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樂之城》的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愛樂之城》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愛樂之城》的觀后感1
塞巴斯蒂安的音樂人生也是精心設計過的,不聲不響地,濃縮了整個歌舞片的歷史,也濃縮了他的人生。他出場,彈著樸素的爵士鋼琴,拉著路燈燈柱,模仿《雨中曲》。漸漸地,隨著他加入流行樂隊,走了彎路,他的曲風變了,手下的琴,變得千姿百態,有紅有黑,有金有粉,有電聲鍵盤,有背帶式鍵盤。但在故事的最后,他又回歸到最初,彈最簡單的琴、最樸素的曲。
電影里的細節,往往給人意外之喜。
在《天水圍的日與夜》里,僅僅一包花菇就有許多戲份,串起好幾段故事。鮑起靜的鄰居,送了她一袋花菇,在送出手之前,先小心地撕掉包裝上的標簽。鮑起靜拿到花菇后做成菜,和兒子一起吃。第二天再次開飯時,飯桌上是另外兩道菜,但一只小碗里卻盛著兩只花菇,顯然是頭一天剩下的。花菇說明了時間,也說明了他們的節儉。
而在《八月照相館》里,女主角身上的衣服一直在變化,隨著時間流逝,隨著她和男主角情感的進展,她越來越會穿衣服和化妝。那些衣服,說明了她越來越深沉和繽紛的人生。
電影里的這種細節之美,像是扔給觀眾的禮物,能夠捕捉到這些細節的,就像是在眾目睽睽下,接受了最秘密的禮物,得到最秘密的滿足。一天一天,我們沉浸在這種秘密的滿足里,也用這種細致的秘密的滿足,去重新布置人生。這是電影不會消失的原因。
電影《愛樂之城》的觀后感2
復刻經典歌舞片重回黃金時代?
一部《愛樂之城》在全球范圍內刮起了一股歌舞片懷舊熱潮,正如導演達米恩沙澤勒所言,《愛樂之城》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影迷心中掀起波瀾,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復制了經典好萊塢歌舞片元素。想必很多影評會在影片中看到《瑟堡的雨傘》《雨中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西區故事》《洛城故事》《無因的反叛》等等經典影片的影子。
劉碩在《今日影評》中分析道,影片開場舞致敬了《洛城故事》(又名《柳媚花嬌》)的開場舞片段。米婭與塞巴斯蒂安穿過鋪滿布景板的街邊,長椅上坐著一對正在熱吻的情侶,致敬《瑟堡的雨傘》。米婭與塞巴斯蒂安在好萊塢山間散步,塞巴斯蒂安情不自禁抓住路燈桿跳起舞來,致敬《雨中曲》“Singin"intheRain”部分。米婭和姐妹們起舞的片段致敬《西區故事》中的歌舞片段。米婭和塞巴斯蒂安坐在長凳上起舞致敬了《陪我婆娑》中的冰上起舞。米婭和塞巴斯蒂安在星空中起舞的浪漫片段致敬了《紅磨坊》中男女主人公在巴黎的星空下共舞定情。米婭試鏡穿的紅色外套致敬了《無因的反叛》中男主人公身穿的紅色夾克外套。米婭在試鏡失敗后回到了住處,閨蜜們蜂擁而上展示了一場服裝秀,致敬了經典歌舞片《油脂》中戀愛受挫的少女桑在房間里和閨蜜們上演的“假發秀”。片尾,米婭與塞巴斯蒂安穿梭于“幻想空間”合著音樂起舞致敬《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中結尾部分。
導演癡迷爵士樂醉心逐夢小眾偏愛終獲大眾認可。
作為一名年輕的“85后”導演,達米安沙澤勒沒有成為先鋒藝術的代言人,而是醉心于復古。對此,劉碩在《今日影評》中表示,很多導演一生拍的電影都是一個主題。很多年輕導演在剛剛初執導筒的時候,往往拍攝的內容就是他最感興趣的、最有情感表達力的題材。《愛樂之城》的導演達米安沙澤勒,他最大的標志就是他非常地喜歡音樂,尤其是爵士樂。
《愛樂之城》是達米安沙澤勒導演的第三部影片,之前的《爆裂鼓手》、《公園長椅上的蓋伊與瑪德琳》也同樣是與音樂相關的電影。在他的作品當中都有音樂,尤其是爵士樂的存在。達米安沙澤勒甚至會把音樂作為一個角色,呈現在他的影片當中,而音樂的呈現則與歌舞片緊密聯合。劉碩在《今日影評》中表示,達米安沙澤勒之所以能夠復刻這么多經典的歌舞片,和他的喜好是息息相關的。
從《爆裂鼓手》到《公園長椅上的蓋伊與瑪德琳》到《愛樂之城》的配樂,不難看出導演達米安沙澤勒對于爵士樂的癡迷和偏愛,他把一個自己非常小眾的愛好搬上了大銀幕,朝著自己的音樂夢想和電影夢想一步步前行。
堅守夢想愛情未完成返璞歸真重獲電影本真。
的確,劉碩在《今日影評》中認為,達米安沙澤勒最重要的主題還是在表達對夢想的堅守,從創作上來講這是他的一個褒義上的任性,他把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融入到電影當中,把他自己的情感植入到這個男主角的身上,傳達給觀眾。
《愛樂之城》讓觀眾在動聽的音樂、美妙的舞蹈當中去認認真真地看兩個人怎樣戀愛,怎樣實現夢想。這看起來是一個很單純很純粹的故事。影片中的時光來到五年之后,男女主人公都實現了各自的夢想,那個看起來過于理想化、幾乎難以成真的夢想,卻都失去了曾經攥在手掌心的踏踏實實的愛情。當曾經讓米婭一聞傾心的鋼琴旋律再次響起,米婭和塞巴斯蒂安會對未實現的愛情心有不甘嗎?
與愛情有關,與夢想有關,劉碩在《今日影評》中稱,《愛樂之城》表現了現在所有的人最關心的、生活中不可能避開的兩個話題,所以當觀眾看到電影的時候,當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兩個問題撲面而來的時候,想不感動都難。
《愛樂之城》中沒有華麗的大場面,沒有商業片的浮躁,文藝片的炫技,只有唯美的色彩、質樸的故事,是電影中的一股清流。它讓觀眾在優雅的環境中完成了一次難得的觀影旅程。導演達米安沙澤勒用近乎偏執的純粹向好萊塢黃金時代做出了完美的致敬,而這種致敬也讓當代的觀眾重新看到了返璞歸真的電影本真。或許,這就是《愛樂之城》打動所有人的原因吧。
電影《愛樂之城》的觀后感3
當塞巴斯蒂安為已經嫁為人婦的米婭彈完最后一個音符,電影院里已是哭聲一片;這一對支持彼此追求“詩和遠方”的佳偶分道揚鑣,讓多少觀眾心痛不已。奪得金球獎七項大獎,又獲得奧斯卡獎14項大獎提名的《愛樂之城》果真有如此魅力嗎?
若讓我來評價這部電影,我只能說,影片前半部乏善可陳,甚至令人懨懨欲睡,后半部情節有稍許驚喜,間或穿插進的歌舞如同影片劇情推進的調味劑,等你看劇情看到堅持不住時,歌舞就碰了出來,讓觀眾從平淡無奇中暫時解脫。歌舞片是好萊塢的“傳統保留項目”,若要和《音樂之聲》《雨中曲》這些劇情飽滿,歌舞流傳于世幾十載的歌舞片黃金時代的作品比,《愛樂之城》只能算是個“小字輩”。
至于為何該片奪得那么多獎項和獎項提名,哎,大洋彼岸的審美標準不一直是上躥下跳的么?一時把大獎給《拆彈部隊》這樣的“主旋律”影片,一時又突然青睞法國拍的復古默片。歌舞片是美國電影的傳統,并且是已經沒落的傳統,這些個獎項和獎項提名間大概混雜著向“傳統致敬”的意味。
但《愛樂之城》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緣何受到這么多中國年輕人的青睞,讓他們在影院內影院外感動到哭斷腸?塞巴斯蒂安和米婭的愛情,折斷在米婭的成功之路上,歷經挫折,米婭成了影星,嫁給大款,過起了奢華生活;他們兩個,相遇在塞巴斯蒂安開的爵士酒吧里,塞巴斯蒂安終于實現了自己的音樂夢想,可此時他的愛人已嫁作他人婦。他顫抖著為愛人再奏一曲,此時影片給出了一個令觀眾肝腸寸斷的情節假設:這對佳偶結合,共度一生。
錯過,令人肝腸寸斷。但細細想來,米婭這樣的姑娘能成為心懷各種夢想的男人的佳偶吧?米婭為著塞巴斯蒂安不為人認可的鋼琴演奏迷上了他;她棄了上流社會的富裕男友,和一貧如洗的塞巴斯蒂安相依相伴。當這對戀人租住在狹小簡陋的公寓中過著貧窮生活時,米婭從未抱怨過愛人,她沒覺著愛人經濟條件差是“對不起她”;相反,當塞巴斯蒂安為著5000美金月薪和流行樂隊四處巡演時,米婭卻想放棄他了,因為他“放棄了夢想”。
想想我們周遭的現實,多少女人為經濟的困頓抱怨男人,會為著5000美金的月薪幫男人戒斷夢想,會把愛人的價值等同于5000美元的月薪?米婭不是,她要“詩和遠方”,她自己追求到了“詩和遠方”,她也要陪著愛人追求“詩和遠方”。很多人說,《愛樂之城》告訴我們,愛是互相成就。很多人哭,因為米婭之愛求而不得。我們常常以愛之名逼愛人與現實茍且,我們常常被所謂的愛囚禁在雞零狗碎的生活表層。米婭之愛,是愛應有的樣子,但世間誘惑太多,此愛難求。
米婭之愛也凸顯了《愛樂之城》的高級之處:它在一個看上去很俗套的愛情故事中,加入了這一筆超凡脫俗,叫我們俗世男女反思愛的真諦。塞巴斯蒂安與米婭這對佳偶是否在一起已不重要,因為他們都目送對方到達了他們追求的遠方,他們是愛人,也是戰友。
電影《愛樂之城》的觀后感4
愛樂之城,一部金球獎七投七中、獲得奧斯卡14項提名六項中獎的歌舞片,雖然在最佳影片頒獎時出現烏龍,愛樂之城并沒有獲得最佳影片獎,但如此戰績也足以證明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電影講述的故事在當代的洛杉磯,寂寥的小演員米婭的志向是女演員兼劇作家,她沉迷老電影明星。她在華納兄弟的片場當咖啡師,經常翹班去試鏡。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爵士鋼琴師,對藝術有著近乎潔癖的追求。他想開間俱樂部,但他所癡迷的音樂更適合博物館,幾乎沒有人會愿意花錢去聽,為了生存,他在與米婭相愛后違心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樂隊,在尖叫的觀眾面前擺弄音樂合成器。同樣追求夢想的兩人在這座城市里遇見彼此,在唱唱跳跳中墜入了愛河,相互慰藉扶持,一起追求畢生夢想。但在逐漸達成夢想的同時,藝術與商業、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朦朧博弈,另兩人的情感也面臨抉擇和考驗,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分歧后,他們彼此鼓勵對方不要放棄夢想。五年過后,米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出名的女演員,小塞開了自己夢想中的爵士俱樂部,但他們并沒有像傳統的愛情劇中兩人同時收獲了愛情和成功,米婭結婚生女而小塞依然孑然一生,某天,米婭無意間和丈夫來到了小塞的俱樂部,聽小塞彈完了一首曲子后,兩人相視而笑,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中國選擇在情人節這天上映這部電影,我也剛好在情人節這一天看了,原本以為就是一部加了歌舞元素的愛情片,最后的結局一定是男女主角收獲各自的成功的同時也收獲了愛情。當然,我錯了。從電影院出來,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廣電審片的人一定沒有看結尾,這是擺明著情人節要人分手的節奏啊。但整部電影最出彩的恰好是它這看似不圓滿的結尾,就像雅克·德米的《瑟堡的雨傘》的結尾,曾經熱戀的男女主各自婚嫁,分別多年之后相遇,只有簡單的幾句寒暄,他們回到了各自的軌道上。毒舌電影說:只有懂得遺憾的人,才能拍出真正的傷感。就是這份不圓滿,這一份遺憾,使得影片最后八分鐘Seb那首曲子的回憶和幻想升華了整部作品:假如餐廳相見的時候我吻了你,假如我沒有為了生計而加入那個新式的爵士樂團,假如你面試成功后我們一起去了歐洲,你在拍戲,而我在我喜歡的爵士樂餐廳里彈琴,假如最后我們一直在一起,結婚生子,一起在某天進入了一家爵士俱樂部……當最后一個音落下,回到了現實。這樣,電影就像給予觀眾兩個結局,一個happy-ending,一個因為這個虛構的happy-ending而強化了之后的遺憾和傷感。而這個結尾升華了整部電影,一個真正令人滿足的結尾不會是敷衍的大團圓,而是一切盡在不言中。
“對于在現實中活著的觀眾而言,一個萬事如意的故事,根本不會動人。只有拍出那份遺憾,拍出愛的脆弱,才能讓我們走出影院時,收獲真正的撫慰?!?/p>
這部電影還有其他的高明之處,一個是配樂,一個是攝影,還有主角們的表演,尤其在米婭面試時講述她姨媽的故事那一段,導演沒有選擇在此處放入回憶殺,而是直接讓周圍燈光暗下,全靠石頭姐來演繹,那段雖然是歌曲,但它更像是一個陳述,一份祝福,給那些為了夢想而不斷奮斗的人。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雖然并不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相比起月光、海邊的曼徹斯特、血戰鋼鋸嶺來說,愛樂之城的確很難從當中脫穎而出),但并不妨礙它橫掃各類大獎。
電影《愛樂之城》的觀后感5
《愛樂之城》講述的是一對患難情侶在為自己的夢想奮斗過程中偏離初心,但最終都完成了夢想蛻變,卻彼此走散的故事。起初,我只看了影片的前五分鐘,覺得不是很合我的胃口,后來得知它竟斬獲了8項國際大獎,好奇心驅使我看完了整部影片,看完后的第一感覺是:好勵志!
男主角酷愛爵士樂,但是,爵士樂在那個城鎮卻沒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哪兒的人門并不喜歡爵士樂,但男主卻堅持追求自己所愛,盡管他生活困難,盡管他被一個又一個的酒吧老板拒絕,盡管他被現實無情的打擊,但他從未失去希望,從未放棄夢想。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與女主交往一段時間后,男主簽約了一支樂隊,在那里,她彈奏的不再是他一直鐘愛的爵士樂。再加入這只樂隊后,男主越來越忙,雖然知名度提高了不少,錢也賺的不少,但是男主漸漸丟掉了他的夢想,迷失在這座愛樂之城中了。我不禁大驚,生活那么多的磨難都沒有打垮他,那究竟是什么讓他向現實妥協呢?是對女主的愛?是為了兩個人的生計?我不知道,但我明白,一個滿懷夢想的人卻放棄了夢想的權力,他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我只能在心底慢慢祈禱,希望他能重新拾起夢想。
女主角米婭是個編劇兼演員,雖然他有很高的表演與寫作的天賦,但由于背景一般,始終沒有機會成功參演。但米婭有著比男主更執著的追求,她從始而終都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她不斷的投稿、投簡歷,雖然沒有回應,但她并沒有灰心。終于,在男主的鼓勵與幫助下,她成為了有名的演員。
最終兩個人的事業都很有起色,但兩人的感情之路也走到了盡頭。
在影片的結尾,米雅領著她的丈夫無意間進了男主開的俱樂部(這一直是男主的夢想),在兩人目光對視間,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電影對往事做了假設,假設米婭與男主一路走來從未分開,甚至還有了孩子。但其實,錯過的東西再怎么追也只能是枉然。錯過是人生最大的憾事,有句話說的好“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曾經擁有”,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從中學習。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追夢路上必然會荊棘不斷,我們在斬斷荊棘的路上,一定不要忘了自己向往的遠方,因為你一旦忘記了自己向往的東西,你便失去了破荊斬棘的勇氣與動力,否則,你的心靈就會迷失,也許你將永遠被困在一座城中。
當然,本片最大的亮點是男女主角對夢想的堅守與付出,我以為,每個人至少要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持。夢想是現實最大的動力,有了夢想,我們就有了走下去的勇氣。而你,你會為你的夢想付出一切嗎?
電影《愛樂之城》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