯后徘徊在棕樹街的晏架街游樂場邊上,足球場上空無一人,旁邊的籃球場卻熱鬧非凡,傳來籃球摩擦綠色地面的吱吱聲響。
思緒萬千。
想起來香港也第六年了,時日如飛。六年前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儼然已經不是同一個人。對這城市的感情,也是愈發糾結和復雜——我,屬於香港嗎?
我對香港的感情,自然和電影脫不了關系。老師篤定地說,我拍的東西比香港人還要香港。我卻充滿著懷疑,究竟我愛的是電影中的香港,還是我生活著的這個城市?何況,我還愛現在電影中的香港嗎?
雨傘之后,對香港的感覺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經常性的,會深深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外人。不敢也不想公開評述一些事件,因為很容易就政治不正確,也討厭無謂的謾罵爭執,非黑即白的標簽。感覺很容易就被人說我其實是個外來者,那標簽竟然像一份原罪。
我一直有原罪。那原罪好像是一份自卑,一份抬不起頭的孱弱。我從小向往著都市,從縣城中跑出來,流浪了十幾年,那份原罪沒有消逝,反倒變得強烈——我究竟屬於哪裏?
想起自己對於故鄉,也總有牽扯不斷的思緒。在朋友中,我大概是最經常回家的人,對爸媽的牽掛,也好像比其他朋友來得強烈。好多人在外打拼,過年也無暇回去,但每年過年,雷打不動我卻一定要回到家中,任何工作也阻擾不了。
那時的我如此強烈的要離開故鄉,而離開后,我卻一直放不下故鄉。想起賈樟柯說:離開故鄉,才開始擁有了它——那句話打中了我的心。
我深知我多麼熱切地希望有一個家,有一片土地,有一個人,能讓我依戀與牽掛。電影是追求自由的一種方式,而自由之外,心中的.另一面,我卻無比希冀著家這個踏實、安全的地方。
未來的那個家會在香港嗎?也許心里常常冒出的是否定的答案。電影在哪裏都可以拍,但家卻只有一個。銅鑼灣書店的李波被逮捕后,香港不安的氣氛越來越濃烈,自己卻只有一份無力感。
這一年在香港,無論大環境、創作還是感情,似乎都遭遇了太多難題,但我還沒有放棄。
我相信的是,我還能繼續往前走,我也還有愛與等待的能力。
我總有一天能找到家的方向。
電影愛樂之城觀后感3
之后的2月,比如今天,依舊那樣的冷。而我今天在值班,打掃干凈值班室之后,就打開自己的電腦,聽著緩慢安靜的音樂,開始寫點東西。
昨天去看了《愛樂之城》,怎么說呢,好萊塢類似這種風格的電影感覺應該都需要看2-3遍才能徹底的看懂,幸好之前我已經大略看了電影的介紹,讀了豆瓣的影評,所以,很快就把自己帶入了電影里面,女主和男主的愛,冗長卻又不干脆,如此的相愛,卻又各自為了夢想或者說為了成全彼此的夢想和成功,放棄了彼此的愛,電影最后男主和女主深情的對視,男主微笑點頭,女主含淚莞爾一笑,就這樣錯過就是一輩子,感覺這部電影完美的詮釋了:愛一個人,并不一定非要和他(她)在一起,讓愛的人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這句話。男女主角兩個人那么的合拍,這就是傳說中的靈魂伴侶吧,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你就懂我,我也暸你。我自己一直認為,懂我的人才是最珍貴的,不需要大費周章的解釋,不需要浪費時間的爭吵,只要一個眼神,一個抬頭,一個微笑,一個皺眉,你就懂我,當然這些從來都不會是單方面的,真正的愛是相互的。有些女孩子一味的要求自己的愛人懂自己,卻從不去深入的了解他的世界,他的感情,只會從撒嬌演變成任性,亂發脾氣,卻責怪愛人,你為什么不懂我。這樣的我只能呵呵了。所以說為什么這個世界這么大,想找一個身心靈都契合的伴侶是多么的難得。
如果你身邊的愛人是那個對的人,懂你的人,你也很懂他(他),那么用心的去經營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愛情吧,不要讓日常的繁瑣傷害了這難得的緣分。如果你身邊的愛人不是那個最懂你的對的人,趁早放棄吧,說實話,你問你自己,有一天你遇見了那個對的人,你能忍心放棄陪伴了你這么久的愛人嗎?不能,那你又會舍得放棄那個真正適合你,懂你的對的人嗎?不會,到那個時候,你只會更加痛苦。不如早點放棄,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做更好的自己,等到遇見那個對的人的時候,自信勇敢的放手去愛吧。
電影愛樂之城觀后感4
當歌舞劇看的話,是非常有SinginginTheRain的感覺。
當然,在這樣的前提下,大冬天的晚上,女主只穿小禮服街上走還不覺得冷(雖然好萊塢的冬天不冷,但明明白天還穿著羽絨服);兩人到一個天文館約會到一半忽然飄起來跳舞(可能是為了表現心情愉悅);電影院里,女主跑到臺前找人,這么擋視線,居然沒有觀眾罵她(可能觀眾素質實在超乎想象的好)等等這種邏輯問題,就不要太糾結。
兩個追夢人大多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名成利就之后便會分道揚鑣,所以電影的結局在我意料之內。
在他學會妥協,與討厭的人合作,做不喜歡的音樂,整日為事業忙碌,有一天她問他是不是放棄夢想?
兩人還為此起了爭執,直到Mia的獨角戲慘敗,演技被路人嘲笑,她不由得對自我產生懷疑,他倆的愛情也隨之崩潰。
后來,當他重拾理想并成功開了一間Club,彼時她也大紅大紫,同樣是一個舞臺的距離,同樣的一首曲子,臺上臺下卻已物是人非。
敘事方式很特別,但我對電影的感覺一般。
我想我真的沒法跟只為藝術而生的藝術家在一起,我一直認為只有你變得強大,有話語權有錢才無需顧慮別人的喜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就像張曼玉,她不需在乎大眾喜不喜歡她的歌聲、她的音樂,不論你欣賞與否,她想唱就唱,因為她不需要靠你吃飯。
當你窮困潦倒,自己都養不活自己時,還怎么實踐夢想?
只有極少數的人在實現夢想的同時還能賺到錢,一般的人如你我給自己設下期限后,不行就認命,換另一個方式也能到終點。
當然不受生活脅迫、不向現實低頭,即使三餐不繼,也堅定不移奔向目的地的人,我是極為敬佩的,因為我做不到,我只會在夢想和現實之間找平衡點,爭取兩邊都能兼顧。
最后是一連串的重新假設過程和結局,然而世上根本沒有如果,那一首曲,是開始也是結束,從此是路人。
電影愛樂之城觀后感5
其實我覺得《愛樂之城》要講的還不止是對于電影的熱愛,或用電影填補現實的缺憾。更多時候,電影用這樣一個愛情故事,其實要說的是電影(或藝術)對人深遠的“影響”。在電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為對藝術的共同喜好相識相知,他們除了互相鼓勵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對方的影響。
就像斯通本身并不熱衷爵士樂,但高斯林卻改變了她對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過參加一些社交派對認識一些上流社會的導演或制作人,以實現自己的演員理想,但高斯林卻讓她去學習創作,而有趣的是,當斯通開始寫自己的劇本時,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們(她們不免熱衷于結實權貴)卻統統離場不再出現,而斯通則走上了真正的“藝術”之路,如若不是因為這樣,她亦無法在最后那次面試中打動制作人(因為制作人說她需要的是演員的“創作”能力);同樣,當高斯林為了生計跟隨樂隊長期巡演,差點放棄自己的理想時,只有斯通告訴他,那不是他應該過的生活,她甚至為他設計他未來爵士酒吧的名字,讓他免于噱頭,回歸音樂本身。
其實電影之中還有許多饒有趣味的細節:比如斯通最后走進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為她的老公聽到了爵士樂而提議一起進去聽聽——她最后找的老公也是喜歡爵士樂的,誰能說這不是高斯林帶給她的“影響”呢?再比如電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開場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于音樂,但電影中卻安排她最終嫁給了一個黑人,這里面又是否有高斯林與爵士樂的“影響”?
而電影中真正點題的,其實是斯通在面試時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說了一個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個演員,對她“影響”甚巨,阿姨從小帶她看老電影(包括《卡薩布蘭卡》),培養她對于電影和表演的熱愛,告訴她從事藝術雖然難免需要承受傷痛,卻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斯通唱得動情,但歌詞卻顯示了那份“影響”的深遠,包括最后斯通自導自演舞臺劇,背后的窗戶外就是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電影中雖沒有展現舞臺劇的細節,但卻顯露了斯通對“藝術”感知的那份初衷,是來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這份關于“影響”的主題,其實不但存在于這個愛情故事之中,也存在于本片的電影形式本身。導演在這部電影之中,刻意選擇膠片,并用老舊的cinemascope變形寬銀幕拍攝,致敬那些黃金時代的歌舞類型電影。要知道,無論是膠片還是cinemascope,或是黃金時代的歌舞類型片,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統統落幕,如同電影中那間放映《無因的反叛》的電影院一般,最終以結業收場。
這一切不正就像電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愛情故事一樣嗎?雖曾經美好最后卻不無遺憾與傷感。可是,這些電影留給人的“影響”與“振蕩”,卻是雋永而深刻的。就像達米安·沙澤勒拍了這部風靡全球的電影,不就是告訴世人這些電影、音樂、藝術給予自己的養分嗎?一個創作人用一部電影慨嘆藝術對人的影響,以此致敬影響過他的電影和音樂,抒發對電影對音樂的熱愛,再借此影響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
所以當我看到故事的最后,當斯通回頭與高斯林對望時,雖然充滿著感傷,但最后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卻是一份溫暖、一份撫慰。因為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謝、感恩——感謝我們曾經相愛,感謝我們的生命中有過彼此,感謝我們在逐夢之路上并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響,將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滅。
我很喜歡作詞人黃霑填過的一句歌詞:“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我想,世事變幻,電影不也是永恒的嗎?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開之前說的:“我會永遠愛你”,其實說的,不過就是“電影”吧。是的,就讓他們在“電影”之中永遠相愛吧,至死不渝,永不分開。就像我們知道,我們從今往后還會繼續熱愛電影一般。
篤定,確信,并一生一世地。
電影愛樂之城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